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雪的女儿2 太阳焰星 > 第759章 7 爱诞生美

雪的女儿2 太阳焰星 第759章 7 爱诞生美

作者:Ann泠善然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08 18:47:24 来源:文学城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洪荒大地上尚无生机。上古大神女娲立于昆仑之颠,见四野空旷,遂取黄河之泥,以指尖灵力揉塑,造出了第一批直立行走的生灵。她为这些生灵赋予呼吸与体温,又以藤蔓蘸了泥浆挥洒,让更多生命在林间溪边繁衍——这便是人间最初的模样。

一日,女娲召来最早的七对男女,在桃树下立下契约:“汝等需守天地秩序,生息绵延,我则护这世间四季分明。”众生跪拜应诺,额间皆留下一点朱砂印记。

岁月流转,有个叫阿蛮的少年,见同伴不慎坠入寒潭,竟不顾冰冷刺骨,纵身跃下相救。那瞬间心头涌动的暖意,便是**之外的爱。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份情谊,将溪边最美的花取名“蛮荆”,爱就这样催生出了人间第一抹被命名的美。

自女娲立下契约,人间已过三百载。当年额间带朱砂的先民们开了阡陌,在渭水之畔筑起半地穴的屋舍,孩童们追着衔谷穗的雀鸟跑过田埂时,发间总沾着细碎的麦香。

这年春分,负责看守契约石碑的老巫忽然拄着柏木杖跑到族长石屋前,浑浊的眼睛瞪得发亮:“碑上的字……活了!”

族长苍术正蹲在陶轮旁做储粮罐,闻言手一抖,陶泥在轮盘上歪成个斜角。他跟着老巫往祭坛跑,远远便见那方矗立了三百年的青石碑上,原本深刻的契约文字正泛着淡金的光,每个字的笔画间都有银线流转,像有活水在石脉里淌。

“是女娲大神的意旨?”苍术伸手去触碑面,指尖刚碰到“护四季分明”那行字,就见碑上金光骤亮,竟有细碎的光点从石缝里飘出来,落在他手背上凝成片薄霜——可明明是春分,田埂上的草都已抽出绿芽。

当夜,渭水结了冰。

最先发现异常的是打渔的阿舟。他卯时撑着木筏出门,往常该泛着粼粼波光的河面竟白得晃眼,木桨砸下去,只裂开道细碎的冰纹。“河冻了!”他的喊声惊起芦苇丛里的宿雁,扑棱棱掠过灰蒙蒙的天。

消息传到聚落时,晒谷场上正摊着新收的黍米。女人们伸手去摸,正午的日头下,谷粒竟凉得像浸过井水。苍术蹲在河边敲开块冰,冰碴里裹着条冻死的银鱼,眼珠凸着,还保持着摆尾的姿势。

“老巫,这是要变天?”有妇人抱着啼哭的孩子凑过来,孩子的小脸冻得发青,明明裹着最厚的兽皮,却还在发抖。老巫扒开冰层看了半晌,忽然往地上一跪,额头抵着冰冷的河滩:“是我们违了契约。”

苍术心里咯噔一下。他知道老巫指的是什么——去年秋旱,为了多收两担粟米,有几家偷偷把田垦到了祭坛周围的禁地。当时他想着都是族人,便睁只眼闭只眼,没按规矩罚他们去守三个月荒山。

“去把那几户的垦荒田平了。”苍术咬着牙下令,“再备三牲,我带族人去碑前请罪。”

可不等他们动土,天竟下起雪来。春分的雪本就稀罕,这回却下得又急又密,半刻钟就压塌了两间草屋。苍术站在雪地里望着祭坛方向,忽然发现那石碑的金光暗了些,而原本该抽芽的桃树林,枝桠上竟挂满了冰凌。

“族长!东边的山在响!”放哨的少年从坡上滚下来,棉袄上沾着雪泥,“像是有石头在往下掉!”

苍术往东山跑,才到山脚就见漫天雪雾里,几块磨盘大的岩石正顺着山坡滚,砸得冻土裂开道道深沟。他忽然想起老巫说过,女娲大神造人时,曾以东山之石补过天,那些岩石里藏着维持天地平衡的灵力。

“快凿冰!”苍术转身冲族人喊,“把渭水的冰凿开,引活水绕着东山流!”

男人们扛着石斧往河边跑,冰面太厚,一斧下去只留个白印。女人们把家里的柴禾全抱来,堆在冰上烧,火舌舔着冰层,融出的水刚流出来又冻成冰珠。苍术看着雪越下越大,忽然想起契约里的话:“汝等需守天地秩序”。

他猛地往雪地里一跪,解开棉袄露出胸膛,用石刀在心口划了道血痕。“是我没管好族人,违了大神的约!”他仰着脖子喊,声音在风雪里抖,“若要降罚,罚我一人!”

族人们见了,也跟着跪下来,有的割破手指,有的磕破额头,血珠滴在雪地上,晕开一朵朵暗红的花。奇怪的是,那些血珠竟没冻住,反而像有生命似的,顺着雪水往祭坛的方向流。

就在这时,祭坛方向忽然亮起道金光,比之前任何时候都亮。苍术眯着眼望去,见那石碑上的文字竟浮了起来,在半空拼成个巨大的“诺”字。紧接着,雪停了,结冰的河面发出“咔嚓”的声响,冰层裂开道道缝,活水从缝里涌出来,冒着白汽。

东山的落石也停了。苍术顺着水流往祭坛走,发现那些流过来的血珠竟渗进了石碑的石缝里,原本泛着淡金的文字,此刻染上了点胭脂色。老巫跟在后面,颤巍巍地说:“大神没怪我们……是在提醒我们,契约要用心守。”

那天傍晚,渭水的冰全化了,水面上飘着碎冰碴,映着晚霞像撒了把碎金。苍术站在河边,看着族人重新把禁地的田垦回荒坡,忽然发现河滩上冒出了丛新草,草叶上挂着颗露珠,露珠里竟映着个模糊的身影,像个女子的轮廓,正对着他微微颔首。

后来,苍术在祭坛旁栽了片桃林,每棵桃树都用东山的石片围起来。春分到的时候,桃花开得比往年都艳,风一吹,花瓣落在契约石碑上,像给那些字镀了层粉。族里的老人说,那是女娲大神在看呢,看他们守没守住当年的约。

又过了许多年,苍术成了老族长,额头的皱纹里总沾着田埂上的泥。有回他给孩童们讲起那年的雪,指着祭坛的方向说:“天地的秩序,就像田里的苗,你守着规矩侍弄,它就好好长;你要是贪多,乱了规矩,苗就会枯。”

孩童们似懂非懂地点头,伸手去接飘落的桃花瓣。花瓣落在手心里,温温的,像有阳光藏在里面。

苍术离世那年,渭水畔的桃林已蔓延到三里外的坡地。他临终前把族长的木牌交给了孙子石生,枯瘦的手指指着祭坛方向:“石碑上的字会说话,你得学会听。”石生那时才十六岁,额角还带着少年人未褪尽的茸毛,握着木牌的手沁出了汗。

春去秋来,石生成了族里最壮实的汉子。他不像苍术那样总蹲在陶轮旁,反倒爱扛着石斧往东山走——那里的岩石经了年月,表层泛着温润的光,敲开时能看见内里嵌着的银线,像极了当年契约石碑上流转的光。他把这些碎石片捡回来,打磨成薄片嵌在屋舍的窗棂上,夜里月光照进来,满屋都撒着细碎的银辉。

这年秋收刚过,有个穿麻布短打的外乡人顺着渭水漂来。他撑着艘独木舟,舟上堆着捆捆晒干的草药,船头插着支从未见过的蓝花。“我从淮水来,”外乡人蹲在河滩上生火,火光映得他脸颊发红,“那边闹了瘴气,人死了大半,听说渭水畔有女娲大神护着,想来借块地落脚。”

石生召集族人议事时,老巫正用龟甲占卜。火灼的裂纹在龟甲上蔓延,老巫眯着眼看了半晌,忽然拍了拍膝头:“龟甲说,是客,不是祸。”可族里的老人们却犯了愁——去年冬天雪大,储存的粟米本就不多,再添一张嘴,开春怕是要断粮。

“让他留下吧。”石生指着外乡人舟上的草药,“淮水离这儿远,他能撑着船过来,定是有过人的本事。况且契约里说‘生息绵延’,总不能见死不救。”

外乡人自称阿茯,识得许多草木。他教女人们把河滩上的野菊晒干了泡茶,说能祛秋燥;又教男人们在屋角种紫苏,说蚊虫见了就躲。石生见他懂得多,便常带他去看契约石碑。阿茯摸着碑上的朱砂印记,忽然说:“这碑上的灵力,和东山的岩石是一脉的。”

石生心里一动。他想起苍术说过,女娲造人时曾用东山之石补天。阿茯蹲在碑前,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些磨得光滑的石子,颜色竟和碑上的石纹一模一样。“淮水那边也有这样的石头,”阿茯的声音低了些,“只是我们那边的人不爱惜,挖来砌猪圈,后来瘴气就来了。”

入冬后,渭水畔下起了冻雨。细密的雨丝裹着冰碴,打在屋舍的草顶上,竟结出层透明的冰壳。这天夜里,石生被冻醒,摸了摸身边的石片窗棂,发现平日里温润的石片竟凉得刺骨。他披衣起身,往祭坛方向走,远远看见阿茯正跪在石碑前,手里捧着那些淮水石子。

“碑在哭。”阿茯的声音发颤,石生这才发现,碑上的朱砂印记竟在往下渗水珠,落在地上结成了小冰粒。“我刚才梦见女娲大神了,”阿茯转头看他,眼里蒙着水汽,“她说这世间的灵力是活的,你善待它,它就护着你;你糟践它,它就走了。”

石生伸手去摸石碑,指尖刚碰到石面,就见碑上的文字忽然暗了下去,像被什么东西遮住了光。他想起阿茯说的淮水往事,心里猛地一沉——上个月,族里有户人家为了盖新房,偷偷挖了东山的岩石当地基,他当时觉得是小事,没去阻拦。

“去把那些岩石送回去。”石生的声音有些发紧,“再召集族人,去东山种树。”

可不等他们动身,天竟刮起了北风。风卷着冰碴子,把桃林里的枝桠都吹断了。阿茯望着东山顶,忽然喊道:“那边的雪在化!”石生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只见东山顶的积雪正往下淌,不是往常的雪水,而是浑浊的泥浆——竟是山体要滑坡了。

“快凿冰!”石生冲族人喊,“把渭水的冰凿开,引活水往东山脚灌!”

男人们扛着石斧往河边跑,冰面冻得结实,一斧下去只留个白印。阿茯忽然想起什么,跑回舟上抱来草药包,把里面的硫磺石砸成粉末,撒在冰面上。“硫磺能融冰。”他边撒边喊,女人们也跟着帮忙,把家里的草木灰都抱来,和硫磺粉混在一起撒。

石生站在河边,看着冰面慢慢化开,忽然发现阿茯的手被硫磺石割破了,血珠滴在冰上,竟没结成冰。他想起苍术当年的血,想起碑上的朱砂印记,心里忽然明白了——契约里的“守天地秩序”,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是要拿心去换的。

就在这时,祭坛方向忽然亮起道红光,比之前的金光更暖。石生抬头望去,见碑上的文字竟浮了起来,在半空拼成个“和”字。紧接着,北风停了,东山顶的泥浆不再往下淌,反而顺着新开的水道流进了渭水。

阿茯蹲在河边洗手,忽然指着水面喊:“石生你看!”石生凑过去,见水里映着石碑的影子,碑上的朱砂印记竟比从前更亮了,像有团火在石脉里烧。阿茯摸着自己的布包,发现里面的淮水石子也泛着光,和碑上的石纹融在了一起。

开春后,石生带着族人在东山种了许多松柏。阿茯则教大家在林间种草药,说这样既能保水土,又能治病。有天傍晚,石生坐在祭坛旁的桃树下,见阿茯正用淮水石子在碑前拼图案——拼的是渭水和淮水交汇的模样。

“你看,”阿茯指着图案笑,“水流是通的,灵力也是通的。”石生望着他手里的石子,忽然发现那些石子的颜色竟和碑上的石纹一模一样,像是从碑上掉下来的碎片。

后来,渭水畔的人越来越多,有从淮水来的,有从洛水来的。他们都学着石生和阿茯的样子,爱惜东山的岩石,珍惜河滩的草木。每年春分,大家都会聚在契约石碑前,女人们带桃花酒,男人们带新采的草药,孩子们则围着石碑跑,捡那些从碑上掉下来的细碎石片——据说把石片戴在身上,能平安顺遂。

石生老的时候,也像苍术那样,给孩童们讲石碑的故事。他指着东山的方向,那里的松柏已长得郁郁葱葱,风一吹,松涛声竟和渭水的流水声合在了一起。“天地就像棵大树,”石生摸着孩童们的头,眼里映着晚霞,“根在土里,叶在天上,你好好待它,它就长得旺。”

孩童们似懂非懂地点头,伸手去接飘落的桃花瓣。花瓣落在手心里,温温的,像有阳光藏在里面。远处的契约石碑上,朱砂印记泛着暖光,碑前的淮水石子和东山岩石拼在一起,竟像幅活的画——画里有渭水的波,有东山的绿,还有无数人手心的温度,在时光里慢慢流转。

石生卧在桃树下的藤榻上时,东山的松柏已能遮住半片天。他指节枯得像老树枝,却仍攥着块打磨光滑的东山石,石面上隐约能看出"和"字的轮廓——那是当年石碑上浮现过的字。守在榻边的孙子青荇刚满二十,衣襟上还沾着晨露,那是今早去祭坛清扫时蹭上的。

"碑上的光,近来弱了。"石生的声音像被风揉碎的棉絮,"你得去看看。"

青荇连夜往祭坛赶。月色把石碑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伸手去摸碑面,往日该泛着暖光的朱砂印记,此刻竟凉得像块寒玉。更奇怪的是,碑底的石缝里长出丛从未见过的草,叶片泛着灰紫,根须死死嵌在刻着"守天地秩序"的字槽里。

第二日天未亮,青荇带着族里的老木匠往东山去。行至山腰,忽闻水声轰鸣——往年这个时节,东山的溪流该是细瘦的,此刻却奔涌得像匹脱缰的野马,卷着断木往山下冲。老木匠拄着拐杖往溪里探,捞出块湿漉漉的木片,上面还留着斧凿的痕迹。

"是西坡的老林。"老木匠的手抖起来,"有人在砍神树。"

青荇心里咯噔一下。西坡那片林子是苍术当年定下的禁地,据说林子里的古柏能通天地灵气。他往西坡跑,越靠近越觉得不对劲——空气里没有松脂的清香,反倒飘着股焦糊味。等拨开最后丛灌木,眼前的景象让他倒吸口冷气:十几棵合抱粗的古柏被砍倒在地,树桩上的年轮清晰可见,最粗的那棵竟有三十多圈。

"是谁干的?"青荇的声音发颤。守林的老丈蹲在树桩旁抹泪:"是南边来的盐商,说给十担盐,要砍树造船。族里的阿石贪便宜,就......"

话音未落,天边忽然滚过声闷雷。明明是晴天,却有豆大的雨点砸下来,落在砍倒的柏树上,竟冒起了白烟。青荇想起石生的话,转身往祭坛跑,刚到碑前就见那丛灰紫的草疯长起来,藤蔓顺着碑面往上爬,竟要把"女娲"二字缠住。

"快烧了这草!"青荇喊着,族人们却不敢动——谁也不知道这草是不是大神的旨意。这时,人群里忽然挤出个穿粗布衫的少年,怀里抱着个竹筐,里面装着些干枯的艾草。"这是阿茯先生留下的方子。"少年是阿茯的曾孙,叫阿芷,"他说若有邪草缠碑,用艾草混着柏枝烧,能驱秽。"

艾草点燃时,冒出的烟竟是淡青色的。烟缕绕着灰紫藤蔓转,那些藤蔓竟像被烫着似的缩回石缝里。青荇趁机用石斧凿开树根,发现草根下埋着块黑铁,上面刻着些歪歪扭扭的字,不是本地的文字。阿芷凑过来看了半晌,忽然脸色发白:"这是淮水那边的诅咒符,当年闹瘴气时,就有人偷偷刻这东西。"

当天夜里,西坡的断木忽然自己着了火。火光冲天时,青荇竟在火里看见个模糊的影子,像个女子的轮廓,正挥手把些亮晶晶的东西撒向天空。等火灭了,人们发现树桩上竟长出了新的嫩芽,而祭坛的石碑上,朱砂印记重新亮了起来,比从前更艳。

石生听到消息时,已经能坐起来了。他让青荇把那块黑铁埋在桃树下,又让阿芷把阿茯留下的草药图谱抄了份,刻在石碑背面。"契约不是死的。"石生摸着青荇的头,"大神守着我们,我们也得守着这天地。"

后来,青荇在西坡立了块新碑,上面刻着"禁伐"二字,旁边还刻着阿茯的草药图谱。阿芷则带着族人在林下种艾草,说这样既能护林,又能防瘴气。有年春天,淮水那边又有人来,这次是来求药的。青荇带着他们去看契约石碑,见碑上的朱砂印记竟映出了淮水的模样,像有两条河在石面上交汇。

石生离世那天,渭水畔的桃林开得正盛。他临终前把那块刻着"和"字的东山石放在石碑旁,忽然笑了:"你看,大神一直在呢。"青荇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见阳光透过桃花瓣,在碑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些光斑竟慢慢聚成了个"诺"字。

许多年后,青荇也成了老族长。有回他给孩童们讲起当年的事,指着西坡的新林说:"天地就像株桃树,你好好待它,它就年年开花;你要是伤了它的根,它就不结果了。"孩童们似懂非懂地点头,伸手去接飘落的桃花瓣。花瓣落在手心里,温温的,像有阳光藏在里面。远处的契约石碑上,朱砂印记和草药图谱相映,风一吹,仿佛能听见当年女娲立下契约时,那声轻轻的叹息。

青荇鬓角染霜时,渭水畔的艾草已漫过了当年西坡的树桩。他常拄着石生传下的柏木杖,去祭坛看那方契约石碑——碑上的朱砂印记经了岁月,竟透出些琥珀色的光,背面阿茯的草药图谱被风蚀得浅了,却仍能辨出紫苏与艾草的轮廓。这年谷雨,守碑的少年慌慌张张跑来,说碑前的桃树下,凭空长出了丛赤红色的草。

“红得像血。”少年拽着青荇的衣袖往祭坛跑,“叶尖还挂着水珠,擦不掉的。”

青荇赶到时,日头正烈。那丛草生在桃树根下,茎秆比寻常野草粗些,叶片边缘泛着锯齿,水珠在叶尖凝着,竟真如少年所说,用手去抹,指尖只沾到些凉意,水珠依旧悬在那里。他蹲下身细看,忽然发现草根扎进的地方,正是当年石生埋黑铁的土坑——那坑早该被岁月填平了。

“去把阿芷请来。”青荇的声音有些沉。阿芷已是族里最老的长者,此刻正坐在晒谷场的石碾上,教孩童们辨认草药。听闻碑前长了怪草,他颤巍巍起身,怀里的药篓晃出几片干枯的淮水石楠。

“是泣血草。”阿芷摸着草叶,指腹蹭过水珠,忽然叹了口气,“阿茯先生的手札里写过,这草只长在灵力被搅乱的地方,叶尖的不是水,是天地的‘气’。”

话音刚落,祭坛旁的老井忽然“咕嘟”响了声。众人循声望去,见井水竟在往上涨,浑浊的水里翻着泥沫,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底下搅动。青荇想起石生临终前的话,转身往东山跑——东山的溪水是渭水的源头,若是源头出了乱子,整条河都要遭殃。

东山脚下的景象让他心头发紧。往日清澈的溪流变得浑黄,溪边的卵石上蒙着层灰绿的苔藓,用手一抠,苔藓底下竟是黏腻的黑泥。更奇怪的是,溪边的松柏本该抽新枝,此刻却有枯叶往下掉,落在泥里,瞬间就被浸得发黑。

“是有人动了山根。”阿芷蹲在溪边,从泥里捞出块碎陶片,上面有烟熏的痕迹,“这是祭器的碎片,怕是有人在山里偷偷设了祭坛。”

族里的年轻人沿着溪流往上搜,果然在半山腰的石窟里发现了异样。石窟深处摆着三块歪歪扭扭的石牌,牌前燃着未熄的香,香灰堆里埋着些动物的骨头,骨头缝隙里还嵌着些暗红色的粉末。“是朱砂。”青荇捻起点粉末,指尖立刻泛起凉意,“但这朱砂不纯,混了别的东西。”

阿芷凑过去闻了闻,忽然脸色发白:“是硫黄和铅粉。当年淮水闹瘴气,就有人用这东西冒充朱砂祭祀,说是能‘通神’,其实是在糟践灵力。”

当天夜里,渭水的水位涨了半尺。最靠近河岸的几户人家,屋脚的基石已被泡在水里。青荇站在河堤上,望着黑漆漆的河面,忽然想起契约石碑上的字——“汝等需守天地秩序”。他转身回了祭坛,取来石斧,在碑前的空地上挖了个坑,把那丛泣血草连根拔起,埋了进去。

“天地的秩序,不是靠偷偷摸摸的祭祀能换的。”青荇的声音在夜里传得远,“是靠手心里的汗,靠田埂上的脚印,靠不贪、不抢、不糟践。”

他蹲在坑边,用土把草埋实,忽然发现手心沾了点叶尖的“水珠”。那水珠落在土里,竟没渗下去,反而在地面上凝成个小小的圈,圈里慢慢长出棵嫩苗——是株普通的艾草,叶片上还带着晨露似的光。

第二日天刚亮,阿芷带着族人往东山去。他们在石窟里摆上真正的祭器,用新采的艾草和柏枝熏了石窟,又把那些混了铅粉的朱砂埋在松柏树下。奇怪的是,当最后一抔土盖上时,东山的溪流忽然清了些,浑黄的水里竟能看见几尾小鱼,摆着尾巴往下游游去。

青荇站在祭坛旁,看着老井的水位慢慢回落,井水重新变得清澈。他伸手去摸契约石碑,碑上的朱砂印记暖得像晒过的石头,背面的草药图谱上,紫苏的叶尖竟像是沾了点新绿。阿芷凑过来看,忽然指着碑底的石缝笑:“你看,泣血草的根没了,长出了野菊。”

那之后,青荇在东山的石窟旁立了块木牌,上面刻着“敬天地,忌妄祭”六个字。族里的老人说,每逢月圆之夜,能看见石窟里有淡青色的光,像是有人在里面整理祭器。青荇却知道,那不是“人”,是天地的灵力在慢慢归位。

又过了十年,青荇把族长的位置传给了阿芷的孙子。那孩子叫柏舟,生得壮实,眉眼像极了当年的石生。青荇教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辨认东山的岩石——哪些石片里藏着银线,哪些石缝里能长出艾草,哪些地方的泥土永远是温的。

“契约不是刻在碑上的。”青荇坐在桃树下,看着柏舟把块东山石打磨成薄片,“是刻在心里的。你善待草木,草木就给你荫凉;你善待河水,河水就给你鱼虾;你善待天地,天地就给你安稳。”

柏舟似懂非懂地点头,把打磨好的石片嵌在祭坛的窗棂上。月光透过石片照进来,在碑上投下细碎的银辉,那些辉光里,隐约能看见苍术、石生、阿茯、青荇的影子,像串被时光串起来的珠子,在契约的字里行间慢慢流转。

后来,渭水畔的人越来越多,有人从洛水来,有人从汉水来。他们都学着这里的样子,在河边种桃,在山里植柏,在屋角栽紫苏。每年春分,大家聚在契约石碑前,不用摆三牲,不用燃香烛,只把新采的艾草放在碑上,把刚磨好的石片嵌在碑旁的窗棂上。

青荇老得走不动时,柏舟每天都扶他去祭坛。他靠在桃树下,看着孩童们追着蝴蝶跑过田埂,发间沾着麦香,像极了三百年前的先民。有回柏舟问他:“爷爷,女娲大神真的会来看我们吗?”

青荇笑了,指着碑上的朱砂印记:“你看这光,这暖,这岁岁年年的桃花,不就是她在看吗?”

那天傍晚,渭水的水面泛着金红的光,像撒了把碎金。青荇靠在桃树下,慢慢闭上了眼。柏舟发现,他手里攥着的那块东山石,竟和碑上的石纹融在了一起,石面上的“和”字,比从前更亮了。

远处的契约石碑上,朱砂印记映着晚霞,背面的草药图谱在风里轻轻晃动,像是有人在低声念着什么。风穿过桃林,带着艾草的清香,带着河水的潮气,带着三百年的时光,在天地间慢慢散开。

柏舟执掌族中事务的第三年,渭水畔来了群行商。他们赶着载满丝绸的驼队,领头的汉子腰间挂着块青铜佩,佩上刻着陌生的兽纹。行商们在河滩搭起帐篷,夜里燃起的篝火映亮了半片天,火光照在契约石碑上,竟让碑上的朱砂印记暗了几分。

“他们在烧东西。”守碑的少年清晨跑来报信,手里攥着片焦黑的布屑,“不是柴火,是些画着道道的纸。”柏舟赶到河滩时,行商们正收拾行囊准备离开,沙地上留着些未烧尽的纸灰,风一吹,灰屑里飘出几缕暗红色的丝——竟是掺了朱砂的符纸。

他弯腰捻起一点灰,指尖立刻传来熟悉的凉意,和当年青荇发现的铅粉朱砂不同,这灰里藏着股草木的清气。“是桐油混了朱砂。”阿芷的孙子阿柏蹲在沙地上,从灰里挑出片完整的符纸边角,“这是西边古国的写法,说是能‘镇路’,其实是在借沿途的灵力护商队。”

话音未落,祭坛旁的老桃树忽然“咔嚓”响了声。众人抬头望去,见最粗的那根枝桠竟断了,断口处渗出些透明的汁液,落在地上,瞬间凝成了小冰晶。柏舟心里一紧——这棵桃树是苍术亲手栽的,三百年来从未出过差错,如今断枝,怕是天地的灵力又被搅乱了。

他带着阿柏往东山走,刚到山腰就闻到股怪味。往日清新的草木气里混着些甜腻的香,像是某种花蜜,却又带着点刺鼻子的烟味。顺着气味寻去,只见溪边的几棵老柏树上缠满了彩色的布条,布条上用朱砂画着和河滩符纸相似的道道,树底下还埋着些碎银,银片上刻着“借路”二字。

“他们把东山的灵气当‘路资’了。”阿柏的脸涨得通红,伸手去扯布条,却发现布条像长在了树皮上,一拽竟带出些柏油似的黏液。“这是用蜂胶混了桐油粘的。”他气得跺脚,“西边的商队都这么干,说是‘互惠’,其实是强抢!”

当天夜里,渭水的水流忽然慢了。往日奔腾的河水变得滞重,水面上漂着层薄薄的油光,岸边的芦苇叶尖卷了起来,像被火烤过似的。柏舟坐在祭坛旁,望着黑沉沉的河面,忽然想起青荇临终前的话:“天地的灵力不是井水,舀一勺就少一勺,得像种庄稼似的,春种秋收,才会生生不息。”

他起身取来石斧,往东山去。阿柏提着灯笼跟在后面,灯光照在柏树上,那些彩色布条竟在夜里泛着微光,像有无数小眼睛在盯着他们。柏舟没去扯布条,反倒在每棵树下挖了个小坑,把带来的艾草籽撒进去,又浇了些渭水的河水。

“你在做什么?”阿柏不解。柏舟抹了把汗:“阿茯先生的手札里写过,艾草能引灵气归位。他们借走的灵气,我们用草木引回来。”

说来也怪,当最后一把艾草籽撒完时,溪边的老柏忽然抖了抖枝桠,缠在树上的布条“簌簌”掉了下来,落在地上,瞬间就被泥土吸了进去。柏舟蹲在坑边,见艾草籽竟在夜里发了芽,嫩绿色的芽尖顶着露珠,像撒了把碎银。

第二日天刚亮,行商的驼队又回来了。领头的汉子提着个锦盒,里面装着块晶莹的玉石,说是赔礼。“我们不知道这地方的规矩。”汉子的脸有些红,“西边的山里没这么多灵气,我们祖辈传下来的法子,到这儿竟不管用了。”

柏舟没接玉石,只指着东山的方向:“灵气不是东西,是活的。你善待它,它就跟着你走;你硬抢,它就躲起来。”他让阿柏取来些艾草苗,送给行商们:“把这苗种在驼队的水囊边,它能引灵气,还不伤人。”

行商们走后,渭水的水流又快了起来。岸边的芦苇重新舒展开叶子,叶尖上沾着的油光变成了露珠,映着太阳,像撒了把金粉。柏舟站在祭坛旁,见老桃树的断枝处竟长出了新的嫩芽,嫩芽上顶着颗露珠,露珠里映着个模糊的身影,像个女子的轮廓,正对着他微微颔首。

这年秋收后,柏舟在契约石碑旁立了块新碑,上面刻着“灵气同脉”四个字。阿柏则把阿茯的手札重新抄了份,刻在新碑背面,从艾草的种法到柏枝的用法,写得清清楚楚。族里的老人说,有回夜里起了大风,新碑上的字竟泛着光,把整个祭坛都照亮了,风里还带着些细细的歌声,像是许多人在低声哼唱。

柏舟老的时候,常带着孩童们去东山。他教孩子们辨认哪些草能引灵气,哪些树能聚灵气,哪些石头里藏着灵气。“天地就像个大陶罐。”他摸着孩子们的头,指着渭水的方向,“里面的水是灵气,你往里面添草木,添河水,添人心的善,水就满了;你要是只往外舀,不往里添,罐就空了。”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伸手去接飘落的桃花瓣。花瓣落在手心里,温温的,像有阳光藏在里面。远处的契约石碑上,朱砂印记和新碑的“灵气同脉”四个字相映,风一吹,桃花瓣落在碑上,像给那些字镀了层粉。

有年春天,西边的行商又来了,这次不是来借路,是来学种艾草的。柏舟带着他们去看契约石碑,见碑上的朱砂印记竟映出了西边的山川,像有无数条路在石面上交汇。行商们跪下来,对着石碑磕了个头,从行囊里取出块青铜佩,佩上的兽纹被磨得发亮——那是他们祖辈的佩,说是能“镇路”,此刻却被他们放在了碑旁的艾草丛里。

柏舟望着青铜佩,忽然笑了。他想起苍术,想起石生,想起青荇,想起那些在时光里守护契约的人。原来女娲大神的契约从来不是单向的,神护着人,人护着天地,天地又护着神,像渭水的河,东山的树,祭坛的碑,环环相扣,生生不息。

那天傍晚,渭水的水面泛着金红的光,像撒了把碎金。柏舟坐在桃树下,看着孩子们追着蝴蝶跑过田埂,发间沾着麦香,像极了三百年前的先民。风穿过桃林,带着艾草的清香,带着河水的潮气,带着无数人的手心温度,在天地间慢慢散开。契约石碑上的朱砂印记亮得像团火,碑旁的艾草丛里,青铜佩泛着微光,和石缝里的银线融在了一起,像幅活的画——画里有过去,有现在,还有无数个将来,在时光里慢慢流转。

柏舟的孙子柏年接掌族长时,渭水畔的艾草已连成了片,风过处,青绿色的波浪能从河岸一直荡到东山脚。这年惊蛰,族里的陶匠在祭坛旁取土制陶,一锄头下去,竟挖到块泛着白光的东西——不是石头,是片半透明的骨片,边缘还留着些细密的刻痕。

“是龟甲。”守碑的老丈用布擦去骨片上的泥,眯着眼看了半晌,“这刻痕……像是当年老巫占卜用的纹路。”柏年把龟甲捧到契约石碑前,正午的日头照在骨片上,竟透出些淡红的光,光里隐约能看见几个模糊的字,和碑上“女娲”二字的笔势有些像。

当夜,东山的溪水忽然响得厉害。柏年披衣起身,往山脚走,远远看见溪水中央浮着些亮晶晶的东西,像撒了把碎银。走近了才发现,是些被冲下来的玉石碎块,块头不大,却在夜里泛着温润的光。“是山根的玉脉动了。”老丈跟在后面,拄着拐杖往溪里探,“当年女娲大神补天,据说用的就是东山的玉髓。”

第二日天未亮,族里的年轻人顺着溪流往山上寻,竟在半山腰的石窟里发现了个洞口。洞口被藤蔓掩着,扒开藤蔓一看,里面黑黢黢的,隐约能看见些石凳石桌,桌上还摆着个陶碗,碗沿结着层厚厚的灰。柏年举着火把进洞,火光晃过洞壁时,他忽然停住了脚——洞壁上刻着画,不是族里常见的狩猎图,是个女子的身影,正用手掬着水往地上洒,洒过的地方,长出了草和树,还有些小人在田埂上走。

“是女娲大神。”老丈的声音发颤,伸手去摸那些刻痕,“这洞怕是当年最早的祭坛。”洞深处还有块石碑,比外面的契约石碑小些,碑上的字已经模糊了,只有“守”“生”几个字还能辨认。柏年用布蘸着溪水擦碑,擦到碑底时,忽然发现刻着行小字:“灵在草木,不在香火。”

就在这时,洞口传来“哗啦”一声响。众人回头,见是几个外乡少年,背着竹篓,篓里装着些刚挖的草药。“我们从洛水来。”领头的少年有些局促,“听说东山的玉能治病,想来挖些……”柏年看着他们篓里的草药,有几株是阿茯手札里记过的“护山草”,根须上还沾着东山的泥土。

“玉不能挖。”柏年指着洞壁的画,“这山里的灵气,都在草木玉石里住着。你挖走一块玉,就像拔了田里的苗,灵气会跑的。”他让少年们把草药倒在洞口的空地上,又教他们辨认哪些草能采,哪些草碰不得——护山草的叶子上有层细毛,采的时候要留着根,不然第二年就长不出来了。

少年们走后,柏年带着族人在洞口种了圈艾草。老丈说,艾草的气味能护着洞里的灵气,不让它往外散。奇怪的是,当最后一株艾草栽好时,洞口的藤蔓忽然抽了新枝,嫩绿的芽尖缠着石碑绕了圈,像给石碑系了条绿带子。

这年夏天,渭水畔闹了蝗灾。成片的蝗虫铺天盖地飞来,眼看就要啃到麦田里,柏年却不让族人烧艾草驱蝗。“老辈人说过,蝗虫是天地的‘信使’,来得凶,去得也快。”他带着族人往麦田里撒草木灰,又在田埂上摆了些空陶碗,碗里盛着清水,“蝗虫怕灰,也爱喝水,咱们给它们留条路,它们就不会糟践庄稼了。”

说来也怪,三天后,蝗虫真的飞走了。飞走那天,柏年在祭坛旁的桃树下发现了个鸟巢,里面有三只刚破壳的雏鸟,羽毛还没长全,啾啾地叫着。他往巢里放了些小米,转身时,忽然看见契约石碑上的朱砂印记亮了些,碑底的石缝里,竟冒出了株新的艾草,叶尖上顶着颗露珠,露珠里映着个模糊的身影,像个女子的轮廓,正对着鸟巢笑。

秋分时,洛水的少年又来了,这次带了些洛水的稻种。“我们那边的稻田不生虫了。”少年把稻种捧给柏年,“按你说的,留了半亩地不种稻,专门长草,虫都往那儿去了。”柏年把稻种撒在渭水畔的新田里,又让阿柏的孙子教少年们种艾草——洛水的气候潮,艾草要种在高坡上,不然根会烂。

柏年老的时候,常坐在祭坛旁的桃树下,看孩子们在艾草丛里跑。孩子们手里拿着骨片做的哨子,吹出来的声音像渭水的流水声。有回,个孩子问他:“爷爷,女娲大神真的能看见我们吗?”柏年指着桃树上的鸟巢,鸟巢里又有了新的雏鸟,正张着嘴要食。“你看这鸟,这草,这河里的鱼,”他摸了摸孩子的头,“它们好好的,就是大神在看呢。”

那天傍晚,夕阳把契约石碑的影子拉得很长,碑上的朱砂印记和洞壁的刻画映在一起,像幅活的画。柏年靠在桃树上,慢慢闭上了眼,手里还攥着那片龟甲,龟甲的光透过他的指缝,落在艾草丛里,草叶上的露珠都亮了起来,像撒了把碎星。

风穿过桃林,带着艾草的清香,带着河水的潮气,带着无数人的手心温度,在天地间慢慢散开。远处的东山溪水潺潺,溪里的玉石碎块泛着光,和洞口的藤蔓、碑上的文字融在一起,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就像当年女娲大神立下的契约,从来不是刻在石上的字,是藏在草木里,流水里,人心的善里,岁岁年年,从未变过。

柏年的曾孙柏舟(与祖辈同名)成了新族长时,渭水畔的艾草已蔓延到了洛水交界。这年清明,几个洛水的孩童跑来报信,说两河交汇处的芦苇荡里,浮着些奇怪的木片。

柏舟带着族人撑筏过去,见木片上刻着歪扭的符号,和当年行商留下的符纸纹路有些像。更怪的是,水边的艾草叶尖竟卷了起来,泛着焦黄色。他捞起块木片细看,发现背面涂着层桐油,油里掺着些暗红色粉末——是被稀释过的朱砂。

"是有人在河里下了'引灵符'。"守碑的老丈捻起粉末,指尖泛起凉意,"想把两河的灵气往一处引,怕是要修什么东西。"

当天夜里,祭坛的契约石碑忽然发烫。柏舟摸黑跑去看,见碑上的朱砂印记竟在微微跳动,像有火苗在石脉里窜。碑前的艾草无风自动,叶片朝着洛水方向倾斜,仿佛在指引什么。

第二日天刚亮,柏舟顺着艾草的方向往洛水走,果然在芦苇荡深处发现了异常。有人在水下打了木桩,桩上缠着带符的麻绳,绳头系着块黑铁,铁上刻着"镇水"二字。

"这是在硬拧灵气。"柏舟让族人拆了木桩,又把黑铁埋在艾草丛里。奇怪的是,当黑铁入土时,契约石碑的温度慢慢降了,碑上的朱砂印记重新变得温润,像块被暖阳晒透的玉。

后来,洛水的族长带着赔礼来,说那是外地匠人出的主意,想修水坝却不懂规矩。柏舟没要赔礼,只请他们一起在两河交汇处种了片艾草。如今再去看,那片艾草长得比别处都茂,风过处,青浪里浮着层淡金的光,像有无数双眼睛在轻轻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