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雪的女儿2 太阳焰星 > 第765章 13 太阳之母王母娘娘天后羲和

昆仑墟的云海翻涌时,羲和正立于扶桑树梢整理霞光。她指尖拂过的每一缕金辉,落地都化作奔腾的日车。今日三界要在瑶池册封神位,众仙踏着云气来贺,却见殿中主位上,王母娘娘抬手将一枚鎏金印按在玉册上,印文竟与羲和日车的纹饰分毫不差。

有仙官低声议论,说当年帝俊娶的太阳之母,不正是这般能以发丝引日光的模样?正说着,王母起身走向殿外,裙摆扫过之处,莲台竟开出灼灼扶桑花。她抬手召来十只金乌,那鸟儿绕着她盘旋时,有人忽然记起——千年前教金乌驾车的火羲公主,腕间也有这样一串石榴红的玉钏。

直到玉帝高声宣读册文,说“封太阳之母羲和为天后,掌四时昼夜”,众仙才恍然:原来那管着瑶池蟠桃的王母,教金乌东升的火羲,本就是这天地间唯一能引太阳轨迹的女神。

玉册上的鎏金印还泛着暖光,羲和抬手抚过鬓角那支扶桑木簪,簪头嵌的日光石忽然亮起来,将殿中众仙的影子都拉得纤长。十只金乌在殿外盘旋出赤色云涡,有年幼的仙童拽着太白金星的袖角问:“金星爷爷,那鸟儿怎的只认天后?”

太白金星捻着胡须笑,目光却落回羲和腕间的玉钏上。那串石榴红的玉钏是当年帝俊亲手琢的,每一颗都浸过汤谷的朝露。他想起万年前汤谷边的初见——那时她还叫火羲,穿着粗布裙坐在扶桑树下,指尖蘸着晨露在石上画日车的轨迹,身后堆着刚编好的草环,环上插着能引日光的向日葵。

“当年帝俊陛下巡守东荒,见她能用草环引太阳东升,便请她入了天宫。”太白金星的声音轻得像云,“后来她教金乌驾车,世人便唤她太阳之母;再后来她掌了瑶池,众仙尊她为王母;如今册为天后,不过是把她散落的身份,一一归回原处。”

话音刚落,殿外忽然起了风。羲和起身走到丹陛旁,望着天边那轮刚升至中天的太阳,玉钏上的石榴红映得她眼底发亮。十只金乌忽然俯冲下来,用翅膀轻轻蹭她的裙摆,最年幼的那只还衔来一枝带露的扶桑花。她笑着接过花,指尖刚触到花瓣,整座瑶池忽然漫起金光——池里的莲花开得比往日大了三倍,花瓣上凝的露珠都变成了小小的太阳,在碧叶间滚来滚去。

“难怪瑶池的桃儿总比别处熟得早。”赤脚大仙摸着肚皮笑,“原来有太阳之母在这儿照看着。”

羲和闻言转头,鬓角的扶桑簪在阳光下流转着光晕:“当年刚掌瑶池时,总怕桃儿结得少。后来想,太阳照得足,万物自然长得好,便每日清晨引一缕日光灌进桃林。”她抬手往桃林的方向指了指,众仙顺着望去,只见千年的桃树上竟挂着青红相间的果子,分明是刚谢花便已半熟,“如今看来,倒不算白费力气。”

正说着,南极仙翁忽然轻“咦”了一声。他拄着拐杖走到殿外,望着天边的日影喃喃:“怪了,往日这个时辰,日头该偏西半寸了。”

羲和闻言轻笑,抬手对着太阳的方向虚虚一推。众仙只见那轮红日竟缓缓回了半寸,殿外的日晷指针也跟着移了移。“今日册封神位,总得多留些时辰让大家尽兴。”她收回手时,玉钏碰撞出清脆的响,“当年教金乌驾车,最费神的便是掐算时辰——它们性子急,总想着早点把日车赶到西山,偏生人间的禾苗要足了日照才肯长。”

这话让东海龙王想起了旧事。百年前东海闹过一次旱灾,岸边的禾苗枯得能点燃,他率着虾兵蟹将翻遍四海,也没能请来足够的雨。后来是一位穿红衣的女子驾着日车路过,用指尖在云里划了个圈,竟从日车的轮轴里引下三滴甘露。那甘露落地化作清泉,不仅救了禾苗,连东海的水位都涨了三尺。

“原来当年救了东海的是天后。”龙王拱手作揖,龙须上还沾着瑶池的水汽,“那时只记得女子腕间有串红玉钏,日车的轮轴上刻着‘羲和’二字。”

羲和笑着点头,指尖拂过殿柱上雕刻的日纹:“那时刚从瑶池出来,见人间旱得厉害,便从日车的暖玉轴里取了些水汽。倒是让龙王记挂这么久。”

说话间,殿外的金乌忽然躁动起来。最年长的那只绕着羲和飞了三圈,用喙轻轻啄她的袖口。羲和摸了摸它的头:“知道了,该去换晚班的星官了。”她抬手对着西方的天际挥了挥,十只金乌便排成列,衔着日车的缰绳往西山飞去。夕阳的余晖透过金乌的翅膀洒进来,在玉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恰好落在“羲和”二字上。

众仙望着金乌远去的方向,忽然明白了——原来从日出到日落,从汤谷的晨露到瑶池的晚霞,从教金乌驾车的火羲到掌四时昼夜的天后,这天地间的日光,从来都系在同一个人的指尖。

太白金星捻着胡须叹道:“世人总说神位有别,却不知真正的神祇,从不是被名号困住的。”他望着羲和转身回殿时的背影,裙摆上的日纹在灯光下流转,竟与万年前汤谷边那个画日车的女子,渐渐重合在一起。

殿外的扶桑花还在开,花瓣上的露珠折射着月光——原来连夜里的清辉,都藏着太阳之母的暖意。

金乌衔着日车没入西山时,瑶池的烛火恰好亮了起来。羲和坐回主位,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玉钏上的纹路——那是帝俊当年照着日晷刻的,每一道都对应着昼夜交替的时辰。殿外忽然传来一阵轻响,原是负责看管桃林的仙娥捧着个锦盒进来,盒里铺着云纹锦缎,卧着三枚刚摘的蟠桃,果皮上还凝着层薄薄的日光。

“娘娘,这几枚熟得最快,刚在枝头上泛了金光。”仙娥垂手侍立,眼尾却悄悄瞟向殿中众仙——她入瑶池三百年,总见娘娘每日清晨站在桃林里,对着朝阳抬手轻挥,袖口的流光落进土里,桃树便会簌簌摇落晨露。先前她只当是王母娘娘的仙法,今日听了众仙议论,才惊觉那些流光里,竟藏着太阳的暖意。

羲和拿起一枚蟠桃,果皮在指尖泛着温润的红。她忽然想起万年前在汤谷,自己也是这样捧着刚熟的野果,看帝俊用树枝在地上画天宫的模样。那时他说:“火羲,你能引日光,该让三界都沾沾这暖意。”她却摇头,把野果塞他手里:“汤谷的扶桑还等着我喂朝露呢。”

“后来怎么肯入天宫了?”座下忽然有人问。原是夜游神刚换班过来,他刚从人间巡夜回来,衣摆上还沾着些人间的桂花香。羲和笑着把蟠桃递给他:“因着一场雪。”

那是万年前的冬天,汤谷的扶桑第一次落了雪。她守在树底下,用体温融着枝桠上的冰,却见北地的寒风卷着雪片往南去,人间的屋檐都冻成了冰棱,地里的麦种在冻土下蜷着,连最耐冷的松柏都垂了枝。帝俊踏着雪来找她时,靴底沾的冰碴在石上化出小水洼:“人间快冻透了,你引的日光,能不能照得远些?”

她那时才知道,汤谷的暖,原是困在一隅的。当晚她便跟着帝俊往天宫去,路过人间时,在云头撒了把扶桑花的种子。那些种子遇着日光便发了芽,嫩芽顶开冻土,竟在雪地里冒出点点新绿。“后来那些芽长成了向日葵,总朝着太阳转。”羲和望着殿外的月光,玉钏上的红光映得烛火都暖了些,“世人说那是追着太阳跑,其实是记着当年雪地里的那点热乎气。”

夜游神捧着蟠桃愣了愣,忽然想起昨夜在人间见着的景象——有个老农用布裹着向日葵的花盘,嘴里念叨着“这花能引太阳,冬天揣着都暖和”。原来那暖意,竟是从瑶池的指尖,一路淌到了人间的柴房里。

正说着,殿外的云忽然动了动。太白金星抬头望了望,笑道:“是月神娘娘来了。”话音刚落,嫦娥便提着竹篮走进来,篮里装着些月桂花瓣,“听闻今日册封神位,我从桂树上摘了些新瓣,给天后酿些桂花酒。”她走到殿中,目光落在羲和腕间的玉钏上,忽然轻声道:“这玉钏,我在帝俊陛下的旧物里见过画像。”

羲和抬手让她细看,玉钏在烛火下泛着通透的红:“当年帝俊刻这镯子时,总说日光该有个模样。后来他去瑶池种桃,说要让桃花也沾点太阳的颜色。”她望着殿外的桃林,月光落在枝桠上,竟让半熟的果子又红了些,“如今这瑶池的桃,一半是日光催的,一半是他当年种桃时的心意。”

嫦娥提着竹篮的手紧了紧。她想起千年前刚到月宫时,夜里总冷得睡不着,有次见着云头有红光飘来,跟着红光走,竟在月宫后坡发现一片向日葵。那些花在夜里也微微发亮,花瓣上的暖意,竟能抵过月宫的寒气。“原来月宫的向日葵,也是天后种的。”她轻声道,眼里的月华都柔了些。

“那时见你总对着人间望,怕你在月宫冷清。”羲和拿起一枚月桂花瓣,指尖轻轻一捻,花瓣竟化作点点金光,落在嫦娥的鬓角,“向日葵记着日光,你若想人间了,便看看它们——它们朝着太阳转,其实也是朝着人间的方向。”

烛火摇曳间,殿外忽然传来金乌的鸣叫。众仙抬头望去,只见东方的天际已泛出鱼肚白,十只金乌正衔着日车往回赶,翅膀上的金光把云层都染成了霞。羲和起身走到殿外,玉钏在晨光里叮当作响:“该引着日车东升了。”

她抬手对着东方轻挥,指尖的流光顺着云层淌过去,在天际织成一道金网。金乌们顺着金网的方向飞去,日车的轮轴碾过云絮,竟落下些细碎的光粒,落在瑶池的桃林里,落在人间的屋顶上,也落在月宫的向日葵上。

众仙站在殿外望着,忽然看见羲和的裙摆上,日纹与月纹竟渐渐融在了一起。太白金星捻着胡须笑道:“原来昼夜轮转,日月同辉,从来都系在一处。”

晨光漫过瑶池的玉阶时,有仙童指着天边的日头喊:“你们看!太阳旁边的云,像不像王母娘娘的裙摆?”众人望去,只见那片云泛着柔和的红,边缘的纹路竟与羲和裙摆上的刺绣分毫不差。

羲和望着日车渐渐升高,指尖的暖意顺着日光往人间淌。她知道世人还会叫她王母,叫她火羲,叫她太阳之母,但这些名号都不重要了——就像汤谷的扶桑记得她的晨露,瑶池的桃花记得她的指尖,人间的向日葵记得雪地里的暖意,这天地间的日光,早把所有的身份,都酿成了同一个模样。

殿内的玉册还摊着,“羲和”二字上的光斑随着日头升高,渐渐漫开,把旁边“王母”“火羲”的字样都染成了暖金色。原来神位从来困不住神祇,就像日光从来困不住暖意,从汤谷到瑶池,从日出到月升,她从来都只是那个能让万物记着热乎气的女子。

日头升至中天时,瑶池的蟠桃忽然齐齐落了回蒂上。守桃林的仙娥慌得直搓手,却见羲和缓步走出殿外,指尖在半空画了个圆——那些半熟的果子竟重新挂上枝头,果皮上的红晕还深了几分。“这几日册封神位,人间的春神递了信来,说江南的桃花刚开,想借些瑶池的暖意催催花期。”她转头对众仙笑道,腕间玉钏随动作轻晃,“便让这些桃儿再挂些时日,等人间的桃花谢了,再让它们熟。”

太白金星捻须叹道:“天后竟连人间花期都记着。”话刚落,殿外忽然飘来片粉色花瓣,落在羲和肩头。她指尖拈起花瓣,花瓣上还沾着江南的水汽:“这是春神遣风送来的信。”说着将花瓣往空中一抛,花瓣化作只粉蝶,绕着桃林飞了三圈,林中竟飘出缕浅香——原是瑶池的桃花提前开了,粉瓣簌簌落在玉阶上,与蝶影交叠成一片。

“当年在汤谷时,也常帮着邻山的花神催花。”羲和望着蝶影轻笑,“那时火羲这个名字,还是花神取的——她说我指尖的光像火种,能把最冷的花骨朵都焐开。”她弯腰拾起片桃花瓣,花瓣在掌心化作颗暖珠,“后来掌了瑶池,见桃林的花总开得迟,便每日用日车的余温烘着,倒让这些桃儿比别处多了些甜气。”

正说着,殿外传来阵马蹄声。原是西海龙王带着小龙子来贺,小龙子才三百岁,睁着圆眼扒着殿门望,见着羲和腕间的玉钏,忽然脆生生喊:“娘说能引太阳的神仙,腕间有串会发光的红镯子!”西海龙王忙拉住他,脸上有些发烫:“小儿胡言,天后莫怪。”

羲和却笑着招手让小龙子近前,玉钏在他眼前晃了晃,果然泛出暖光:“你娘说得对。”她指尖轻点小龙子的额头,缕金光顺着他的发梢滑下,“去年你在西海冰面玩,是不是见着位红衣女子用日光融了冰裂?”小龙子眼睛一亮:“是呀!那女子还摘了朵冰花给我,说‘拿着暖手’!”

西海龙王闻言一怔。去年西海的千年冰面裂了缝,眼看要淹了岸边的渔村,是位红衣神女踏浪而来,指尖引着日光在冰面划了个圈,裂缝竟慢慢合了。那时他只当是太阳之母显灵,却不知竟是王母娘娘。“原来当日救了渔村的是天后。”他拱手深深一揖,“小龙子那日拿回的冰花,至今还在水晶宫里发光呢。”

羲和望着西海方向,眸光柔和:“那冰花里藏着日车的光,能保你们龙宫百年无冰裂。”她转头时,见小龙子正盯着殿外的金乌,便指尖一扬,让最年幼的金乌落至殿前。金乌乖顺地蹭了蹭小龙子的手,翅尖落下片金羽,羽上的纹路竟与羲和裙摆的日纹一般无二。

“这金乌,竟也认天后。”东海龙王捋着龙须笑道,“前几日我那小孙女问,为何金乌只听太阳之母的话,今日才算明白——它们从破壳时,便被天后的日光焐着,自然认得出她的气息。”

羲和轻抚金乌的羽冠,眼底泛起温光:“当年十只金乌刚破壳,毛都没长齐,缩在汤谷的暖石上发抖。我便每日用指尖的光烘着它们,教它们衔着日光飞。”她望向东方的汤谷方向,“后来它们能驾日车了,却总记着汤谷的暖石——每日从西山回来,都要先绕汤谷飞一圈,用翅尖的光把暖石再焐热些。”

话音刚落,殿外的日影忽然晃了晃。南极仙翁抬头看日晷,惊道:“这日头怎的往南偏了半分?”羲和笑道:“漠北的牧民递了信,说近日雪大,羊群找不到草场。让日头往南挪挪,好让雪化得快些。”她抬手对着日头轻推,日影果然往南移了半分,“当年在汤谷,也常帮着牧民引日融雪,那时他们都叫我‘火羲公主’,说我是‘能把太阳喊过来的姑娘’。”

众仙望着日影移动的方向,忽然想起人间的说法——说王母娘娘掌着瑶池,却总有人在漠北的雪地里见着红衣神女;说太阳之母住在汤谷,江南的花农却能在桃花上见着瑶池的香;说火羲公主早已仙去,西海的水晶宫里却藏着会发光的冰花。原来这些细碎的痕迹,早把“羲和”这个名字,缝进了天地的每个角落。

入夜后,瑶池的烛火映着玉册,“羲和”二字上的暖光还未散。羲和坐在窗前,望着天边的月亮——月神刚遣仙娥送来新酿的桂花酒,酒坛上贴着张红纸,写着“谢太阳之母赠暖”。她拿起酒坛轻晃,酒液里竟浮着些金辉,原是日车的余温混进了酒香里。

殿外的桃林忽然簌簌作响。羲和走到林边,见十只金乌正衔着日车的缰绳站在枝桠上,最年长的那只衔来片扶桑叶,叶上用露珠写着“明日需早行,人间要插秧歌”。她笑着摸摸金乌的头,指尖的光落在叶上,露珠竟凝成颗颗暖珠:“知道了,明日让日头早些升,好让秧苗多晒些光。”

金乌们蹭了蹭她的衣袖,排成列往汤谷飞去。月光洒在它们的翅尖,竟泛出与日光同源的暖。羲和望着它们远去的背影,腕间玉钏轻轻碰撞——从火羲到王母,从太阳之母到天后,那些被世人分开称呼的名号,在她这里,从来都只是“守着日光”这一件事。

夜风拂过桃林,带来人间的稻花香。羲和抬手接住片飘落的桃瓣,瓣上的暖意顺着指尖淌进心里。她知道明日醒来,依旧会有人叫她不同的名字,但这又何妨?就像日车总会东升,桃花总会再开,她指尖的光,从来都只认“温暖”二字,从不管世人给的名号,是哪一个。

天刚蒙蒙亮时,羲和已站在瑶池东岸的望日台上。十只金乌衔着日车从汤谷飞来,翅尖的金光把云层染成蜜色,最年幼的那只掠过她肩头,落下根带着体温的羽毛。她抬手将羽毛别在鬓边,指尖往东方轻挥——日车便顺着她划的轨迹缓缓升起,轮轴碾过之处,云絮都化作了细碎的光粒,飘向人间。

“天后今日倒比往常早了半刻。”太白金星踏着云气走来,袖中揣着刚算好的星象图,“方才见人间的打更人还在敲第四更,田埂上已有人扛着锄头候着了。”羲和望着人间渐亮的田畴,玉钏在晨光里泛着红:“昨日收到江南稻农的信,说秧苗刚插下去,盼着日头早些晒暖水田。”她指尖拂过望日台的石栏,栏上雕刻的日纹忽然亮起来,“当年在汤谷时,也常这样早起来——那时稻农们摸着黑往田里去,见我引着日光来,便喊‘火羲公主送暖啦’,喊得田埂上的露水都热了。”

正说着,栏下忽然传来阵轻响。原是负责打理望日台的仙童捧着个竹筐上来,筐里装着些沾着晨露的艾草。“娘娘,这是从桃林边采的,人间今日该挂艾草了。”仙童垂手站着,忽然想起三百年前刚入瑶池时,自己因怕黑不敢值夜,是王母娘娘让金乌每晚留半片翅羽在他窗台上,羽尖的光虽弱,却能照亮整个屋角。那时他只当是王母的恩慈,今日才知,那光里藏着太阳之母的暖意。

羲和拿起株艾草,叶尖的露水在指尖凝成颗小太阳,转眼又化作雾气飘走。“人间的端午,原是盼着阳气盛些,驱散潮气。”她望着人间渐多的炊烟,“当年我还叫火羲时,见江南的妇人总在端午前采艾草,却总被晨露打湿衣裳。便每日引着日光早到半刻,让露水干得快些——后来她们便在艾草上系红绳,说‘这是太阳之母摸过的草,能焐干潮气’。”

仙童听得入神,忽然指着人间的方向喊:“娘娘您看!”众人望去,只见江南的田埂上,家家户户的门楣都挂着艾草,每株艾草上都系着根红绳,绳头还缀着小小的向日葵花——那花是用彩纸剪的,却朝着日车的方向微微晃动,像在遥遥致意。

“倒是把老规矩传下来了。”羲和轻笑,指尖的光顺着日光淌下去,落在人间的艾草上。那些红绳忽然亮了起来,暖光顺着绳纹漫进屋里,连墙角的青苔都似乎退了些。仙童摸着筐里的艾草,忽然觉得掌心发烫——原来这草上的暖意,从万年前的汤谷,到如今的瑶池,竟从未凉过。

日头升至正午时,瑶池的桃林忽然起了阵香风。守桃林的仙娥慌慌张张跑来,说最老的那株桃树上,结了个比寻常蟠桃大两倍的果子,果皮上还印着个小小的日纹。羲和走到桃树下,望着那果子笑了:“这是帝俊当年亲手栽的树,今日倒肯结个‘记年果’了。”

众仙围拢过来,只见那果子的日纹竟在缓缓转动,像个小小的日晷。太白金星捻着胡须道:“听闻上古的记年果,能映出过往的事。”羲和指尖轻触果皮,果子忽然亮了起来——光晕里,竟映出万年前的汤谷:个穿着粗布裙的女子坐在扶桑树下,身边堆着刚编好的草环,环上插着向日葵,帝俊蹲在她对面,用树枝在地上画日车的轨迹,日影落在两人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

“那时他总劝我,说‘火羲你的光该照得远些’。”羲和望着光晕里的景象,玉钏轻轻碰撞,“我却总说‘汤谷的扶桑还等着我’。直到那年北地大旱,见着人间的孩子捧着干裂的土哭,才知有些暖意,原不该只守着一隅。”

光晕里的景象渐渐变了:女子跟着帝俊往天宫去,路过北地时,在干裂的田里撒下扶桑花的种子;后来她站在瑶池的桃林里,引着日光灌进土里,帝俊在她身后笑着,把刚摘的蟠桃递到她嘴边;再后来,她教金乌驾车,十只金乌围着她飞,翅尖的光落在她腕间的玉钏上,把红玉映得透亮。

“原来王母娘娘掌瑶池时,便总用日光照桃林。”赤脚大仙摸着肚皮叹道,“难怪这桃儿比别处甜——是浸了万年前的日光呢。”光晕里的景象渐渐淡去,记年果上的日纹却更亮了,竟与羲和裙摆上的刺绣完全重合。众仙望着果子,忽然明白了:那些被分开称呼的岁月,那些散落在汤谷、瑶池、人间的暖意,从来都系在同一个人的指尖。

傍晚时分,金乌衔着日车往西山去,却在瑶池上空盘旋起来。最年长的那只金乌忽然俯冲下来,用喙轻轻啄羲和的袖口,翅尖还沾着些西山的枫叶。羲和摸了摸它的头:“知道了,是西王母遣你捎信来?”

原来西王母住在西山的玉山,掌管着人间的灾祥,今日见漠北的雪化得慢了,便想请太阳之母多照些光。众仙闻言都有些诧异——西王母与王母娘娘,世人总说她们是两位神,却不知羲和早与玉山有了往来。

“当年我刚掌瑶池时,西王母便送了株玉山的雪莲来。”羲和望着西山的方向,“她说‘你的光暖,能让雪莲开得久些’。后来漠北有灾,她便常遣金乌捎信,让我多照些光——世人说‘西王母掌灾祥,王母掌瑶池’,却不知这天地间的暖意,原是要互相递着的。”

她抬手对着西山的方向轻挥,指尖的光顺着金乌的翅尖淌过去,落在玉山的雪地上。众仙仿佛能看见,那些积雪正顺着光的轨迹慢慢融化,露出底下的青草,草叶上还沾着小小的冰珠,珠里映着日车的影子。

金乌们衔着日车继续往西山去,夕阳的余晖透过翅尖洒下来,在瑶池的玉册上投下光斑。羲和望着日车远去的方向,忽然觉得腕间的玉钏轻了些——原来那些被世人赋予的名号,就像这玉钏上的纹路,看似各有不同,实则都连着同一份暖意。

入夜后,记年果的光晕渐渐敛了。羲和将果子摘下来,分成许多小块,分给众仙:“这果儿的甜,是日光攒的,该让大家都尝尝。”仙童咬了口果子,忽然觉得舌尖发烫,眼前竟闪过个画面:万年前的汤谷,那个穿粗布裙的女子,正把刚摘的野果往帝俊手里塞,日光照在两人的笑脸上,暖得像要淌下来。

殿外的月光漫进桃林,落在空了的枝头上。最老的那株桃树忽然轻轻晃动,落下片花瓣,瓣上的日纹在月光里微微发亮。众仙望着那花瓣,忽然明白——从火羲到王母,从太阳之母到天后,这天地间的日光,从来都不是被名号分走的。就像这花瓣上的暖,不管叫它“火羲的光”,还是“王母的暖”,它终究是要落在土里,焐热每一寸需要的地方。

晨光刚漫过瑶池玉阶,守桃林的仙娥便捧着片琉璃盏跑来,盏里盛着些晶莹的露水——那是从记年果落过的地方收集的,竟在盏底凝成了小小的日影。“娘娘您看,这露水竟能映日。”仙娥的指尖微微发颤,她昨夜守在桃树下,见露水从叶尖滴落时,总带着点金辉,落在地上竟烫出细小的印痕。

羲和接过琉璃盏,指尖轻拂过盏沿。那些露水忽然翻腾起来,化作十只小小的金乌,在盏中盘旋出赤色云涡。“这是日车碾过云絮时带的暖露。”她望着盏中的金乌笑,“当年教金乌驾车,总怕它们毛嫩,便在日车的轮轴里藏了暖玉,让每滴从轴上落下的水汽都带着暖意——没想到过了这么久,这暖意还在。”

正说着,殿外忽然传来鹤唳声。原是南极仙翁的丹炉出了岔子——他新炼的“驻春丹”总差最后一分火候,丹炉里的药草都快熬焦了。羲和跟着仙翁走到丹房,见那青铜丹炉正冒着黑烟,炉壁上的火纹都黯淡了。“这炉要借点日光的火气。”她抬手对着炉顶轻挥,腕间玉钏的红光顺着指尖淌出,在炉口织成个小小的日轮。

不过片刻,丹炉里便传来“咕嘟”的轻响,黑烟渐渐散了,取而代之的是缕清芬的药香。南极仙翁掀开炉盖,见丹药上竟凝着层金辉,每颗丹药的顶端都有个米粒大的日纹。“果然是太阳之母的火气管用!”仙翁抚着胡须笑,“早年我炼‘回阳丹’,总在最后一步差口气,后来有位红衣神女路过,用指尖在炉上点了下,丹药便成了——那时只当是太阳之母显灵,如今才知,原是王母娘娘。”

羲和望着丹炉里的药香,忽然想起千年前的事。那时她刚掌瑶池,见人间的郎中总为“炼药缺火候”发愁,便每日从日车的暖玉轴里取些火气,藏在山间的温泉里。后来郎中们发现,用温泉水炼药,药效总比寻常好,便说“这是太阳之母焐热的水,能催药香”。“倒是把法子传下去了。”她轻笑,指尖的光从丹炉移开时,炉壁的火纹忽然亮了起来,竟与她裙摆上的日纹一般无二。

日头偏西时,瑶池的水面忽然起了涟漪。东海龙王急匆匆赶来,说东海深处的珊瑚林近来总泛着寒气,连最耐冷的墨石都结了冰。“昨日小龙子去珊瑚林玩,回来便说‘那里的光没有瑶池暖’。”龙王的龙须上还沾着海水,“臣才想起,百年前东海闹旱灾,天后曾用日车的暖玉轴引过水汽——不知今日能否再借点暖意?”

羲和跟着龙王往东海去,站在云头往下望,只见万顷碧波之下,珊瑚林果然蒙着层薄冰,连游动的鱼群都绕着走。她抬手对着海面轻挥,腕间的玉钏忽然飞出十道红光,化作十只金乌的虚影,俯冲进海水里。不过片刻,冰层便“咔嚓”作响,渐渐融成细碎的光点,珊瑚虫竟从虫洞里探出头,吐出些彩色的泡沫。

“这珊瑚林,原是帝俊当年陪我种的。”羲和望着水下的景象,玉钏轻轻碰撞,“那时他说‘火羲你喜欢暖,便让东海也有片暖地’。后来我掌瑶池,便常引着日光来照——没想到百年不见,倒让寒气占了先。”

龙王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只见珊瑚林最深处,有株巨大的红珊瑚,枝桠上还缠着根褪色的红绳——那绳与人间端午挂艾草的红绳一般模样,绳头缀着个小小的贝壳,贝壳里竟藏着颗暖珠,珠上的日纹正缓缓转动。“原来这珊瑚林里,早有天后的暖意。”龙王叹道,“臣竟到今日才知。”

回到瑶池时,金乌已衔着日车往西山去了。夕阳的余晖透过云层洒下来,在玉册上投下长长的光带,把“羲和”“王母”“火羲”“太阳之母”的字样都连在了一起。太白金星望着光带笑:“世人总说神位有别,却不知真正的神祇,从来都是把自己活成了天地的一部分——就像天后,她的光在汤谷,在瑶池,在人间的艾草上,在东海的珊瑚里,不管叫什么名字,那暖意终究是一样的。”

羲和坐在殿外的石阶上,望着天边的晚霞。十只金乌正衔着日车掠过云层,翅尖的光落在她的裙摆上,把日纹映得透亮。她想起万年前帝俊说的话:“火羲你的光该照得远些。”如今看来,那光确实照得远了——远到人间的门楣,远到东海的深处,远到每个需要暖意的角落。

夜风拂过桃林,带来记年果的甜香。羲和抬手接住片飘落的桃瓣,瓣上的日纹在月光里微微发亮。她知道明日醒来,依旧会有人叫她不同的名字,但这又何妨?就像日车总会东升,桃花总会再开,她指尖的光,从来都只认“温暖”二字,从不管世人给的名号,是哪一个。

夜色渐深时,瑶池的烛火忽然晃了晃。负责掌灯的仙童正想添灯油,却见羲和起身走到殿外,望着西天的方向——那里本该有月神的清辉,此刻却笼着层淡淡的灰云。“是月宫的桂树出了岔子。”她指尖轻捻,腕间玉钏的红光竟穿透云层,往月宫的方向漫去。

不过片刻,月神嫦娥便踏着云气赶来,裙角还沾着些焦痕。“天后,桂树的根须竟冻住了。”嫦娥的声音带着急意,“方才去看时,最老的那株桂树,根下的土都结了冰,连花瓣都落得迟了。”

羲和跟着嫦娥往月宫去。刚踏上广寒宫的玉阶,便觉寒气往骨缝里钻——往日里该泛着清辉的桂树,此刻叶片竟有些发蔫,最粗的那株树干上,还凝着层薄薄的冰花。“是北地的寒风漏进了月宫。”羲和抬手抚上树干,玉钏的暖光顺着指尖淌进木质里,冰花竟“簌簌”落了下来,“早年我掌瑶池时,怕月宫太冷清,便在桂树根下埋了块日车的暖玉。许是年成久了,暖玉的光弱了些。”

她指尖往树根的方向轻按,地面忽然裂开道细缝,里面果然藏着块鸽卵大的暖玉,玉上的日纹已有些黯淡。羲和对着暖玉吹了口气,指尖的金光顺着日纹漫开,暖玉竟重新亮了起来,连带着整株桂树都泛出层暖意。那些发蔫的叶片渐渐舒展开,枝头的花苞“噼啪”绽开,香气漫得整个月宫都是。

嫦娥望着重新盛放的桂树,忽然想起千年前的事。那时她刚到月宫,夜里总冷得睡不着,有次见桂树下的土微微发亮,挖开竟见块暖玉,玉上刻着个“羲”字。她那时只当是上古神祇遗落的宝物,今日才知,原是王母娘娘埋下的。“难怪这桂树总比别处开得久。”嫦娥轻抚花瓣,“原来根下藏着太阳的暖意。”

“当年见你总对着人间望,怕你在月宫孤单。”羲和笑着摘了片花瓣,指尖捻动间,花瓣化作颗暖珠,落在嫦娥的鬓角,“这暖玉的光,能让桂树常开,也能让你夜里睡得安稳些——就像人间的艾草能焐干潮气,这玉也能焐热冷清。”

回到瑶池时,天已蒙蒙亮。十只金乌正衔着日车从汤谷飞来,翅尖的金光把云层染成蜜色。守桃林的仙娥慌慌张张跑来,说桃林里最老的那株桃树下,竟长出了株扶桑苗,苗尖还顶着片小小的金叶。羲和走到桃树下,望着那株幼苗笑了:“这是汤谷的扶桑籽,许是当年金乌衔着日车路过,不小心落在这里的。”

众仙围拢过来,只见那扶桑苗的金叶竟朝着日车的方向微微晃动,叶尖还凝着颗露珠,露珠里映着个小小的日影。太白金星捻着胡须道:“扶桑乃太阳之木,只在汤谷生长,如今竟肯在瑶池扎根,倒是奇事。”羲和指尖轻触苗尖,露珠忽然落进土里,扶桑苗竟“蹭”地长了半尺,枝桠上又冒出片新叶,叶纹竟与她裙摆上的日纹一般无二。

“这苗认主。”羲和望着幼苗轻笑,“它知道这里的暖意,和汤谷是一样的。”

日头升至正午时,人间忽然传来阵欢腾声。原是江南的稻农们在田埂上祭日,供桌上摆着刚摘的新米,还有个用彩纸剪的神像,神像的裙摆上绣着日纹,腕间戴着串红玉钏,既有王母娘娘的雍容,又有火羲公主的亲和。仙童望着那神像,忽然觉得眼熟——那眉眼,竟与瑶池殿内的羲和一般无二。

“倒是把模样记下来了。”羲和望着人间的方向,玉钏轻轻碰撞,“当年在汤谷时,稻农们也会剪些纸人,说‘火羲公主的模样该是暖的’。后来我掌了瑶池,他们便把纸人的裙摆绣得华丽些,说‘这是王母娘娘,也是太阳之母’。”

说话间,人间的供桌上忽然亮起阵暖光。那些彩纸神像的日纹竟微微转动,暖光顺着日纹漫开,落在田埂的稻穗上,稻穗竟沉了些,颗粒也更饱满了。仙童摸着身边的扶桑苗,忽然觉得掌心发烫——原来这天地间的暖意,从汤谷的扶桑到瑶池的桃林,从人间的艾草到月宫的桂树,从来都系在同一个人的指尖。

傍晚时分,金乌衔着日车往西山去,却在瑶池上空盘旋起来。最年长的那只金乌忽然俯冲下来,用喙轻轻啄羲和的袖口,翅尖还沾着些西山的枫叶。羲和摸了摸它的头:“知道了,是西王母遣你捎信来?”

原来西王母住在西山的玉山,掌管着人间的灾祥,今日见漠北的雪化得慢了,便想请太阳之母多照些光。众仙闻言都有些诧异——西王母与王母娘娘,世人总说她们是两位神,却不知羲和早与玉山有了往来。

“当年我刚掌瑶池时,西王母便送了株玉山的雪莲来。”羲和望着西山的方向,“她说‘你的光暖,能让雪莲开得久些’。后来漠北有灾,她便常遣金乌捎信,让我多照些光——世人说‘西王母掌灾祥,王母掌瑶池’,却不知这天地间的暖意,原是要互相递着的。”

她抬手对着西山的方向轻挥,指尖的光顺着金乌的翅尖淌过去,落在玉山的雪地上。众仙仿佛能看见,那些积雪正顺着光的轨迹慢慢融化,露出底下的青草,草叶上还沾着小小的冰珠,珠里映着日车的影子。

入夜后,瑶池的烛火映着玉册,“羲和”二字上的暖光还未散。羲和坐在窗前,望着天边的月亮——月神刚遣仙娥送来新酿的桂花酒,酒坛上贴着张红纸,写着“谢太阳之母赠暖”。她拿起酒坛轻晃,酒液里竟浮着些金辉,原是日车的余温混进了酒香里。

殿外的扶桑苗忽然簌簌作响。羲和走到苗边,见十只金乌正衔着日车的缰绳站在枝桠上,最年幼的那只衔来片扶桑叶,叶上用露珠写着“明日需早行,人间要收稻子”。她笑着摸摸金乌的头,指尖的光落在叶上,露珠竟凝成颗颗暖珠:“知道了,明日让日头早些升,好让稻子晒得干些。”

金乌们蹭了蹭她的衣袖,排成列往汤谷飞去。月光洒在它们的翅尖,竟泛出与日光同源的暖。羲和望着它们远去的背影,腕间玉钏轻轻碰撞——从火羲到王母,从太阳之母到天后,那些被世人分开称呼的名号,在她这里,从来都只是“守着日光”这一件事。

夜风拂过桃林,带来人间的稻花香。羲和抬手接住片飘落的桃瓣,瓣上的暖意顺着指尖淌进心里。她知道明日醒来,依旧会有人叫她不同的名字,但这又何妨?就像日车总会东升,桃花总会再开,她指尖的光,从来都只认“温暖”二字,从不管世人给的名号,是哪一个。

翌日天未亮,瑶池的扶桑苗先醒了。新抽的嫩枝顶着颗露珠,珠里蜷着个小小的日影,随着东方渐亮的天光慢慢舒展。羲和踏着晨露走到苗边,指尖刚触到露珠,远处汤谷方向忽然传来金乌的鸣叫——十只金乌衔着日车飞来,翅尖的金光竟在苗前织成个小小的日轮,把嫩枝映得透亮。

“倒是比往日早了半刻。”羲和轻笑。守桃林的仙娥捧着竹篮走来,篮里是刚摘的蟠桃,果皮上还沾着日光的暖香:“方才见人间的稻农都扛着稻穗往场院去,许是金乌也急着帮他们晒谷。”

话音未落,东方的日头已跃出云层。羲和抬手往人间的方向轻挥,日车的光便顺着她的指尖淌下去,在稻场上铺成层暖毯。仙童趴在云边往下望,只见稻农们翻晒的稻穗忽然泛出金辉,每粒稻谷都胀得圆滚滚的,连场院角落的石碾都似乎被晒得发烫。“难怪人间说‘太阳之母的光,能把谷粒焐出甜气’。”仙童回头时,见羲和鬓角的扶桑木簪正泛着光,簪头的日光石与人间稻穗的金辉,竟像是同根同源的暖。

日头偏西时,瑶池来了位不速之客。是个穿着粗布短打的少年,背着个竹篓,篓里装着些晒干的艾草,艾草上还系着红绳。“小神是人间的土地,”少年对着羲和躬身行礼,竹篓里的艾草晃出缕暖香,“江南的稻农托小神送些‘谢礼’——他们说今年的新米比往年甜,定是太阳之母多照了光。”

羲和拿起株艾草,红绳上的向日葵剪纸还带着人间的体温。“不过是让日头多留了半刻。”她指尖拂过艾草叶,叶尖忽然冒出点新绿——原是少年赶路时碰掉的芽,竟在她掌心重新活了过来。土地神看得愣了神,忽然想起老人们说的故事:“早年有位火羲公主,能用指尖让枯芽重生……原来那些故事里的神,都是天后您。”

羲和笑着把艾草放回竹篓:“不过是守着日光久了,沾了些暖意。”她抬手往竹篓里轻呵口气,篓里的艾草忽然都亮了起来,暖光顺着红绳缠上去,连少年粗布袖口的补丁都似乎暖了些。

暮色漫进瑶池时,金乌已衔着日车往西山去。羲和站在望日台上,望着人间的场院——稻农们正把晒干的稻谷装袋,每个袋口都系着根红绳,绳头缀着小小的向日葵,像串串迷你的太阳。晚风拂过,袋口的红绳轻轻晃动,竟与瑶池扶桑苗上的露珠,遥遥映出同一片暖光。

守桃林的仙娥忽然轻“呀”一声。众人望去,只见那株扶桑苗的枝桠上,竟结了个小小的花苞,苞尖泛着淡淡的金,像藏着粒浓缩的日光。羲和指尖轻抚花苞,低声道:“原来不管叫火羲,还是王母,这天地间的暖意,从来都长在同一个根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