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童妈妈帮工的大户人家里的少爷带着夫人从国外回来了,家里人手不够,童妈妈向老太太推荐了自己的女儿翠华。
童家以前一家人都是跟着太太老爷做事的。建国初期,大家都在传以后什么都会共产,老爷不愿意辛苦攒下来的祖业就这样没了,想带着家人迁往香港,老太太念旧,不愿意离开,也抱着侥幸心理就留了下来。
后来的情形虽然没有传的那么严重,可家里余下的生意也都“主动申请”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新来的管事重新安排了自己人上岗,以前的老人,像童妈妈的男人,就都没了工作,只能回家务农。
不过童妈妈和老太太投缘,留了下来。老太太心善,也许是想念自己的孩子,经常让童妈妈把翠华接过来小住,所以对这孩子也算知根知底,就点头同意了。
翠华当时正值十七八的年纪,年少慕艾,一眼就看上了温文儒雅的少爷。听说少爷出过国呢,难怪看起来就洋气的不得了。
少女情思,哪有理智可言。明知道少爷已经结婚了,可翠华从小就憧憬着将来要嫁给一个少爷这样斯斯文文,俊秀有才气的文人,哪能那么容易放弃。
再加上少奶奶是少爷自作主张在外面娶回来的,不中不洋的,并不得老太太喜欢,翠华觉得自己是有希望的。可惜任凭她百般暗示,千般委婉的明示,少爷就是不懂,还为了避嫌不让她伺候了。
哭了好几晚后,翠华下定了决心,打算把自己的身体交付给少爷,等生米煮成熟饭后,少爷难道能狠心到看着她寻死不成?
她知道自己的优势,她长的好看,柔弱如蒲柳,这样的女人最招男人心疼了。不然童大军那傻小子能从小到大帮她干那么多活?村里的那些男人能有意无意的往她身边凑,就为了能多看她几眼?
过往的经历让翠华太自负了,觉得少爷不可能对自己没有感情,肯定是碍于责任才不好有所表示。翠华的妈妈懂基础医理,会一些草药,也会接生,所以一直很得老太太看中。
母女在一家共事,童妈妈不可能不知道女儿的心思,她劝也劝了,骂也骂了,可翠华一门心思钻到了少爷身上,听不进去。翠华还反过来劝她,说如果自己能嫁给少爷,以后徐家还能放着岳家不管不成?
童妈妈听的有点心动了。她男人在家种地,两个儿子也跟着翠华一起来市里找活干,可这两人一没手艺,二不愿意吃苦,到现在不但没有找到工作,反而染上了赌瘾。
童妈妈手里攒着的那点积蓄都用在这两人身上了,却是杯水车薪。老太太这些年来对童妈妈一直很照顾,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她真的不想把手伸到老太太的身上去。
所以权衡利弊后勉强同意了,虽然她看少爷不是那样的人,可万一呢?他们穷人能改换门庭的机会实在太少了。
可惜,少爷不仅没有喝下翠华端过来的茶,还生气的离开了。翠华眼神不老实,他一开始就不喜欢,偏偏老太太喜欢,他也不好强行把人赶走。
少爷离开后,翠华一气之下自己喝了这杯加料的茶水。当时童大军不放心翠华,怕她惹怒少爷被训斥,偷偷过来查看,被神志不清的翠华误以为是少爷回心转意了,一个积极往上扑,一个半推半就之下成就了好事。
童大军从小跟着哥哥一家长大,嫂子不喜欢他,总是苛待他,只有同村的翠华会甜笑着和他说话,还会让他帮忙干活,有时候还会分点白面馒头给他吃。
在他心里翠华是世上最善良、最好看的姑娘。他从小就喜欢她,明知道翠华喜欢的是少爷,可心里总是放不下她。喜欢的女孩子投怀送抱,他只是一个普通男人,不能抗拒也不想抗拒。
两人因此误打误撞的在少爷的书房里成就了好事。大军事后心虚,也不知道怎么面对翠华,盯着翠华犹豫了好一会儿还是胆小的先跑了。
他不是不愿意娶翠华,他是怕翠华不愿意,更怕翠华发现和她干那事的人不是少爷会发疯,只能先避开。
就这样,翠华误会了那天的人是少爷。后来发现怀孕时,她心里还暗暗的高兴,徐家人丁单薄,她现在有了孩子,哪怕她身份稍微低了点,可看在孩子的份上,徐家肯定会接受她的。
她心里想的美美的,只等肚子稍微大点就和老太太摊牌。可惜事与愿违,她怀孕的事被提前捅出来了,少爷不仅不愿意娶她,甚至连孩子的事都不承认,还语气严厉的要把她赶出家门。
翠华心里又委屈又生气,可一看一旁少奶奶那高高在上的眼神,她就明白了少爷为什么会否认。肯定是因为少奶奶在一旁看着的缘故,少奶奶善妒,少爷不想家宅不宁。
童妈妈求情,说翠华现在怀着孩子,如果就这样被赶出去,她肯定没有活路。童妈妈还保证以后一定看好翠华,绝不让她胡言乱语。童妈妈是老太太身边的老人,她都跪下了,老太太念旧情,这件事就轻拿轻放了。
一个单身女人怀孕可不好看,童妈妈想到了童大军头上,他一直喜欢翠华,让他娶了翠华,既成全了他的心思也保全了女儿的名声。
为了压住佣人私下那些不干不净的议论,大军站出来承认了是孩子的父亲,之后两人匆忙的结婚了。
翠华满心不甘,乡下的女孩子大多十四五岁说了人家,她为什么等到这个年纪还不说亲?不就是因为不想嫁给那些粗鲁的乡下男人吗?
可这一切,现在都被这个肮脏的男人给毁了。她的少奶奶梦,她穿金戴银,人上人的生活就这样没了。
平心而论,大军真算不上丑,他虽然没有徐少爷高,但好歹也有一米七三,在他们这一带算是中等身材了,反倒是徐少爷一米八的大个子才不正常。
他国字脸,五官周正,肤色虽然因为常年劳动呈棕色,但干干净净的,并没有什么坑坑洼洼的地方,这在乡下算得上是一个俊朗的男人。
可在翠华眼里,这样的肤色和粗壮的身材都象征着贫穷,是苦力劳动者。她想嫁的是文化人,有钱人,城里人,大军一样都不沾边。
婚姻生活不如意,反观一旁比她还早怀孕一个多月的少奶奶却好吃好喝的被人照顾的周周到到的,万事不用操心。
两厢一对比,翠华心理严重失衡,在少奶奶临盆之际,让童妈妈给她用催产药,她要和那个女人一起生,她要换走她的孩子。
凭什么,都是女人,她自认不比别人差多少,为什么命运却差别这么大呢?都是徐家的子孙,她生的孩子为什么就要过下人的生活......
童妈妈对老太太是真有感情,老太太在他们全家快饿死的当口收留了她,她是记恩的,真不愿意下这个手。可翠华威胁她说如果不照办,就向老太太揭发她偷盗府里的财物换钱给她的两个好儿子还赌债的事。
再多的感激也比不上自己的两个亲儿子重要,童妈妈借着自己是接生婆之一,又对家里熟悉的便利,在晚上偷偷的把两个女婴调换了。还好两个都是女孩子,不然还真瞒不住。
孩子满月后,为了避免夜长梦多,童妈妈劝大军赶紧带着翠华回村了。翠华一想到少奶奶的孩子从此就要到乡下受苦了,心里畅快无比,竟然同意了。
之后□□来临,家家户户缺粮少食,这让翠华心里的恨达到了顶点。她一心认为如果不是童大军多管闲事娶了她,她肯定能留在城里,自然也不用忍饥挨饿,吃糠咽菜。
等看到村里开始饿死人后,翠华动了个念头,这个时候死个把人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不让这个小杂种就此消失呢?
翠华有意饿死这个孩子,可大军以为孩子是自己的,他总觉得孩子没了,他和翠华之间的那点微薄的联系好像也会消失一样,他难得违背翠华的意愿,想方设法弄来一点米,熬成米汤养活了孩子。
童母为了自己的私欲,一再对不起于自己有恩的老太太,心里多少也有点过意不去,偶尔也会接济一二,女婴就这样活了下来。
不过没有人想到给她取名字,在当地妮子是大家用来指代女孩子的,后来叫着叫着童妮就成了她的名字。
虽然大军不想让女儿饿死,可也不敢太违逆翠华的意思,只能说让她勉强活着,更多的照顾是没有的。
童妮也是个狠人,也许天性淡漠,她很早就不奢求父爱母爱了,也不像别人家的孩子被家长打骂教训过后就会变的唯唯诺诺。
她是压迫越大,反抗就越大,翠华越是欺负她,咒骂她,押着她干活,她越是不干。了不起不给她饭吃,他们也不是第一次这样干了,童妮早就习惯了,也有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他们这个生产大队从一到六小队依次环绕成一个四分之三的圆弧,七小队在圆弧正中间和生产大队连在一起。
一到六小队的集体用地都在房屋后面形成一个更大的圆弧,只有七小队的集体用地是那剩下的四分之一圆弧。
小对与小队之间都是树林子,虽然没有大型的野物,但野兔,鸟雀之类的可不少。这些都能成为她的食物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