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四海安 > 第5章 第四回

四海安 第5章 第四回

作者:雪落祁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2 07:30:43 来源:文学城

元和七年,楚文帝改年号为庆明。

县令贾仁左迁知裕县主簿。

周锦安心中憋着一股闷气,读书练武愈发勤勉,然过度消耗精神气血实属不可取。

秦岳见他如此,却不曾出言劝阻,人心中的郁结总要有个发泄处,他每日为周锦安弹奏静心曲,不觉间,锦安浮躁的心已彻底平静下来。

匆匆又过半年,周锦安已习得秦岳传授的清音诀和一套基础掌法。

他进步之速,终是引得秦岳心上生疑。

一日练功毕,秦岳突然发难,一掌轻拍向周锦安手中的竹箫。

若是普通十余岁孩童,必猝不及防,竹箫脱手。

但周锦安下意识转腕卸力,竹箫在手中旋了半圈,竟完美地化解了这突然一击。

院中一时寂静。

周锦安心知露馅,假装踉跄几步,竹箫险些脱手,用带着哭腔的声音说:“秦爷爷为何推我?”

秦岳目光如电,紧盯周锦安许久,终于长叹一声,“起来吧,别装了。你这反应绝非寻常孩童能有。”

周锦安心念电转,知道再伪装已无意义,于是缓缓起身,神情气质陡然成熟起来,“先生慧眼如炬。”

秦岳眼中闪过震惊,但很快平静下来,“你究竟是谁?”

周锦安躬身长揖,“晚辈周锦安,前世或许是另一个人,今生确确实实是吴县周家子。对先生绝无恶意,只是渴望学习文武之道,将来能够安身立命,甚至……”他顿了顿,“为这天下尽一份力。”

秦岳沉默良久,忽然朗声大笑,“难怪!难怪!我道寻常孩童怎会有如此悟性,原来竟是宿慧之人。许多事既是天定、亦在人为,既来之、便安之。”他上前一步,目光灼灼,“你可知,我刚才那一试探,用的是大内侍卫甄选的法子?”

周锦安摇头:“不知,但觉先生手法精妙,非寻常武师可比。”

“老夫秦岳,曾任皇宫侍卫统领二十年,因厌倦朝堂纷争,隐居于此。”秦岳终于坦诚身份,“这半年多来我观察你心性坚韧,聪颖却不张扬,更有这等奇缘……周锦安,你可愿正式拜我为师?”

周锦安立即跪下行拜师礼,“弟子周锦安,拜见师父。”

“好好好。”秦岳大笑,面上是掩不住的喜色。

正式拜师之后,秦岳不再隐藏实力,开始系统传授他真正的武学精髓。

“练武之道,首重根基。”秦岳谆谆教导,“如今你年龄尚小,正宜打牢基础。清音诀乃儒武双修之法,既可强身健体,又能明心见性,对你科举之路亦有裨益。”

周锦安修习内功心法后,果觉自己记忆力、理解力俱有进益,读书效率大大提高。

他白日专心研读经史子集,早晚各练功一个时辰,文武相济,进步神速。

“音律之道,可陶冶性情,亦可克敌制胜。”秦岳演示如何将内力灌注于箫声,“你可看好了。”

只见他轻吹竹箫,音波竟然震得院中树叶簌簌落下。

周锦安看得目瞪口呆,方知自己这竹箫竟有如此妙用。

随即,秦岳自屋内取出一支碧绿清透的玉箫,“你原来的竹箫,材质粗劣,陶冶性情尚可,若用来对敌,便不足了。此箫乃青玉箫,以上乘清雪玉雕成,乃为师偶然所得。”

说着,将箫递与周锦安,又轻轻按下一个机关,玉箫末端突然延出一根薄如蝉翼的细剑,“此乃天外玄铁炼制,柔韧无比,可藏于箫中。”

周锦安知师父性情,并不推辞,恭敬地半跪于地,“徒儿多谢师父赠箫。”

在秦岳指导下,周锦安学会了如何将这支细剑藏于箫内,机关巧妙,外人难以看出端倪。

“此剑名为‘箫心’,非到万不得已,不可轻用。”秦岳正色告诫,“你要记住,最大最强的武器,往往最不为人知”

周锦安郑重接过青玉箫,只觉这份礼物,比什么神兵利器都要珍贵。

一年多后的一个秋夜,周锦安正在院中练习箫技,秦岳忽然叫停他,“锦安,你可知我为何破例收你为徒?”

周锦安收箫而立,“因弟子略有天资?”

秦岳摇头,“天资聪颖者我见得多。为师最看重的,是你藏拙的智慧与超越年龄的克制。武学之道,最忌锋芒毕露,你能明白这一点,很难得。”

他踱步到院中梨树前,摘下一枝梨花,“我年少时曾一心报效朝廷,却见多了官场倾轧、权谋算计。武功再高,也难敌人心险恶。如今陛下病重,几位皇子顾着争权夺利,四周邻国也都暗中窥伺、蠢蠢欲动,其中凶险,非你能想象。你要走科举之路,为师不阻拦,但切记:文武之道,贵在平衡。将来若入朝为官,勿要轻易显露武艺,除非生死关头。”

周锦安郑重接话,“弟子谨记师父教诲。武学是护身立命的根本,箫剑更是最后的底牌。”

秦岳满意地点头,从怀中取出一本泛黄的书册,“这是为师毕生所学精华,名《定国安邦策》,其中不仅有武学精要,更载有为官处世、察人辨事之道。今日便传予你。”

周锦安双手接过,只觉得这薄薄一册重若千钧。

秦岳拍拍周锦安的肩膀,叹道:“好徒儿,为师所学已尽数传授于你,日后你要勤加练习,莫要荒废。为师本是云游四方之人,能得你这样的弟子已是万中之幸,眼下尘缘已了,为师也该动身了,他日若有缘分,我们师徒或可再见。”

周锦安没有强行挽留,他眼中含泪,“师父保重,徒儿定谨记师父嘱托,不负师父期盼。”

三日之后的夜晚,周锦安正在院中练习秦岳传授的“清音破障”之法,箫声悠扬,隐含内力,忽听得墙外传来一阵嘈杂声。

“确定是这里吗?”一个粗犷的声音问道。

“错不了,那老家伙就住在这院里。”另一人回答。

周锦安收箫凝神,悄声跃上墙头察看。

只见三个彪形大汉在门外徘徊,个个太阳穴高鼓,显然都是练家子。

他整了整衣衫,扮作寻常书生模样,推门而出。

“几位找谁?”他故作惊讶地问道。

为首的大汉打量着他:“小孩,这院里可住着一位秦姓老人?”

周锦安露出一抹天真笑容,“您说的是秦爷爷啊,他上个月就搬去邻县亲戚家了。我是房东找来暂看院子的小工。”

大汉眯起眼睛,“搬走了,何时回来?”

“这说不准。”周锦安挠头道,手指看似无意地抚过箫身,“听说亲戚家中有事,或许三五个月,或许一年半载。”

三人交换眼色,显然不信。

一人突然向前迈步,似要硬闯。

周锦安不动声色地侧身一挡,箫身恰好点在那人膝间某处穴位上,动作自然得像是无意为之。

“这位大哥小心,”他伸手虚扶,“前些日子连日暴雨,门前石阶松动,前日刚摔了个送柴的。”

那大汉只觉膝间一麻,竟不由自主后退一步,心中骇然。

他再次仔细打量周锦安,却见这少年神情自若,全无练武之人的迹象。

“既然如此,我们改日再来。”大汉拱手告辞,眼神却意味深长。

周锦安时刻不忘秦岳嘱咐,日日勤修文武之道,武功日益精进。

更叫他欢喜的是,那支箫中剑如今已能用的得心应手。

秋风瑟瑟,院中梨花凋尽,徒留空落落的枝丫。

周锦安立于月光下,身材修长,眉目间稚气渐褪,多了几分读书人的清雅与练武之人的内敛。

剑光如练,与箫声相和,周锦安自觉离那“音剑相合,刚柔并济”的境界,已是愈来愈近了。

每日修习内功后神清气明,过目不忘;练武后精力充沛,可彻夜苦读而不觉疲倦。

文武相辅相成,效果惊人。

周锦安数年苦读,早将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其中经义注疏也都通晓透彻,策论文章更是颇有见地,唯独杂文一道始终不得要领。

年杂试名目纷杂,诗、赋、表、论、箴、令、赞、颂皆可入题。

元和七年之前,各州县考官自主定题,评阅标准不一,难免有遗珠之憾。

直至楚文帝颁布《大楚科举诏》,方统一进士科试目,后又连颁数诏,将文体规制、评卷法度悉数定明。

或因常年研读史籍之故,周锦安于论体文章尚能挥洒自如,而诗赋这般需纵情骋怀的文体,习来便觉吃力——自然这是与他自家其他功课相比,若论县学同窗,他的诗赋早已是拔尖的了。

秦岳临行前特地多付了数年房租,知周锦安必不肯受,便以"师徒一别不知何日再会"为由,教这少年推辞不得。

这小院比清水村老宅宽敞不少,周锦安前些时日已将家中藏书尽数搬来,特地收拾出一间净室充作书斋。

这日周锦安去的晚了些,只见张教谕穿着深蓝色长衫,对底下端坐的几十个学生道:“县试虽然只考对四书五经简单的背诵理解、试帖诗和时务策三道,试题难度也不高,但要脱颖而出,非下苦功不可。”

再过三四个月光景,又到了县试之期。

依照往年惯例,县学教谕要在考前与学子们分说考规,特别是近年来科考规矩连年更易,学堂里的教法自然也要跟着变通。

但周锦安力求做到最好,自觉杂文水平尚欠火候,此番并不打算应试。

张教谕选取《论语》中“为政以德”一章,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等各种写作方法详细讲解。

锦安全神贯注地听讲,连何时下起雪来都未察觉。

张教谕将近年科考的新章法一一剖明,对如何破题、承题讲解得格外细致。

周锦安端坐案前,凝神细思,只觉先生所授竟与自家书上读来的大相径庭,许多新解犹如拨云见日,让他颇受启发。

晚课结束回小院后,周锦安立马钻进了书房,将上课的笔记拿出来,和平时自己练习的课业以及真德秀的《大学衍义》对照参考。

忽然拍着桌子自言自语,“原来‘明明德’和‘新民’的关系,郑玄的注解和王阳明的解释竟然有这么大差别。”

周锦安仔细查看着自己平时课业的不足,不知不觉已到了深夜,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深。

每月初一十五,张教谕都会举行模拟考试。

第一个月的题目是“民可使由之”,周锦安知道这句出自《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他引用《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来对应,自以为写得不错。

没想到先生用红笔批注:“虽然引经据典,但没有紧扣‘由之’二字的深意。”

锦安羞愧得脸红,当晚重新整理思路,把《十三经注疏》中相关的句子全部摘抄下来,直到半夜三更才休息。

数年以来,锦安有了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

每日卯时之前起床,先诵读经书一个时辰,力求读得响亮扎实。

早上专门练习杂文写作,下午学策论,晚上则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和杂著。

书桌右角常放着沙漏计时,左角挂着李先生写的“格物致知”四个字。

每次读到精妙之处,一定用红笔圈点,再用青色纸抄录精华。

转眼到了县考前夕,几名同窗收拾考篮文房,匆匆赶往试院。

倏忽月余光阴已过,周锦安把《钦定四书文》中二百多篇范文全部分析透彻。

这天偶然看到“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这个题目,忽然有了巧妙领悟。他采用《周易》中“遁世无闷”的意思,结合《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事例,破题写道:“圣贤行止藏露,不仅关乎时势,也取决于心境。”张教谕看完连连惊叹。

除了经义,杂文也不能偏废。

周锦安每旬必创作几首试帖诗,特别注重押韵工整。

但科举诗选题宽泛,韵脚更是数不胜数,张教谕看他苦恼,拿出《声律启蒙》亲自指点,“韵部不是死规矩,应该像活水一样流转。要正确认知,应试诗其实并不算是文学创作,没必要过分强求自己。”还赠送了手抄的《平水韵部》。

除学习科考相关科目外,周锦安每日至少练半个时辰字,他始终牢记李先生的教诲,“科举考试,字迹工整至关重要。主考官阅卷无数,若字迹潦草,纵然文章锦绣,也难入法眼。”

夏至过后,周锦安开始潜心研究县志,贴经和杂文主要依赖书中所学和教谕所教,但策文涉及时政对策,若要写得精深透辟,非但要有经世之才,更须通晓本县山川物产诸般情实。

“先生,我认为策问不应只是空谈经义,而应结合实际。”周锦安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张教谕挑眉,“哦?如何结合实际?”

“比如去年县里征发徭役过重,导致春耕人手不足的问题。若策问题问及民生,便可结合此实际情况,提出'徭役不妨农时'的建议。”

李先生沉思良久,缓缓点头,"你有如此见识,实在难得。但科场之中,还是稳妥为上。"

于周锦安而言,最见功夫的还在杂文写作。

这日,张教谕要求学子以“君子之所慎焉”为韵,依次韵,写一篇三百五十字以上的赋。周锦安以《性□□近赋》(1)为题,将“君子之所慎焉”六子分别依次列于句末为韵,受到张教谕的表扬。

后学堂又以“砚台”为题考试,有的同窗只知道罗列典故,周锦安却能从容台形制说到制砚工艺,又从笔墨关系引申到《文心雕龙》的文艺理论。

一次次的练习,周锦安真切感受到了自己杂文的进步。

这日放学时分,张教谕单独留下周锦安,"你天资聪颖,远胜同窗。然科举之道,非独恃天资即可。明日开始,你每日多留一个时辰,我教你试帖诗和策问。"

周锦安心中一震,这意味着张教谕要给他开小灶,这是难得的机遇。

他郑重行礼,"学生必不负先生厚望。"

回家的路上,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周锦安想起前世的种种,与现在的生活恍如隔世。那时的他,对古代科举制度了如指掌,如今却要亲身体验。

考前两个月,张教谕开始给今年参加县试的学子讲述应试之法。

“科场之中,首重帖经。”张教谕严肃地说,"考官从经文中任揭一页,留出一行,用纸帖盖几个字,需考生填出。若错一字,即不合格。"

"然后是墨义。"张教谕继续讲解,"即对经文的注疏解释。这需要不仅背诵经文,还要理解经义。"

……

考前一个月,县学特地开设“磨勘堂”。

周锦安连续写了七篇时文,每篇都有两千多字。

某篇论述“君子慎独”,贯通《中庸》《易经》乃至陆九渊的语录,同学们传阅时都惊叹:“周兄这样的学问,恐怕县学考试对周兄而言轻而易举。”

但周锦安自己知道不足,每次写出好文章必定抄录清本,贴在书房北墙,早晚推敲修改。

雨水过后,周锦安开始模拟考场情境。

每天早起就闭门书写,严格限时,连上厕所都按规定举牌示意。

有次突然肚子疼,仍然坚持写完千字才停笔,纸上的汗迹和墨迹交融。

谷雨前三天,张教谕叫周锦安到书斋,取出珍藏的永隆年间省试状元卷子。

师徒二人逐字推敲,从避讳格式说到气韵。临别时张教谕说:“你的文字像精铁,还需要最后一道淬火。”

县试前七天,县衙贴出告示:

【告全县学子文】

县令杜明奉谕宣示:

兹仰承天子明诏,本县县试定于庆明三年四月初八日辰时启闱。诸生寒窗砺剑,数载辛勤,今试锋在即,特颁规例以示公允。

一、试期事宜

县试连考三场,首场四月初八日试贴经墨义,次场四月初九日诗杂文,诗、赋、论各一篇,末场初十日试策问,时务策三道。每日寅时三刻点名人场,辰时鸣锣封阙,逾时者止入。

二、规戒条例

(一)具结互保者须联名画押,若有隐匿冒籍者,连坐同惩;

(二)试院严查夹带,片纸只字不得入闱,襕衫不得绣缀纹样,砚台限长六寸;

(三)炊饼饴糖许携作昼食,然须以素帛裹之,禁携酒醴及腥膻之物。

(四)试院之中严禁喧哗,违者褫其应试资格五载。

三、典仪定制

巳时二刻鸣炮颁题,申时末鸣钟纳卷。墨迹未干者当禀承卷官以朱砂匣封存,不得私携艾草烘炙。

诸生当谨记:

烛龙衔光映春水,难负多年青云志。莫效雕虫窥隙巧,须将锦绣付经纶。本县已备青幄帐、蒲草席并消暑汤药,更着医官驻守县衙。

惟愿诸生振麟笔,不负圣朝求贤意。倘有徇私舞弊者,依贞元五年《考功令》革名永禁,决无姑息。

大楚庆明三年四月初一日

吴县县令杜明 钤印颁谕

考试前夕,周锦安正在温书,忽听得屋顶有细微响动。他不动声色,面上继续读书,暗地里却凝神感应。

噗”的一声轻响,一枚飞镖破窗而入,直取他面门。

周锦安看似随意地抬手翻书,恰好用书脊挡开来镖。同时身形一闪,已至院中。

月光下,三个黑衣蒙面人立在墙头。

“小子,这次看你还往哪里逃。”为首之人冷笑道。

周锦安神色平静,手中不知何时已多了一支玉箫,“诸位深夜造访,不知有何见教?”

“少装糊涂,秦岳在哪?”

“家师云游四方,行踪不定。”

“那就先拿下你,不信那老家伙不现身。”

三人同时扑下,刀光凛冽。周锦安不慌不忙,箫声忽起,音波如实质般荡开,三人身形顿时一滞。

就在这刹那间,周锦安箫中剑出。

剑光如月光般清冷,在三人手腕各点一下,三把钢刀应声落地。

“回去告诉你们主子,”周锦安还剑入箫,声音平静,“若再相逼,休怪晚辈无礼。”

三人骇然而退,再不敢小觑这看似文弱的书生。

经此一役,周锦安对自己的武功有了全新认识,也更加理解了师父所说的“武学是底牌”的深意。

考前最后一夜,周锦安没有苦读。

他洗净双手,点燃香烛,将笔墨纸砚一一检查。

月光透过窗棂,照在那叠厚厚的笔记上。忽听到二更鼓响,锦安吹灭烛火,映见满天星河。

注释:

1.《白居易集》卷三八记载,白居易于贞元十六年应进士试所作《省试性□□近赋》,赋题下注“以‘君子之所慎焉’为韵,依次韵,先三百五十字以上成”。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第四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