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外书房处理文书,氛围已与病前不同。谢玄依旧寡言,交代事务言简意赅,但停留在此处的时间似乎长了些,偶尔会就某一地赋税增减或河道修缮的奏报,突兀地问上容澈一两句看法。问题刁钻,角度各异,既是考校,亦是更深层次的试探。
容澈应答愈发谨慎,多引经据典,或援引各地通行的惯例成法,绝少流露个人见解,将“恪守本分”四字刻入了骨子里。他像是将自己缩进了一个透明的壳中,任由谢玄审视,却绝不轻易露出内里的柔软。
这日处理的是一批关于各地库储、尤其是陈旧物资清点的奏报。内容枯燥繁琐,多是些积压多年的布匹、粮谷、或是淘汰下来的老旧军械登记造册之事。容澈埋首于浩繁卷宗中,眉宇沉静,唯有在翻到一份来自北境边军关于淘汰军械处置的例行公文时,指尖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
公文本身并无特别,按制,这批老旧军械应就地拆解回收,或改作农具。但附在后面那长长清单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记录着一批已“按规拆解处置”的旧式弩机数量,与他记忆中月前核对过的另一份关于北境营缮物料领取的奏报中,所消耗的铁料、木材数目,存在一丝极其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出入。
若在平时,这点出入大抵会被归为文书抄录或计算误差。但容澈脑海中瞬间闪过的是秋猎那支精准狠辣的冷箭,是谢玄提及盐案与北燕暗线时的冰冷眼神,是萧景澜那张志在必得的脸。
他没有声张,甚至没有在那份公文上做任何标记。他只是如常地将这份公文归入“已核”的一类,神色未有半分波动。随后,他借口更衣,暂时离开了外书房。
回到澄音馆,他并未立刻折返。而是迅速铺纸研墨,凭借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将方才那两份公文中相关的数据,以及可能涉及的时间、地点、经手官吏的模糊信息,以只有自己能看懂的符号与缩写,极快地记录在一张小小的纸条上。墨迹干透,他将纸条仔细折好,藏入随身携带的一枚普通青玉玉佩的夹层之中。这玉佩自他入府便戴着,毫不起眼,数次检查皆安然无恙。
做完这一切,他净了手,如同什么都没发生一般,重新回到外书房,继续埋首于那堆枯燥的卷宗里,姿态沉静,仿佛刚才那片刻的离席,真的只是为了舒缓久坐的疲惫。
傍晚,容澈离开后,谢玄从书案后抬起头,目光掠过容澈今日处理过的那叠文书,最终落在被他归为“已核”的那份北境军械公文上。
“他今日可有异常?”谢玄声音平淡。
一直隐在暗处的萧寒现身,回道:“靖安王一切如常,只在午后更衣离开约一刻钟,返回后亦无异样。”
谢玄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一刻钟?时间不长不短。他起身,走到容澈白日坐过的书案前,目光扫过整齐的桌面,笔墨纸砚皆摆放有序。他拿起那份北境军械公文,仔细翻阅,上面的批注清晰工整,看不出任何问题。
然而,一种直觉告诉他,容澈一定发现了什么。那个人的心思,比他表现出来的,要缜密深沉得多。
谢玄放下公文,对萧寒道:“去查这份北境军械公文所涉的一切,包括所有经手官吏的背景,以及……那批所谓‘已拆解’的军械,最终去向。要快,要隐秘。”
“是!”
萧寒领命而去。谢玄独自站在窗前,暮色四合,将他的身影拉得悠长。他想起容澈病中那句无意识的“冷”,想起他对弈时那清冷又执拗的眼神。
容澈,你究竟在这潭深水中,看到了多少?又打算……何时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