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雪的女儿2 太阳焰星 > 第755章 3 创造生命

雪的女儿2 太阳焰星 第755章 3 创造生命

作者:Ann泠善然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08 18:47:24 来源:文学城

混沌初开时,盘古身化山川后,世间仍只余莽莽洪荒。有上古大神见天地空旷,便踏云行至昆仑之墟。他指尖凝着五色霞光,俯身拾起一捧青泥,又取天河之水细细调和。

泥团在掌心渐有了温度,大神以指为笔,勾出眉眼轮廓,又对着风轻呵一口气——那泥人竟眨了眨眼,伸手抓住了他垂落的衣袂。大神笑了,又捏出飞禽走兽,让它们奔跃于林间;造出游鱼虾蟹,任它们嬉戏在水中。

最后他取来梧桐枝,蘸着晨露在草地上点画,刹那间抽芽生叶,开出了灼灼桃花。待日头西斜时,大神立在山巅回望,见鸟兽衔枝筑巢,新诞的人们正围着火堆学语,便拂袖隐入了云霭。只留那片被他亲手点化的天地,在岁月里慢慢滋长出烟火气。

大神隐去云霭后的第三日,昆仑山下的溪水边,最先睁眼的那个泥人正蹲在青石上发呆。他指尖沾着草叶上的露水,望着水面里自己模糊的影子——眉眼是大神指尖勾出的弧度,皮肤带着青泥未褪尽的淡绿。

“阿禾。”身后传来轻唤。是大神捏的第二个泥人,她怀里抱着两束刚开的野菊,花瓣上还沾着晨雾。大神隐去前,曾对着他们轻念这两个名字,像把春日的风揉进了字音里。

阿禾回头时,见她裙角沾着苍耳,便伸手替她摘去:“你又去林子里了?”

“方才见鹿群往南走,它们说山那边有甜草。”阿禾姑娘把野菊递给他,“大神捏我们时,说要让天地有生气。可生气是什么?”

阿禾刚要开口,忽然听见林间传来窸窣响动。是大神造的那只白鹿,它前腿沾着血,正一瘸一拐地撞着树干。阿禾奔过去时,看见它蹄子被猎人设的竹夹夹住——可这天地里,哪来的猎人?

白鹿哀鸣着蹭他的手背,阿禾姑娘蹲下来,试着用手去掰竹夹,指尖被夹得通红。阿禾忽然想起大神捏泥人时的模样,他曾用天河之水调和青泥,说“万物皆有灵,灵需以善养”。他解下腰间的藤条,慢慢撬开竹夹的缝隙,白鹿趁机抽回蹄子,却仍不肯走,只是用头抵着他的肩。

顺着白鹿望向的方向,林深处隐约有炊烟。阿禾扶着受伤的白鹿,与阿禾姑娘并肩往那处走。穿过一片开得正盛的山桃林,竟见着三间新搭的木屋,屋顶还压着带叶的树枝。

“你们是谁?”木屋前,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汉子正劈柴,他身后的妇人抱着个襁褓,孩子的哭声像刚破壳的雀儿。

阿禾愣住了。这汉子的眉眼,竟和自己有几分像,却少了青泥的淡绿,多了日晒的黝黑。

“我们是大神造的人。”阿禾姑娘轻声说,“你们呢?”

汉子手里的斧头顿了顿:“我们?我们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原来大神隐去后,他指尖的五色霞光并未散尽。那些落在泥土里的光,竟让深埋的草籽发了芽,让沉睡的虫卵破了壳,也让某片无人问津的河滩上,慢慢长出了新的人。他们不像阿禾与阿禾姑娘,带着大神亲手捏塑的痕迹,却有着同样的眉眼,同样会对着朝阳微笑。

那夜,两拨人围坐在火堆旁。新长出来的人们说,他们醒来时,手里都攥着一粒麦种,像是天地把生计塞进了他们掌心。阿禾摸着白鹿包扎好的蹄子,忽然懂了大神说的“生气”——不是鸟兽奔跃,不是花开满坡,是有人为受伤的白鹿包扎,有人把麦种撒进土里,是陌生人递来的一碗热汤,在寒夜里冒着白汽。

半月后,阿禾在溪边教新人们编竹筐。阿禾姑娘坐在桃树下,教妇人用野菊染布。白鹿的蹄子好了,正带着小鹿在河滩上撒欢。忽然有孩子指着天空喊:“看!是大神!”

众人抬头时,只见云霭里露出一角衣袂,像当年大神隐去时的模样。可那衣袂只是轻轻一晃,便消散了。阿禾却看见,刚才大神衣角拂过的地方,原本枯着的老树枝上,抽出了嫩绿的新芽。

后来,人们把大神隐去的日子定为“生旦”。每年这日,阿禾会带着孩子们去昆仑山顶,往云里撒一把新收的麦种。阿禾姑娘则会在桃树下摆上野菊,她说:“大神或许在云里看着呢,见我们把日子过成了他想要的模样,该会笑的。”

又过了许多年,阿禾和阿禾姑娘的头发染上了霜色。他们坐在当年大神捏泥人的青石上,看孩子们在溪边追逐,看新的麦浪漫过田埂。阿禾姑娘忽然指着远处:“你看那片云,像不像大神当年的衣袂?”

阿禾眯起眼,见云影里似乎有个模糊的身影,正对着他们轻轻颔首。他忽然想起大神捏泥人时,曾对着风呵出的那口气——原来那不是普通的风,是把“生生不息”四个字,吹进了这天地的骨血里。

如今昆仑山下的石碑上,刻着阿禾晚年写的字:“大神造天地,我们造日子。”风拂过石碑时,总带着麦香,像在应和许多年前,大神隐入云霭时,留在人间的那声轻笑。

阿禾与阿禾姑娘的头发彻底白透那年,昆仑山下闹了场怪病。起初只是几个孩子咳嗽,后来连最壮实的汉子也倒了,浑身发烫,咳出的痰里带着血丝。村里的妇人抱着孩子哭,阿禾拄着拐杖挨家挨户看,却发现那些曾被大神点化的草药,熬了汤喂下去,竟半点用也没有。

“是天要收我们吗?”劈柴的汉子蜷在床板上,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阿禾摸了摸他滚烫的额头,忽然想起大神隐去前说的“万物皆有灵,灵需以善养”。他让阿禾姑娘把所有野菊都摘来,晒干了煮水给病人擦身,自己则背着竹篓往山深处走。

山巅的雪线比往年低了许多,阿禾走得喘,每一步都踩在没踝的枯叶里。他记得大神当年捏泥人时,指尖的霞光曾落在一块青石上,那石头后来总比别处暖些。或许那里藏着什么法子?

爬到半山腰时,阿禾被绊倒了。低头一看,是株从没见过的草,叶片像月牙,根须泛着银光。他刚要伸手拔,忽然听见身后有响动——是那只老白鹿,它的蹄子上还留着当年竹夹的疤痕,此刻正用头蹭他的背,往山巅的方向拱。

阿禾跟着白鹿往上走,直到看见那片被霞光吻过的青石。石缝里竟长满了方才见的月牙草,叶片上凝着的露水,在阳光下闪着和大神指尖相似的光。他想起大神造万物时,曾对着草木轻语,说“每种痛,都有对应的解药”。

他摘了满满一篓月牙草,背下山时,天已经黑透了。阿禾姑娘正站在村口的老桃树下等他,见他回来,忙迎上去接竹篓:“你可算回来了,方才……”她忽然顿住,指着阿禾的鬓角——他原本全白的头发里,竟生出了几根黑发,像春草从雪地里钻了出来。

月牙草熬的汤喂下去,病人的烧果然退了。第三日清晨,最先发病的孩子已经能跑着追蝴蝶,汉子们又能拿起斧头劈柴了。阿禾坐在桃树下,看着阿禾姑娘把剩下的月牙草根埋进土里,忽然笑了:“大神没走。”

阿禾姑娘抬头看他:“你说什么?”

“他把解药种在了石缝里,把黑发还给了我。”阿禾摸了摸鬓角的新丝,“他一直在看着我们,只是换了种方式。”

那年冬天来得早,第一场雪落时,阿禾做了个梦。梦里他又回到了大神捏泥人的那天,青泥在掌心发烫,大神的指尖拂过他的眉眼,说:“我造你们,是想看看天地能有多热闹。如今你们把日子过成了烟火,我便把守护,种进了风里,土里,草里。”

醒来时,阿禾发现自己的手竟变得年轻了些,连拐杖也不用拄了。他推开门,见阿禾姑娘正蹲在雪地里,对着一株刚冒芽的月牙草笑——那草竟在寒冬里发了新叶,叶片上的露珠,滴在雪地上,融出了小小的绿。

又过了十年,阿禾和阿禾姑娘看上去竟比从前年轻了。村里的老人说,这是大神给的恩宠,可阿禾知道,是他们守着“生生不息”的道理,才让天地也愿意对他们温柔。

这年生旦,阿禾带着孩子们往云里撒麦种时,忽然有粒麦种落回了他掌心。他低头一看,麦种上竟刻着个小小的“笑”字。孩子们拍手喊:“是大神写的!”阿禾把麦种埋进桃树下的土里,抬头时,见云霭里似乎有片衣角闪过,像在回应许多年前,他和阿禾姑娘初遇时的那声轻唤。

春末时,桃树下长出了一株新苗,茎秆是淡绿的,和阿禾初醒时皮肤的颜色一样。阿禾姑娘摸着苗叶,忽然说:“大神造了我们,我们造了日子,日子又造了新的希望。”

风拂过苗叶,沙沙作响,像在应和。远处,新诞的孩子们正追着蝴蝶跑,他们的眉眼间,既有阿禾的轮廓,也有大神指尖的弧度。而昆仑山顶的云霭里,似乎总有个身影,在看着这片被他亲手点化的天地,慢慢滋长出比烟火更暖的东西——那是代代相传的善意,像天河之水,永远流淌在人间的骨血里。

桃树下那株淡绿的新苗,到了仲夏竟长到了一人高。茎秆上缀着细碎的白花,花瓣落时像撒了把星星,孩子们总爱围着它转圈,说这是“大神树”。阿禾蹲在苗边细看,发现每片叶子的脉络里,都藏着极淡的霞光——和当年大神指尖凝着的光,是同一种颜色。

这年秋汛来得猛,昆仑山下的溪水涨得漫过了河滩,冲垮了好几户人家的柴房。阿禾领着汉子们往山上搬石头筑堤,阿禾姑娘则带着妇人们在高处搭临时的棚屋。夜里守堤时,阿禾听见水里有响动,举着火把照去,竟见几只大神造的白狐,正用嘴叼着树枝往堤岸缺口填。

“它们也在帮忙。”身后传来阿禾姑娘的声音,她端着碗热汤递过来,“方才见鹿群把草料都运到了棚屋旁,连溪里的鱼,都往浅滩游,像是怕我们捉不到食。”

阿禾喝着热汤,看白狐们的尾巴在月光下泛着银辉。忽然想起大神造万物时,曾说“天地是个圈,你护着它,它便护着你”。当年他救过受伤的白鹿,如今鸟兽们竟也懂得报偿。

筑堤到第七日,缺口终于堵上了。阿禾坐在石头上歇气,忽然看见那株“大神树”的花瓣正往这边飘,落在湿滑的堤岸上,竟慢慢凝成了层薄冰——冰面不滑,反而能让人稳稳站住。汉子们都惊呼起来,阿禾却望着树的方向笑了:大神果然把守护,种进了万物里。

汛退之后,村里开始传起闲话。有个新来的外乡人说,那株树不是神物,是妖草,不然怎会在寒冬发芽、汛期凝冰。这话传到阿禾耳朵里时,他正坐在桃树下编竹筐。阿禾姑娘把刚晒好的野菊干收进陶罐,轻声道:“要不要去说说?”

“不必。”阿禾把竹筐递给路过的孩子,“大神造天地时,没给万物贴标签。是好是坏,日子会说。”

没过多久,外乡人染上了怪病,浑身起红疹,痒得整夜睡不着。他原不信村里的法子,直到熬得脱了形,才肯让阿禾姑娘用“大神树”的花煮水给他擦身。擦到第三日,红疹竟退了。外乡人红着脸来谢罪,阿禾只是指了指树:“它从不计较谁信它,谁不信。就像大神当年造我们,从没想过要我们报答。”

外乡人留了下来,学着种麦、编筐。他说从前在别处,见惯了争抢,直到来这儿才懂,原来日子可以像溪水流着走,不慌不忙,却能把石头都磨得温润。

转年生旦,阿禾带着孩子们撒麦种时,发现“大神树”的花竟跟着麦种一起往云里飞。有片花瓣落在阿禾姑娘的发间,她伸手接住,见花瓣上印着个小小的“和”字。“是大神在说,要和和气气的。”最小的孩子拍手道。阿禾望着云霭,忽然明白大神从不显灵,却把道理藏在花里、草里、鸟兽的眼睛里——你对天地温柔,天地便还你一片和气。

春末时,“大神树”下长出了一圈小苗,也是淡绿的茎秆,细碎的白花。阿禾让孩子们给每株苗都起了名字,有叫“青禾”的,有叫“晚菊”的,都是村里常见的名字。他说:“大神造的不是神物,是和我们一样的生命。你把它当邻居,它便把你当亲人。”

这年冬天,阿禾做了个很长的梦。梦里他又见到了大神,还是当年捏泥人的模样,指尖凝着五色霞光。大神没说话,只是指了指脚下的土地——土里有麦种在发芽,有月牙草在扎根,有“大神树”的根须在蔓延,像一张网,把整个村子都护在中央。

醒来时,阿禾发现窗台上的积雪化了,渗进土里,竟长出了一株小小的“大神树”苗。他推开门,见阿禾姑娘正站在院子里笑,她的鬓角也多了几根黑发,像被春风染过似的。“你看。”她指着远处的山,“大神造的白鹿,又添了几只小鹿崽。”

阿禾往山那边望,见鹿群正沿着溪水走,蹄子踏在雪地上,留下一串浅浅的印子。阳光落在印子上,竟反射出淡淡的光,和“大神树”花瓣上的光,一模一样。

日子就这么流着,像昆仑山下的溪水,不急不缓,却把每个日子都磨得发亮。阿禾和阿禾姑娘渐渐成了村里最老的人,却依然能牵着孩子的手,在“大神树”下讲当年的事——讲大神捏泥人的青泥,讲天河之水的温润,讲白鹿的蹄子如何被竹夹夹住,又如何被善意治好。

有年生旦,阿禾撒完麦种,忽然对阿禾姑娘说:“我好像该去见大神了。”阿禾姑娘摸了摸他的手,他的手还是温的,却带着种淡淡的霞光。“我陪你。”她说。

那天夜里,村里的“大神树”忽然开满了花,花瓣落了一整夜,像下了场星星雨。第二天清晨,孩子们发现阿禾和阿禾姑娘坐在桃树下,闭着眼睛,嘴角带着笑,手里还牵着对方的手。他们的身边,落满了“大神树”的花,花瓣上的光,把他们的衣角都染成了淡绿。

村里人把他们埋在“大神树”下,坟头没立碑,只种了两株月牙草。春末时,草叶间长出了新的“大神树”苗,茎秆依偎着,像两只牵在一起的手。

后来,村里的老人会对孩子说:阿禾和阿禾姑娘没走,他们变成了风,变成了雨,变成了“大神树”的花。你看那麦浪,起起伏伏的,是他们在教我们撒种;你看那溪水,清清澈澈的,是他们在教我们守着善意过日子。

而昆仑山顶的云霭里,据说偶尔还能看见两个身影,一个牵着白鹿,一个抱着野菊,像许多年前那样,并肩望着山下的烟火。风拂过“大神树”的花,沙沙作响,像在说:天地生生不息,善意代代相传,这便是大神最想看见的模样。

阿禾与阿禾姑娘化作风后的第三年,昆仑山下的“大神树”已长得亭亭如盖。春末花开时,花瓣落在溪水里,能顺着水流漂到十里外的村落。有个叫阿木的少年,便是循着花瓣的踪迹找来的。

他背着个破布包,裤脚沾着泥,见着村口那株开满白花的大树,突然跪下来磕头。“求大神树指条路。”少年声音发颤,“我们村的井干了,地里的麦子都快枯死了。”

守树的老人把他扶起:“树不会说话,但阿禾先生说过,天地的道理都藏在草木里。”正说着,一阵风拂过树梢,几片花瓣落在阿木的布包上。少年拆开包,里面是半袋干瘪的麦种——那是他们村仅存的粮种。

“跟着花瓣走。”老人指了指溪水,“阿禾姑娘当年用野菊染布时说,水流的方向,藏着生机。”

阿木顺着溪水往上游走,走了三日,竟走到了昆仑山腰。这里的石壁上渗着水珠,他刚要掬水喝,忽然看见石缝里嵌着块青石板,上面刻着几行字,是阿禾的笔迹:“天河之水藏于石,需以麦种为引。”

少年想起布包里的麦种,忙抓出一把撒在石缝里。奇迹竟真的发生了——水珠顺着麦种的缝隙往外涌,先是细细的水流,渐渐汇成了小溪。阿木跟着溪水往下跑,跑到山脚下时,发现水流竟分了岔,一条往他的村子去,一条绕回了“大神树”下。

等他带着村民来谢恩时,守树的老人指着树影笑道:“不是树显灵,是阿禾先生早把法子刻在了石头上。他说过,善意种下的因,总会结出善果。”

这年秋,阿木的村子丰收了。他们推着一车新麦来谢“大神树”,却见树底下多了个石臼,臼里正晒着月牙草的种子。守树的老人说:“阿禾姑娘当年埋月牙草根时说,好东西要分给需要的人。你们带些种子回去,若是再遇着难处,种在地里,或许能有转机。”

日子一晃又是十年。“大神树”的花瓣飘到了更远的地方,有的落在渔人的船上,指引他们找到鱼群;有的落在迷路的孩童肩头,顺着花瓣能走回村子。人们都说,这树是阿禾与阿禾姑娘变的,在替大神守着这片天地。

有年冬天,来了个穿锦缎的官人,带着兵丁要砍“大神树”。“此树妖异,留着恐生祸端。”官人举着斧头就要劈,却被守树的孩童们围住。“不许砍树!”最小的孩子抱着树干,“阿禾先生说,树是天地的孩子。”

官人的斧头落不下去,正烦躁时,忽然看见自己的锦缎袖口沾着片花瓣。他想起幼时家里遭灾,正是靠着“大神树”指引的水源才活下来。斧头“当啷”落地,官人对着树干深深作揖:“是我糊涂了。”

那天夜里,“大神树”的花瓣落得格外多,竟在官人的马车上铺了层白。他回程时,马车行到半路,忽然看见路边躺着个冻僵的老人,忙让兵丁施救。老人醒来后,从怀里摸出半块麦饼:“这是当年阿禾先生送我的,说‘留一口给需要的人’。”

官人把麦饼分成小块,分给随行的兵丁:“你们记住,天地的道理,比官印重。”

转年生旦,人们往云里撒麦种时,发现“大神树”的花竟结成了籽,像小小的铃铛。有个孩童摘下颗籽剥开,里面竟藏着片极薄的木片,上面刻着“生生”二字——是阿禾姑娘的笔迹。

“是阿禾姑娘在说,要好好活着。”老人把木片串起来,挂在树桠上。风一吹,木片相撞,发出清脆的响声,像许多年前阿禾与阿禾姑娘在桃树下说话的语调。

春末时,“大神树”下的石臼里长出了新苗,茎秆一半是淡绿,一半是嫩黄——淡绿是阿禾初醒时的颜色,嫩黄是阿禾姑娘裙角的颜色。守树的老人说:“这是他们在告诉我们,善意从来不会消失,只是换了种模样陪着我们。”

有个行脚的商人路过,见着这株奇苗,想用钱买下。老人笑着摇头:“阿禾先生说过,天地的东西,不能卖。但你若需要,我可以送你些种子。”商人接过种子时,发现老人的指甲缝里还沾着青泥——和当年大神捏泥人时的青泥,是同一种颜色。

后来,商人把种子带到了远方,在荒芜的土地上种下。几年后,那里竟也长出了“大神树”,花瓣飘着,把善意带到了更远的地方。而昆仑山下的“大神树”依旧亭亭如盖,花开花落间,把阿禾与阿禾姑娘的故事,讲给每一个路过的人听。

有年生旦,云霭里落下片极轻的羽毛,落在“大神树”的树梢上。守树的孩童们仰头看,只见云影里似乎有个熟悉的身影,正对着树下的人们微笑。风拂过树梢,木片相撞的声音里,仿佛掺着句轻语,像许多年前大神隐入云霭时那样:

“你们把日子过成了诗,这便是最好的回应。”

“大神树”的种子被行脚商人带往远方的第十个年头,有个西域来的驼队沿着花瓣的踪迹,找到了昆仑山下的村落。领头的胡商牵着匹白骆驼,驼背上驮着个铜盆,盆里养着株枯萎的花——那花的根茎泛着淡绿,竟和“大神树”是同一种脉纹。

“这是在沙漠深处挖的。”胡商指着铜盆,“花枯了三年,却始终不烂。我们部落的老人说,它在等能救它的人。”

守树的老人蹲下来,指尖拂过枯萎的花瓣:“阿禾先生当年埋月牙草时说,万物都有根,根在,希望就在。”他从“大神树”下挖了勺带花瓣的泥土,撒在铜盆里,又取来溪水浇透。

第三日清晨,铜盆里的花竟抽了新芽。胡商惊得跪倒在地,老人却只是笑:“不是我们能救它,是它自己不肯放弃生机。就像当年阿禾姑娘说的,天地从不亏待人,你守着希望,希望便不会走。”

胡商临走时,留下了半袋西域的葡萄籽:“这是我们那儿最耐旱的种子。阿禾先生说过好东西要分享,这些种子,或许能在你们的土地上发芽。”

转年春,葡萄籽真的长出了新藤。藤蔓绕着“大神树”往上爬,夏末时结出了紫莹莹的葡萄,甜得能拉出丝。孩子们摘葡萄时,发现每颗葡萄的果脐处,都有个小小的“禾”字——是阿禾的笔迹。

“是阿禾先生在看我们呢。”最小的孩子把葡萄塞进嘴里,汁水沾了满脸,“他肯定在笑我们吃相难看。”

这年秋,西域胡商又带着驼队来了。这次他带来了个消息:沙漠里长出了成片的“大神树”,花瓣落在沙地上,竟能让枯石缝里冒出青草。“我们部落的人都说,是阿禾先生和阿禾姑娘的善意,越过了昆仑山,淌进了沙漠里。”胡商说着,从驼背上抱下一个布包,里面是件用葡萄藤编织的摇篮,“这是我们部落的姑娘编的,说要送给村里新诞的孩子。”

摇篮里垫着柔软的羊毛,上面绣着两株依偎的“大神树”苗,一株淡绿,一株嫩黄。守树的老人摸着摇篮,忽然想起许多年前,阿禾与阿禾姑娘坐在桃树下,看孩子们追逐蝴蝶的模样。原来善意真的能走很远,像“大神树”的花瓣,能飘过山川,越过沙漠,在陌生的土地上,开出同样的花。

日子又过了二十年。“大神树”的树荫已经能遮住半个村子,树下的石臼里,月牙草的种子堆得冒了尖。守树的老人换了三代,最新的守树人是阿木的孙子,他总爱坐在树底下,给孩子们讲阿禾撒麦种、阿禾姑娘染布的故事。

“阿禾先生真的能变成风吗?”有孩子歪着头问。

“你看那花瓣。”少年指着飘落的白花,“风带着它们去该去的地方,不就是阿禾先生在帮忙吗?”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是个穿铠甲的将军,带着几个士兵,马鞍上挂着个血渍斑斑的布袋。“求‘大神树’救我的兵。”将军翻身下马,声音嘶哑,“我们与蛮族作战,中了他们的毒箭,军医说……说没救了。”

少年想起石臼里的月牙草种,忙抓出一把递给将军:“阿禾先生说过,月牙草能解百毒。你把种子煮水,给士兵们灌下去试试。”

将军半信半疑地去了。三日后,他带着痊愈的士兵回来谢恩,却见“大神树”下多了块新的青石板,上面刻着阿禾姑娘的字迹:“善意不分疆界,草木亦有仁心。”

“是树显灵了!”士兵们跪倒在地。少年却摇了摇头,指着远处的麦田:“不是树显灵,是阿禾先生和阿禾姑娘当年种下的善意,如今结了果。你们看,麦浪能越过田埂,善意也能越过战场。”

将军临走时,在树下埋了把佩剑。“这剑曾饮过血,如今我把它埋在这里,愿它守护这片有善意的土地。”许多年后,剑埋的地方长出了新的“大神树”苗,茎秆上带着淡淡的银光,像极了剑的光泽。

又到生旦,人们往云里撒麦种时,发现“大神树”的花籽里,除了“生生”二字,又多了个“安”字。守树的少年把木片串起来,挂在剑化成的树苗上。风一吹,木片相撞,发出的声音比从前更清亮,像在说:天地安宁,人间太平。

春末时,西域的胡商又来了。他带来了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竟是当年那个外乡人——他后来成了西域最有名的医者,带着月牙草种子治好了许多人。“我来谢阿禾先生。”老人摸着“大神树”的树干,“当年我怀疑它是妖草,如今才懂,善意从来都长着最温柔的模样。”

夕阳西下时,老人坐在树底下,听少年讲阿禾与阿禾姑娘的故事。风吹过树梢,花瓣落在老人的白发上,像撒了把星星。他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光:“原来大神从来没离开过。他把自己的善意,种进了阿禾和阿禾姑娘心里,又借着他们的手,种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远处,新诞的孩子们正追着蝴蝶跑,他们的手里都攥着颗“大神树”的花籽。而昆仑山顶的云霭里,那两个熟悉的身影似乎又近了些,一个牵着白鹿,一个抱着野菊,像在说:看,这天地的生气,比我当年造它时,更浓了。

昆仑山下的“大神树”又抽出新枝时,阿木的孙子已经鬓角染霜。他守着树五十载,见证过花瓣引溪水救旱,也见过月牙草解战毒,如今最常做的事,是坐在树底下,把阿禾与阿禾姑娘的故事,讲给每一个被花瓣引来的人听。

这年春寒料峭,有个穿粗布衣的女子抱着个襁褓,跪在树下哭。她是个寡妇,丈夫去西域贩茶时遇了沙暴,只留下这刚满百日的孩子。“求树保佑孩子活下来。”女子泪如雨下,“他染了风寒,烧得浑身烫,郎中说……说熬不过今夜。”

守树的老人把她扶起,从树洞里摸出个陶罐——那是阿禾姑娘当年装野菊干的罐子,如今盛着些淡黄色的粉末。“这是月牙草和野菊混合的粉,阿禾先生说过,晨露调服,能退急热。”他取来沾着花瓣的晨露,调好粉末喂给孩子。

夜半时分,孩子的哭声竟清亮起来。女子趴在床边泣不成声,抬头时忽见窗台上落了片“大神树”的花瓣,花瓣上沾着颗小小的露珠,映着月光,像滴被接住的泪。

女子没走,在树旁搭了间小木屋,靠着给过往的旅人缝补衣裳过活。她总把孩子抱到树下,教他认花瓣上的纹路:“这是阿禾爷爷和阿禾奶奶留下的记号,他们在看着我们呢。”

孩子长到五岁时,已经会帮着守树的老人捡拾落在地上的花籽。有回他在树洞里发现个布包,里面是半块干硬的麦饼,包饼的布上绣着株淡绿的苗——是阿禾姑娘的针线。“这是当年阿禾先生救外乡人时剩下的。”老人摸着布包,“他说,日子再难,也要留一口给别人。”

孩子把麦饼掰碎了喂给树下的鸽子,鸽子扑棱着翅膀,竟衔来颗饱满的麦种放在他手心里。老人笑了:“你看,善意从来都是这样,你给出去的,天地总会以另一种方式还给你。”

这年秋,西域来了支商队,领头的竟是当年那个外乡人的孙子。他带来了幅画,画的是沙漠里的“大神树”,树下围着些穿胡服的孩童,正往云里撒麦种。“我祖父临终前说,要把这幅画送给昆仑山下的‘根树’。”年轻人指着画,“他说这里是善意开始的地方。”

画被挂在守树老人的木屋墙上,与阿禾刻字的青石板相对。往来的旅人都说,这屋里藏着整个天地的温柔——左边是“万物皆有灵”的道理,右边是“善意无疆界”的模样。

冬雪落时,守树的老人忽然咳得厉害。女子熬了月牙草汤给他喝,他却摆了摆手:“我该去见阿禾先生了。”他从枕头下摸出串木片,上面刻着“生”“生”“安”“和”四个字,是他守树这些年攒下的。“把这串木片挂在树顶,”老人喘着气,“阿禾姑娘说过,风会把话带到云里去。”

老人走的那天,“大神树”的花瓣落了满满一地,像铺了层白绒。女子把木片挂在树梢,风一吹,木片相撞的声音竟带着些暖意,像老人平日里讲故拿事时的语调。

转年生旦,那个曾被救的孩子已经能牵着更小的孩童往云里撒麦种了。他撒种时,发现有颗麦种落在了画里沙漠“大神树”的枝桠上,竟在画上发了芽。“阿禾爷爷在应我们呢!”孩子们拍手欢呼。女子望着画,忽然看见画里的孩童身边,多了个穿粗布衣的身影,正弯腰捡拾地上的花籽——像极了守树的老人。

春末,昆仑山下的“大神树”根部又冒出株新苗,茎秆一半是淡绿,一半是嫩黄,中间还夹杂着丝浅浅的银白——那是将军埋剑处长出的苗的颜色。女子抱着孩子蹲在苗边,孩子伸手去摸苗叶,叶尖的露珠滴在他手心里,竟映出个小小的“笑”字。

“是大神在笑呢。”女子轻声说。

孩子歪着头:“大神是不是也在看沙漠里的孩子?”

“是啊。”女子望着西域的方向,“他在看所有把善意藏在日子里的人。”

风拂过树梢,花瓣飘向远方,有的落在溪边浣衣的妇人篮里,有的落在赶车的车夫鞭上,有的顺着风,越过昆仑山,往沙漠里去了。而昆仑山顶的云霭里,那两个熟悉的身影似乎又清晰了些,身边还多了个拄着拐杖的老人,和个抱布包的女子。他们望着山下的烟火,望着沙漠里的绿意,望着孩子们撒向云里的麦种,忽然都笑了。

或许大神从未真的隐去,他只是把自己变成了青泥里的温度,变成了月牙草的银光,变成了代代相传的故事,变成了每个普通人心里那点“留一口给别人”的善意。就像“大神树”的根,早已扎进了这片天地的每一寸土里,无论风霜雨雪,总能在春日里抽出新的枝桠,告诉世人:

善意不死,生机不灭,这便是天地最初的模样,也是最该有的模样。

昆仑山下的“大神树”愈发繁茂,树身需三个壮汉才能合抱。春末花开时,花瓣飘得更远了,甚至能顺着风,落在百里外城镇的酒旗上。镇上有个姓苏的绣娘,丈夫早逝,独自带着女儿靠绣活过活。这日她正绣着“大神树”的图样,忽然听见女儿咳嗽——那孩子打小体弱,一到换季就咳得喘不上气。

“娘,我想看看真的大神树。”女儿攥着她的衣角,眼里泛着泪。苏绣娘心疼,连夜收拾了包袱,背着女儿往昆仑山走。走了三日,终于见着那株开满白花的大树,树下有个穿粗布衣的女子正晒月牙草籽,正是当年被救的寡妇。

“妹子可是来求药?”女子见孩子面色发白,忙取了些粉末,“这是阿禾先生传下的方子,晨露调服最管用。”苏绣娘按她说的做了,第二日清晨,女儿果然不咳了,还追着蝴蝶跑到了溪边。

“这树真神。”苏绣娘摸着树干,忽见树皮上有片纹路像极了女子的眉眼——是阿禾姑娘的模样。女子笑了:“不是树神,是阿禾先生和阿禾姑娘把善意种进了树里。你看这花瓣,落在哪,哪就有暖意。”

苏绣娘没走,她在树旁搭了间绣坊,专绣“大神树”的图样。她的绣品里,树底下总坐着两个模糊的身影,一个像阿禾,一个像阿禾姑娘。往来的旅人买了绣品带往各地,渐渐地,连江南的绣庄都学着绣起了“大神树”。

这年冬,江南遭了雪灾,粮船过不了江,许多人家断了炊。有个商人带着苏绣娘的绣品往江南去,船行到江心,忽然被浮冰困住。正着急时,他见绣品上的“大神树”花瓣似乎在发光,顺着光往远处望,竟见冰面上飘着许多白花——是“大神树”的花瓣顺着水流漂到了江南。

“跟着花瓣走!”商人令船工往花瓣密集的地方划,果然找到了一处没结冰的水道。等他把粮运到江南,发现当地的绣娘正对着飘落的花瓣发呆。“这是昆仑山下的大神树花。”商人取出绣品,“阿禾先生说过,天地无绝路,善意能引航。”

江南的绣娘们受了触动,自发组织起来,把绣品换成粮食分给灾民。春末时,她们托商人带了些江南的莲籽给昆仑山下的女子:“阿禾姑娘爱花草,这莲籽种在溪边,夏天能开好看的花。”

莲籽真的发芽了,夏日里开得满溪都是。孩子们坐在溪边,看莲花映着“大神树”的影子,忽然发现花瓣和莲花瓣落在水面上,竟凑成了个“善”字。“是阿禾爷爷和阿禾奶奶在写字呢!”孩子们拍手喊。苏绣娘望着水面,忽然明白,原来善意从来不分南北,就像这花,能从昆仑开到江南。

日子又过了十年,“大神树”的故事顺着绣品、顺着商队、顺着飘远的花瓣,传遍了大江南北。有个画师专门来画树,画了整整三年,画成了一幅《万善图》——图里有昆仑山下的树,有沙漠里的苗,有江南的莲,还有无数个模糊的身影,有的在撒麦种,有的在救白鹿,有的在给陌生人递汤碗。

画师把画献给当朝皇帝,皇帝见了,沉吟半晌,说:“朕修过无数庙宇,却不如这株树教人的多。”他下旨免了昆仑山一带的赋税,还亲题了“生生不息”四个字,刻在“大神树”旁的石碑上。

这年生旦,撒麦种的人比往年多了数倍,有江南来的绣娘,有西域来的商人,还有京城来的官差。麦种撒向云里时,竟有群白鹤飞来,衔着麦种往四面八方飞去。“是大神派白鹤来的!”有人惊呼。苏绣娘的女儿已经长成了姑娘,她指着白鹤的方向:“不是大神,是阿禾先生和阿禾姑娘的善意,引来了天地的回应。”

春末,皇帝派来的使者带来了些新的麦种,说是宫里的农官培育的良种。女子把麦种撒在“大神树”下,没多久就长出了新苗,苗叶上竟带着淡淡的金光——和当年大神指尖的霞光一模一样。

有日,苏绣娘正在绣坊里忙碌,忽然听见外面吵嚷。出去一看,是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偷树底下的月牙草。女子刚要开口,却被苏绣娘拉住:“阿禾先生说过,偷或许是因为太急了。”她取了些月牙草籽和半袋麦种递给乞丐:“这些你拿着,若是遇着难处,就把麦种种下去,等收获了,再把善意传给别人。”

乞丐愣了愣,跪下磕了个头,捧着东西走了。三年后,有人说在海边见着个富户,开了家义仓,专给穷人分粮。富户的院子里种着株“大神树”苗,他说:“这是昆仑山下的善意,我得让它在海边也活下来。”

苏绣娘老了的时候,把绣坊交给了女儿。她常坐在“大神树”下,看花瓣落在绣品上。有回她眯着眼,竟看见树影里站着两个人,一个穿着青布衫,一个抱着野菊,正对着她笑——是阿禾和阿禾姑娘。她想伸手去摸,却发现手里多了片花瓣,花瓣上印着个小小的“暖”字。

“娘,你笑什么?”女儿走过来。

苏绣娘把花瓣递给他:“你看,这天地的暖意,从来都在。”

风拂过树梢,花瓣飘向远方,有的落在江南的莲塘里,有的落在海边的义仓上,有的顺着风,往更远的地方去了。而昆仑山顶的云霭里,那几个熟悉的身影望着这一切,忽然都化作了霞光,融入了“大神树”的花里、叶里、根里。或许大神真的从未离开,他只是把自己变成了这株树,变成了代代相传的善意,变成了每个普通人心里那点不肯熄灭的暖。

就像“大神树”的花,年年都会开,岁岁都不落。

苏绣娘的女儿接手绣坊后,给每幅"大神树"绣品都添了串小小的木片,木片上依着老规矩刻着"生""安"二字。有回她绣到深夜,忽见窗纸上落了片花瓣,跟着花瓣飘进屋里的,还有只萤火虫。那萤火虫竟停在绣绷上,照着丝线间的树影——影里隐约有个穿粗布衣的女子,正弯腰捡拾花籽,像极了当年守树的妇人。

第二日清晨,有个货郎背着担子经过,见绣坊门楣挂着新绣的幡子,幡上"大神树"的花瓣里,竟藏着颗饱满的麦种。"这绣得活灵。"货郎笑着说,"我昨夜在山脚下歇脚,梦见个老人给我塞了把种籽,说'往南走,有好收成'。"

女儿听了,取来些月牙草籽包好递给他:"带着吧,阿禾先生说,种子落在哪,善意就能长在哪。"货郎揣着草籽往南去,后来有人说,岭南多了片麦田,田埂上种满了开白花的树,树下总坐着个货郎,给过路的人讲昆仑山下的故事。

这年秋,"大神树"的果实熟了,果皮裂开,露出里面的籽,每颗籽上都有个淡淡的"善"字。孩子们把籽装在布包里,挂在胸前当护身符。苏绣娘坐在树底下,看孙女踮着脚摘果实,忽然轻声说:"你看这树,多像当年大神站在这儿。"

风拂过树梢,落了片花瓣在她发间,像句温柔的应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