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雪的女儿2 太阳焰星 > 第762章 10 光之子太阳神帝俊

雪的女儿2 太阳焰星 第762章 10 光之子太阳神帝俊

作者:Ann泠善然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08 18:47:24 来源:文学城

昆仑墟的云海翻涌着金光,三百六十五路神仙按品级列在诛仙台下,连空气里都飘着玉露凝成的香雾。帝俊站在众仙之中,玄色长袍上绣的金乌图腾随着他的呼吸微微起伏。

他原是东荒的部族首领,曾带着族人在十日并出时劈开焦土,又在长夜难明时以心头血点燃第一簇火种。此刻闻仲手持封神榜唱到他的名字,他抬头望向玉虚宫的匾额,忽然想起年少时蹲在扶桑树下,看刚出生的小金乌把羽毛蹭得满脸都是。

“天地众神荟萃,册封神位——”闻仲的声音穿透云层,“东荒部族首领帝俊,掌日升月落、四时更迭,封光之子太阳神,居汤谷扶桑宫。”

帝俊躬身接了金印,指尖触到印上温热的纹路,像是握住了千万年来落在东荒土地上的每一缕阳光。身后有仙官低声赞叹,他却望着东方天际,仿佛能看见族人们正把新晒的谷物装进陶罐。

昆仑墟的霞光还未散尽,帝俊握着金印的手指微微收紧。那方印玺上的“太阳”二字似有流火游走,烫得他想起三百年前东荒大旱。那时他还不是部族首领,只是个跟着父亲巡猎的少年,眼睁睁看着河底的卵石晒得发白,族里的巫祝跪在龟裂的土地上祈雨,声音干得像要裂开。

“陛下?”闻仲的声音在身侧响起,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恭敬。帝俊回过神,才发现众仙已按序退去,玉虚宫前只剩他与几位掌印仙官。他将金印收入袖中,玄袍下摆扫过阶前的云纹地砖,留下一道淡淡的光痕——这是神性初显的征兆,寻常仙者需修千年方能有此异象。

“汤谷的扶桑木,还需派人好生照看。”帝俊的声音比在部族时沉了些,却仍带着东荒人特有的温润,“当年我族迁去时,老巫祝在树根埋了三坛米酒,算着日子该酿透了。”

闻仲躬身应是,眼角的余光却偷偷扫过帝俊的发顶。那里隐约有金乌虚影盘旋,羽毛上的光斑竟与天际的日轮同频起落。这等天地共鸣的异象,自开天辟地以来,唯有盘古氏身归混沌时出现过。

三日后汤谷接驾,帝俊站在扶桑宫的白玉阶上,望着眼前熟悉的景象,忽然觉得金印的温度顺着血脉往心口涌。扶桑木的主干比他离开时粗了三倍,巨大的树冠遮天蔽日,数千片叶子每一片都托着一颗小太阳,光芒柔和得像撒了把碎金。树底下,几个穿粗布短打的仙童正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捡拾落在泥土里的光斑——那是金乌换羽时脱落的灵泽,埋在土里能让寻常草木活过三千年的寒冬。

“首领!”一个苍老的声音从树后传来。帝俊回头,看见老巫祝拄着枣木杖站在那里,花白的胡须上还沾着草屑。他快步走下台阶,才发现老巫祝的腰比从前弯得更厉害了,杖头的铜铃却擦得锃亮。

“您怎么来了?”帝俊扶住老人的胳膊,掌心触到他袖口下凸起的骨节——这是当年为了护着部族的孩子,在暴风雪里冻坏的。

老巫祝却把枣木杖往地上顿了顿,杖头的铜铃叮当作响:“族里的娃娃们说,新封神的太阳神是咱东荒出去的,非要我来看看是不是你这小子。”他说着掀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个麻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块用桑皮纸包着的麦饼,“你娘临终前烤的,说等你成了大气候,要让你再尝尝家里的味道。”

帝俊捏着麦饼的手指微微发颤。饼已经硬得硌手,却还带着淡淡的麦香,和他十五岁那年离家时,娘塞在他包袱里的一模一样。那时他要去极北之地寻冰髓救族里的孩子,娘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看着他的背影喊:“要是走不动了,就闻闻麦饼的味儿,那是家的方向。”

“陛下?”侍立在旁的仙官轻声提醒。帝俊回过神,将麦饼小心地收进袖中,那里还放着金印,一硬一软的两件物事隔着布料相触,倒像是把东荒的岁月与天庭的时光捆在了一起。

接下来的三月,帝俊把汤谷打理得井井有条。他让人在扶桑木周围种了百里向日葵,花盘永远朝着日轮的方向;又在汤谷边缘修了座望乡台,站在台上能看见东荒的炊烟。仙官们起初觉得这位新神太过“凡尘”,直到有天夜里,汤谷西侧的火山突然喷发,岩浆漫过的地方,所有草木瞬间化为焦土。

那时帝俊正在望乡台看东荒的秋收,听见动静回身时,岩浆已经漫到了扶桑木的第三层根须。众仙慌得手足无措,唯有帝俊脱下玄袍,将金印按在火山口。金光从印玺里涌出来,像张巨大的网,硬生生把滚烫的岩浆逼回了地底。可他自己的左臂却被溅起的火星燎去了半幅衣袖,露出的皮肤上,赫然有道月牙形的伤疤——那是年少时为了护着部族的火种,被熊罴抓伤的。

“陛下何苦如此?”仙官们围上来,看着他臂上的伤直跺脚,“您是太阳神,自有天地灵气护体,何必用肉身挡灾?”

帝俊却望着重新变得青郁的土地,笑了笑:“汤谷的草木,比我早来这天地三千年。它们护过东荒的人躲暴雨,我护护它们,应该的。”

这话传到天庭时,玉帝正坐在凌霄殿的龙椅上批阅奏章。案头的香炉里燃着西海进贡的龙涎香,烟缕顺着梁柱盘旋,在殿顶结成了幅“四海升平”的图景。

“这帝俊,倒有几分意思。”玉帝捻着胡须笑了,指尖在奏报上轻轻一点,“传旨,汤谷周边百里设为‘神佑之地’,凡有仙者擅入损毁草木,削去三百年修为。”

旁边的太白金星躬身应是,心里却暗自纳罕。这位玉帝登基万年来,从未为草木动过雷霆之令,今日竟为了汤谷的几株向日葵破例。他正琢磨着,却见玉帝忽然起身,龙袍下摆扫过案几,带落了那本记载着各路神仙履历的《万仙册》。

册子落在地上,恰好翻开在帝俊的那一页。太白金星弯腰去捡,目光无意间扫过“凡俗经历”一栏,忽然僵住——上面写着“东荒部族首领,曾以心头血引天火,救族人三万余”。而那行字的旁边,有个极淡的朱批,是玉帝的笔迹:“朕当年巡猎过东荒,见一少年以身为薪,火光照亮了整座山。”

原来早在三百年前,玉帝便与尚是凡人的帝俊有过一面之缘。

这年冬至,东荒下起了百年不遇的大雪。帝俊站在汤谷的望乡台上,看见族人们把牛羊赶进新修的石屋,屋顶的烟囱里冒出的烟柱被风雪吹得歪歪扭扭。他正想施法化去些雪片,袖中的麦饼忽然微微发热——这是老巫祝在里面掺了感应草,族里有急事时,草叶便会发热。

“陛下,东荒急报。”守台的仙童捧着玉简匆匆跑来,“部族聚居的山谷被雪崩堵了,老巫祝说,再等三日,石屋里的柴火就不够了。”

帝俊接过玉简,指尖刚触到玉面,就听见里面传来老巫祝的咳嗽声:“小子,你别操心,族里的后生正凿雪开道呢……就是你娘埋在扶桑树下的米酒,我本想等雪化了给你送去,怕是要冻成冰坨了。”

帝俊没说话,转身往扶桑宫走。路过向日葵田时,他摘了朵最大的花盘,花瓣上的金粉沾了满手。仙官们见他要离界,急忙追上来:“陛下,天庭有规制,正神无诏不得擅离神职之地!”

“规制是人定的。”帝俊回头,玄袍上的金乌图腾突然展翅,带起一阵暖风,“当年我在东荒,族人们为了救个迷路的孩子,能凿开结冰的河面。如今他们困在雪里,我这个‘首领’,总不能站在云端看着。”

话音未落,他已化作一道金光冲上天际。汤谷的扶桑叶在风中簌簌作响,数千片叶子托着的小太阳同时转向东方,把东荒的雪地里照出条金色的路。

凌霄殿里,玉帝望着东荒方向的金光,忽然笑了。他拿起案头的朱笔,在《万仙册》帝俊那一页的末尾添了句:“神性存于人心,而非神位。”写完又觉得不够,索性把“太阳神”的封号划去,重写了三个字——“东荒帝”。

三日后东荒雪霁,族人们在山谷口发现了条丈宽的通道,雪地里散落着些金色的羽毛。老巫祝蹲在雪堆旁,捡起根羽毛放在鼻尖闻了闻,忽然老泪纵横:“这小子,还是跟小时候一样,总把最好的留给别人。”

而此时的汤谷,帝俊正坐在扶桑树下,看着老巫祝派人送来的米酒。三个陶坛上还沾着雪粒,揭开泥封,酒香混着阳光的味道漫开来。他倒了杯酒举向东方,忽然发现袖口下的伤疤处,竟长出了片小小的向日葵花瓣,嫩黄的颜色,像极了他年少时在东荒种下的第一株花。

远处的仙官们偷偷看着,忽然明白这位新神为何能让天地共鸣。所谓神性,原不过是把凡人的情意,酿得比岁月更绵长。而那位在凌霄殿里批阅奏章的玉帝,此刻正望着东荒的方向,指尖轻轻敲击着案几,案上的龙涎香烟雾,恰好凝成了东荒的山川模样。

汤谷的晨光总是比别处更暖些。帝俊将最后一坛米酒埋回扶桑树根时,指尖的泥土还带着夜露的凉。他望着树干上那道浅浅的刻痕——那是他七岁时量身高划下的,如今已被新生的木质层覆得模糊,倒像岁月在上面绣了朵半开的花。

“陛下,西王母遣青鸟送了蟠桃来。”侍立在旁的仙官轻声禀报,托盘上的玉盘里,九颗蟠桃正泛着莹润的光,果脐处的红晕竟与日轮初升时的颜色分毫不差。帝俊却没伸手,目光落在青鸟翅膀上沾着的草屑——那是昆仑墟特有的龙须草,想来西王母是刚从瑶池的药圃里摘了鲜果,便急着打发信使来了。

“替我谢过王母。”他拿起颗最小的蟠桃,指尖轻轻摩挲着果皮上的绒毛,“再备些汤谷的日光蜜,让青鸟带回去。就说……多谢她三百年前借我的那株冰蓝草。”

仙官应声退下时,忽觉袖摆被什么勾了下。低头看时,竟是扶桑树下新生的菟丝子,细弱的藤蔓正缠着他的袍角往上爬,叶片上的露珠里,分明映着两个小小的日轮。这等灵物认主的异象,仙官活了五千年,还是头回见。

三百年前的事,西王母许是早忘了。那时帝俊刚接任部族首领,东荒流行起怪病,患者浑身生满冰斑,到了夜里便冷得像揣着块寒冰。他带着三个族中勇士闯昆仑,在瑶池边跪了七日七夜,膝盖磨得见了骨,才换得西王母那株能驱寒毒的冰蓝草。如今想来,那时瑶池的水畔,似乎有个穿玄色龙纹袍的身影一闪而过,只是当时他满心都是族人性命,并未细想。

青鸟衔着蜜罐离去时,帝俊忽然抬头望向天庭。凌霄殿的金顶在云层后若隐若现,檐角的铜铃隔着万里云海,传来细碎的叮当声。他摸了摸袖中那枚被体温焐热的麦饼,忽然觉得这汤谷的风,竟与东荒村口老槐树下的风,有几分相似的味道。

入夜后汤谷不熄灯。数千片扶桑叶托着小太阳,把整个山谷照得如同白昼,连草丛里的萤火虫都懒得亮灯,只趴在叶片上,把尾巴尖的光蹭得更亮些。帝俊坐在扶桑树的枝桠上,看着远处仙官们巡夜的灯笼,忽然想起年少时跟父亲守猎场的日子。那时没有这么多光亮,族人们举着松明火把,火光在黑暗里晃啊晃,像串会走路的星星。

“陛下还没歇息?”老巫祝的声音从树下传来,带着些微的喘息。帝俊低头,看见老人正拄着枣木杖站在月光里,杖头的铜铃在日光下倒不显眼,此刻却映着扶桑叶的光,亮得像缀了颗小太阳。

“您怎么又跑来了?”帝俊从树上跃下,玄袍下摆扫过草地,惊起几只睡得迷迷糊糊的萤火虫。老巫祝却把杖往地上顿了顿,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族里的绣娘给你缝了件坎肩,说你在天庭当差,总穿玄袍太素净,缀了些金线,看着暖和。”

布包打开时,金线绣的金乌在月光下闪闪发亮。帝俊捏着坎肩的边角,忽然发现针脚歪歪扭扭的——定是族里最年长的张阿婆绣的,她年轻时眼盲了一只,绣东西总爱往左边偏。他想起小时候,张阿婆总把烤好的红薯塞给他,自己却啃着带皮的硬红薯干。

“阿婆的眼睛还好吗?”帝俊的声音有些发紧。老巫祝叹了口气:“上个月开始,连针线都穿不上了。但她听说你封了神,非要摸着绣完这坎肩,说太阳神就得有件金闪闪的衣裳。”

帝俊把坎肩往身上披时,忽然觉得心口的位置有些硌。摸了摸,发现里面缝了个小小的布囊,打开一看,是撮晒干的东荒泥土,还混着几根狗尾巴草的绒毛。老巫祝见他愣着,嘿嘿笑了:“绣娘说,你在天上待久了,别忘了土的味道。”

第二日天刚亮,帝俊便带着那撮泥土去了凌霄殿。他没走正门,而是从西侧的云阶绕上去——那里的栏杆上爬着些天庭少见的爬山虎,叶片上的露珠里,偶尔能映出东荒的影子。守殿的仙将见他来,忙要通报,却被他摆手止住:“我就是来看看。”

凌霄殿里的龙椅空着,案几上的奏章堆得像座小山,最上面那本摊开着,朱批的字迹刚劲又带着些温润,竟与他在东荒时写的族规笔迹有几分像。帝俊伸手想去碰,指尖刚要触到纸页,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

“陛下倒是稀客。”太白金星捧着个玉盒走进来,看见他身上的坎肩,眼睛亮了亮,“这金线绣的金乌,倒比殿上的蟠龙柱还精神。”

帝俊收回手,指腹蹭过袖口的金线:“金星今日看着格外喜气。”太白金星打开玉盒,里面是颗鸽卵大的明珠,光晕里竟有四季流转的景象:“方才去瑶池,西王母说这颗‘岁华珠’能映出旧时光,让我送来给陛下解闷。”

明珠放在案上时,光晕里忽然显出幅画面:东荒的老槐树下,个穿粗布短打的少年正给瞎眼的阿婆剥花生,阳光落在他的发顶,像撒了把碎金。帝俊的呼吸顿了顿——那是他十六岁的模样,张阿婆那时刚瞎了眼,总摸着他的头说:“阿俊的头发,比太阳还暖。”

“这珠子倒奇。”太白金星捋着胡须笑,“竟能映出陛下的凡俗时光。”帝俊却看着光晕里的少年,忽然发现他身后的老槐树上,拴着匹玄色的马,马鞍上的龙纹在阳光下闪了闪——那分明是天庭御马监的龙纹。

他猛地抬头望向龙椅,椅背上雕刻的蟠龙眼睛里,似乎有金光流转。昨夜老巫祝塞给他的布囊从袖中滑落,撮东荒的泥土撒在案几上,竟与案角的龙涎香灰融在了一起,没有半点违和。

“金星可知,”帝俊的声音有些发颤,“三百年前昆仑墟的瑶池边,是不是有位穿玄袍的帝君?”太白金星愣了愣,随即笑道:“陛下忘了?三百年前玉帝陛下曾微服巡界,就是在东荒停留最久。他回来后还说,东荒的少年,眼睛里有比日轮还亮的光。”

案上的岁华珠忽然转了方向,光晕里显出凌霄殿的景象:玉帝坐在龙椅上,正对着幅东荒的舆图发呆,案几上放着块啃了一半的麦饼,硬得硌牙,却被小心翼翼地用桑皮纸包着。帝俊看着那麦饼,忽然想起袖中母亲留下的那块——原来两块麦饼的纹路,竟是一模一样的。

“难怪……”他喃喃自语,指尖抚过龙椅的扶手上,那里有个极浅的刻痕,形状像极了扶桑树上他七岁时划下的那道,“难怪汤谷的日光总带着麦香,难怪凌霄殿的风里,有东荒老米酒的味道。”

太白金星看着他发顶渐渐清晰的金乌虚影,忽然躬身行礼:“陛下既已悟了,便该归位了。这万年来,玉帝陛下为了镇压北冥的玄冰煞气,将半数神力封在凌霄殿的蟠龙柱里,连真身都快维持不住了。”

岁华珠的光晕突然炸开,化作漫天金粉。帝俊看着自己的双手,玄袍正渐渐化作龙纹锦缎,指尖触到的案几忽然变得温热——那是他自己的体温。他想起昨夜在汤谷埋米酒时,听见扶桑树根传来心跳声,原来那不是树的心跳,是他自己的;想起每次望向天庭时,心口的悸动不是思念,是真身对元神的呼唤。

“东荒的族人……”他开口时,声音已带着凌霄殿特有的威严,却又藏着东荒的温润。太白金星笑道:“陛下放心,张阿婆的眼睛,西王母已用瑶池水治好了。老巫祝正带着族里的后生,在汤谷边上种向日葵呢,说要种到天庭门口去。”

帝俊走到龙椅前坐下,椅背上的蟠龙忽然活了过来,顺着他的袍角往上爬,化作袖上的龙纹。案几上的奏章自动翻开,最上面那本写着“汤谷扶桑宫需增派仙官”,朱批的字迹与他方才在汤谷写下的护林令,分毫不差。

窗外的云海忽然翻腾起来,化作东荒的模样:老槐树下,张阿婆正给孩子们讲太阳神的故事,手里拿着件金线坎肩,针脚歪歪扭扭的,却在阳光下闪着光;汤谷的扶桑树下,老巫祝正往树根埋新的米酒,陶坛上贴着张红纸,写着“给玉帝陛下的”;东荒的田野里,族人们种的向日葵正朝着天庭的方向,花盘里的瓜子熟了,落得满地都是,像撒了把金色的星星。

帝俊拿起案上的朱笔,在奏章上批下“准”字。笔尖落下时,凌霄殿的铜铃忽然响了,檐角的铜铃上,不知何时停了只青鸟,嘴里衔着颗向日葵的种子,嫩黄的颜色,像极了他年少时在东荒种下的第一株花。

他望着青鸟翅膀上的草屑,忽然笑了。原来所谓天庭与东荒,所谓神位与凡人,不过是同一片日光下的两片叶子,根,始终缠在一处。就像此刻,汤谷的扶桑叶上,有片露珠正映着凌霄殿的龙椅;而凌霄殿的蟠龙柱上,新长出的年轮里,藏着东荒老米酒的酒香。

凌霄殿的朱笔刚落下最后一笔,檐角的铜铃忽然又响了。这次不是青鸟,是个穿粗布短打的少年,手里捧着个陶瓮,站在云阶下直喘气。守殿的仙将刚要拦,帝俊隔着殿门便认出他——是东荒部族里最会酿酒的林家小子,去年还跟着老巫祝来汤谷送过新米。

“陛下!”少年把陶瓮往地上一放,瓮口的泥封裂开来,酒香混着水汽往上冒,“老巫祝说,这坛‘日光酿’得您亲手开。他还说,您要是忙,就把瓮搁在扶桑树下,等明年雪化了,酒味儿能飘到东荒去。”

帝俊起身时,龙袍的下摆扫过案几,竟带起阵东荒特有的麦香。他走下云阶,指尖刚触到陶瓮的粗陶壁,就听见里面“咕嘟”响了一声——是酒液在冒泡,像极了年少时他和林家小子蹲在酿酒坊里,看老巫祝搅动酒曲的模样。

“老巫祝的腿还疼吗?”帝俊的声音里带着笑意。少年挠了挠头:“不疼了!上月有个穿白裙的仙子去了东荒,给老巫祝敷了药膏,说是‘瑶池水熬的’。仙子还说,您在天上念叨他的腿,念得汤谷的向日葵都往东荒歪了。”

仙将们站在殿门后偷偷打量,见自家陛下竟蹲在云阶上跟凡人少年聊酿酒,玄色龙袍的袖口沾了陶瓮上的泥点也不在意,倒比殿上批奏章时多了几分烟火气。有新来的仙官低声问太白金星:“陛下从前在东荒,也是这样的?”太白金星捋着胡须笑:“比这还野呢。当年他为了抢部族的酿酒秘方,能追着老巫祝跑遍三座山。”

正说着,帝俊已抱着陶瓮往汤谷去了。云阶上留下串浅浅的脚印,每个脚印里都长出颗小小的向日葵,花盘朝着东荒的方向。仙将们看得咋舌,太白金星却望着那些花苗叹道:“三百年前玉帝巡界,在东荒的雪地里救了个冻僵的少年,也是这样,脚印里都长出了能驱寒的仙草。”

汤谷的扶桑木下,老巫祝竟已等在那里。他身后跟着张阿婆,手里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烤的麦饼,还冒着热气。见帝俊来,张阿婆颤巍巍地把麦饼往他手里塞:“刚出炉的,你小时候最爱吃带焦边的。”帝俊咬了一口,麦香混着面里的芝麻粒儿,烫得他想起十五岁那年,娘也是这样,把刚烤好的麦饼用布包着,揣在他怀里让他路上吃。

“陛下,”老巫祝忽然弯腰,从扶桑树根挖出个旧陶瓮,“这是你当年埋的‘忘忧酿’,老规矩,得封够三十年才能开。”帝俊看着瓮上模糊的刻字——是他年少时歪歪扭扭刻的“家”字,忽然发现树根的泥土里,竟还埋着些东西:有他掉的第一颗乳牙,有张阿婆绣坏的帕子,还有片小金乌的羽毛——是他刚学会化形时,不小心蹭掉的。

“当年您说,成神了也不能忘本。”老巫祝把旧陶瓮抱起来,瓮身的裂纹里长出了菟丝子,藤蔓缠着新带来的“日光酿”,像两个久别重逢的老友,“如今您在天上当玉帝,东荒的人都骄傲得很。昨夜孩子们还说,要把向日葵种到南天门去,让路过的神仙都知道,咱东荒出了个念家的玉帝。”

帝俊打开“日光酿”的泥封时,酒液里忽然浮出些光点,在空中聚成了画面:东荒的田埂上,他正跟着父亲学耕地,牛绳勒得手心发红;部族的篝火旁,老巫祝教他唱祈日的歌谣,调子跑得比东荒的风还偏;汤谷的扶桑树下,小金乌们把他的玄袍啄得全是洞,他却笑着把最肥的那条鱼丢给它们。

“这些……”帝俊的指尖拂过那些光点,像触到了真实的岁月。老巫祝叹了口气:“是族里的巫祝用‘忆光草’酿的。她说,神活太久,容易忘事,得把日子泡在酒里,才能记得清。”张阿婆这时忽然插话:“仙子还说,您在天庭批奏章时,案几上总摆着东荒的泥土。她说那是‘根土’,神有了根,才不会飘。”

正说着,天际忽然传来雷声。帝俊抬头,见西方的云层里翻着黑气——是北冥的玄冰煞气又涌来了。三百年前他就是为了镇压这煞气,才把半数神力封在凌霄殿的蟠龙柱里,连真身都拆成了“玉帝”与“太阳神”两个身份,一个守天庭,一个护东荒。

“陛下,”太白金星的声音从云端传来,带着急意,“煞气冲破了三道结界,南天门的仙将快顶不住了!”帝俊把陶瓮递给老巫祝,玄色龙袍在风中猎猎作响:“你们先回东荒,告诉族人们,别担心。”老巫祝却把瓮往他怀里塞:“带上!老规矩,打仗前得喝口家乡的酒。”

帝俊抱着陶瓮往天庭去时,汤谷的扶桑叶忽然全竖了起来,数千片叶子托着的小太阳汇成一道金光,跟着他冲上云端。东荒的方向,族人们正把向日葵的花盘对着天庭,花盘里的瓜子噼里啪啦地裂开,每颗瓜子里都蹦出个小小的光团,顺着风往南天门飘——那是东荒人用香火和思念凝成的“护神符”。

南天门的结界外,玄冰煞气正像潮水般涌来,触到的云都结了冰。守关的仙将冻得嘴唇发紫,却还举着兵器不退。帝俊刚站定,煞气里忽然钻出个巨大的冰怪,獠牙上挂着冰凌,一爪拍向结界。帝俊侧身避开,怀里的陶瓮却掉了出去,酒液洒在煞气上,竟“滋滋”冒起白烟——东荒的酒里掺了扶桑木的汁液,最能克阴寒。

“原来如此。”帝俊笑了笑,忽然把剩下的酒全泼向煞气。金光混着酒香,在结界外织成道网,那些冰怪一碰到就化了水。他抬手对着凌霄殿的方向,蟠龙柱上的金光瞬间冲上天际,与汤谷的日光汇成一团。这一刻,他不再是拆成两半的神,玉帝的威严与太阳神的温暖融在一处,连玄冰煞气都在发抖。

“你们看!”有仙将指着东荒的方向,只见无数个小小的光团正往这边飘,每个光团里都有张东荒人的脸:老巫祝在念祈日的歌谣,张阿婆在烤麦饼,林家小子在往陶瓮里装新酿的酒。这些光团落在结界上,竟让结界的金光又亮了三分。

煞气退去时,天边已泛起鱼肚白。帝俊站在南天门的城楼上,怀里还抱着空陶瓮。老巫祝塞给他的麦饼从袖中掉出来,滚到脚边,沾了些煞气化成的水,竟发芽了——长出的嫩芽上,顶着颗小小的太阳。

“陛下,”太白金星捧着件坎肩走来,是张阿婆绣的那件,金线在晨光里闪闪发亮,“东荒的人说,这坎肩得您穿着才暖和。他们还说,等明年开春,要在南天门种满向日葵,让您每天上朝都能看见。”

帝俊把坎肩往龙袍外一披,金线绣的金乌忽然活了,在他肩头蹭了蹭,羽毛上的光落在城楼上,竟长出了片小小的扶桑林。他望着东荒的方向,那里的炊烟正袅袅升起,混着酒香和麦香,顺着风往天庭飘。

这时,汤谷的扶桑树忽然抖了抖,落下片叶子,飘到帝俊手里。叶子上用东荒的文字写着行字:“家在,神就在。”帝俊把叶子夹进奏章里,忽然发现案几上的泥土里,竟长出了株狗尾巴草,草叶上还沾着东荒的尘土。

他拿起朱笔,在奏章上批下:“准东荒部族在南天门种向日葵,所需花籽,由天庭御花园供应。”笔尖落下时,南天门的城墙上,忽然冒出颗向日葵的嫩芽,花盘朝着东荒,也朝着凌霄殿里那盏永远亮着的灯——灯盏里的油,是用东荒的麦麸和汤谷的日光酿的,烧了三百年,还没见底。

远处,林家小子正扛着锄头往南天门走,身后跟着东荒的族人,竹筐里装满了向日葵籽。老巫祝拄着枣木杖,杖头的铜铃叮当作响,唱着三百年前的歌谣:“日头出来了,家就在了;神回来了,根就深了……”帝俊站在城楼上,听着歌谣,忽然觉得龙袍下的坎肩烫得很——那是东荒的温度,也是家的温度。

南天门的向日葵刚冒出第三片叶子时,东荒捎来消息:林家小子要娶亲了。老巫祝特意派了族里最会说话的后生当信使,那少年站在凌霄殿的云阶下,手里捧着个红布包,紧张得直攥衣角:“陛下,老巫祝说……说您要是得空,就回东荒喝杯喜酒。要是没空,他就把喜酒封在陶瓮里,埋到扶桑树下,等您啥时候想喝了,挖出来还热乎。”

帝俊正在批阅关于北冥结界加固的奏章,闻言笔尖一顿,朱墨在纸上晕开个小小的圆点,像极了东荒夏夜的萤火虫。他抬头看向殿外,南天门的方向隐约有金光晃动——是向日葵的花盘在追着日光转。“告诉老巫祝,”他放下朱笔,玄色龙袍的袖口扫过案几,带起一阵麦香,“朕这几日就回东荒。”

侍立在旁的太白金星刚要开口提醒天庭规制,却见帝俊从袖中取出个布囊,里面装着些金灿灿的花籽:“这是汤谷的‘日光葵’籽,比东荒的品种早开花半月。你让人送到林家,就说是朕给新人的贺礼。”金星看着那些花籽在布囊里微微发亮,忽然想起三百年前玉帝巡界时,也曾在东荒的田埂上,把自己袖中的暖玉籽悄悄混进族里的谷种里。

回东荒的那天,帝俊没穿龙袍,只换了件寻常的玄色长袍,跟当年在部族时穿的样式几乎一样。他没带仙官,只让太白金星替他在凌霄殿守着,临走时又叮嘱:“要是北冥有动静,就往汤谷的扶桑树摇三下铜铃,朕能听见。”

东荒的风比天庭的云更软些。帝俊刚落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就看见张阿婆拄着拐杖在等他,手里还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烙好的麦饼,焦边金黄,跟他小时候爱吃的模样分毫不差。“阿俊回来啦?”张阿婆的眼睛亮得像两盏小灯笼,自从西王母用瑶池水治好了她的眼疾,她看东西比年轻时还清楚,“快尝尝,我特意多放了芝麻,你小时候总嫌我放少了。”

帝俊接过麦饼,咬了一口,热乎的面香混着芝麻的脆劲儿,烫得他舌尖发麻,却舍不得咽。老槐树上的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有几只胆大的落在他肩头,啄他袍角沾着的花籽——那是从南天门的向日葵上蹭来的。“林家小子在哪?”他含着麦饼问,声音含糊不清。

“在后山酿酒呢!”张阿婆往山坳的方向指了指,“老巫祝说,新人的喜酒得用山泉酿,还得让你这当‘首领’的先品品,合不合东荒的规矩。”帝俊跟着她往山坳走,脚下的泥土软软的,还带着雨后的湿气,鞋尖沾了些草屑,是东荒特有的狗尾巴草。

山坳里的酿酒坊飘着酒香。林家小子正蹲在灶台前烧火,火光映得他脸红扑扑的,旁边站着个穿红布衫的姑娘,手里拿着个陶瓮,正往里面撒酒曲——想来就是新娘子了。老巫祝坐在门槛上,手里搓着麻绳,见帝俊来,把麻绳往腰间一缠,起身时动作比从前利索了不少:“你可算回来了!再晚一步,这坛‘合欢酿’就要封瓮了。”

“首领!”林家小子扔下火钳,搓着手上的灰迎过来,眼睛里的光比灶膛里的火还亮,“您尝尝这酒醅,老巫祝说还差三分火候。”帝俊走到陶瓮边,俯身闻了闻,酒香里混着山泉的清甜,还有些淡淡的花香——是新娘子衣襟上别着的野蔷薇。“差的不是火候,”他笑着从袖中取出个小瓷瓶,倒了些金色的汁液进瓮里,“是这个。”

那是汤谷扶桑花的花蜜,凝着三百年的日光。汁液刚入瓮,酒醅就“咕嘟咕嘟”冒泡,香气瞬间浓了十倍,连山坳里的蝴蝶都往这边飞。老巫祝眯着眼睛笑:“我就说你小子有法子!当年你爹酿‘丰年酒’,也是你往里面撒了把扶桑花粉,那酒香得,连隔壁山头的熊瞎子都来扒篱笆。”

正说着,新娘子忽然红着脸往帝俊手里塞了个布包:“阿婆说,让我给您缝个荷包。我……我绣得不好。”布包打开,是个歪歪扭扭的金乌荷包,针脚虽然不齐,却绣得密实,金乌的眼睛用的是东荒少见的赤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帝俊把荷包往腰间一挂,正好挨着张阿婆绣的坎肩:“绣得好,比天庭仙娥绣的还好。”

傍晚时,东荒的族人都聚到了山坳里。老巫祝杀了自己养的羊,张阿婆端来刚蒸的米糕,孩子们围着帝俊跑,抢他袖中掉出来的日光葵籽。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拽着他的袍角问:“首领,天上的太阳是不是您种的?就像我们种向日葵一样?”帝俊蹲下来,摸了摸她的头:“是呀。不过天上的太阳,根在东荒的泥土里呢。”

夜里喝喜酒时,帝俊没坐主位,只跟老巫祝、张阿婆挤在灶台边。林家小子端着陶碗给他们敬酒,酒液里映着篝火的光,也映着帝俊腰间的金乌荷包。“首领,”林家小子喝得脸红,“您在天上当玉帝,是不是天天都能看见东荒?”帝俊喝了口酒,暖意从心口往四肢蔓延:“是呀。凌霄殿的栏杆上爬着爬山虎,叶片上能看见东荒的炊烟;案几上的泥土里长着狗尾巴草,根须能摸到东荒的田埂。”

老巫祝忽然叹了口气:“其实我们都知道,您就是玉帝。上次北冥煞气来的时候,有族人看见南天门的金光里,站着个穿玄袍的身影,跟您年轻时一模一样。”帝俊握着陶碗的手顿了顿,火光在他眼底晃了晃:“你们不怕吗?神有时候,也会有做不到的事。”

“怕啥?”张阿婆往他碗里夹了块羊肉,“你小时候为了给阿婆摘治眼的草药,敢爬最陡的悬崖;当了首领,为了族里的孩子,敢去极北之地寻冰髓。你就是成了玉帝,骨子里还是东荒的阿俊。”老巫祝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个用桑皮纸包着的东西:“这个给你。上次你回天庭后,我在扶桑树下挖着的。”

纸包打开,是半块烤麦饼,硬得硌手,却还带着淡淡的麦香。帝俊认出那是娘临终前烤的那块——当年他埋在扶桑树下,以为早就烂了,没想到被老巫祝收了起来。“老巫祝说,”张阿婆的声音有些发颤,“神活太久,容易忘事。有这块麦饼在,你就不会忘了,自己是从东荒的泥土里长出来的。”

帝俊把麦饼小心地收进袖中,那里还放着林家小子媳妇绣的荷包,一硬一软,都是东荒的模样。这时,山坳外忽然传来一阵翅膀扑棱的声音,是太白金星的信使青鸟,嘴里衔着片扶桑叶,叶面上用仙法写着:“北冥煞气异动,结界有裂痕。”

帝俊站起身,玄袍下摆扫过灶台,带起些火星,落在地上竟没灭,反而长成了小小的火苗——那是神性与东荒烟火气交融的征兆。“我得回天庭了。”他对老巫祝说,声音里带着些歉意。老巫祝却把一坛封好的合欢酿往他怀里塞:“带上!路上喝。要是忙得忘了吃饭,就闻闻酒味儿,那是家的方向。”

张阿婆也往他袖中塞了把麦饼:“刚烤的,热乎。到了天上,就着酒吃,跟在东荒一样。”族人们都站起来,看着他往村口走,孩子们举着向日葵花盘,在他身后铺了条金色的路。

帝俊走到老槐树下时,忽然回头,看见林家小子媳妇正把他送的日光葵籽往土里种,老巫祝蹲在旁边帮忙,张阿婆站在灶台边,往炉膛里添了块柴,火光映得她的白发像撒了把碎金。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娘也是这样站在灶台边,喊他回家吃饭,声音穿过东荒的风,能把整个山谷都染得暖暖的。

“朕还会回来的。”他对着族人们的方向说,声音不大,却被东荒的风送得很远。然后转身化作一道金光,往天庭飞去。怀里的合欢酿微微发烫,像揣着整个东荒的夜晚;袖中的麦饼还带着余温,像握着娘的手。

回到凌霄殿时,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太白金星正站在殿外等他,见他回来,松了口气:“陛下,北冥的煞气已经稳住了。只是结界需要用‘根土’加固,臣正发愁去哪寻……”话没说完,就见帝俊从袖中取出个布囊,里面装着东荒的泥土,还混着几根狗尾巴草的绒毛:“用这个。”

泥土撒在结界的裂痕上时,竟瞬间长出了密密麻麻的向日葵,花盘朝着东荒的方向,根须深深扎进结界的基石里。金光从花盘里涌出来,把裂痕一点点填满,连空气里都飘着麦香和酒香。太白金星看着那些向日葵,忽然明白:所谓的“根土”,从来不是普通的泥土,是神心里最牵挂的地方,是无论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的方向。

帝俊站在南天门的城楼上,望着东荒的方向。那里的天已经亮了,炊烟袅袅升起,混着合欢酿的香气,顺着风往天庭飘。他摸了摸腰间的金乌荷包,又摸了摸袖中的麦饼,忽然笑了。原来当玉帝,也可以揣着东荒的泥土,带着家的味道;原来神性与人性,从来不是分开的两半,就像南天门的向日葵,根在东荒的泥土里,花却朝着天上的太阳开。

这时,扶桑树下的铜铃忽然轻轻响了三下——是老巫祝在摇铃,想告诉他,林家小子媳妇种的日光葵籽,已经发芽了。帝俊望着东荒的方向,仿佛能看见那片小小的嫩芽,正顶着露珠,朝着太阳的方向,一点点长大。

东荒的日光葵刚抽枝时,凌霄殿的案几上多了个陶瓮。是老巫祝托青鸟捎来的,瓮口贴着张红纸,写着“给阿俊的新酿”。帝俊掀开泥封,酒香里飘出片晒干的野蔷薇——定是林家小子媳妇放的,她衣襟上总别着这花。

他正对着陶瓮出神,太白金星捧着奏章进来:“陛下,南天门的向日葵开花了,仙官们说从未见过这么金亮的花盘。”帝俊走到殿外,果然见万朵葵花朝着东荒的方向,花盘里的籽粒颗颗饱满,像撒了满地碎金。

忽有仙童来报,说东荒的孩子们在瑶池边种下了日光葵。帝俊寻过去时,见张阿婆正带着娃娃们浇水,水珠落在花瓣上,映出凌霄殿的金顶。“阿俊,”张阿婆指着最矮的那株,“这是给你留的,等结了籽,咱再酿一坛合欢酿。”

暮色降临时,帝俊坐在扶桑树下,陶瓮里的酒还剩半坛。他望着东荒的方向,那里的炊烟正和天庭的云缠在一处。袖中的麦饼硌着掌心,腰间的荷包晃啊晃,金乌的眼睛亮得像东荒的星星。

远处,南天门的葵花忽然齐齐转向,花盘对着扶桑宫的方向。帝俊摸了摸鬓角,那里有片金乌羽毛正泛着光——原来太阳的根,从来都扎在有人惦念的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