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溪一家穿越来的第一个春节被张家和季家的瓜撑了个饱。
张有福带人闹了一场季家后,季老大果然押着季三来请罪了,张有福也不含糊,抄起家伙事把人狠狠揍了一顿。
季老大又给了一笔补偿费,并且叫季三写下保证书,将来两个女儿出嫁的嫁妆必须得按市价添上。
虽然得了不菲的一笔,但张巧娘到底和离了,这年头风气再开放,和离对女子来说也是极大的打击。
有不少人劝方大娘让巧娘趁机表个大方回去算了,有给出主意叫把那表妹生的儿子抱来自己养的,还有的说实在不行再给聘一房妾跟表妹打擂台,自己稳坐正室。
大多数确实出于好心,但这种好心叫许佳三姐妹听着十分不适。
张巧娘倒是很沉得住,自打回了娘家再没露过面,只两个女儿常跟着方大娘出来,一来二去和姜南嘉熟了起来,纪溪并不打算培养什么青梅竹马,避开了,而且他有新文要写,忙得很,也没时间天天跟一帮小孩玩。
姜南嘉对这两个聪明的小姑娘有着极大的好感和兴趣,甜水巷的百姓虽然已经算中产,但会让女孩读书识字的很少很少,平日跟她一起玩的女孩们大都不识字。
她手下的小弟全是七岁以下还没到年龄去学堂的,过七岁的都被送私塾去了。
于是交流起来大部分时间都是她在单方面输出,虽然方便她成为孩子王,可正常交流的缺失让姜南嘉有时会很无力。
她也没有办法和十多岁的小娘子们去做朋友,她们一样不会和她交流,像隔壁方大娘的小女儿鹃娘,只把她当侄子张豆子一样哄。
想到鹃娘,姜南嘉不由担心了一下张巧娘和离会不会对她有什么影响。
应该不会吧,大家对张巧娘都是同情居多。
姜南嘉当孩子王的几个月有教小女孩们识字,起初只是玩似的今天教一个字明天教一个词。
等自家写的小说问世后,他们一家在甜水巷一下晋升到了文人阶层,虽然跟秀才童生不能比,但在百姓眼里你都能写话本出书了,那也属于文化人。
巷子里另一位石秀才还夸过纪溪的《一千零一夜》,不过他以为是整天足不出户的姜庆生写的,毕竟谁也想不到六岁小孩会写话本。
这时姜南嘉提出要教女孩们识字,再没人当是玩笑,有几家疼女儿的还带专门上门送了谢礼。
可见不是他们故意要把女儿养成睁眼瞎,而是没有渠道。
供男孩们读书识字的私塾遍布京城,还有专门只给扫盲的快班,女孩们就没有这么方便了,压根没有女校,私塾更不可能收女学员,只能专门请先生回来在家教。
对平民百姓来说哪里负担得起,而且也不是所有男老师愿意给女孩当老师,上层讲究些的都是请女老师来。
像他们以前在王府时就是,女孩们全由女先生教导。
女生读书识字难得,能出来当老师谋生的就更少,这些女老师基本都被上层瓜分完了,哪里轮得到普通百姓。
如今姜南嘉愿意教,对疼女儿的人家来说自是千恩万谢,大家当然都知道读书识字是好事,若非好事,怎么吃糠咽菜都要把家里男孩送去私塾?
可惜教了没多久就碰上了大雪天,紧跟着忙碌过年,姜南嘉想再开课得开春了。
如今来了两个读书识字的,她怎能不高兴呢。
是的,米娘和鱼娘都识字!
季家经营瓦舍,那些卖座的唱词戏段自然是人编写出来的,张巧娘便说通季三,请了勾栏里一个上了年纪的写手来教两个孩子,虽然比不上正儿八经的私塾老师,但教孩子识字没什么问题。
姜南嘉知道两人识字后立马拿出了自家话本,又拿出浑身解数,很快跟两人成了好朋友,还约好上元节一起上街。
转眼到了上元夜,几乎整个甜水巷的人都出来了,包括张巧娘。
怕遇上熟人,纪溪一家全副武装,又做了异域打扮,虽然十足吸睛,但百分百不会被认出来。
一家人浓墨重彩的眼影画法在书店开业之后就传开了,当天来的百戏团学的最快,而后是瓦舍里的艺人。
从前女子化妆大都在眉心描画,如今拓展到眼周,各种图案迸发,姜南嘉有次上街看到有小娘子在眼尾画了一只翩然欲飞的蝴蝶,笔触轻巧,精致极了。
可见只要给一个点,大家立刻能创造出一个面。
姜南嘉赞叹的同时被激起了斗志,打算再多研究出几种颜色来,顺便再研究一下卸妆产品。
东风夜放花千树,上元节的京城亮如白昼,全城狂欢。
纪溪一家纯粹是来看新鲜的,毕竟第一次见识古代的元宵节,虽然有原身的记忆,可没有自己亲身体会来的真切。
要纪溪和姜南嘉来说,这是他们过的最热闹的一个元宵节了,现代连年味都不怎么浓,何况元宵节,顶多也就是放个烟花罢了,而且对学生来说元宵节意味着寒假即将截止,正是抓耳挠腮赶作业的时候,哪有心情过什么节。
反正纪溪和姜南嘉都是在开学前三天才开始狂补作业的类型。
姜南嘉毕业后倒是出去庆祝过一回,和朋友去大桥上看烟花,结果为了拍那几分钟的烟花又冷又挤两个多小时,回去的时候还堵在了半路。
如今虽然看不到现代美轮美奂的烟花,但看到了许多精美的灯。
“难怪小说里男女主会为了一个花灯争夺不休,这么好看的灯笼谁不想抢回去。”
许佳萍打量着那些做工精巧堪称艺术品的花灯惊叹。
这要放在现代,只有在博物馆里能见到吧。
纪溪买了一个镂空雕刻的走马灯,姜南嘉买了一个宝盖绛纱灯,提着走起来飘飘若仙。
一路上吃吃逛逛,几乎家家店门口都有活动,要么表演,要么关扑、套圈、灯谜……
赵桂珍露出怀念的表情来:“以前上街赶大集就跟这差不多,后来都没有了……”
全成了商场和超市。
“可惜没有手机,要是能拍下来就好了。”许佳萍可惜,放在从前她肯定得拿出手机拍一拍然后发快抖,指不定能火一把。
“没事,等以后咱们雇了画手可以让他们画。”纪鹏乐呵呵道,“到时候给咱们家画像存起来,说不定还能流传千百年被挂进博物馆呢。”
他甚至坏心眼打算留一些穿越痕迹让他们去猜,一定很有意思。
一家人绕着最热闹的一条街逛了一圈,然后跟方大娘一家在醉仙楼汇合,张有福请他们吃饭。
随着赵桂珍跟方大娘关系好,纪鹏又出人出力去季家,两家关系走的更近了。
纪溪一家人乐见其成,他们还有一个必须让十人以上且不同姓的邻居帮忙作证的任务呢,达成这一项才能拿到本地户口。
两家加起来足有十七个人,分了两桌,这个日子包厢肯定轮不到他们,选了二楼屏风隔断。
姜南嘉自然和两个小姐妹坐一起,纪溪就哄着张豆子跟他坐了另外一桌。
赵桂珍见状就和方大娘也过去了,留下这一桌都是年轻妇人和小娘子。
“我要坐英姐姐旁边。”张鹃娘往许佳英旁边凑,俨然小迷妹一枚。
许佳英之前坚持晨跑和锻炼肌肉的行为为她招来了一批小迷妹,迷弟也有,加上她遇到小娘子们有需要就会搭把手,其实都是很小的事,拎水桶搬东西或者扶一把之类,最大不过帮她们悄悄稍买东西。
但对鹃娘这样的小女孩来说已经十足厉害十足体贴,她自己一个人是绝不敢上街的。
其实许佳英也只会在甜水巷到书店这一片一个人逛,但凡走远点都会叫个人一起,可迷妹迷弟们才不管。
少年人最容易被特立独行的人吸引。
用现代话说,许佳英属于他们眼里的潮人,简直酷毙了。
张巧娘捏着手帕微笑道:“我家鹃娘平日麻烦你关照了。”
“没有。”许佳英摇头,看了鹃娘一眼,道,“鹃娘心细敏锐,能觉察到旁人觉察不到的细微处,反倒是我得了她几回提点。”
张巧娘愣了一愣,完全没想到她会说出这样的话,她自己妹妹什么样她自然是知道的,自小就腼腆胆小,没什么主见,眼看着到了待嫁的年纪,她心里直发愁,怕不幸撞上个心恶的。
没料想听到了这么一番评价。
张鹃娘也没想到,脸上又是被夸赞的高兴,又是羞窘:“我哪有英姐姐说得这么好……”
许佳英坦然道:“就算菜市口被砍头的恶人身上肯定也有值得人称道的一面,鹃娘确实寡言,却也擅长观察,并不冲突。”
这种观察力如果运用的好,往大里说叫识人之能,往小能叫她避开小人。
张巧娘赞道:“英娘不愧是读过书的,就是有见识。”
许佳英就顺势跟她聊了起来,越聊越投机。
酒过三巡,赵东家亲自领着两个客人上楼,路过时一瞥,忙招呼道:“哎呀,纪郎君来了,这帮跑堂的,都不知道跟我说一声,早知您要来,怎么也得给您安排个雅间。”
纪鹏摆手:“是我邻家请我,下回我要是请人,一定早早跟您说。”
赵东家就笑呵呵说一定要,然后带着客人往包间去了。
大家都没放在心上,唯有视线正对着那两个客人的许佳英瞧见其中个高的那个和张巧娘对视了一眼。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3章 第四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