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青云之上 > 第8章 讲台

青云之上 第8章 讲台

作者:林语宁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1 18:03:13 来源:文学城

清华大学附中的一间空教室里,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白板前那个穿着校服的少年身上。

叶濯缨,十二岁,清华大一学生,刚刚入选全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手捧“高教杯”载誉归来。而此刻,他正做着一件在旁人看来更加“疯狂”的事——在B站开设《高等数学》课程。

第一课:ε-δ,不是天书是语法

第一个视频的标题很朴素:【12岁清华生的高数笔记】第一期:从ε-δ语言开始理解极限。

镜头前的叶濯缨没有任何开场白,直接切入主题:“很多人觉得ε-δ语言很抽象,像在玩文字游戏。”他的声音还带着少年的清亮,语气却冷静得像在陈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但其实它只是数学的‘语法’,告诉你怎样把‘无限接近’这句话写清楚。”

他转身,在白板上流畅地写下那个让无数大学生头疼的定义:

\forall \varepsilon > 0, \exists \delta > 0, \text{ s.t. } 0 < |x - a| < \delta \Rightarrow |f(x) - L| < \varepsilon

“你看,它不过是在说:不管你要多接近(ε),我都能找到一个范围(δ),让函数值在这个范围内足够听话。”

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随手画了一个带有震荡点的函数图像,用红笔标出关键位置,然后一步步拆解如何构造δ。整个过程没有炫技,只有清晰的逻辑推进,仿佛在带领观众完成一次严谨的思维探险。

视频最后,他放下笔,看向镜头:“ε-δ不是考试的工具,它是你理解‘连续’的开始。而连续,是微积分的起点。”

这条视频在发布12小时后冲上B站全站热门,弹幕彻底沸腾:

· “我大一学了一年没懂,他12岁讲得我秒懂?”

· “这逻辑链……我跪了”

· “叶神,你是我唯一的神!”

· “清华附中校服是本体吗?”

第二课:微分方程,预测未来的语言

三天后,第二个视频发布。背景换成了清华大学实验室的一角,他身后是一面写满复杂公式的玻璃墙。

“微分方程,是数学对‘变化’的描述。”他开门见山,“从天体运动到传染病传播,它都在背后默默工作。”

他选了一个经典的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frac{dy}{dt} P(t)y = Q(t)

“很多人背公式,但我想带你看看它为什么长这样。”他从“如何让左边变成乘积的导数”这个直觉出发,自然地引出“积分因子”的概念,完整推导出通解公式。过程中,他偶尔会停顿,说:“这里你可以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我要乘这个 e^{\int P(t)dt} ?”

这种互动式的讲解方式,让弹幕再次疯狂:

· “他甚至在等我们思考……”

· “我居然在B站上懂了积分因子!”

· “这推导比我们教授讲得还优雅”

· “他才十二岁???”

视频结尾,他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这个方法是‘高教杯’决赛我用过的,不过那道题是三维的。”

青云初现:150万粉丝的“叶神”

两个视频在发布48小时内,播放量分别突破800万和600万,直接冲上全站热门第一。评论区除了“膜拜”和“泪目”,还出现了大量高校学生、中学竞赛党、甚至大学教师的专业讨论。

更让人惊叹的是,叶濯缨没有回复任何评论,却在视频简介中写了一行小字:

“数学是语言,我只是在翻译。欢迎来到我的频道。”

这种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格局,让他的粉丝数在一周内突破150万。

有细心的网友截取了他视频中一闪而过的笔记本封面,上面手写着一行清秀的字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但风,得自己造。”

十二岁的叶濯缨,就这样在清华园的教室里,用两支马克笔、一面白板,为自己造出了第一阵“好风”。而这阵风,即将吹向更远的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