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雪的女儿2 太阳焰星 > 第756章 4 神与人的契约

雪的女儿2 太阳焰星 第756章 4 神与人的契约

作者:Ann泠善然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08 18:47:24 来源:文学城

盘古开天之后,世间唯有山川湖海,不见半点生灵气息。上古大神女娲立于昆仑之巅,看惯了千年不变的苍黄,终是取了渭水之滨的五色土,又融了自身一缕神元,在掌心揉出第一个人形。那泥人落地时眨了眨眼,竟对着她磕了个歪歪扭扭的头。

此后百年,她指尖的泥点化作了奔走的兽、振翅的鸟,更有了会围着火堆唱山歌的人。直到某天,她坐在洛水边歇脚,一个扎着草绳的少年捧来野果,怯生生问:“神母,我们能一直守着这些山吗?”

女娲望着少年身后炊烟袅袅的村落,抬手拂过他额前的碎发:“你们守着土地,土地便会养你们。只是要记得,不可滥伐林木,不可竭泽而渔。”少年忙点头,拉来同村的人,在青石板上刻下这约定。后来,人们把那块石板埋在女娲曾坐过的老槐树下,每逢开春,都会去添一捧新土。

那年洛水畔的约定刻在青石板上时,槐树下的野菊开得正盛。女娲看着少年把石板用茅草裹了三层,又往土里埋得深,指尖无意识摩挲过掌心残留的土痕——造人时溅上的泥点早成了淡金色的纹路,像把渭水的波光揉进了骨肉里。

“神母要走吗?”少年忽然抬头,草绳辫上还沾着晨露。他身后的村落已比初时热闹,土坯墙围出的院子里,有妇人在晒兽皮,孩童追着刚学会打鸣的雏鸡跑。女娲望着远处蒸腾的雾气,那里有她前日刚捏出的水牛,正闷头啃着河边的嫩草。

“总得去看看别处的山。”她弯腰摘了朵野菊,别在少年耳边,“石板若被雨水冲得看不清了,就教孩子们念——守土,惜物,莫要让山秃了头,水断了肠。”

少年把这话嚼了三遍,直点头到脖子发酸。等女娲的身影消失在昆仑方向的云里,他当真在槐树下搭了间草屋,每日里对着石板念那三句。后来少年成了白发翁,草屋换了瓦房,听他念口诀的孩童也长成了能扛锄头的汉子。有人问起神母的模样,老翁总眯着眼笑:“像洛水的月亮,又像灶里的火,冷的时候能暖着你,亮的时候能照着路。”

变故是从第三场大旱开始的。起初只是溪水瘦了些,人们照着老规矩,每日只取够喝的水,连浣衣都选在傍晚,怕白日里晒得水汽太快。可三个月没见一滴雨,渭水的支流竟断了流,露在外面的卵石白花花的,像翻出的老骨头。

最先慌的是养羊的阿木。他赶着羊群走了半座山,只找到几丛发蔫的沙棘,最壮的公羊啃着啃着就栽倒了,嘴角还挂着干枯的刺。阿木抱着羊尸往回走,路过槐树下时,正撞见族长在石板前烧香。那石板被晒得滚烫,刻字的地方裂了道细缝。

“族长,”阿木的声音发颤,“再不下雨,羊都要饿死了。神母的话……是不是不灵了?”

族长是老翁的孙子,额前也有颗和祖辈一样的痣。他摸着石板上的裂痕,指腹蹭过“惜物”二字,喉结动了动:“神母的话不会错,许是我们哪里没做好。”话虽如此,夜里他却偷偷往山后走——那里有片没人敢去的黑松林,老人们说林子里藏着能呼风唤雨的精怪。

黑松林的树长得歪歪扭扭,枝桠间挂着往年的旧蛛网。族长攥着砍柴刀往里走,忽然听见细碎的“沙沙”声。他猛地抬头,只见树杈上坐着个穿红衣的姑娘,正用树枝挑着只半死的蝉。

“你是来求雨的?”姑娘转过脸,眼睛亮得像淬了火的铜铃,“我知道哪里有水,不过你们得答应我件事。”

族长攥紧了刀:“什么事?”

“把槐树下的石板挖出来给我。”姑娘晃着腿笑,“那石头上有神气,我拿它换场雨,划算得很。”

这话像根刺扎进族长心里。他想起爷爷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石板在,神母的约定就在。可回头望,村里的烟囱已有半数不冒烟了,最年幼的娃娃哭着要水喝,嗓子哑得像破锣。族长闭了闭眼,终是点了头。

夜里三更,他带着三个后生挖开槐树下的土。石板埋得比记忆里深,挖出来时沾着老树根,刻字的地方又裂了道新缝。红衣姑娘早在林外等,见了石板眼睛更亮,伸手就来接。可指尖刚碰到石面,石板突然烫得像团火,“哐当”一声掉在地上,裂成了三块。

“你!”姑娘的脸瞬间涨红,抬脚就要去踩碎块。可没等鞋底落下,远处突然传来闷雷。众人抬头,只见昆仑方向的云正往这边涌,黑沉沉的像驮着山。紧接着,豆大的雨点砸下来,砸在干裂的土地上,溅起呛人的尘土。

“雨!是雨!”后生们忘乎所以地跳起来,没人注意红衣姑娘何时没了踪影,更没人看见三块石板的碎块上,淡金色的纹路正一点点隐去。

雨下了三天三夜,渭水重新涨起来,溪边的草冒出新芽,阿木剩下的羊也有了精神。村里人欢天喜地地杀了头肥猪,要在槐树下摆酒谢神。族长捧着酒碗,却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直到第四日清晨,他去溪边挑水,看见个老妪坐在石头上洗衣,背影竟有些像当年的神母。

“老婶子从哪里来?”族长放下水桶问。

老妪转过身,鬓角的白发沾着水汽,掌心赫然有淡金色的纹路。她望着村里的方向,轻声道:“我来看看山秃了没有,水断了没有。”

族长的心猛地一沉,刚要开口说石板的事,老妪却先笑了:“石板裂了,可约定没裂。你看——”她抬手往山坡指,那里有个穿补丁衣裳的孩童,正把掉在地上的野果捡起来,小心翼翼地放进竹篮。

“娃娃们记得就好。”老妪拧干手里的衣裳,起身时衣摆扫过水面,溅起的水珠竟凝成了细碎的光。等族长揉了揉眼再看,石头上只剩件洗干净的粗布衣,叠得整整齐齐,衣角压着朵干枯的野菊,正是当年女娲别在少年耳边的那朵。

后来,族长让石匠照着记忆里的字,重新刻了块石板,依旧埋在槐树下。只是这回,他没再教孩子们死记口诀,而是带他们去看溪边的嫩草如何发芽,去数树上的鸟窝有多少个。春种时,他让娃娃们把拌了草木灰的种子撒进土里,说:“神母说的惜物,不是让你啥都不碰,是让你碰了之后,还能让它再长出来。”

又过了许多年,昆仑的雪水依旧往渭水流,槐树下的石板换了三块,守着约定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有人说在月圆夜见过白发老妪坐在山头,身边跟着只通人性的水牛;也有人说曾在溪边捡到过沾着金光的野菊,干了也不褪色。

但更多时候,人们只是在开春时往槐树下添一捧新土,在秋收后把第一把新米撒在溪边。他们不说“约定”二字,却都记得——山养人,人护山,就像当年神母说的,守着土地,土地便会养你。而那朵干枯的野菊,被后来的娃娃们夹在旧书里,书页泛黄了,花瓣却始终带着点淡淡的香。

槐树下的新石板刻好那年,族长的孙子阿禾刚学会走路。这孩子腿杆还没柴禾粗,却总爱扒着石板边缘看,指腹在"守土"二字上摸来摸去,像在数上面的纹路。族长见了便笑,把他架在脖子上往溪边走:"不是摸字,是要认土。你看这渭水的土,捏能成团,撒能成沙,神母当年就是用这样的土造的人。"

阿禾把这话记在心里。等长到能拎动小竹篮的年纪,他每日清晨都要去溪边捡石子——不是玩,是把那些被水流冲上岸的碎石块捡起来,堆在岸边的老柳树下。"石头挡着,土就不会被冲走了。"他奶声奶气地跟路过的阿爷说。老人们听了,都夸这孩子心细,说神母的约定,就该落在这样的娃娃身上。

变故是在阿禾十六岁这年闹起来的。开春时,从南边来了群外乡人,领头的是个络腮胡汉子,骑着匹黑马,马鞍上挂着把闪寒光的铁斧。他们在村口的晒谷场搭了帐篷,白日里就往山里钻,回来时总能扛着几棵被砍倒的松树。

"这山是我们的,你们凭啥砍树?"阿禾第一个拦上去,手里攥着刚从地里拔的青菜,水珠顺着菜叶往下滴。络腮胡瞥了他一眼,嗤笑一声:"山是天地的,谁先砍着就是谁的。再说了,砍几棵树算啥?这山里的木头,够我烧十年炭。"

这话传到族长耳朵里时,他正在给石板除草。老族长的背更驼了,咳得直不起腰,却还是挣扎着站起来,拄着拐杖往晒谷场走。"外乡人,"他声音发颤,"这山不能砍。神母当年跟我们祖上约定过,要守土惜物,不能让山秃了头。"

络腮胡却从怀里掏出块银锭,"哐当"扔在地上:"老东西,别跟我扯什么神母。这银子够你们买十担米,往后这山的木头,我包了。"

族长的脸霎时涨得通红,捡起银锭就往络腮胡身上砸:"我们守的不是银子,是祖宗的话!"银锭砸在黑马的鞍鞯上,弹落在地,滚到阿禾脚边。阿禾弯腰捡起,银锭冰凉的触感让他指尖发颤——他忽然想起去年冬天,邻村因为砍光了后山的树,开春时山洪下来,冲塌了半村子的房。

夜里,阿禾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偷偷摸出家门,往山里走。月光把山路照得发白,他看见外乡人的帐篷里还亮着灯,络腮胡正跟几个伙计喝酒,嘴里骂骂咧咧的,说要明天一早就把槐树下的老槐树砍了,"那树长得粗,烧炭最耐烧。"

阿禾的心猛地一揪。那老槐树是神母当年坐过的地方,树干粗得要三个汉子才能合抱,枝桠上挂着村里人祈福的红布条,风一吹,簌簌地响。他不敢多想,转身往回跑,却没注意到,身后的草丛里,有双亮闪闪的眼睛正跟着他——是只皮毛灰扑扑的小狼崽,前腿有点瘸,许是被外乡人的马惊着了。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络腮胡果然扛着斧头往槐树下走。阿禾早得了信,带着村里的后生们守在树旁,个个手里攥着锄头扁担。"要砍树,先过我们这关!"阿禾把袖子撸到胳膊肘,露出结实的小臂。他身后的后生们也跟着喊,声音震得槐树叶落下来,飘在石板上。

络腮胡被惹恼了,举起斧头就往树上砍。"咚"的一声,斧头嵌在树干里,溅起几片木屑。就在这时,突然从树后窜出个影子,"嗷"地叫了一声——是那只瘸腿的小狼崽,它竟一口咬住了络腮胡的裤腿。

"孽畜!"络腮胡抬腿就踹,小狼崽被踹得滚出老远,却还是挣扎着爬起来,龇着牙护在树前。阿禾看得眼睛发热,扑过去把小狼崽抱在怀里,转头对络腮胡说:"连畜生都知道护着这树,你就不怕遭报应?"

络腮胡被噎得说不出话,正要发作,却见老族长拄着拐杖来了,身后跟着几个捧着陶罐的妇人。"外乡人,"老族长打开陶罐,里面是刚酿好的米酒,"这酒是用去年的新米酿的,你尝尝。不是我们拦着你挣钱,是这山真不能砍。你看那溪边的柳树,去年被风吹倒了一棵,今年开春,溪水就冲坏了半亩田。要是这山的树都砍光了,别说烧炭,怕是连住的地方都没了。"

络腮胡看着陶罐里清冽的米酒,又看了看槐树下的石板,石板上的"守土"二字在晨光里泛着淡光。他沉默了半晌,忽然把斧头扔在地上:"罢了罢了,你们这山,我不砍了。只是......我这些伙计,总不能空着手回去。"

阿禾眼珠一转,忽然笑了:"我们这山里有野笋,有蘑菇,还有能编筐的藤条。你们要是愿意,跟我们一起采,采了拿到镇上卖,不比烧炭差。"

络腮胡愣了愣,也笑了:"行,那我们就试试。"

往后的日子,外乡人和村里人竟真的和好了。络腮胡的伙计们跟着阿禾学采野笋,知道哪片坡的笋最嫩,哪丛藤最结实;村里人也跟着外乡人学编竹筐,编出来的筐又圆又结实,能装两倍的东西。那只瘸腿的小狼崽也留了下来,整日跟在阿禾身后,后来竟成了村里的"护山犬",谁要是敢乱砍树,它就嗷嗷叫着把人赶走。

秋分时,村里人要往槐树下埋新土,络腮胡也跟着帮忙。他蹲在石板旁,用手摸了摸"惜物"二字,忽然说:"我以前总觉得,东西要拿到手里才是自己的。现在才明白,有些东西,守着比拿着金贵。"

阿禾听了,从怀里掏出个东西递给他——是去年捡的那块银锭,被他磨成了个小牌子,上面刻着个"土"字。"阿爷说,这银锭沾了山的气,戴着能记着惜物。"络腮胡接过牌子,挂在脖子上,冰凉的金属贴着心口,竟觉得比揣着银锭时更踏实。

转年开春,外乡人要走了。他们编了满满两车竹筐,还带了些山里的野果种子,说要回南边种。临走时,络腮胡在槐树下磕了三个头,对着石板说:"神母,我记住了,守土惜物,不叫山秃了头。"

阿禾送他们到山口,小狼崽也跟着,直送到看不见人影了,才对着南边的方向"嗷"地叫了一声。阿禾摸着它的头,忽然看见山口的老松树下,坐着个穿粗布衣的老妪,正低头缝着什么。他心里一动,刚要走过去,老妪却抬起头,对着他笑了笑。晨光落在她的白发上,竟泛着淡淡的金光。

"阿婆,您是......"阿禾话没说完,老妪却指了指他怀里的小狼崽:"这畜生有灵性,得好好待它。"说完,便起身往山里走,衣摆扫过地上的草叶,草叶竟瞬间抽出了嫩芽。阿禾愣在原地,等回过神来,老妪的身影已经融进了山林的雾气里,只留下一缕淡淡的野菊香,和当年阿爷说的一样。

后来,阿禾成了新的族长。他没像老族长那样教孩子们背口诀,只是每年开春,都带着娃娃们往山里走。教他们认哪棵是能结果的野山楂,哪丛是能治咳嗽的薄荷;教他们把砍断的藤条留出根,说"给它留条命,明年还能长";教他们把捡来的鸟蛋放回巢里,说"鸟妈妈丢了蛋,会哭的"。

槐树下的石板又换了两块,老槐树却越长越粗,枝桠上的红布条换了一茬又一茬。有人说,在暴雨夜里看见过槐树下有个高大的影子,张开手臂挡着风雨,不让石板被冲走;也有人说,在雪天里看见过一只瘸腿的老狼,守在老槐树旁,嘴里叼着块冻硬的野饼,像是在给树喂食。

阿禾老的时候,也像当年的老族长一样,爱坐在槐树下晒太阳。他摸着石板上被岁月磨得光滑的字迹,忽然想起十六岁那年,络腮胡的斧头砍在树上的声音。那声音很响,却没盖过小狼崽的叫声,没盖过老族长的咳嗽声,更没盖过石板下,土地里传来的、轻轻的呼吸声——那是神母的约定,是祖辈的话,是一代又一代人,守着土、惜着物,把日子过成了山的模样。

风从洛水那边吹过来,带着水汽和花香,拂过槐树叶,拂过石板,拂过阿禾花白的头发。他眯起眼,仿佛又看见那个穿粗布衣的老妪,坐在洛水边洗衣,指尖的淡金纹路,映得渭水的波光,都成了金色的。

阿禾走的那年,渭水的芦苇长得比人还高。他临终前攥着孙子阿砚的手,指腹在那孩子掌纹上轻轻划:“记住,石板下的土是热的,那是神母的话在喘气。”阿砚那时才七岁,攥着阿禾留下的旧竹筐,筐沿磨得发亮,是阿禾当年捡石子时用的。

这孩子生得白净,不像山里娃那样皮实,却偏爱往山里钻。春日里采香椿,他会把最嫩的芽尖留给树顶的雀儿;秋日里拾板栗,见了带刺的壳,总先往旁边挪挪,怕扎到过路的小兽。村里的老人们见了,都叹:“阿禾的魂儿,怕是附在这娃身上了。”

变故是从一场瘟疫开始的。那年秋凉得早,先是村口的老黄狗蔫了,接着有妇人开始咳,咳着咳着就倒了。外乡来的游医看过,摇着头说:“是瘴气,山里的老树腐了,毒气聚在雾里。”这话像块石头砸进油锅里,村里顿时慌了——有人说要烧了后山的腐木,有人说该往北边迁,吵得最凶时,竟有人提:“要不……把槐树下的石板挖了吧?老辈说那石板有神气,说不定能镇住瘴气。”

这话传到阿砚耳朵里时,他正在给石板除草。新换的石板是阿禾亲手刻的,“守土惜物”四个字刻得深,雨打日晒也没模糊。阿砚摸着石板上的刻痕,忽然想起阿禾说的“土是热的”,便蹲下来,把耳朵贴在石板上。泥土的腥气里,真有淡淡的暖意,像有人在轻轻呼吸。

“不能挖!”他猛地站起来,小脸上沾着草屑,“阿爷说,石板是神母的约定,挖了,山就该哭了。”可没人听他的——几个壮汉已经扛着锄头往槐树下走,领头的是村里的二伯,他媳妇正咳得厉害,眼睛红得像兔子。

“小娃子懂啥!”二伯挥了挥锄头,“能救活人,比啥约定都强!”锄头落下的瞬间,阿砚扑过去抱住了二伯的腿,“要挖就先挖我!”他声音发颤,眼泪却没掉,“去年冬天下大雪,是老槐树的枝桠挡住了雪,咱们的屋顶才没塌;前年山洪下来,是溪边的石子堆挡了水,田才没被冲。这山护着咱们,咱们咋能忘恩?”

二伯的锄头僵在半空。他望着阿砚冻得发红的脸,又看了看槐树枝桠上飘的红布条——那是他媳妇去年求子挂的。喉结动了动,终是把锄头扔在了地上:“那……那咋办?总不能看着人等死。”

阿砚却忽然眼睛一亮:“我知道!阿爷的竹筐里有本旧书,说‘瘴气畏柏’,后山的柏树林能驱毒。咱们去采柏叶煮水,再把腐木搬到阳坡晒,让太阳把毒气晒散。”

村里人将信将疑,可眼下也没别的法子。阿砚领着几个后生往后山走,柏树林在山阴处,雾气最浓,走进去像掉进了牛奶里。阿砚走在最前,手里攥着阿禾的旧竹筐,筐里放着阿禾留下的火石——“遇着险,就敲火石,火光照着,邪物就不敢来了。”

柏叶上挂着晨露,沾在手上凉丝丝的。阿砚采着采着,忽然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他猛地回头,只见雾气里窜出个影子,灰扑扑的,瘸着条前腿——是当年那只小狼崽的崽子,如今也成了老狼,脖颈上还戴着阿禾编的草绳。老狼嘴里叼着根柏枝,放在阿砚脚边,喉咙里发出“呜呜”的声,像是在引路。

“你是要带我们去采好的柏叶?”阿砚摸了摸老狼的头,老狼蹭了蹭他的手,转身往林子深处走。跟着老狼走了半里地,雾气竟淡了,前面出现一片更茂密的柏树林,树叶上的露珠亮晶晶的,闻着有股清苦的香。

“就是这儿了!”阿砚招呼后生们快采。等他们背着柏叶往回走时,太阳已经升得老高,雾气散了,腐木堆在阳坡上,晒得冒白汽。村里的妇人把柏叶煮成水,一碗碗端给病人,说来也奇,喝了柏叶水的人,咳竟真的轻了。

瘟疫过去时,槐树下的野菊又开了。村里人在树下摆了酒,二伯端着酒碗走到阿砚面前,“咚”地跪了下来:“阿砚,二伯对不住你,差点挖了石板。”阿砚忙扶他起来,“二伯没错,只是咱们得记得,神母的约定不是死规矩,是让咱们好好活着,也让山好好活着。”

这话被老族长听了,捋着胡子笑:“阿禾没白教你。守土惜物,不是让你啥都不动,是让你动之前,先问问山愿不愿意,问问自己的良心安不安。”

后来,阿砚成了族长。他在槐树下搭了个小棚,把阿禾的旧书、老狼的草绳、还有那块被络腮胡扔过的银锭都放在里面。村里的娃娃们常来棚里玩,阿砚就给他们讲过去的事:讲神母在洛水边刻约定,讲阿禾捡石子挡水土,讲老狼护着柏树林。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娃问:“阿砚阿爷,神母现在在哪呀?”阿砚指着远处的山:“在山里的每片叶子上,在溪边的每块石头里,在咱们种的每棵苗上。你看——”他摘下片槐树叶,叶尖上的露珠滚下来,落在石板上,渗进土里,“这就是神母在看着咱们呢。”

阿砚老的时候,也像阿禾那样,爱坐在槐树下晒太阳。他看着村里的后生们扛着锄头下地,看着娃娃们在溪边捡石子,忽然觉得,所谓约定,从来不是刻在石板上的字,是一代又一代人,把“守土惜物”四个字,种进了日子里。就像渭水的水,总往低处流,却从没断过;就像老槐树的根,在土里扎得深,却年年都发新芽。

风从昆仑方向吹过来,带着雪水的凉和野菊的香。阿砚眯起眼,仿佛看见女娲坐在洛水边,指尖的淡金纹路映着波光,阿禾在溪边捡石子,老狼在柏树林里引路,而他自己,还是那个抱着二伯的腿,不让挖石板的小娃。

石板下的土,依旧是热的。那是神母的话在喘气,是祖辈的魂在守着,是山与人的约定,在时光里,生生不息。

阿砚走的那个春天,渭水的冰刚化透,溪边的柳树枝条上冒出嫩黄的芽。他临终前,把族长的位置传给了村里最年轻的木匠阿树。阿树的手巧,能把朽木雕成花,他握着阿砚递来的拐杖——那拐杖是阿禾当年用槐树枝做的,杖头磨得油光发亮——眼眶发红:“阿砚阿爷,我怕守不好这山。”

阿砚笑了,指节枯瘦的手拍了拍他的手背:“不用‘守’,用心待就行。你雕木头时,知道哪刀该轻哪刀该重,待山也是一样。”阿树把这话刻在了心里,就像他刻木头时,总把最重要的纹路留到最后。

这年秋天,村里来了个穿绸缎的商人,马车停在村口,车轮碾过晒谷场的碎石,发出“咯吱”的响。商人戴着顶瓜皮帽,手里摇着把折扇,开门见山就找阿树:“我听说你们这山有好木头,我出十倍的价钱,买十根最粗的老松,做宫殿的梁。”

阿树正在给槐树下的石板刷桐油,闻言抬头,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落在他脸上,明暗交错。“不行,”他把桐油刷放在石台上,“山里的树不能卖,这是老规矩。”商人却从袖袋里摸出张银票,在他眼前晃了晃:“这是五百两,够你们全村人吃三年。老规矩能当饭吃?”

这话像根针,扎在围观村民的心上。村里的三婶子刚添了娃,家里的米缸快见底了;瘸腿的阿福想娶媳妇,正愁没彩礼。有人小声嘀咕:“就十根树,山里那么多,少几根也没啥。”

阿树的手紧了紧,指节泛白。他想起阿砚的话,转身往山里走,商人跟在他身后,以为他松了口。走到后山的松林,阿树指着最粗的那棵老松:“你看这树的根,扎进石缝里,把碎石都缠住了。要是砍了它,下雨时石头滚下来,山下的田就完了。”又指着树干上的刻痕——那是阿禾当年做的记号,每道痕代表一年,“这树活了七十年,比村里最老的阿爷还大。它看着咱们长大,咱们能砍它?”

商人的脸沉了:“你别给我扯这些。不卖是吧?行,我找官府来评理!”说罢,甩着袖子就走。阿树望着他的背影,心里沉甸甸的——他知道,商人在县城里有关系,官府说不定真会偏着他。

夜里,阿树睡不着,坐在槐树下的小棚里,翻着阿禾的旧书。书页泛黄,上面有阿禾用炭笔写的批注:“三月初三,种榆树苗十棵,补去年山洪冲坏的坡。”“七月十五,修溪边的石子堆,添新石二十块。”他摸着那些歪歪扭扭的字,忽然明白了——守土惜物,不是守着不动,是要懂“补”。砍了树,得补种;用了土,得养护。

第二天一早,阿树召集村里人:“商人要木头,咱们可以给他,但有条件。”他顿了顿,声音清亮,“第一,只卖五根,且必须是长在阳坡、根浅的树,不能碰老松。第二,他得给咱们买一百斤松树苗,咱们亲手种在砍树的地方。第三,他要雇村里的人运木头,工钱得给足。”

村民们愣了愣,有人问:“这样……行吗?”阿树指着石板上的“惜物”二字:“惜物不是不物,是物尽其用,还能再续。咱们用卖木头的钱买粮、娶媳妇,再把树苗种上,等树苗长大了,山还是原来的山。”

商人听说了条件,虽不情愿,但想着能拿到木头,还是答应了。砍树那天,阿树亲自盯着,每砍一棵树,就在旁边挖个坑,放上松树苗,再浇上溪水。村里的娃娃们也来帮忙,把小石子围在树苗根上,“这样土就不会被冲走啦。”

运木头的工钱,阿树一分没贪,全分给了村民。三婶子买了米,家里的烟囱又冒起了烟;阿福攒够了彩礼,娶了邻村的姑娘。商人运着木头走时,看着山坡上整齐的树苗,撇了撇嘴,却没再说啥。

开春时,阿树领着村里人去看那些松树苗。嫩绿的芽从枝桠里钻出来,像撒在坡上的星星。阿树蹲下来,给一棵歪了的树苗培土,忽然看见树苗下有个小小的脚印——是村里最调皮的小柱子的。他笑着摇了摇头,却看见小柱子正蹲在另一棵树苗旁,用树枝围了个小篱笆,嘴里念叨:“别被兔子啃了。”

日子就这么过着,阿树把村里的事打理得井井有条。他在溪边修了座石桥,方便村里人过河;在山脚下开了片菜园,教大家种耐旱的荞麦;还把阿禾的旧书抄了好几本,让娃娃们跟着念。有人说,阿树比阿砚还像族长,阿砚是守着规矩,阿树是把规矩活成了日子。

这年冬天来得早,第一场雪下得又大又急。阿树担心山上的树苗,披着蓑衣往山里走。雪没到膝盖,每走一步都费劲。快到阳坡时,他看见雪地里有个黑影,正弯腰往树苗上盖干草。走近了才看清,是那个穿绸缎的商人——他竟没走,在村里租了间房,说是要等木头晾干。

“你咋在这?”阿树愣住了。商人直起身,拍了拍身上的雪,脸冻得通红:“我……我就是看看。这树苗要是冻死了,明年你们还能卖木头?”话虽硬,眼里却没了之前的算计。阿树忽然笑了,把自己的蓑衣脱下来,披在商人身上:“走,回村喝碗热汤。”

那晚,两人在阿树家喝着姜汤,聊了半宿。商人说,他其实不是要做宫殿的梁,是他老娘病了,郎中说要用老松的皮做药引。阿树叹了口气:“早说啊,松皮不用砍树,刮点老皮就行,树还能长。”商人愣了愣,随即拍着大腿笑:“我这是犯了浑,竟没想到。”

第二天,商人要走了。他没要那五根木头,反而留下了十两银子:“给娃娃们买些笔墨。”阿树送他到山口,商人忽然转身:“我在南边有个庄子,种着好多种树苗。明年开春,我送些来,你们种在山上。”阿树点了点头,看着商人的马车消失在雪地里,雪地上留下两道车辙,像两条长长的线,把山和外乡连在了一起。

又过了许多年,阿树的头发也白了。他不再雕木头,每天都要去山上转一圈,看看树苗长成了大树,看看溪水还是那么清。村里的娃娃们长大了,有的去了县城读书,回来时会带些外面的种子,种在山脚下;有的留在村里,学着阿树的样子,守着山,护着土。

槐树下的石板换了新的,阿树亲手刻的“守土惜物”四个字,比之前的更深、更稳。有人问他,神母的约定到底是什么?阿树指着远处的山,山上的树郁郁葱葱,像铺了层绿绒毯;指着溪边的田,田里的稻子金黄金黄,风一吹,浪头接着浪头。

“你看,”他笑着说,“山养人,人护山,这就是约定。不是刻在石板上的字,是长在土里的根,是流在溪里的水,是一代又一代人,把日子过成了山的模样,把山护成了日子的依靠。”

风从洛水那边吹过来,带着水汽和稻花香,拂过槐树叶,拂过石板,拂过阿树花白的头发。他眯起眼,仿佛看见女娲坐在洛水边,指尖的淡金纹路映着波光;看见阿禾在溪边捡石子,阿砚在柏树林里采药,而他自己,还是那个给树苗培土的年轻木匠。

石板下的土,依旧是热的。那是神母的话在喘气,是祖辈的魂在守着,是山与人的约定,在时光里,生生不息,像渭水的水,永远向前,却从不离开它的根。

阿树走的那年,渭水两岸的油菜花漫成了金浪。他临终前,把那根槐木拐杖交给了孙女阿萤。这姑娘生得眉眼清亮,手心里总沾着草木汁——她打小跟着阿树在山里转,认得三百种草药,能听出风过树林的声音是松是柏。

“阿爷,”阿萤攥着拐杖,杖头的包浆温润,“我怕我守不好。”阿树躺在老槐树下的藤椅上,呼吸已经轻了,却还是扯出个笑:“不用守,你看这花——”他抬手指向田埂,蜜蜂正钻进花芯,“花结果,果落土,土又生花,本来就是活的。”

阿萤把这话嚼了三年。她二十岁这年,县里来了个穿洋布衫的先生,戴副圆眼镜,手里捧着本硬壳书,说要在山里建“林场”。“什么是林场?”阿萤蹲在溪边洗草药,看着先生裤脚沾的泥,那泥里混着她昨天刚撒的苜蓿种子。

“就是把杂树砍了,全种上速生的洋松,”先生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太阳光,“洋松长得快,十年就能卖钱,比你们守着老林子强。”这话被挑着水的二柱听见了,他“哐当”放下水桶:“不行!老林子不能砍!阿树阿爷说过,杂树能挡山洪。”

先生却从硬壳书里翻出张图,上面画着整齐的树林:“你们这是迷信。科学证明,单一树种的林场产量更高。再说了,县里已经批了,下个月就动工。”

阿萤的心沉了沉。她知道“县里批了”意味着什么——就像当年那个绸缎商人,规矩在官文面前,有时薄得像张纸。夜里,她抱着阿树留下的旧木箱翻找,箱底压着张泛黄的图纸,是阿树画的山形图:哪里有泉眼,哪里是滑坡带,哪里的老树根系连着暗河,都标得清清楚楚。图角有行小字:“树无高低,皆为山骨。”

第二天一早,阿萤带着图纸去找先生。“您看,”她指着图上的红圈,“这片杂树林底下是砂石层,砍了洋松扎不住根,夏天山洪下来,会冲坏下游的三个村子。还有这片,”她又指个绿圈,“老槐树林里有二十多种鸟,它们吃害虫,要是树没了,庄稼就该遭殃了。”

先生却不耐烦地合上图纸:“小姑娘懂什么科学?我这是为你们好。”阿萤没再争辩,转身往山里走。她知道,道理讲不通时,山自己会说话。

接下来的半个月,阿萤每天都往山里跑。她采了带着露水的野果,让先生尝“杂树结的甜”;她捉了只羽毛斑斓的鸟,让先生看“杂树养的活物”;她甚至带先生去看老槐树下的蚂蚁窝,“您看,蚂蚁都知道把窝搭在老树根旁,因为这里的土最结实。”

先生起初不耐烦,可看着阿萤裤脚上的泥、指缝里的草汁,看着她把受伤的雏鸟小心放回树洞,眼神渐渐软了。这天傍晚,两人站在山巅看日落,夕阳把林子染成金红色,杂树的枝叶间漏下碎光,像撒了把星星。“你看那棵老橡,”阿萤忽然开口,“它树干歪歪扭扭,不像洋松直挺,可去年雷劈下来,它挡住了,后面的三棵树都没伤着。”

先生沉默了。他摸了摸眼镜,忽然从包里掏出个小本子,开始画那些歪歪扭扭的树。“我小时候,”他忽然说,“老家屋后有棵歪脖子梨,我娘总在树下给我缝衣裳。后来建工厂砍了,再想找个凉快地儿看书,都没处去了。”

阿萤的心颤了颤。她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阿树晒的槐花茶:“这茶泡着喝,能安神。我阿爷说,树是活的念想,砍了,就像把日子劈成了两半。”

先生接过布包,指尖碰到粗布的纹理,忽然笑了:“我回去跟县里说说,林场不建了。但我有个条件——你们得教我认这些树,我要把它们都画下来,编本《渭山草木志》。”

阿萤愣了愣,随即笑出声。山风拂过,吹起她的发梢,也吹得林子里的叶儿沙沙响,像无数双手在鼓掌。

后来,先生真的留下了。他不再提“单一林场”,而是跟着阿萤学认树:春天教他看抽芽的顺序,夏天教他听蝉鸣的不同,秋天教他辨果实的形状,冬天教他看枝桠的朝向。他的硬壳书里,渐渐夹满了树叶标本,画满了批注,比任何科学理论都鲜活。

有天,两人在溪边发现棵被风刮倒的老榆树。先生正惋惜,阿萤却找来锯子:“别扔,能做东西。”她把粗枝锯成段,让村里的木匠做了十几个鸟窝;把细枝劈成条,编了些装草药的小筐;就连树皮,都剥下来晒干,能当柴火烧。“阿树阿爷说,”她擦着汗笑,“树死了,用处还在,这才是惜物。”

先生把这一幕画进了书里,画旁写:“所谓科学,是懂山的脾气,不是改山的模样。”

这年冬天,县里来了位考察的官员,见了先生的《渭山草木志》,又看了满山郁郁葱葱的林子,竟拍了板:“这山就按你们的法子护着,县里给拨护林款。”消息传来时,阿萤正在槐树下给石板刷桐油,先生站在她身边,手里捧着刚装订好的书。阳光透过槐树叶,在书页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撒了把会动的金粉。

“你看,”阿萤指着石板上的字,“阿树阿爷没说错,约定是活的。就像这树,不是不长,是按着自己的性子长;人不是不护,是按着山的性子护。”先生点了点头,忽然指着远处的山坳:“那里的荒坡,咱们可以种些核桃树,既固土,又能结果。”阿萤笑了:“好啊,再种些花椒,秋天能卖钱。”

日子就这么走着。先生的《渭山草木志》印了好几百本,被城里的学堂当课本;阿萤办了个“认树班”,教城里来的孩子辨认草木,孩子们离开时,都会带颗用树籽做的手串,“这样就不会忘了山的好”。

阿萤老的时候,也爱坐在槐树下晒太阳。她的孙辈围着她,听她讲阿树画的山形图,讲先生画的草木志,讲那棵歪脖子梨树下的故事。有个小娃娃问:“奶奶,神母还在看我们吗?”阿萤指着漫山的绿:“你听——”

风过林梢,树叶沙沙响,像有人在笑;溪水叮咚,像有人在唱;甚至泥土里,都有嫩芽顶破地皮的轻响——那是山在呼吸,是树在生长,是神母的约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心里,活成了永远的春天。

石板下的土,依旧是热的。那热度里,有女娲指尖的余温,有阿禾捡石子的暖意,有阿树画图纸的专注,也有阿萤护着雏鸟的温柔。它不用刻在石上,不用记在书里,只在每双抚过泥土的手上,在每个望向山林的眼里,在每句对孩子说的话里:“山养你,你护山,日子就会像渭水的水,永远清亮,永远长流。”

阿萤走的那个清明,山脚下的核桃树刚挂了青果。她临终前把那本《渭山草木志》交给了重孙女阿念,书页边缘已被摩挲得发毛,夹着片压平的槐树叶,叶脉像张小小的网。

“奶奶说,这书是山的账本。”阿念捧着书,蹲在槐树下翻。风掀起书页,停在画着老槐树的那页——先生的笔触里,树桠间还画了个小小的人影,是当年阿萤在树下刷桐油的模样。

这年夏天,上游开了家造纸厂,废水顺着沟渠往渭水淌。起初只是水色发浑,后来溪边的芦苇都黄了尖,阿念养的几只小鸭子,喝了水竟歪歪扭扭站不稳。

阿念揣着《渭山草木志》去找厂长,厂长却挥挥手:“废水都处理过的,你们老辈就是娇气。”阿念没争辩,转身回了村。她领着娃娃们往溪边垒石坝,又在坝后种了片菖蒲——阿萤的笔记里写,菖蒲能吸水里的脏东西。

半个月后,环保局的人来了。原来阿念把溪水样本寄去了城里,附上了《渭山草木志》里的水质记录。厂长被勒令整改,站在溪边看阿念领着人补种芦苇,忽然叹了句:“你们这的人,跟山绑在一块儿了。”

阿念擦了擦汗,望着重新清亮起来的溪水。槐树下的石板被雨水洗得干净,“守土惜物”四个字在阳光下泛着光。她忽然懂了,所谓约定,从来不是守着过去,是不管日子怎么变,总记得把山护得像初见时那样——有树,有水,有生生不息的声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