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雪的女儿2 太阳焰星 > 第757章 5 生命的起始

雪的女儿2 太阳焰星 第757章 5 生命的起始

作者:Ann泠善然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08 18:47:24 来源:文学城

盘古开天之后,混沌中自有大神女娲踏云而来。她见山川寂寥,便取昆仑之土和瑶池水,捏出一个个鲜活的小泥人。指尖划过处,泥人竟有了呼吸,抬手能摸云,俯身可掬水,这便是人间最初的生命。

某日女娲立于不周山巅,见新造的人们围在山脚叩拜,眼中既有敬畏又藏着怯意。她遂摘下鬓边玉簪,在青石上划下痕迹:“汝等生于土,当敬天地,勿毁山川;吾佑汝等岁岁安康,却需记取——生命自泥土来,终要归于泥土,万不可贪求长生,扰了轮回秩序。”

人们叩首应诺,将这契约刻在部落的石壁上。此后每逢春日,便有人带着新捏的泥娃娃上山,不是求神,而是让女娲看看——这由她亲手起始的生命,正一代一代,在人间好好活着。

女娲立约后的第三个年头,人间落了场罕见的桃花雪。彼时黄河岸的部落正忙着修整地窖,忽然见西北方的天际翻着金红霞光,有人指着云端惊呼:“是女娲娘娘的云辇!”

众人撂下手中的石锄跪地叩拜,却见云辇并未停在往常的祭坛,反倒落在了河湾那片新垦的田埂上。女娲踏着半融的雪水走来,裙摆扫过之处,冻得发僵的麦芽竟冒出了嫩黄芽尖。她俯身拾起一块陶片,那是去年部落里最巧的阿瑶烧制的,此刻边缘还沾着新鲜的泥土。

“去年教你们的储粮法子,可好用?”女娲的声音像山涧流泉,混着雪粒落在人耳中。领头的族长颤巍巍回话:“托娘娘的福,冬里窖里的粟米没生虫,连最娇弱的孩童都没挨饿。”他说着要去捧祭坛上的祭品,却被女娲拦住了。

“我今日来,是要给你们看样东西。”女娲抬手拂过田埂,泥土里忽然钻出条条银亮的东西,细得像丝线,却在雪水里摆着尾巴游弋。“这是鲔鱼的幼崽,顺黄河流下来的。”她指尖轻点水面,幼鱼竟聚成漩涡,“春日水暖时,它们会游回上游产卵,你们网鱼时,切记要留下半指长的幼崽。”

人群里的阿瑶忽然抬头:“娘娘,您去年说生命要归泥土,这些鱼也是吗?”女娲望着她冻得发红的脸颊笑了:“世间生灵,无论是你们脚下的草,还是水里的鱼,都是天地借我手造的骨肉。你看那陶片上的泥痕,和鱼身上的鳞纹,原是同一种纹路。”

阿瑶似懂非懂地摸着陶片,忽然发现边缘的泥痕真的像极了鱼鳍的纹路。等女娲的云辇化作霞光消失,她蹲在河湾看了半晌,回家后竟用陶土捏了条带鳞纹的鱼,摆在了祭坛最显眼的地方。

那年秋天,部落的粮仓堆得冒了尖,可黄河却突然改了道。浑浊的黄水冲垮了半座山,卷走了河边的三座草屋。夜里男人们举着火把堵缺口,女人们抱着孩童在高地哭,忽然见被冲垮的山壁后透出微光。有人壮着胆子走近,发现那光竟来自一块嵌在岩石里的玉璧,上面刻着女娲当年立约时的字迹,只是末尾多了行新的:“水火无情,却也养人,顺着水势造屋,莫要挡了河的去路。”

族长恍然大悟,次日便领着族人往地势高的台地迁。阿瑶走在最后,抱着她那只陶鱼,忽然发现被黄水浸泡过的泥土里,竟冒出了丛丛蓝紫色的花,花瓣上的露珠滚落在地,竟渗进泥土里不见了。

这样过了二十多年,当年的孩童长成了壮年,阿瑶也成了部落里的陶师,教着十几个姑娘捏陶。她总在陶坯上刻满鱼纹和花草,说是女娲娘娘看过的纹路,能护着陶器不裂。有回部落里的少年们要去西边的山林狩猎,临行前阿瑶给每人塞了个陶哨,“这是按娘娘当年划的契约纹路刻的,遇着危险就吹,说不定……”

话没说完,少年们已笑着跑远。谁知第三日傍晚,只有两个少年跌跌撞撞回来,说同伴被山那边的黑狼围了。阿瑶当即提着陶哨往山林跑,刚翻过山口,就见狼群竟围着块巨石不敢靠近。月光下那巨石泛着青光,上面赫然是女娲当年刻下的契约痕迹,只是被岁月磨得浅了,此刻却隐隐透着金光。

后来少年们都平安回了部落,阿瑶却在巨石下发现了块碎裂的玉簪,样式和当年女娲鬓边的一模一样。她把玉簪碎片埋在巨石旁,第二年春天,那里长出了片从未见过的植物,结着通红的果子,嚼在嘴里又酸又甜。

又过了百年,人间的部落渐渐多了,有人沿着黄河走到了东海,有人翻过高山找到了更肥美的草原。但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在部落的石壁上刻下鱼纹和花草,会在捕鱼时留下幼崽,会把最嫩的麦芽留给来年的种子。

有年大旱,连黄河都露了底,各地的族长带着祭品往不周山走,却发现往常云雾缭绕的山巅竟空无一人。祭坛上只放着只陶碗,碗里盛着半汪清水,水底沉着片玉簪的残片。碗沿刻着行新字:“我已归了昆仑的泥土,契约却在你们的骨血里。”

族长们捧着陶碗跪地叩拜,忽然见碗里的清水化作雾气,飘向干旱的大地。当天夜里,各地都落了雨,雨后的田埂上,处处钻出带着鳞纹的幼鱼,处处开着蓝紫色的花。

许多年后,阿瑶的后代在整理陶窑时,发现最早那只鱼纹陶的内壁,竟刻着行极浅的字,要对着光才能看见:“生命不是我造的,是你们捧着泥土的手,让它活了下来。”而那陶片边缘的泥痕,和人间千万张脸庞上的纹路,原是同一种模样。

那场大旱过后的第五个春天,黄河岸的部落里出了个奇事。新出生的女娃眉间都带着颗淡红的痣,像极了当年阿瑶埋在巨石旁的红果子。族里最老的婆婆说这是女娲娘娘的印记,抱着女娃们去祭坛时,总在陶碗前多放块麦芽糖——那是近些年人们用粟米新熬的吃食,甜得能粘住舌头。

这年汛期来得早,河水漫过堤岸时,几个眉间带痣的女娃正蹲在河湾玩泥巴。领头的女娃叫阿若,才七岁,却能捏出会摇尾巴的泥狗。忽然见浑浊的水里漂来段木头,上面缠着片青绿色的叶子,叶尖还挂着颗水珠。阿若伸手去捞,指尖刚碰到叶子,那木头竟“咔嗒”响了声,裂开道缝,里面滚出粒指甲盖大的种子,壳上印着螺旋状的纹,像极了当年女娲划在青石上的契约痕迹。

“这是啥?”旁边的女娃凑过来,阿若却把种子攥进手心——方才碰种子的瞬间,她脑子里忽然闪过些零碎的画面:昆仑山上的桃花雪,不周山巅的云辇,还有双沾着泥土的手,正在捏制第一个泥人。她没敢说这些,只把种子埋进了祭坛旁的土里,每天用陶罐接晨露浇灌。

入夏时,种子竟长出了苗,茎秆是透亮的青绿色,叶子像把把小扇子,上面的纹路和阿若捏的泥狗身上的纹路一模一样。部落里的人都来看稀奇,有老人摸着叶子叹:“这纹路,和当年女娲娘娘留在石上的契约,不差分毫呢。”

秋分时,茎秆上结了个拳头大的果子,外皮是晚霞般的橙红色,剥开后里面没有核,只有层厚厚的胶状果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阿若把果肉涂在干裂的陶罐上,原本要裂的陶片竟牢牢粘在了一起。消息传开,其他部落的人都来求果肉,阿若便教他们:“把果子埋在陶窑旁,来年就能长出新苗。”

可到了冬天,那株奇草却枯了。阿若守在草旁哭了半夜,天亮时发现枯草下竟埋着块巴掌大的石板,上面刻着字:“陶土经火成器,草木遇霜归根,万物自有轮回,何须伤怀。”字迹和当年青石上的契约如出一辙,阿若抹掉眼泪,把石板立在祭坛边,每天清晨都用布擦得干干净净。

转年开春,部落里的陶窑忽然烧出了带釉的陶器。那是个年轻陶工不小心把草木灰混进了陶土,烧出来的陶罐表面竟覆着层亮晶晶的膜,盛水时不渗不漏。阿若见了,忽然想起那株奇草的叶子——釉色的光泽,和晨露在叶面上滚动时的模样,竟是一样的。

这年冬天来得特别早,鹅毛大雪连下了十日,部落的草屋被压塌了大半。夜里众人挤在山洞里,听着外面呼啸的风声,忽然见洞口飘进片青绿色的叶子,和当年阿若从河里捞起的一模一样。叶子落在石板上,竟化作了团暖光,照亮了洞壁——原来洞壁上刻满了画:有的画着人们在高台上造屋,有的画着在河湾种芦苇,还有的画着把陶片铺在地上防潮。

“这是娘娘教我们造屋的法子!”族长又惊又喜,次日天刚亮,便领着众人按壁画上的法子动工。他们在高台挖地基,用芦苇编成席子铺在地上,再把烧好的陶片嵌进墙缝。开春时,新屋落成,屋顶盖着厚厚的茅草,墙缝里嵌着带釉的陶片,风吹过时,陶片竟发出叮咚的声响,像极了当年女娲裙摆扫过田埂的声音。

阿若十五岁这年,部落要往南迁。黄河岸的土地渐渐贫瘠,族长决定带着族人去寻找更肥沃的地方。临行前,阿若把那块刻字的石板裹在兽皮里,又挖了些陶窑旁的泥土装在陶罐里。走了三个月,他们在条叫“洛水”的河边停下——这里的泥土是油亮的黑色,捏成陶坯不用晾晒就能塑形,和黄河岸的黄土截然不同。

当晚,阿若把带来的泥土撒在洛水岸边,又将石板立在新搭的祭坛上。夜半时分,她被一阵轻响惊醒,出门一看,只见石板旁长出了株青绿色的草,和当年在黄河岸见到的一模一样。草叶上还挂着颗水珠,水珠里映着个模糊的身影,正弯腰在洛水岸边捏着什么。阿若揉了揉眼睛,身影却消失了,只有草叶上的水珠滚落在泥土里,瞬间渗了进去。

就在这时,洛水对岸传来了歌声。阿若踮脚望去,只见对岸有群从未见过的人,正围着篝火跳舞,他们的陶器上刻着和阿若部落相似的鱼纹,只是鱼鳍的纹路更繁复些。次日,对岸的人划着木筏过来,领头的老者看到祭坛上的石板,忽然跪了下来,指着自己的眉间——那里也有颗淡红的痣。

“我们是顺着黄河来的,”老者颤巍巍地说,“祖辈传下话,说洛水岸边有刻着契约的石板,找到石板,就能找到同脉的亲人。”阿若这才明白,原来这些年,沿着江河迁徙的部落,都带着同样的印记。

两个部落合在一起,在洛水岸边定居下来。他们把石板立在两族交界的地方,每天都有人来擦拭。阿若成了新的陶师,教大家用洛水的黑土烧制带釉的陶器,陶器上既刻着黄河的鱼纹,也刻着洛水的芦苇纹。有回烧窑时,阿若在陶坯上刻下了石板上的字,烧出来后,字迹竟泛着淡淡的青光,夜里还会发光。

后来,阿若老了,她把石板和那只装着黄河泥土的陶罐交给了孙女。孙女和阿若小时候一样,眉间带着淡红的痣,也喜欢蹲在河边玩泥巴。有天,孙女捏了个小小的泥人,泥人眉间也点了颗红痣。她把泥人放在石板旁,忽然发现泥人的眼睛里,映着洛水的波光,映着岸边的芦苇,还映着远处部落里升起的炊烟。

而那株青绿色的草,每年春天都会在石板旁长出新苗。人们都说,那是女娲娘娘留在人间的念想——不是为了让人们永远叩拜,而是为了告诉大家:当年立下的契约,早已刻进了泥土里,刻进了陶器上,刻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骨血里。就像洛水的波流着黄河的水,后来的人带着先人的印记,把生命的故事,一年一年,往下说。

洛水两岸的部落合居后的第三十年,人间出了位能辨百草的女子,名叫灵溪。她并非生于哪个固定部落,而是被黄河上的渔人在芦苇丛中捡到的,襁褓里裹着块带鱼纹的陶片,眉间那颗淡红的痣比寻常人更亮些。灵溪长到十五岁时,便能看出哪片草叶能治腹痛,哪丛灌木的果实能止泻,部落里的人都说,是女娲娘娘把辨草木的本事藏进了她的骨血里。

这年夏末,洛水下游的部落忽然闹起了怪病。染病的人先是浑身发疹,接着便咳得直不起腰,连族里最有经验的老巫医都束手无策。消息传到灵溪耳中时,她正在河边辨认新长的水草,手里的陶片忽然发烫——那陶片正是襁褓里带来的,边缘的鱼纹被岁月磨得发亮。她当即背上装草药的竹篓,跟着送信的人往下游赶。

沿途的稻田里,稻穗刚灌浆却透着枯黄,有农户蹲在田埂上抹泪:“往年这时候,稻叶上都挂着露水珠,今年却干得能搓出火星子。”灵溪蹲下身拨开稻根,发现泥土里藏着些细小的白虫,正啃食着稻根的须。她想起小时候在洛水边,曾见老人们把烧过的草木灰撒在田里,说是能驱虫。“你们去收集陶窑里的草木灰,撒在稻根旁试试。”她嘱咐着农户,脚步没停,继续往下游走。

到了染病的部落,灵溪先去看了祭坛。那里的石板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石板旁的青绿草叶上,竟沾着些淡红色的粉末。她用指尖捻起粉末闻了闻,有股熟悉的清香——是当年阿若种下的那种红果子的味道,只是这粉末更细,像是被风吹碎的。灵溪心里一动,跟着粉末的痕迹往部落后山走,竟在片背阴的石缝里找到了丛从未见过的植物:茎秆是暗红色的,叶子边缘带着锯齿,顶端开着串细小的白花,花心正是那种淡红粉末。

“这草能治咳。”灵溪笃定地说。她小心地挖起几株,嘱咐巫医用陶罐熬成汤。可染病的人喝了汤药,疹子却更重了。灵溪坐在火堆旁翻来覆去地看那株草,忽然发现根须上缠着些透明的丝线——是洛水里常见的水藻,被带上来时缠在了根上。她猛地起身:“是水藻!这草不能沾生水!”

她重新挖来干净的草,用干陶片碾碎,和着烧热的粟米粥给病人服下。三天后,染病的人不再咳嗽,疹子也渐渐消了。部落里的人围着灵溪叩拜,她却指着石板旁的青草笑:“不是我能,是娘娘早把药方种在了这里。”

这年冬天,灵溪留在下游的部落教大家辨认草药。有天夜里,她梦见自己站在不周山巅,脚下是翻滚的云海,女娲娘娘的声音从云里传来:“草木有性,就像人有性情,你辨草,其实是在辨人心。”醒来时,灵溪发现手里的陶片上,竟多了道新的纹路——像极了她刚辨认出的那种治咳草的叶形。

转年开春,灵溪打算回洛水上游。临行前,下游的部落首领给她装了袋新收的粟米:“这是撒了草木灰的田里长的,颗粒比往年饱实。”灵溪接过粟米时,竹篓里的陶片又烫了下,她低头一看,陶片的鱼纹旁,竟又多了道稻穗的纹路。

她沿着洛水往回走,沿途的部落都留她住几日,有的请她看田里的虫害,有的让她辨新采的野果。走到中途的芦苇荡时,灵溪见几个孩童正围着只受伤的白鹿。白鹿的后腿被猎人的箭划伤了,淌着血缩在芦苇丛里,眼里却没有惧色。灵溪蹲下身,从竹篓里取出治咳草的叶子捣碎,敷在白鹿的伤口上,又用撕成条的麻布轻轻缠好。

“它不会再疼了。”她对孩童们说。可当天夜里,灵溪宿在芦苇旁的草屋时,却听见屋外有响动。她推开门,只见那只白鹿站在月光下,嘴里叼着株开着黄花的草,草叶上还挂着露水。灵溪认得这草,是能止血的“断血草”,只是她从未在洛水沿岸见过。白鹿把草放在她脚边,用头蹭了蹭她的衣角,转身跃入芦苇荡,转眼间就不见了。

灵溪把断血草种在草屋旁,第二日醒来,发现草旁竟多了串脚印——不是人的,也不是鹿的,倒像是某种大型走兽的,脚印边缘沾着些青绿色的粉末,和石板旁青草叶上的粉末一模一样。她沿着脚印往芦苇深处走,竟在片开阔的水洼边,看到了块半埋在泥里的陶片。这陶片比她随身带的更大,上面刻着的不是鱼纹,而是幅小小的画:画着个人弯腰在田里撒草木灰,旁边站着只白鹿,头顶的天空上,飘着朵带雨的云。

灵溪把陶片挖出来,用河水洗干净,发现背面刻着行字:“草木护人,人护草木,原是一样的道理。”字迹和石板上的契约如出一辙。她忽然明白,当年女娲立下的契约,从来不止“敬天地、勿毁山川”,更藏着人与万物的相护——人不毁草木,草木便以药性护人;人不害走兽,走兽便以草木相报。

回到洛水上游的部落时,灵溪把新发现的草药图谱刻在了石板旁的石壁上,从治咳的红茎草到止血的断血草,每种草旁都画着它生长的地方:有的长在石缝里,有的生在芦苇边,有的只在雨后的泥土里冒芽。部落里的人见了,便学着灵溪的样子,把自己知道的草木记下来,刻在石壁上。渐渐地,石壁上的图谱越来越全,连最偏远的部落,都有人专程来抄录。

灵溪四十岁那年,洛水两岸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浊浪卷着泥沙冲垮了半数的草屋,有个部落被围困在河心的土丘上,眼看土丘就要被淹没。灵溪带着族人乘木筏去救援,行到中途,木筏被浪头打翻,她掉进水里时,手里还紧紧攥着那块带画的陶片。

就在这时,灵溪忽然觉得有人托了她的后背。她挣扎着抬头,只见水面上漂着成片的芦苇,每根芦苇都像只手,托着落水的人往土丘漂。更奇的是,土丘周围的浪头竟忽然矮了下去,像是被无形的墙挡住了。等所有人都爬上土丘,灵溪才发现,土丘顶上立着块半截的石碑,上面刻着“契约”二字,正是当年女娲在不周山巅留下的字迹。

洪水退去后,人们在土丘下挖出了更多带纹路的陶片:有的刻着鹿群在草原上奔跑,有的画着渔人把幼鱼放回河里,还有的印着孩童用陶片接露水的模样。灵溪把这些陶片拼在一起,竟凑出了幅完整的图:图的中心是那块刻着契约的石板,石板周围,人、草木、走兽、鱼虫围着它,像颗串在一起的珠子,少了哪个都不完整。

后来,灵溪老了,她把辨认百草的本事教给了部落里的年轻人,也把那块带画的陶片传给了最细心的女娃。女娃和灵溪一样,眉间有颗淡红的痣,蹲在河边看草木时,眼里的光和当年的灵溪一模一样。有天,女娃在石板旁的青草叶上,发现了颗晶莹的露珠,露珠里映着远处的稻田,映着河边的渔人,还映着她自己低头看草的模样——而露珠里的所有影子,都被草叶上的纹路串在了一起,像极了灵溪拼出的那幅图。

石板旁的青绿草一年年生长,洛水的波流一年年向东。人间的部落越来越大,有人开始用石块砌屋,有人学会了用陶轮制陶,可无论日子变得如何不同,人们总会在春天撒草木灰时想起灵溪的嘱咐,在捡到受伤的走兽时想起那只送草药的白鹿,在刻陶片时,把草木、鱼虫的纹路和人的模样刻在一起。

有年冬天,洛水结了厚冰,有孩童在冰面上滑行时,发现冰下有串发光的东西。大人们凿开冰面,竟捞出了块完整的玉璧,玉璧上刻着的,正是灵溪拼出的那幅“万物围契约”的图。玉璧的背面,刻着行新的字:“契约从不是我定的,是你们护着草木、爱着生灵的心意,让它活成了人间的样子。”

那天夜里,洛水两岸的陶窑都烧得格外旺,火光映着家家户户的窗棂,也映着祭坛上的石板。石板旁的青草叶上,那颗淡红的痣般的露珠,滚落在泥土里,瞬间渗了进去——就像许多年前,女娲的裙摆扫过田埂时,那些融进泥土的雪粒一样。

洛水玉璧被捞出的第三年,人间起了场不大不小的纷争。起因是黄河上游的部落开垦了片新田,为了引水,他们在山涧筑了道石坝。可坝刚筑好,下游的部落就发现溪水浅了——那是他们世代取水的地方,溪边的芦苇丛里还藏着鲔鱼产卵的浅滩。

下游的族长带着人往上走,手里攥着块带鱼纹的陶片,那是祖辈传下的信物。“当年女娲娘娘立约,说水火养人,莫要挡了河的去路。”他指着石坝,声音里带着急意,“你们把水截了,鱼怎么回上游?我们的娃娃又去哪挑水?”

上游的族长却红了脸:“我们部落添了二十多个娃娃,不垦田就得饿肚子!石坝留了缺口,水还能流下去,只是慢些罢了。”

两边的人越吵越凶,有人抄起了石锄,有人把陶碗摔在了地上。就在这时,人群里忽然传来个苍老的声音:“都别吵了,去看看祭坛的石板吧。”

说话的是洛水部落最老的婆婆,她拄着根刻满草木纹的拐杖,眉间的红痣早已淡得看不清。众人虽还在气头上,却都敬着婆婆,便跟着她往上游的祭坛走。

祭坛上的石板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石板旁的青绿草又抽出了新苗。奇怪的是,往日里总沾着露珠的草叶,今日却干巴巴的,叶尖卷着边。婆婆伸手摸了摸草叶,又指了指石板上的字:“‘汝等生于土,当敬天地,勿毁山川’——这里的‘勿毁’,不是说不能动山川,是说动的时候,要想着别人,想着水里的鱼,想着岸边的草。”

上游的族长脸更红了,搓着手上的泥:“可娃娃要吃饭……”

“我知道。”婆婆转身看向山涧,“当年阿若在洛水烧陶,为了让陶罐不裂,她会在陶土里掺些细沙——沙不多,却能让陶土透气。你们筑坝,就像捏陶,得给山水留口气。”

众人愣了愣,下游的族长忽然一拍大腿:“我知道了!我们部落去年挖地窖时,发现山后有个天然的石缝,要是把水从石缝引过去,既能浇田,又不挡着主溪!”

上游的族长也凑过去看,果然见山后有道窄缝,溪水从缝里渗过,正好能流到新田旁的低洼处。“可这石缝太窄,水不够……”

“我们帮你们凿宽些!”下游的人喊了起来,“我们部落有最巧的石匠,能把石缝凿得像陶管一样顺!”

当天下午,两边的人就扛着工具往山后去。石匠们凿石时特意留了些凸起的纹路,像极了陶片上的鱼纹,说是能让水流得更稳。女人们则蹲在溪边,把被石坝挡住的鲔鱼幼崽捞起来,放进陶罐里,要送到上游的浅滩去。

婆婆坐在山岗上看着,拐杖尖在泥土里画着圈。忽然,她瞥见石板旁的青草叶动了动,叶尖竟挂上了颗露珠。露珠滚到地上,渗进泥土里,泥土里钻出只小小的蚂蚁,正拖着粒草籽往石缝的方向爬。

“你看,”婆婆对身边的女娃笑,“连蚂蚁都知道,路不是独走的。”

那年秋天,新田的粟米收了满仓,溪边的芦苇丛里,鲔鱼产的卵比往年还多。上游的部落编了只巨大的木筏,载着新收的粟米往下游送,筏子上插着面布旗,旗上绣着鱼纹和稻穗。下游的部落则回赠了陶罐,罐里装着芦苇杆编的席子,席子上的纹路,一半是上游山涧的石纹,一半是下游溪水的波纹。

消息传到洛水时,灵溪的后代正在整理石壁上的草药图谱。她发现图谱的空白处,不知何时多了幅小小的画:画着两道溪水,一道从石缝里流,一道顺着主溪走,两道水在下游合在一起,水里的鱼正摆着尾巴往上游。画旁刻着行字,笔迹很新,像是刚刻的:“契约不是绳,是架在水上面的桥。”

又过了十年,人间有了“交易”的规矩。东边的部落用海鱼换西边的兽皮,南边的部落用草药换北边的粟米。交易时不用石斧也不用陶罐,只用块刻着纹路的木牌——牌上的纹路各有不同,有的是部落的图腾,有的是祭坛石板上的契约纹,拿到哪里都认。

有个叫阿木的少年,是黄河岸部落的,他要带着部落的陶碗去洛水换草药。临行前,族长把块带鱼纹的陶片挂在他脖子上:“洛水的人认这个,要是遇着难处,就把陶片对着太阳照,当年女娲娘娘的契约纹,见了光会发亮。”

阿木走了半个月,走到洛水下游时,遇上了场暴雨。山洪冲垮了山路,他摔进了沟里,陶碗碎了大半,脖子上的陶片也裂了道缝。等他挣扎着爬出来,发现自己迷了路,周围都是陌生的山林,连太阳的方向都辨不清。

夜里,阿木缩在山洞里发抖。他摸出裂了缝的陶片,对着洞口的月光照——陶片上的鱼纹果然亮了,淡淡的青光映在洞壁上。忽然,洞外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阿木攥紧了手里的石刀,却见进来的是只小狐狸,嘴里叼着根发光的草。

那草的茎秆是青绿色的,顶端的花苞正微微发亮,和陶片上的青光一个颜色。小狐狸把草放在阿木脚边,用头蹭了蹭他的衣角,转身往洞外跑,跑几步又回头看,像是在引路。

阿木跟着小狐狸走了半夜,天亮时竟走到了洛水的岸边。岸边有个部落,祭坛上的石板正对着朝阳,石板旁的青绿草上,挂着和小狐狸带来的一模一样的草。部落的族长见了阿木脖子上的陶片,当即把他拉进草屋:“你是黄河来的吧?去年你们部落的人还来换过陶土呢!”

阿木把陶碗碎了的事说给族长听,族长却笑了:“碎了怕啥?我们部落的陶窑正烧着窑,你跟着学学,再烧些新的便是。”

阿木留在洛水学烧陶。他发现这里的陶土和黄河岸的不同,洛水的土更黏,烧出来的陶罐能装油不渗。烧窑的老师傅教他在陶坯上刻纹时,特意让他刻两道水纹:“一道是你家乡的黄河,一道是这里的洛水,水归一处,陶也能通心意。”

半个月后,阿木带着新烧的陶罐往回走。洛水的族长给他装了袋草药,还把那只引路的小狐狸也送给了他:“这狐狸通人性,上次山洪,它还救过部落里的娃娃呢。”

阿木回到黄河岸时,部落里的人都围过来看。他把洛水的事说给大家听,又把陶罐里的草药分给生病的人。夜里,他坐在火堆旁,摸着脖子上裂了缝的陶片——陶片的裂缝里,竟长出了株小小的草,茎秆是青绿色的,和洛水石板旁的草一模一样。

“这是女娲娘娘在说,路没断。”族长摸着草叶,眼里闪着光,“以后我们去换东西,不光带陶片,还要带些草籽,走到哪,就把草籽撒到哪。”

后来,人间的路越走越通。有人沿着洛水走到了东海,把海鱼的纹路刻在了陶片上;有人翻过高山找到了草原,把羊群的模样绣在了布旗上。但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在交易的木牌上刻两道水纹,都会把草籽撒在路边的泥土里。

有年春天,阿木已经成了部落的族长。他带着儿子往洛水走,要去换些新的陶土。走到半路,儿子忽然指着路边的草喊:“爹,你看!这草和你陶片上长的一样!”

阿木蹲下身,发现路边的草丛里,竟藏着块小小的木牌,牌上刻着鱼纹和稻穗,还有两道水纹合在一起的模样。木牌的背面,刻着行字:“路是人走出来的,契约是心连起来的。”

父子俩继续往前走,走到洛水岸边时,发现那里的石板旁,已经长出了片青绿色的草坡。草坡上坐着个洛水部落的娃娃,正用陶片接露水,娃娃的眉间,也有颗淡红的痣。

“你们是黄河来的吧?”娃娃抬头笑,“我奶奶说,黄河来的人,陶片上都长着草。”

阿木把儿子脖子上的陶片摘下来,和娃娃的陶片放在一起。阳光照在陶片上,两道水纹的青光合在一起,映得草坡上的露珠都亮了起来。露珠里映着黄河的波,映着洛水的浪,还映着两个娃娃手拉手的模样——而那两道水纹,早就在露珠里融成了一道。

石板上的字,在阳光下看得格外清楚。阿木忽然明白,当年女娲立的契约,从来不是刻在石上的,而是刻在人心里的。就像黄河的水会流进洛水,洛水的水会流进东海,人心连着人心,便把这契约,走成了人间的模样。

那天夜里,阿木梦见自己站在不周山巅。山巅上没有云辇,只有片青绿色的草坡,草坡上的露珠里,映着人间的路,路两旁的草籽正在发芽,草叶上的纹路,和千万张脸庞上的纹路,原是同一种模样。

阿木带着儿子从洛水返回后的第五个年头,黄河流域迎来了一次罕见的“星坠”。夜里,三颗亮如火炬的星辰拖着长尾划过天际,最后坠落在西北方的荒原上。第二日,荒原方向升起了紫雾,有胆大的猎人循迹而去,回来时却面色发白:“坠星的地方裂了道深沟,沟里的石头烫得能烙熟粟米,周围的草木都枯了。”

消息传开,各部落的族长都犯了愁。有人说这是天罚,该杀牛羊祭天;有人说坠星是凶物,该用石土把深沟填了。黄河岸的老人们却想起了洛水玉璧上的字——“契约是护着草木、爱着生灵的心意”,便劝众人:“先别慌,去看看那沟里的石头,有没有女娲娘娘留下的印记。”

几个部落联合起来,选了十个最细心的人往荒原去。领头的是阿木的儿子,名叫石舟,他脖子上挂着两块陶片——一块是父亲传的黄河鱼纹陶,另一块是洛水娃娃送的双水纹陶。临行前,石舟把石板旁采的草籽装了满满一袋,“奶奶说,草籽能辨吉凶,要是地方不对,它不会发芽。”

走了七日才到荒原。紫雾已经散了,深沟像道被巨斧劈开的伤痕,沟壁的石头泛着奇异的铜色,太阳一照便冒白烟。石舟蹲在沟边,把草籽撒在沟沿的泥土里。众人都屏住呼吸,忽见草籽竟在烫土里动了动,冒出了针尖大的绿芽。

“这地方不凶。”石舟松了口气,伸手去摸沟壁的石头。指尖刚碰到石面,怀里的双水纹陶片忽然发烫,陶片上的水纹竟映在石面上,和石头天然的纹路重合在一起——那纹路弯弯绕绕,像极了黄河与洛水交汇的模样。

“你们看!”有人指着沟底,那里躺着三块不规则的石头,每块都有半人高,石头表面的铜色纹路,竟组成了“契约”二字,只是比石板上的字更古朴些。石舟攀着沟壁往下走,发现石头缝里嵌着些细小的晶亮颗粒,像碎掉的玉簪粉末。他想起奶奶说过,女娲娘娘的玉簪碎片埋在哪里,哪里就会长出护人的草木。

“别填沟。”石舟对着沟上喊,“这石头是娘娘留下的记号,说不定是要告诉我们什么。”

可接下来的日子,怪事接二连三。荒原周边的部落开始闹鼠患,成群的田鼠啃食粟米,连陶仓都咬出了洞。有部落试着往沟里扔火把,想烧退“凶气”,却见沟壁的石头越烧越亮,夜里竟像三盏灯笼,引得更多田鼠往荒原跑。

石舟带着人往荒原赶,沿途见农户们正用石锄挖鼠洞,挖出来的田鼠却不扔,而是装在陶罐里。“留着干啥?”石舟不解。农户叹着气说:“往年这时候,鹰会来抓鼠,可今年鹰少了——听说荒原的草枯了,鹰没地方筑巢。”

石舟心里一动,想起洛水婆婆说的“万物相护”。他让农户把装田鼠的陶罐搬到荒原沟边,又让部落里的人砍来枯枝,在沟沿搭了些简易的木架。“鹰要是来抓鼠,就有地方歇脚了。”

第一晚,只有两只鹰落在木架上。第二晚,来了十多只。到第七晚,荒原上空的鹰多得能遮住太阳,田鼠很快就少了。可众人刚松口气,又发现沟里的石头开始发烫,这次竟渗出了些黏稠的液体,像融化的玉脂,滴在泥土里便冒起白烟。

“这东西会不会有毒?”有人往后退。石舟却想起父亲说过,当年灵溪辨草时,曾用陶片接露水试药性。他取来块新烧的陶片,接住一滴液体——陶片没有裂,液体在陶片上凝成了颗晶亮的珠子,竟和洛水玉璧的光泽一样。

当天夜里,石舟梦见自己站在沟底,三块石头忽然裂开,里面没有金银,只有满满当当的草籽,每颗都闪着青光。女娲娘娘的声音从石缝里传来:“星坠不是凶,是给人间送些硬气的骨头。”

醒来时,石舟发现怀里的双水纹陶片上,多了道铜色的纹路,像沟壁石头的模样。他当即召集众人:“把沟里的液体收集起来,涂在陶罐和石锄上试试。”

部落里的陶师将液体和陶土混合,烧出来的陶罐竟比寻常的硬三倍,掉在地上都不裂。石匠把液体涂在石锄上,锄头挖石头时竟不卷刃。更奇的是,沟沿的草籽长得飞快,不到半月就漫过了沟壁,草叶上的纹路,一半是草木纹,一半是铜石纹。

消息传到其他部落,有人带着陶土来换“铜液”,有人扛着石斧来求“硬气”。石舟从不吝啬,只是嘱咐:“每次只取一勺,多了会伤着石头。”他还教众人在沟边搭木架,让鹰筑巢,“鹰抓鼠,鼠少了不啃草,草多了能固土,土肥了石头才不会裂——这都是连在一起的。”

三年后,荒原上的深沟成了个热闹的地方。沟沿搭满了木架,鹰在架上筑巢,草坡上的野花引来蝴蝶,连当年枯掉的草木,都重新长出了嫩芽。有人在沟边盖了草屋,专门收集铜液、烧制硬陶,往来的人多了,竟慢慢形成了个小聚落,人们叫它“星坠坞”。

石舟成了坞里的主事,他把三块石头围起来,砌了个简易的祭坛,祭坛上除了石板,还放着那两块陶片。每年春天,他都会带着坞里的人往沟沿撒草籽,再往远处的部落送些硬陶,“娘娘说星坠是送骨头,这骨头不是石头的,是让人间的日子过得更硬气些。”

这年冬天,星坠坞来了个陌生的部落。他们来自极北的雪山,披着兽皮,脸上刻着雪花纹。领头的人捧着块冰玉,玉上刻着雪山的模样:“我们那里的溪水冻成了冰,陶碗会裂,石斧会断,听说这里有不怕冻的硬陶。”

石舟请他们住进草屋,给他们看硬陶:“这陶里掺了星坠石的液,别说冻,摔都摔不裂。”他又取来铜液,教雪山部落的人涂在石斧上,“你们的斧涂了这个,砍冰就像砍木头。”

雪山人临走时,把冰玉留在了祭坛上。冰玉放在石板旁,竟慢慢融化,化作一汪清水,水里沉着些细小的冰晶,像极了当年女娲鬓边的玉簪碎片。石舟把清水洒在草坡上,第二日竟发现草坡上长出了种新草,叶片像雪花,摸上去是暖的。

“这是雪山的草。”石舟摸着草叶笑,“它们跟着客人,来人间认亲了。”

又过了十年,星坠坞的硬陶传遍了人间。从黄河到洛水,从东海到雪山,家家户户都有了不怕摔的硬陶碗,田埂上的石锄都涂着铜色的光。有人从雪山带来了耐寒的草籽,撒在北方的荒原;有人从东海带来了耐盐的草木,种在南方的滩涂。人间的草木越来越多,每种草木旁,都有人刻下它的来历——是哪个部落带来的,又护了哪个部落的人。

石舟老了,他把主事的位置让给了儿子。儿子和他一样,脖子上挂着两块陶片,只是陶片上的纹路又多了些:有雪山的雪花纹,有东海的波浪纹,还有星坠石的铜色纹。

临终前,石舟躺在草坡上,看着祭坛的三块石头。阳光照在石头上,“契约”二字泛着金光,竟和石板上的字融在了一起。他忽然想起很多年前,父亲带着他往洛水走,路边的草籽正在发芽。原来所谓契约,从来不是守着一块石板,而是把别人的路当成自己的路,把别人的草木当成自己的草木。

石舟闭眼前,见草坡上的露珠滚落在泥土里,渗进去的地方,钻出了颗新的草籽,草籽上的纹路,既有黄河的鱼纹,又有洛水的水纹,还有星坠石的铜纹,像把所有的路都织在了一起。

那天夜里,星坠坞的人都做了个同样的梦。梦里,女娲娘娘站在星坠石旁,手里捧着颗草籽,草籽裂开,里面不是根,而是千万条路,路两旁站着无数的人,每个人的眉间都有颗淡红的痣,每个人的手里都捧着块陶片,陶片上的纹路,合在一起就是整个人间的模样。

梦醒后,有人发现祭坛的石板上,多了行新的字,是石舟的笔迹,却比他往日的字更温润:“人间的路走得越远,契约的根扎得越深。不是娘娘护着我们,是我们护着娘娘留下的人间。”

此后,每逢星坠的日子,各部落的人都会往星坠坞赶。他们带着自己部落的草木,带着刻满新纹的陶片,在草坡上撒下草籽,再把新的故事刻在石板旁的石壁上。石壁上的故事越来越多,有的讲鹰护人,有的讲草指路,有的讲两个部落共用一道溪水,有的讲雪山的冰玉融成了洛水的波。

而那三块星坠石,每年都会渗出些铜液,不多不少,刚好够人间用。沟沿的草坡一年比一年茂盛,草叶上的露珠里,总能映出些新的纹路——或许是某个部落刚带来的草木,或许是某个孩童新刻的陶纹,又或许,是千万颗心连在一起的模样。

石板上的“契约”二字,在风里雨里,始终亮着光。路过的孩童问大人:“这字是谁刻的?”大人总会指着草坡:“是我们自己刻的。你看那草叶的纹路,你看那陶片的光,你看每个部落的人路过时,都会把脚步放轻些——这就是契约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