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雪的女儿2 太阳焰星 > 第791章 39 火神祝融

雪的女儿2 太阳焰星 第791章 39 火神祝融

作者:Ann泠善然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08 18:47:24 来源:文学城

上古之时,天地初分未久,四海八荒尚在混沌与清明间摇摆,水患频发,烈风常作,万民多居于幽暗洞穴,每至夜阑便惧那寒雾与妖兽侵袭。彼时昆仑墟巅有天帝居于玉虚宫,观下界苍生困顿,遂召集群神于凌霄殿议事,欲择一神明司掌火种,驱散寒厄,为人间带来光热。

消息传至众神所居之处,各方神祇皆有动静。东方青龙之域的木神句芒携青枝而来,言木可引火,愿助其一臂之力;西方白虎之域的金神蓐收持利刃而至,称金能聚热,可辅火种不灭;南方朱雀之域却有一神,身着赤焰纹袍,发梢似燃着细碎火星,步履所过之处,殿阶上竟凝出浅浅火痕——此神便是祝融,原是南方丹穴山灵脉所化,自诞生起便与火焰相伴,能以意念引动山林之火,亦能以神力控火不烧无辜草木。

议事当日,凌霄殿内祥云缭绕,众神分列两侧。天帝端坐于九龙宝座上,声如洪钟:“下界无恒火,昼夜寒彻,妖兽凭暗伤人,尔等谁愿领封神位,司掌火种,护佑万民?”话音刚落,便有山神出列,言可引火山之火予人间,却被水神共工驳斥:“火山之火烈则烈矣,却难控驭,若伤及百姓,反添罪孽。”众神闻言皆点头,那山神亦面露愧色,退至一旁。

此时祝融缓步出列,赤袍在祥云间更显夺目,他拱手行礼,声音沉稳如烧红的铜钟:“臣愿往。臣自诞生便识火情,知火可暖身、可烹食、可驱兽,亦知火性烈猛,需善加引导。若得封神,臣必使人间火种绵延,不令火势为祸。”共工见是祝融,眉头微蹙——他司掌水域,素来与火性相冲,此前在南方治水时,曾与祝融因“火是否该近水源”起过争执,此刻便又开口:“火遇水则熄,你若司掌火种,日后我治水之时,岂非要处处避让?再者,你若控火失当,烧了江河草木,坏了水源,该当如何?”

祝融抬眸看向共工,目光坦荡:“水与火并非全然相悖。人间需水以生,亦需火以活,若能各司其职,火不烧水源,水不淹火塘,何来避让之说?至于控火,臣可往人间传授‘钻木取火’之法,令百姓自掌火种,再以神力布下‘火脉’,使火种在干燥之地不妄燃,在潮湿之处不轻易熄灭,如此便可两全。”

众神听罢,皆觉祝融所言有理。天帝亦颔首,又问:“你若往人间,需历经三劫——一劫为‘引火过渊’,需引丹穴山火种跨越万丈深渊,不使火灭;二劫为‘控火护林’,需在山火蔓延时护住万顷松林,不伤及一株幼苗;三劫为‘授火予民’,需亲至人间,教百姓善用火种,令火种在民间扎根。此三劫难度甚高,你可愿受?”

祝融躬身应道:“臣万死不辞。”

次日,祝融便自丹穴山取火——那火种是山底千年熔岩所凝,呈赤金色,被他置于特制的陶鼎中,鼎外刻着防火符文。他携鼎前往万丈深渊,那深渊下是呼啸的寒风,风中有冰刃般的寒气,寻常火焰遇之即灭。祝融将自身神力注入陶鼎,鼎身符文亮起,赤金色的火焰从鼎口跃出,在他身前凝成一道火桥。他稳步踏上火桥,寒风卷着寒气扑来,火桥外层的火焰微微晃动,却始终不曾熄灭。行至深渊中央时,下方突然窜出一条冰蛟,张口便吐寒气,直扑陶鼎。祝融眼神一凛,左手捏诀,一道火线从指尖射出,缠住冰蛟的七寸,那火线不烧皮肉,却带着灼热的温度,逼得冰蛟节节后退。待冰蛟潜入深渊,祝融才继续前行,直至将火种带至深渊对岸,第一劫终得渡过。

三日后,南方苍梧山突发山火,起因是天雷劈中枯木,火势借着风势蔓延,眼看就要烧至山下的村落,更要波及山中万顷松林——那松林是句芒亲手栽种,为的是涵养水源,若被烧毁,山下百姓便会失了水源。祝融闻讯赶至时,火势已如赤色巨龙,吞噬着松柏。他纵身跃至火海中,赤袍在火里竟丝毫无损。他双手张开,神力化作无形的屏障,将蔓延向松林的火势拦住,随后又引动自身火元,在火场中开辟出一条“火道”,将天雷引发的野火引入火道,再一点点压缩火道范围。期间有火星溅向幼苗,祝融便以指尖神力将火星接住,化作细碎的光点消散。如此忙碌了一日一夜,待最后一丝野火被他收入陶鼎,万顷松林依旧郁郁葱葱,只是地面多了些焦黑的痕迹,却无一株幼苗受损。句芒赶至时,见此情景,对祝融拱手道:“此前只知你善引火,今日方知你更善控火,是我浅见了。”祝融亦回礼,二人此前的隔阂,竟在此刻烟消云散。

再过五日,祝融携陶鼎前往人间。彼时百姓多居于洞穴,白日尚可依日光取暖,夜晚便只能蜷缩在兽皮中,听着洞外妖兽的嚎叫瑟瑟发抖。祝融寻至一处有人类居住的山洞,洞口挂着几张兽皮,洞内隐约有孩童的哭声。他并未直接现身,而是在洞外不远处的空地上,取来干燥的枯枝与燧石,演示“钻木取火”之法——他将枯枝架在木块上,双手快速转动竖木,不多时便有火星冒出,再用干燥的茅草引火,不多时便燃起一堆篝火。篝火的暖意驱散了周遭的寒气,洞内的人类听到动静,先是警惕地探出头,见祝融身着赤袍,周身无恶意,且那堆火散发着温暖的光,便渐渐围了过来。

有胆大的男子上前,指着篝火比划,似是在询问此物为何。祝融温和地笑着,将燧石与枯枝递给他,手把手教他如何钻木取火。男子学得认真,不多时也燃起了一小堆火,他惊喜地叫出声,洞内的妇人与孩童也围了上来,伸手感受火的暖意,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祝融又教他们如何添加柴火使火不熄,如何用泥土搭建火塘防止火势蔓延,如何用火烧煮食物——他取来一只陶罐,盛满水,放入几颗野果,架在火塘上,不多时罐内便传来咕嘟声,野果的香气弥漫开来。待水凉些后,孩童们尝了尝,皆露出满足的神情。

此后数日,祝融便在人间行走,每到一处人类聚居之地,便传授取火、控火之法。百姓们感念他的恩情,便以兽皮、野果相赠,祝融皆婉拒,只说:“我为司火之神,护佑尔等是我的职责,无需馈赠。”渐渐地,人间有了火塘,夜晚不再黑暗,寒雾被驱散,妖兽也因惧怕火光而不敢轻易靠近。百姓们会在火塘边祭拜祝融,献上新鲜的果实,祈求火种绵延。

三劫既过,祝融返回昆仑墟。天帝见他虽历经劫难,却神采依旧,且人间已有火光绵延,便在凌霄殿举行封神大典。当日,众神齐聚,天帝亲手将刻有“火神”二字的玉印授予祝融,声震天地:“今封祝融为火神,司掌三界火种,护人间光热,镇四方火厄,此位世代相传,永镇南方!”祝融接过玉印,玉印入手便化作一道赤光,融入他的体内,他周身的火焰气息愈发浓郁,却更显温和。众神皆上前祝贺,共工亦走上前,拱手道:“此前是我狭隘,如今见你护佑人间,方知你确是火神的不二人选,日后若你需治水相助,我必不推辞。”祝融笑着点头,二人此前的芥蒂,终在此时烟消云散。

封神之后,祝融并未久居昆仑墟,而是时常往返于天界与人间。他会巡视人间的火塘,见有百姓不知如何控火,便悄悄现身指点;见有山林因意外起火,便及时引动神力灭火;逢年过节时,百姓们会在火塘边供奉他,他便会降下些许福泽,使当年的收成更丰,冬日更暖。久而久之,火神祝融的名号便在人间流传开来,人们会称他为“赤帝”,会在南方修建火神庙,四时祭拜。

有一年,人间遭遇罕见的寒冬,河水结冰,草木枯萎,百姓们的火塘因柴薪不足,许多都已熄灭,只能蜷缩在屋内瑟瑟发抖。祝融得知后,立刻前往人间,他从丹穴山引来火种,在每一处人类聚居之地都点燃一座“圣火台”,圣火台的火焰终年不熄,暖意顺着圣火台蔓延开来,不仅驱散了寒冬的寒气,还使周围的草木渐渐恢复了生机。百姓们围着圣火台,对着祝融的方向跪拜,口中念着“火神庇佑”,祝融立于云端,看着下方温暖的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自己当年所受的三劫,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此后千百年间,人间始终有火光绵延,寒厄不再,妖兽渐少,百姓们过上了安稳的日子。而火神祝融的故事,也一代代流传了下来,人们会告诉子孙,是那位身着赤袍的神明,带来了光与热,护佑了世间万物,他的名字,叫做祝融,是永镇南方的火神,是人间永远的光热之主。

自那次寒冬圣火护民之后,祝融在人间的声望更盛,南方火神庙的香火终年不绝,百姓们每逢播种与收获之时,都会带着新收的谷物与织好的布帛前往祭拜,祈求火神庇佑火种平安、年岁丰稔。但祝融并未因此懈怠,他深知火种虽已在人间扎根,却仍有意外与灾祸可能威胁这份安宁,故而依旧时常巡视三界,尤其关注那些偏远山区与临海村落——前者易因雷击或不慎引发山火,后者则常受海风潮湿影响,火种难以持久。

这年入夏,南方苍梧山以南的瘴江流域突发怪事。原本常年温热的江水竟一日比一日寒凉,岸边草木渐渐枯黄,村民们赖以取暖的火塘,白日里还燃得旺,到了夜间便会无故熄灭,即便添足了干燥柴薪,也只能勉强维持一丝火星,稍有海风掠过便彻底熄灭。更离奇的是,江边开始出现一种周身覆着白霜的怪虫,它们昼伏夜出,所过之处草木皆被冻得发黑,若不慎被其叮咬,皮肤会瞬间泛起青紫,伴有刺骨寒意,村中已有数名孩童因此病倒,高烧不退,村医束手无策。

消息传到祝融耳中时,他正于丹穴山调养火元——此前为镇压西极火山的异动,他耗损了不少神力,本想闭目静养几日,却听闻瘴江百姓受难,当即起身,携上那只曾盛放丹穴火种的陶鼎,化作一道赤光往瘴江而去。

抵达瘴江岸边的青竹村时,已是暮色四合。祝融刚落地,便觉一股刺骨的寒气扑面而来,与南方夏日的湿热截然不同,这寒气中还夹杂着一丝极淡的阴邪之气,触之令人心神微凛。他抬眼望去,只见村中家家户户的烟囱都没有炊烟升起,往日里此刻该有的欢声笑语荡然无存,唯有几声孩童的啼哭断断续续从屋内传出,透着几分虚弱。

祝融缓步走向村头那座最大的院落,院门虚掩着,他轻轻推开,便见一位老妪正坐在门槛上,手里拿着一根火折子,反复吹着,火折子却只冒出几缕青烟,始终点不燃。老妪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眼神里满是焦急与无助,见祝融身着赤袍,周身带着暖意,先是一愣,随即像是想起了什么,颤巍巍地站起身:“您……您是火神大人?”

祝融点头,声音温和:“老人家不必多礼,我听闻村中火种难存,特来看看。”说着,他走到院中那座早已熄灭的火塘边,俯身查看——火塘里的柴薪还是干燥的,却凝结着一层薄薄的白霜,显然是被寒气侵入所致。他伸出手指,指尖凝出一点赤金色的火星,轻轻点向柴薪,火星落在白霜上,竟发出“滋啦”一声轻响,白霜未化,火星反倒黯淡了几分。

祝融眉头微蹙,心中已然明了:这并非寻常的寒气,而是带着极寒之力的阴邪之气,能压制火种的热力,寻常火焰根本无法与之抗衡。他转头问老妪:“这江水何时开始变凉?怪虫又是何时出现的?”

老妪叹了口气,慢慢说道:“约莫半个月前,夜里忽然刮起一阵怪风,风里带着冰碴子,吹得窗户呜呜响。第二天一早,村民们就发现江水凉了不少,后来一天比一天冷。再过了几日,江边就出现了那些白霜虫子,一开始只是几只,后来越来越多,火塘也开始无故熄灭……村里的壮丁去江上游看过,说是江源头的山洞里,不知何时结了厚厚的冰,连水流都慢了许多。”

祝融闻言,心中有了猜测——江源头的山洞,多半是被某种阴寒之物占据,其散发的寒气顺着江水蔓延,才导致了这一系列怪事。他对老妪道:“老人家放心,我这就去江源头看看,定能还村中一个安稳。”说罢,他从怀中取出一枚赤色的火符,递给老妪:“将此符贴在火塘边,可暂保火种不熄,若有孩童再被怪虫叮咬,取符上一点火星,轻轻点在叮咬处,寒气自会消散。”

老妪接过火符,只觉入手温热,连忙道谢。祝融又嘱咐了几句,便转身往江上游而去。瘴江源头位于苍梧山深处的一座名为“寒水洞”的山洞,往日里洞口常年有温水流出,是村民们取水的好去处,如今却被一层厚厚的冰层封住,冰层泛着淡淡的蓝光,透着刺骨的寒意。

祝融走到洞口,尚未靠近,便觉一股更浓烈的阴邪寒气扑面而来,比在青竹村时更甚数倍。他凝神细看,只见冰层之下,隐约有一道白色的身影蜷缩着,周身散发着极寒之气,正是这股气息导致了江水变凉、火种熄灭。祝融上前一步,沉声道:“阁下为何在此作祟,伤及无辜百姓?”

冰层之下的身影动了动,缓缓抬起头,竟是一位身着白衣的女子,她面色苍白如纸,头发上凝结着细碎的冰碴,眼神空洞,声音带着几分沙哑与冰冷:“我……我只是想找个地方取暖,这里的寒气……能让我不那么痛……”

祝融闻言,心中微怔——这女子身上的气息虽阴寒,却并无明显的恶意,反倒透着几分虚弱与痛苦。他放缓语气,又问:“你本是何方生灵?为何会在此处?”

白衣女子沉默了片刻,才缓缓道出缘由。原来她本是南海的一只冰蚌精,修行千年,即将化形之际,却遭天雷劈中,修行受损,体内寒气失控,四处游荡,无意间发现了寒水洞——此洞深处本有一处温泉,与她体内的寒气相互制衡,能缓解她的痛苦,她便在此定居。可半个月前,洞底的温泉突然干涸,她体内的寒气失去制衡,开始四处蔓延,不仅冻结了洞口,还顺着江水影响了下游的村落,那些白霜怪虫,其实是她体内逸散的寒气所化,并非有意伤人。

祝融听罢,心中了然。他看向白衣女子,道:“你虽非有意作恶,却已伤及百姓,若不及时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洞底温泉为何会干涸?”

白衣女子摇头:“我也不知,只觉洞底的地脉气息变得微弱,温泉水便渐渐少了,最后彻底干涸。”

祝融不再多问,转身走进洞中。洞内地势崎岖,越往深处走,寒气越重,地面与岩壁上都凝结着厚厚的冰层。走到洞底,果然见一处原本该是温泉的洼地,此刻早已干涸,只剩下龟裂的土地,地脉气息微弱得几乎难以察觉。祝融俯身,手掌贴在地面,神力缓缓注入——他能感受到,地脉之下,有一股微弱的热力被寒气压制,无法上升,故而温泉干涸。

“原来如此。”祝融站起身,对跟在身后的白衣女子道:“地脉中的热力被你逸散的寒气封住,只要打通地脉,让热力上升,温泉便可恢复,你的寒气也能重新得到制衡。”

白衣女子眼中露出一丝希望:“真的吗?可我体内寒气太重,恐怕会再次封住地脉……”

祝融道:“无妨,我会助你稳住寒气。”说罢,他取出陶鼎,将鼎置于干涸的温泉洼地中央,双手捏诀,口中默念咒语。陶鼎上的防火符文亮起,赤金色的火焰从鼎口跃出,却不似往常那般灼热,反倒带着一股温和的热力,缓缓扩散开来。这股热力遇到岩壁上的冰层,冰层便渐渐融化,化作水珠滴落,空气中的寒气也被驱散了不少。

祝融引导着火焰的热力,慢慢渗入地脉之中。地脉之下的热力感受到外界的召唤,开始缓缓上升,与火焰的热力汇合。约莫过了一个时辰,地面突然微微震动,干涸的洼地中,渐渐有温热的泉水渗出,不多时便汇聚成一汪小小的水潭,水潭冒着淡淡的热气,与白衣女子身上的寒气相互映衬,形成一种奇妙的平衡。

白衣女子感受到体内的寒气渐渐稳定,不再那般痛苦,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对祝融躬身行礼:“多谢火神大人相助,小蚌日后定不再让寒气逸散,不再伤及百姓。”

祝融点头:“知错能改便好,你在此安心修行,若日后再有难处,可往丹穴山寻我。”说罢,他收起陶鼎,转身出洞。

待祝融返回青竹村时,天已蒙蒙亮。村中家家户户的火塘都重新燃起了火焰,炊烟袅袅升起,孩童们的笑声也恢复了往日的活力。老妪见他回来,连忙迎上前,喜笑颜开:“火神大人,您可回来了!贴上您给的火符,火塘真的不熄了,孩子们的病也好多了,那些白霜虫子也不见了!”

祝融看着村中恢复生机的景象,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又在村中停留了半日,教村民们如何在潮湿天气里保持火种,如何识别与驱赶可能出现的阴寒小虫,还在村头的老槐树下,用神力埋下了一块赤色的火晶石——此石能散发温和的热力,可保青竹村周边常年不受阴寒之气侵扰。

村民们感激涕零,纷纷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与布帛相赠,祝融依旧婉拒,只道:“护佑百姓本是我身为火神的职责,无需馈赠。你们只需好好利用火种,勤耕劳作,便是对我最好的回报。”说罢,他化作一道赤光,往别处巡视而去。

此后数年,瘴江流域再无阴寒作祟,百姓们安居乐业,火塘的火焰终年不熄,江边草木郁郁葱葱,收成一年比一年好。青竹村的村民们时常会向孩子们讲述火神祝融的故事,讲述他如何驱散阴寒、恢复温泉、守护火种,孩子们听着故事,眼中满是崇敬,纷纷表示长大后也要像火神大人一样,守护身边的人。

而祝融的巡视从未停歇。他曾前往西极的雪山,为那里的游牧部落点燃永不熄灭的圣火,助他们抵御暴风雪;他曾前往东海的岛屿,教渔民们用火焰烤制食物、消毒饮水,抵御海上的湿气;他还曾前往中原的平原,在大旱之年,用神力引动云层,以火焰的热力催生雨水,缓解旱情。每到一处,他都将光与热带到那里,将护民的责任扛在肩上,从未有过一丝懈怠。

三界众神见祝融如此勤勉,皆对他心生敬佩。水神共工曾在一次天界议事时,主动对天帝道:“此前我与祝融因水火之事有过争执,如今见他一心护民,不分地域,不分族群,才知他心中装的是三界苍生,我自愧不如。日后若他有需,我愿尽我所能,助他一同护佑人间。”天帝闻言,连连点头,对祝融的赞许更甚。

这日,祝融巡视完北境的草原,正准备返回丹穴山,却见南方天际有一缕黑烟升起,那是火神庙的方向。他心中一紧,连忙加快速度,化作赤光往南方飞去。抵达火神庙时,只见庙外围了不少百姓,神色焦急,庙内浓烟滚滚,隐约有火光透出——竟是火神庙失火了!

祝融心中一沉,立刻飞身进入庙中。庙内的梁柱与供桌已燃起大火,供奉他的神像也被火焰熏得发黑,几名庙祝正拿着水桶救火,却杯水车薪。祝融见状,并未直接用神力灭火——火神庙的火种本是他亲手点燃,象征着人间对火的敬畏,若直接熄灭,恐会伤了百姓的心。他凝神静气,双手结印,口中默念咒语,将自身火元化作一道无形的屏障,将火焰包裹起来。这屏障不灭火焰,却能控制火势,不让其继续蔓延,同时引导火焰慢慢收缩,最终汇聚成一团小小的火苗,落在供桌的火塘中。

火灭之后,祝融查看庙内情况,发现失火的原因是一名小庙祝不慎将烛火碰倒,引燃了旁边的布幔。好在扑救及时,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只是庙内有些地方被烧毁。百姓们见祝融现身,纷纷上前跪拜,脸上满是愧疚:“火神大人,是我们看管不力,才让火神庙失火,还请您责罚!”

祝融扶起为首的老者,温声道:“无妨,只是一场意外,无人受伤便好。火本是双刃剑,既可带来温暖,亦可能造成灾祸,你们只需日后多加小心,便是对我最好的敬重。”说罢,他走到供桌前,指尖凝出一点赤金色的火星,点向火塘中的火苗,火苗瞬间变得旺盛起来,散发出温暖的光芒,将庙内的黑烟渐渐驱散。他又用神力修复了庙内被烧毁的梁柱与供桌,不多时,火神庙便恢复了往日的模样,甚至比之前更显庄严。

百姓们见此情景,纷纷欢呼起来,对祝融的崇敬又深了几分。此后,火神庙的庙祝们更加谨慎,每日都会仔细检查火种与烛火,确保不再发生意外,而百姓们也会在祭拜时,主动提醒庙祝们注意防火,人与神之间的羁绊,在一次次的守护与感恩中,变得愈发深厚。

时光荏苒,千百年过去,人间经历了王朝更迭、世事变迁,许多古老的传说渐渐被人淡忘,但火神祝融的故事,却始终在民间流传。无论是南方的火神庙,还是北方的火塘边,人们都会向子孙后代讲述那位身着赤袍的神明,讲述他如何跨越深渊引来火种,如何守护松林扑灭山火,如何传授百姓取火之法,如何驱散阴寒护佑民生。

而祝融,依旧履行着他身为火神的职责,在三界之间巡视,将光与热带到每一个需要的地方。他不在乎自己是否被铭记,只在乎人间的火种是否绵延,百姓的生活是否安稳。正如他当年在凌霄殿上所言:“臣愿使人间火种绵延,不令火势为祸。”千百年间,他始终坚守着这份承诺,用自己的神力与慈悲,守护着三界的光与热,成为了人间永远的火神,永远的光热之主。

又过了百余年,人间进入了一个纷争渐起的时代。中原地带诸侯国林立,偶有战事发生,部分百姓为避战乱,举家迁往南方苍梧山与瘴江流域,原本安宁的村落渐渐热闹起来,却也因人口增多、资源分配等问题,滋生出新的隐患。祝融依旧时常巡视这片区域,见百姓虽流离奔波,却仍守着家中火塘,便知火种早已成了他们心中的慰藉,这份念想,比任何东西都更能支撑他们度过难关。

这年深秋,一场罕见的连绵阴雨笼罩了南方。雨势缠绵不绝,连下了二十余日,山间泥泞难行,江水暴涨,不少依山而建的村落被雨水浸泡,屋舍漏雨不说,最让百姓忧心的是,火塘里的火种越来越微弱。即便用陶瓮仔细护住,柴火也难以烧旺,只能勉强维持一点火星,煮不熟食物,驱不散湿冷,不少老人与孩童因寒气侵体,染上了风寒,咳嗽声在雨雾中此起彼伏。

祝融在丹穴山便已感知到南方的异常水汽,待雨势稍缓,便立刻携着陶鼎前往瘴江流域。刚踏入此前去过的青竹村,便见村口的老槐树下围坐着几位村民,个个面色愁容,面前摆着湿透的柴火,正用嘴费力地吹着手中的火折子,却只冒出几缕青烟。见祝融身着赤袍走来,村民们眼中顿时亮起光,纷纷起身行礼:“火神大人!您可来了!这雨下得太久,火塘快撑不住了,再这样下去,孩子们怕是要撑不住了……”

祝融点头,目光扫过村中——不少屋舍的屋顶盖着临时铺就的茅草,墙根处因雨水浸泡已有些坍塌,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霉味。他走到一户村民家的屋前,推门而入,屋内昏暗潮湿,一位老妇正抱着年幼的孙儿,用自己的体温为孩子取暖,孩子小脸通红,呼吸急促,显然是发了高烧。屋角的火塘里,几根湿柴冒着黑烟,火星微弱得几乎看不见。

“老人家,让我看看。”祝融走上前,伸手探了探孩子的额头,随即从怀中取出一枚温热的火晶石,轻轻放在孩子手心,“这石头能散发热气,可暂时缓解寒气。”说着,他又走到火塘边,俯身查看,指尖凝出一点赤金色的火星,点向湿柴。火星落在柴上,竟没有像往常一样燃起火焰,反而被湿气包裹,渐渐黯淡。祝融眉头微蹙,心中了然——这并非普通的雨水,而是带着浓重水汽的“阴霖之雨”,这种雨水蕴含的湿气能压制火焰的热力,寻常方法根本无法点燃柴火。

他转身对屋主人道:“你去取些干燥的艾草与松针来,再找一口陶瓮,我教你们如何在阴雨天气里护住火种。”村民连忙应下,快步冒雨出门。不多时,便抱着艾草与松针回来,还端着一口粗陶瓮。祝融接过东西,先将艾草与松针铺在火塘底部,又从陶鼎中取出一点丹穴山的火种,置于艾草之上,随后将陶瓮倒扣在火塘上方,只在瓮底留一道细小的缝隙。“这样一来,陶瓮能挡住雨水与湿气,缝隙可流通空气,艾草与松针易燃,能引着湿柴慢慢燃烧,火塘便不会轻易熄灭了。”

众人围在一旁仔细看着,按照祝融的方法操作,不多时,陶瓮下便透出微弱的红光,紧接着,一股温暖的气息渐渐散开,屋内的湿冷之气消散了不少。老妇抱着孙儿,感受着暖意,眼眶泛红:“多谢火神大人,若不是您,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祝融温声道:“无需多言,你们且照此方法,教给村里其他人家,再让身强体壮的男子去山林中寻找干燥的枯枝与松果,储存起来备用。”随后,他又在村中巡视,每到一户,便亲自指导村民搭建“瓮中火塘”,还从陶鼎中分出些许丹穴火种,赠予那些火种已熄灭的人家。村民们感激不已,纷纷按照他的嘱咐,互相帮忙,不多时,村里家家户户的屋中都透出了温暖的红光,咳嗽声渐渐少了,孩子们的笑声也重新响起。

待青竹村安顿妥当,祝融又前往其他受阴雨影响的村落。途中,他发现瘴江的水位已超出往常许多,不少低洼处的农田被江水淹没,村民们辛苦种下的作物眼看就要毁于一旦。祝融心中一动,便沿着江堤行走,寻找可疏导水流的地方。行至一处狭窄的江湾时,他停下脚步——此处山体陡峭,若能在此处开凿一条水道,将多余的江水引入山林中的洼地,既能降低江水位,又能灌溉山中的果树,一举两得。

打定主意后,祝融取出陶鼎,将鼎置于江湾岸边,双手结印,神力化作一道炽热的红光,直击山体。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山体震动,岩石在高温下渐渐融化,形成一道宽约丈余的水道。江水顺着水道缓缓流入山林,江水位渐渐下降,露出了被淹没的农田边缘。村民们见状,纷纷扛着锄头赶来,在祝融的指引下,加固水道两岸,还在水道旁开垦出小块田地,准备待雨停后种下耐水的作物。

忙完水道之事,雨势终于渐渐停歇,天空露出了久违的晴朗。祝融站在江堤上,看着村民们忙着修补屋舍、晾晒粮食,心中颇感欣慰。此时,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走上前,手中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粥,递到祝融面前:“火神大人,这是用您教我们护住的火种煮的粥,您快尝尝,暖暖身子。”

祝融接过粥碗,只觉暖意从指尖蔓延至全身,他浅尝一口,米粥软糯香甜,带着柴火的香气。“多谢老人家,味道很好。”他笑着说道。老者叹了口气:“若不是您,我们这日子真没法过了。以前总觉得火塘只是用来取暖做饭的,如今才知道,这火种,就是我们的命啊。”

祝融点头:“火是人间的光,是百姓的依靠,只要你们需要,我便会一直守护着这火种。”说罢,他将粥碗递还给老者,转身往丹穴山方向走去——他知道,南方的危机虽暂解,但三界之中仍有需要他的地方,西极的火山近来又有异动,北方的草原也可能因寒冬提前而需要圣火庇护,他不能有片刻停歇。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西极传来消息——常年沉睡的昆仑火山突然喷发,岩浆顺着山体流淌,眼看就要淹没山下的游牧部落。祝融接到消息时,正在北方草原为牧民们点燃圣火,听闻此事,当即告别牧民,化作一道赤光往西极飞去。

抵达昆仑火山时,景象已是十分危急。火山口不断喷出浓烟与岩浆,红色的岩浆如一条条火龙,顺着山坡蜿蜒而下,所过之处,草木化为灰烬,岩石被融化成液体。山下的游牧部落已收拾好行囊,准备往东方迁徙,却因老弱妇孺众多,行动迟缓,眼看岩浆就要追上他们。

祝融见状,立刻飞身至火山与部落之间,双手张开,神力化作一道巨大的赤色屏障,挡在岩浆前方。岩浆撞上屏障,发出“滋啦”的巨响,热气蒸腾,屏障微微晃动,却始终没有破裂。祝融咬牙坚持,将体内的火元不断注入屏障,同时引导屏障慢慢向前推移,试图将岩浆引向别处。

部落首领见状,连忙组织青壮年男子,在祝融的指引下,用石块与泥土在屏障旁搭建起一道简易的堤坝,协助祝融疏导岩浆。经过数个时辰的奋战,岩浆终于被引入了山间的一条干涸河道,顺着河道流向远方的荒漠,不再威胁部落的安全。

祝融收回神力,因耗损过大,脸色微微苍白。部落首领带着族人前来道谢,手中捧着珍贵的兽皮与奶制品:“火神大人,您救了我们整个部落的性命,这份恩情,我们永世不忘!”祝融摆了摆手,轻声道:“保护百姓是我的职责,你们快带着族人前往安全之地,此地不宜久留。”

待部落远去,祝融又在火山口布下一道防火符文,以压制火山的异动,确保短期内不会再发生喷发。做完这一切,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丹穴山休养。

休养期间,祝融时常想起巡视时见到的景象——百姓们为了生计奔波,却始终守着心中的火种,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让他更加坚定了守护的决心。他知道,只要火种不灭,人间便有希望,只要百姓需要,他便会一直做那束守护光热的神明。

数年后,人间的纷争渐渐平息,诸侯国达成和解,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南方苍梧山与瘴江流域的村落愈发繁荣,村民们在江边开垦出大片良田,种上了水稻与瓜果,火塘边的欢声笑语也越来越多。火神庙的香火比以往更盛,百姓们不仅在播种与收获时祭拜,还会在孩子出生、家人团聚的日子里,带着虔诚的心前往神庙,祈求火神庇佑平安。

祝融依旧时常巡视三界,只是如今的他,脸上多了几分从容。他会坐在青竹村的老槐树下,听村民们讲述生活的趣事;会站在瘴江岸边,看孩子们在江边嬉戏;会前往西极的火山,查看符文的稳固;会飞往北方的草原,为牧民们的圣火添上一点火星。每到一处,他都能感受到百姓们对他的敬重与爱戴,这份情感,化作一股温暖的力量,支撑着他继续履行身为火神的职责。

时光流转,又是千百年过去,人间早已换了模样,高楼林立,灯火通明,百姓们不再依赖火塘取暖做饭,却始终没有忘记那位带来光与热的火神。火神庙依旧矗立在南方,成为了人们缅怀与祈福的地方,祝融的故事,也依旧在人间流传,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讲述着——讲述那位身着赤袍的神明,如何跨越深渊引来火种,如何守护松林扑灭山火,如何在阴雨与火山喷发中守护百姓,如何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对人间的承诺。

而祝融,依旧是那个坚守承诺的火神。他化作天地间的一缕暖意,融入每一盏灯火,每一片暖阳,守护着人间的光与热,守护着百姓心中那份永不熄灭的希望,直到永远。

岁月流转,人间烟火愈发繁盛,城郭连缀如珠,市集喧嚣昼夜不绝。即便如此,祝融仍未停下巡视的脚步,只是如今他常化作寻常布衣模样,行走在街巷间,看百姓用火种烹煮三餐、锻造铁器、烧制陶器,眼底便会漾起温和的笑意——这便是他千百年守护的意义,让火真正融入人间烟火,成为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年冬至,北方燕云之地突降暴雪,雪势连月不止,积雪深达数尺,阻断了道路,压垮了不少屋舍。更糟的是,极寒之气冻住了水井,百姓取水困难,家中火塘虽有柴火,却因空气湿冷、通风不畅,火势微弱,难以御寒。不少老人与孩童冻得手脚生疮,甚至引发了咳疾,城中医者束手无策,只能劝百姓裹紧兽皮,尽量减少外出。

祝融在南方感知到北方的酷寒,即刻启程。抵达燕云最大的城池蓟城时,城门紧闭,城墙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守城士兵裹着破旧的棉甲,冻得瑟瑟发抖,见他走来,起初以为是流民,正要驱赶,却见他周身虽着布衣,却无半分寒意,掌心还凝着一点暖光,才知是神明降临,连忙开门迎入。

城中景象比城外更显萧索。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户户门窗紧闭,偶有炊烟从烟囱冒出,也细弱得很快被风雪吹散。祝融走到一户低矮的屋前,轻轻叩门,许久才有一位妇人颤巍巍地开门,她面色蜡黄,双手冻得红肿,见了祝融,声音带着哭腔:“大人,您是来救我们的吗?孩子已经三天没好好吃东西了,火塘烧不旺,井水也冻住了……”

祝融跟着妇人进屋,屋内昏暗潮湿,角落里的火塘只有几点火星,一个约莫五岁的孩童蜷缩在兽皮里,小脸冻得发紫,呼吸微弱。祝融快步上前,将掌心的暖光贴近孩童,一股温和的热力缓缓渗入孩童体内,孩童的脸色渐渐红润,呼吸也平稳了些。随后,他走到火塘边,取出随身携带的燧石,又从怀中摸出一小束干燥的艾草——这是他从丹穴山带来的,遇热即燃,且能持久发热。

他将艾草铺在火塘底部,用燧石轻轻一敲,火星落在艾草上,瞬间燃起一簇小小的火焰。祝融又指点妇人往火塘里添些劈好的干柴,“柴薪要架空些,让空气流通,火才能烧旺。”说着,他又走到院中冻住的水井旁,掌心抵着井口的冰层,热力缓缓散开,冰层渐渐融化,清澈的井水冒了出来。

妇人看着重新燃起的火塘与解冻的水井,喜极而泣,连忙跪下磕头:“多谢火神大人,多谢火神大人!”祝融扶起她:“快给孩子煮些热粥吧,这几日我会在城中帮忙,你且安心。”

接下来的几日,祝融走遍了蓟城的街巷。他教百姓如何搭建“防风火塘”——用泥土将火塘围起,只留一面开口,既能挡风,又能聚热;又教他们用陶罐储存积雪,置于火塘边融化,解决饮水问题。对于家中无柴的贫困户,他还从城外的山林中引来干燥的枯枝,堆放在巷口,供百姓取用。

城中的铁匠铺因严寒停工多日,铁匠见祝融前来,连忙诉苦:“大人,炉火冻得难燃,铁器打不出来,百姓连修补屋舍的铁钉都没有了。”祝融走进铁匠铺,看着冰冷的熔炉,伸手在炉底轻轻一点,一道赤金色的火焰窜起,瞬间将熔炉烧得通红。“此后每日清晨,我会来为你引火,你且安心打铁。”铁匠感激不已,当即生火开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重新在城中响起,给萧条的城池添了几分生气。

待蓟城的情况稳定后,祝融又前往周边的村落。有个村落因积雪过深,与外界隔绝,村民们已断粮多日。祝融踏着积雪进村,见村民们蜷缩在屋内,靠啃食树皮充饥,心中一紧。他先是帮村民们燃起火塘,驱散寒意,随后又带着村中身强体壮的男子,前往山林中寻找可食用的野果与菌类——冬日虽寒,却有耐寒的野栗与冻蘑藏在雪下。他还教村民们用火种烤制猎物,让大家吃上了热乎的肉食。

雪势渐渐停歇后,祝融又指导村民们清理道路上的积雪,打通与外界的联系。当外界的粮食与药材运进村中时,村民们围着祝融,久久不愿离去,有人捧着自家珍藏的干果,有人递上亲手织的布巾,祝融一一婉拒,只道:“你们能平安度日,便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离开燕云之地时,蓟城的百姓自发地站在街道两旁,手持火把为他送行。火把的光芒连成一片,映红了半边天,也映暖了祝融的心。他看着百姓们眼中的感激与敬意,心中明白,自己千百年的守护从未白费——火不仅是驱散寒冷的工具,更是凝聚人心的力量,只要这股力量在,人间便永远有希望。

此后,祝融依旧穿梭在三界之间。他曾在江南水乡遭遇水患时,用神力烘干被淹的粮仓;也曾在西域沙漠中,为商队点燃引路的篝火;还曾在中原的麦田里,用温和的热力催生麦穗,助百姓渡过荒年。他的身影或许不再时时显现,但百姓们知道,那位身着赤袍的火神,始终在默默守护着人间的烟火。

又过了许多年,人间的灯火愈发璀璨,即便在深夜,城郭中也亮如白昼。有人说,火神祝融已化作天地间的暖意,融入了每一盏灯、每一堆火;也有人说,他仍在丹穴山静养,偶尔会化作布衣,行走在人间,看百姓安居乐业。但无论如何,祝融的故事从未被遗忘,他带来的光与热,早已刻进了人间的血脉,成为了永恒的传说。而祝融自己,也始终坚守着最初的承诺,用一生的时光,守护着这份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