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标准引领山区特色养殖,产业链延伸带动乡邻共富》的专题报道,被市政府研究室的年轻科员小陈敏锐地捕捉到。
在仔细核实数据、电话访谈了三位参与合作的村民后,他将这篇报道连同自己撰写的分析报告,一起呈送给了分管农业的副市长。
报告送上去的第三天,市长在早上碰头会上特意问起了这个案例。
当天下午,那份带着市长亲笔批示的报告就回到了农业农村局:“此模式颇具创新性与示范意义,请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自然资源、科技、金融等部门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天魔寨实地考察,了解其成功经验与发展困境,精准施策,予以支持,并总结提炼,适时推广。”
消息传到镇上时,镇党委书记正在开会,当场就站了起来:“快,通知天魔寨,做好迎接准备!”
调研组到来的那天,五辆公务车沿着新修的盘山公路缓缓而行。
车队在村口停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率先下车,他是调研组组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明远。
紧随其后的是自然资源局的规划专家、科技局的首席农艺师、金融办的信贷处处长,还有疫控中心的技术骨干。
林守毅带着村民们早早等在村口。
让他意外的是,周局长一下车就握住了他沾着泥土的手:“小林同志,我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检查的。”
考察从清晨的猪舍开始。
当看到佩戴芯片的猪群在音乐声中有序走向运动场时,科技局的年轻博士忍不住惊叹:“这比我们参观过的德国农场还要先进!”
在苦菜种植基地,自然资源局的王处长蹲下身,轻轻拔起一株苦菜,仔细端详根系:“这种轮作模式很好,但是要注意土壤休养。”
他转头对助手说,“记下来,可以建议他们申请地理标志保护。”
最紧张的环节是座谈会。
村委会会议室里,林守毅站在投影仪前,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他的理念。
“各位领导,我们的‘八戒’标准不是噱头。”
他调出实时数据界面,“每头猪每天的运动量、采食量、健康状况都实时记录。按天收费,是因为每一天的投入都在提升品质。”
当他展示到芯片溯源系统时,金融办的李处长突然举手提问:“这个系统的投入产出比怎么算?”
“最初确实亏损,”林守毅坦诚道,“但现在,因为我们敢公开所有数据,客户信任度提高了35%,溢价能力提升了50%。”
谈到困难时,他没有任何修饰:
“第一是用地。我们的种猪培育需要隔离区,生态种植需要连片土地,但现在都是零散整合,发展受限。”
“第二是人才。我们急需遗传育种和食品研发的专业人才,但山村留不住人。”
“第三是资金。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银行贷款都需要抵押物。”
“第四是风险。规模越大,疫病风险越高,我们需要专业指导。”
“第五是市场。现在靠口碑传播,但需要建立更稳定的渠道。”
他每说一点,调研组成员就在本子上认真记录。
令他意外的是,当他提到疫病防控的困难时,疫控中心的张主任直接打开电脑,调出了天魔寨地区的疫病监测图:“你们这里确实是口蹄疫的高风险区,需要立即升级防疫体系。”
中午,调研组坚持要在食堂和村民一起吃饭。
周局长端着饭碗,坐在林老汉身边:“老人家,现在收入怎么样?”
林老汉激动得手发抖:“局长,我今年七十了,头一回每个月都能领到工资!上个月发了两千八,比我儿子在城里挣得还多!”
旁边的秀英婶抢着说:“我女儿大学毕业后要回来工作,说咱们这儿比城里还有前途!”
下午的实地走访更让人动容。
在新建的紫苏田里,科技局的专家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超出预期;在在建的加工车间,金融办详细询问了设备采购的困难;在村民培训夜校,调研组看到了墙上贴满的学习心得。
傍晚的反馈会上,周局长的开场白让所有人振奋:“我们不是来挑刺的,是来送东风、解难题的。”
自然资源局当场表态:“我们可以特事特办,帮助流转周边500亩林地。”
科技局承诺:“下周就组织专家团队驻点,解决种猪培育的技术瓶颈。”
金融办提出:“可以创新‘生态贷’产品,用未来收益权作为质押。”
疫控中心保证:“立即将天魔寨列入重点监测点,每周派专家巡查。”
商务局则表示:“把‘八戒’品牌纳入本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体系。”
夜幕降临时,调研组就要离开。
周局长临上车前,紧紧握住林守毅的手:“年轻人,你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不要怕困难,市委市政府就是你们的后盾!”
车队远去了,村民们还聚集在村口不愿散去。
林老汉抹着眼泪说:“我活了七十年,头一回见到这么大的官来咱们村,还这么和气!”
深夜,林守毅独自坐在办公室,整理着调研组留下的联系方式和建议。
窗外,天魔寨的星空格外明亮。
他知道,从今天起,“八戒”模式不再是一个人的梦想,一群人的实践,它已经成了一座城市探索乡村振兴的共同课题。
东风已至,万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