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的空调风轻轻扫过桌面,掀动文件边角,空气里飘着纸张的薄脆感,却透着说不出的沉稳与紧绷。刘奕羲指尖轻轻抵着文件夹边缘,将厚厚一叠资料稳稳推到长桌中央,动作利落,语气清晰得没有半点犹豫:“这是我新完成的剧本,也是接下来想重点推进的项目。”
她刻意停顿了两秒,视线在众人脸上轻轻扫过——从平台市场经理翻资料的指尖,到内容总监微蹙的眉,最后落在长桌另一端的沈之骁身上,才继续开口:“这部作品改编自一部现实主义女性题材小说,原著作者是我早年共事过的朋友。她的文字很特别,带着棱棱角角的锐度,却又藏着捂不热的温度,写的是普通人的切肤之痛,也有绝境里撑着的温柔劲儿。”
提起这位朋友时,她眼底掠过一丝浅淡的暖意,随即又沉回专业的冷静:“故事里没有宏大的传奇,只有几个普通女性——二十出头的职场新人、三十岁的全职妈妈、四十岁的企业中层,她们在生活压力、家庭期待和自我追求里拧巴着,每一步选择都带着犹豫,却又藏着不肯认输的劲。”
说着,她指尖捏着书页边缘,轻轻掀开剧本第一页,纸张摩擦的轻响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她的语气渐渐沉下来,多了几分投入:“我保留了原著里最锋利的部分——比如职场女性遭遇的隐性歧视、全职妈妈的价值困境,同时加了更多群像视角。核心想讲的,其实是‘成长’和‘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女人,怎么在困住自己的局里找出口,怎么在‘该做什么’和‘想做什么’之间,活成自己的样子。”
“这种现实主义的锐度,是当下市场需要的议题性;而故事背后的温度,能让观众隔着屏幕找到自己的影子,建立情感共鸣。” 她抬眼时,眼底带着对作品的笃定。
平台市场经理最先接话,手指在资料页边轻轻划动,抬头时眼底的赞许藏不住:“这类题材在年轻受众里拉力确实强,尤其最近女性话题总上热搜,社会讨论度高。要是宣发能把‘真实改编’和‘女性群像’当成双重卖点,再找几个有共鸣点的片段做预热,传播效应肯定能起来。”
内容总监跟着点头,指尖敲了敲桌面,语气带着专业的考量:“群像戏最怕人物立不住、故事散。如果能保证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弧光,又能通过‘困境’这条线串起来,让她们的选择互相影响、彼此映照,话题性自然会跟着来。”
刘奕羲唇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回应得从容:“这正是我们打磨剧本时最在意的——每轮修改都在抠人物逻辑,确保每个角色的选择都‘有根’,既独立又能和其他人的故事互文。后续选角会优先找能共情角色的演员,排播也会结合社会热点节点,尽量让作品既有艺术表达的锋锐,也能接住市场的温度。”
讨论还在热烈地推进,市场经理指尖在数据报表上划动,纸张发出细碎的 “哗啦” 声:“按去年同类题材的数据看,分账率峰值多集中在女性受众占比超 60% 的时段,投放得往晚间黄金档倾斜,再搭配午间重播引流。”
内容总监立刻接过话,伸手点了点预算栏:“但黄金档排播成本高,得压缩宣发里的硬广预算,转做短视频话题营销——现在用户更吃‘真实片段 角色共鸣’的软植,性价比更高。”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数据、受众画像、预算分配被一一摆上桌面,连空气里都飘着公事公办的利落。
长桌一端的沈之骁却始终没插话。
他手边的剧本文件翻到第三十七页,指腹轻轻按在纸页边缘,压出一道浅痕,却再没往下翻动。目光没跟着讨论节奏落在报表上,反而安静又执拗地锁在刘奕羲身上——连会议室里此起彼伏的交谈声,都成了模糊的背景音。
她正对着内容总监的疑问条理清晰地回应,指尖在剧本某页的角色弧光标注上轻点:“中年角色的困境线会前置两集,既能早抓稳熟龄受众,也能为后续年轻角色的成长做铺垫。” 神情冷静得没半点波澜,目光专注地落在桌面资料上,连翻页时手指捏着纸角的力度,都带着常年职场养成的克制。
沈之骁看在眼里,心底却悄悄漾开一点波动 —— 他想起两人初识时,正是因为《风起之路》的剧本。那时他刚拿到她的初稿,翻开第一页就被攥住了心神:写农村少年揣着几十块钱闯城市,在工地搬砖时还把账本塞在安全帽里,晚上就着路灯学会计知识,连 “手指磨破了裹着创可贴算成本” 这样的细节,都写得既扎心又有力量——没有刻意渲染苦情,却把小人物在生存里的挣扎与不服输,藏进了每一个烟火气的场景里,连字里行间的锐度都带着分寸—— 不刻意讨好市场,却把小人物的困境写得入木三分。更让他在意的是,后来开剧本改编会,有人提议 “加重主角的贵人相助戏份,让逆袭更有爽感”,她没急着反驳,只安静翻到小说里 “主角拒绝亲戚走后门,坚持自己跑客户” 的段落,轻声说 “这个故事的根在‘拼’,不是‘靠’,加太多外力会丢了魂”。语气不强势,却透着不容动摇的笃定,连指尖落在纸页上的力度,都带着对创作初心的坚持。
才过去一年,如今她在会议室里的专注与坚定,和记忆里那个捧着《风起之路》初稿、守住改编底线的女孩,内核里其实没什么不同。只是一年前她说话时,语气里还带着点 “首次推进自己小说改编” 的谨慎,眼底藏着对作品的珍视;如今这份谨慎褪去,变成了更稳的笃定,说话时的语调没了当年的轻软,多了专业的利落,连回应市场建议时都游刃有余。可那份 “不被世事左右” 的坚持,却随着专业度的提升,成了一层旁人难近的疏离 —— 可这疏离,偏偏是他从一年前就格外看重的珍贵,是创作者不妥协的底气。
表面上,他仍维持着平台负责人的沉稳姿态,唇角勾着若有若无的浅弧,仿佛也在认真听着讨论;可只有他自己知道,视线里的焦点从未离开过刘奕羲 —— 看她回应时不慌不忙的眼神,看她指尖划过 “主角登顶时回望旧居” 的剧本段落,连她偶尔拢了拢耳边碎发的小动作里,都藏着不疾不徐的沉稳。
那份远超公事范畴的专注,早悄悄泄露了他真正的心思 ——她始终没变的、藏在文字(写尽小人物的坚韧)与性格(坚守创作本心)里的那份笃定与纯粹,像一颗在时光里刚沉淀出光泽的石子,轻轻撞在他心底。
直到众人的讨论稍歇,沈之骁才缓缓开口,声音平稳得像覆了层薄冰,却在 “亲自跟进” 四个字上刻意放慢了语速:“刘老师的作品,我们平台向来重视。这样有潜力的项目,后续我会亲自跟进,确保资源能跟上。”
这话听着是对项目的关照,可尾音里那点若有似无的强调,却悄悄漫出了公事的边界。
刘奕羲神色没半点波动,只是微微颔首,眉眼里依旧是职业化的冷静:“谢谢沈总。有平台的支持,项目推进也能更顺利。” 语气里没多余的情绪,刚好卡在 “专业” 的分寸里。
随即,她将视线收回到桌上的文件,合上笔记本。
会议散场的声响渐渐淡去 —— 市场经理讨论数据的声音、内容总监收拾文件的窸窣、皮鞋踩过地砖的脚步声,顺着半开的门缝飘远,最后随着厚重的会议室门被轻轻合上,空气瞬间沉回安静,连空调出风口的冷风都变得清晰。
刘奕羲正将文件按页码归拢,指尖刚触到文件夹的搭扣,身后忽然传来沈之骁的声音:“刘老师,如果不急着走,能不能留下来聊两句?” 语气平和得像在说公事,尾音却带着不容轻易推辞的分量,打破了室内的沉静。
她动作一顿,指尖在搭扣上停了半秒,随即转过身,轻轻点了点头,重新坐回椅子上,后背挺得笔直,依旧是职业化的姿态。
沈之骁从身旁的公文袋里抽出两张请柬,米白色卡纸烫着金纹,在顶灯下发着柔和的光。他指尖捏着请柬边缘,轻轻推到她面前:“下周国家美术馆有场展,卡尔?诺瓦克的摄影展要开幕。你应该听过他的名字。”
诺瓦克 —— 国际摄影界的殿堂级人物,镜头下的人文纪实总带着刺骨的冷峻,却又藏着叩击人心的力量,多少年轻摄影师把他的作品当成教科书。他的展从来一票难求,能拿到邀请函,本就不是易事。
“我知道,你一直喜欢看影展。” 沈之骁的声音依旧沉稳,目光却牢牢锁在她脸上,没半分游移,“这次他亲自来北京,机会难得。我特意替你留了两张,你可以带男朋友一起去,刚好放松下。” 话里的 “男朋友” 三个字,说得轻描淡写,却像在刻意探问什么。
刘奕羲垂眸,目光落在请柬的金纹上,指尖没动,沉默了两秒,才抬起头,唇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错辨的分寸感:“谢谢沈总费心,我记在心里了。不过这段时间项目会议排得满,后续还要盯选角的事,恐怕抽不出空。如果之后能调整开时间,我再跟您联系。”
她没伸手去接请柬,也没把话说死,既维持了礼貌,又悄悄划清了界限,没让气氛陷入尴尬。
沈之骁的指尖在桌沿轻轻顿了下,随即也勾起唇角,淡笑着点头,仿佛没在意被拒绝:“好,那我等你的消息。” 他伸手把请柬收回公文袋,动作依旧从容,可眼底那抹转瞬即逝的沉郁,却泄露了没说出口的心思。
刘奕羲没再多说,起身抱起文件夹,脚步迈得利落,和来时一样沉稳。她没有回头,却能清晰地感受到身后那道目光 —— 像无声的藤蔓,沉稳、安静,却带着不容挣脱的追逐意味,缠在她的后背。
走出会议室,拐进走廊,她才悄悄垂下眼,轻轻吐出一口气,胸口那点因应对而生的紧绷,终于松了些。
她当然明白沈之骁的心思,从他刻意提起 “男朋友”,到递出两张请柬的试探,每一步都藏着深意。可装作不懂,不接茬、不回应,才是眼下最稳妥的方式 —— 既不破坏工作关系,也守住了自己的边界。
刘奕羲抱着文件回到办公室,推门那一瞬,会议的冷色调才算彻底被隔绝在身后。
她将资料放在桌上,习惯性地抬手揉了揉眉心。指尖刚落到手机上,屏幕便亮了起来。
未读短信的提示跳动着,是祁祺。
她点开,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照片——祁祺身着灰白色机车夹克,线条利落,长腿随意倚在跑车旁。冷白的光线勾勒出他分明的轮廓,眉眼冷峻而锋锐。可唇角那抹漫不经心的笑意,却透着少年般的明亮与不羁,让冷酷里多了一丝张扬的热烈。
刘奕羲看得愣了几秒,心口骤然一紧,随后慢慢涌起一股甜意。
在外人眼里,他是舞台上锋芒毕露的明星,是广告片中冷酷的骑士。可在她这里,他就像个迫不及待分享心情的孩子,刚拍完照片,就急着发给她看。
那一瞬间,她甚至觉得手里握着的不是一部手机,而是他伸过来的手,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温度。
刘奕羲忍不住低低笑了一声,唇角柔软地弯起。
——原来,只要是他发来的消息,不管是一张照片还是只言片语,自己都能被轻而易举地击中。
刘奕羲指尖在屏幕上停了很久,才慢慢敲下一句话:
【晨晨,你在别人的镜头里是光,可在我眼里,却偏偏带着风。】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片刻,唇角轻轻弯起,又忍不住补了一句:
【光会夺目,风却是只属于我的。】
发出去的那一刻,刘奕羲心口微微一热。
她想起祁祺在舞台上是万人追逐的光,而此刻在短信里,他却只是属于她的少年——眼里有烈烈的风,也有安安静静的依恋。
收工的口令落下,片场的灯光逐一暗下去。祁祺摘下手套,整个人仿佛从冷硬的机车造型里抽离出来。
艾伦走过来,把水递到他手里,又顺手把手机递给他:“刚才你的短信亮了一下,我帮你调了静音。”
祁祺“嗯”了一声,接过手机。屏幕上未读信息的提示静静跳动着。
点开。
【晨晨,你在别人的镜头里是光,可在我眼里,却偏偏带着风。】
【光会夺目,风却是只属于我的。】
祁祺的手指在屏幕上停住,呼吸微微一滞。一天的疲惫在这一刻像被温柔地抚平,心口忽然涌上一股说不清的热意。
他盯着那两行字,眼眸深处缓缓漾开笑意。唇角抑制不住地上扬,却带着几分少年般的傻气。
——她是真的在看他,懂他。
别人只看到他在光里锋芒毕露,而她却偏偏要占有他最隐秘的那部分,像风一样贴近。
祁祺喉结轻轻滚动,指尖收紧手机,仿佛要把这几行字镌刻在掌心。胸腔里涌起的那股热烈,让他连呼吸都变得轻快起来。
艾伦在旁边喊了他一声,他却没有立刻回应,只抬眼望向远处散去的灯光,心里清楚——
这一天最值得的,不是广告的镜头,而是她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