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凡人之神
寒冬用一场接一场的鹅毛大雪,将世界彻底封存在一片炫目的银白之下。零下二十几度的低温,如同无形的枷锁,禁锢了绝大多数人外出的脚步。安全区,这座巨大的温室,成了六万多人在冰河世纪中唯一的方舟。
温暖,依旧是无处不在的恩赐。集中供暖系统顽强地抵御着外界的酷寒,让每一个房间都保持着宜人的温度。曙光商场的食肆依旧飘香,医院里的灯光依旧明亮,学校的读书声也未曾断绝。然而,一种新的焦虑,如同冰面下暗涌的潜流,开始在人群中悄然蔓延。
工作岗位太少了。
六万多人口,刨去一万军人和近三万明确需要照顾的老弱妇孺,仍有近两万青壮年劳动力。而安全区内常规发布的任务——清理公共区域积雪、协助物资分发、参与一些室内的手工制作或设施维护——满打满算也只能提供一千多个岗位,且大多工作时间不长,积分报酬自然也有限。
无所事事,成了比严寒更磨人的东西。人们聚集在温暖的宿舍楼道里,围坐在商场提供休息的座椅旁,或是在和谐之家小区的公共活动室中,话题不可避免地围绕着当下的生活,以及那个支撑起这一切的少年。
“十八先生今天又出去了,”一个裹着厚毯子的老妇人望着窗外漫天飞雪,语气带着担忧和感激,“这鬼天气,他一个人……”
“可不是嘛,我都看见好几回了,天没亮就出去,天黑了才回来,那身白衣服在雪地里,看着都冷。”旁边一个中年男人接口道,他是后来从磐石基地徒步找来的,对十八的付出感受尤为深刻。
“你们说,十八先生到底是什么异能?这也太厉害了吧?不用吃不用喝,还能凭空变出这么多大楼,连火车都能修好……”一个年轻女孩捧着热气腾腾的杯子,眼里满是好奇与崇拜,“他要是年纪再大点,我都想……”
“想什么想!”她旁边的同伴笑着推了她一把,“十八先生那是神仙般的人物,也是你能肖想的?咱们能安安稳稳坐在这里说闲话,不都是托了他的福?”
这些议论,大多充满了善意和纯粹的感激。但在某些时刻,也会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理所当然。
“唉,积分又快用完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多些任务。”
“是啊,天天闲着,虽然冻不着饿不着,但心里总不踏实。”
“反正有十八先生在,总不会让我们冻死饿死吧?”
这些细微的抱怨,如同雪花落在湖面,看似无声,却能在有心人心中激起涟漪。
赵贵(老鬼),就是那个有心人。
作为外联接待处的负责人,他接触的信息远比普通人多。他清楚地知道安全区每日维持运转所需的庞大能量,知道那温暖如春的背后,是十八日复一日、顶风冒雪外出猎杀高阶丧尸,用那些蕴含着狂暴能量的晶核换来的。他知道那看似无穷无尽的物资补给,都紧密系于十八一身。他更知道,十八并非无所不能,他沉默的付出背后,是巨大的消耗,甚至可能是某种他们无法理解的风险。
听着居民们那些夹杂着依赖和些许怠惰的议论,赵贵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经历过磐石基地的冷漠与倾轧,太明白安全区这一切的来之不易。他不能让十八先生的付出被视为理所当然,不能让这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人心,在安逸中慢慢滋生惰性。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逐渐清晰、坚定——他要为十八先生“造神”。
不是创造一个高高在上、令人恐惧的神祇,而是塑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承载着所有希望与感恩的“守护神”。他要让每一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此刻拥有的温暖、安宁、乃至生命,都源于那个沉默少年的无私付出。他要让感恩成为一种自觉,让守护安全区成为每个人的本能,而不是仅仅依赖一个人的牺牲。
他的宣传部(由原本的外联处扩展职能)开始悄然行动。
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地发布通知和处理纠纷,赵贵召集了几个文笔好、口才佳的年轻人,其中就有原本是中学语文老师的张弛偶尔客串指导。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关于十八的事迹。
他们讲述十八如何从一间便利店开始,建立起最初的安全屋;如何独自清理丧尸,获取最初的晶核;如何在寒潮前解锁旅馆,接纳流民;如何面对磐石基地的试探,不卑不亢地立下规矩;又如何在那风雪交加之夜,派出神奇的列车,接回了数万绝望的同胞……这些故事被润色、加工,去除了过于匪夷所思的细节,着重突出了十八的付出、强大与守护。
这些故事,通过宣传部的成员,在居民聚集的各个角落,用拉家常、讲故事的方式悄然传播。他们刻意渲染十八外出的频率和环境的恶劣——“你们看窗外这雪,十八先生就是在这种天气里,为我们去猎杀那些可怕的怪物,才能让这暖气一直这么暖和啊!” 他们引导人们去想象那其中的艰辛与危险。
同时,赵贵还组织了一些简单的活动。比如,在公共区域设立“感恩墙”,鼓励居民用简单的字条写下对十八和保安队、医护人员等所有守护者的感谢。起初只是零星几张,渐渐地,五彩的纸条贴满了墙壁,上面是稚嫩的笔迹画出的太阳,是老人颤抖写下的“谢谢”,是年轻人发自肺腑的誓言。
他还让人编写了一些朗朗上口的童谣,在托儿所和幼儿班教孩子们传唱,内容无非是“十八先生本领大,不怕风雪打丧尸,换来晶核暖我家……” 孩子们清脆的歌声,是最具感染力的宣传。
效果是潜移默化的。
人们再看到十八独自外出时,目光中的好奇与崇拜,渐渐沉淀为了更深的敬重与担忧。那些关于“生猴子”的玩笑话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十八先生今天回来好像比昨天晚了一点”、“希望他平安无事”的牵挂。当有人再下意识地抱怨积分少、任务少时,旁边就会有人提醒:“知足吧,没有十八先生,咱们现在还在冰天雪地里等死呢!”、“闲着不好吗?正好多学点技能,以后才能帮上忙,总不能什么都指望十八先生一个人。”
炉边的絮语,依旧充斥着家长里短,但底色已经悄然改变。感恩与珍惜,成了主流的声音。一种“我们是一体的,十八先生守护我们,我们也要守护这里”的共同体意识,在赵贵有心的引导下,如同冬日里缓慢燃烧的炉火,温暖而坚定地蔓延开来。
赵贵站在感恩墙前,看着上面越来越多的字条,听着不远处孩子们哼唱的童谣,精明的眼中闪过一丝满足。他做的,不是神化一个偶像,而是点亮人心中的灯塔,让所有人都看清,那艘承载着他们命运的方舟,舵手正在经历怎样的风浪。
而他,以及所有被这灯塔照亮的人,都该成为这艘船最坚实的水手,而非只是安逸的乘客。
暮色中,那个白色的身影再次出现在边界,带着一身风雪与收获的晶核,无声无息地归来。无数道目光,隔着温暖的窗户,默默地追随着他的身影,直至他消失在安全屋大酒店的方向。
那目光里,是无声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