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机:一场“不对等”的围棋对叶濯缨五岁那年夏天。
彼时,刚完成初中跳级的叶濯缨,已是京城教育圈小有名气的天才儿童。而二十岁的裴行之,已是华瑞医药板上钉钉的接班人,斯坦福生物医学工程与商学院双料硕士在读,假期回国,受好友顾兆和(即后来的叶濯舟伴侣)之邀,至叶家位于西山的老宅做客。
那是一个午后,紫藤花架下,茶香袅袅。
大人们在客厅高谈阔论,话题涉及全球经济、医药政策与奢侈品市场的最新动向。裴行之素来不喜过于喧闹的社交场合,便信步走到庭院中透气。
然后,他看到了那个坐在石凳上,正与自己下棋的孩子。
孩子很小,坐在高高的石凳上,双脚还够不着地,微微晃荡着。但他面前的棋盘上,黑白双子却厮杀得异常激烈,布局深远,杀伐果断,全然不似孩童手笔。
裴行之自身也是围棋爱好者,段位不低,一时见猎心喜,便走上前去。
“小朋友,自己跟自己下棋,不无聊吗?”他声音温和,带着一丝属于年轻继承人的沉稳。
叶濯缨抬起头,露出一张过分清秀漂亮的脸蛋,眼神却澄澈而平静,没有丝毫怯生。“不会。左手和右手思考模式不同,是有博弈乐趣的。”他顿了顿,看着裴行之,“您会下吗?可以陪我下一局吗?”
那语气,不是请求,更像是一种基于平等的邀请。
裴行之觉得有趣,从善如流地在他对面坐下。“好。不过我比你年长十五岁,让你三子。”
叶濯缨却摇了摇头,小手利落地将棋子收回棋罐,语气淡然:“不用。让子会影响对局模型的计算。请公平开局。”
裴行之微微一怔,随即笑了。“有意思。那便依你。”
棋局开始。
裴行之初时还带着些许陪孩子玩玩的心态,但很快,他的神色便凝重起来。叶濯缨的棋风极其冷静,计算力惊人,每一步都如同经过精密推导的数学公式,没有丝毫冗余的情绪,却又在平稳中暗藏杀机。中盘一处劫争,叶濯缨展现出的复杂计算和长远布局能力,让裴杭之背后微微沁出冷汗。
他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调动全部棋力应对。
最终,棋局以裴行之微弱的半目优势险胜。他长长舒了一口气,感觉比完成一场艰难的并购谈判还要耗费心神。
“你很强。”裴行之由衷赞叹,看着眼前这个仿佛从古画里走出来的小少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远没有这样的棋力。”
叶濯缨对输赢似乎并不在意,只是若有所思地看着棋盘,轻声说:“您在第一百六十七手右下角的处理,牺牲局部换取中腹大势,很精妙。这是我的盲区,谢谢指教。”
这番老气横秋又真诚无比的话,让裴行之再次失笑。他从未在一个五岁孩子身上感受到这种奇特的“平等”与“专业”气场。
“我叫裴行之。”他正式自我介绍。
“叶濯缨。”孩子礼貌回应。
这时,顾兆和寻了出来,看到对坐的两人,笑道:“行之,你怎么跟小缨下上棋了?没被我们家的天才儿童虐吧?”
裴行之摇头,语气带着惊叹:“险胜半目。濯缨的棋力,假以时日,国手可期。”
叶濯缨却再次语出惊人:“围棋是很好的思维体操。但我的兴趣更多在数学和物理,它们能解释世界的底层逻辑。”
裴行之看着这孩子,心中震动。他见过太多所谓的神童,但叶濯缨身上那种超越年龄的冷静、对知识的纯粹渴求以及不卑不亢的气度,是独一无二的。
这次棋局后,裴杭之每次回国,总会特意找时间去看看叶濯缨。他们的交流早已超越年龄界限,从围棋到初步的数学猜想,从生物细胞的微观世界到宇宙星辰的宏观规律。裴杭之会用深入浅出的方式给叶濯缨讲解生物医药的前沿知识,而叶濯缨惊人的理解力和偶尔提出的刁钻角度,也常给裴行之带来启发。
裴行之成了叶濯缨亦兄亦友的“编外导师”和坚定的支持者。他亲眼见证并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叶濯缨从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全过程。
因此,当叶濯缨后来推出划时代的YT-01癌症靶向药时,华瑞医药能第一时间以最诚恳的条件、最高的效率达成合作,便显得顺理成章——这不仅是一次商业抉择,更是裴杭之对这位相识于微时的“小友”,长达数十年积累的信任与欣赏的必然结果。
这份始于棋盘的忘年交,最终在人类对抗疾病的伟大事业中,结出了最硕大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