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第二部 > 第52章 暗潮

梦千年 第二部 第52章 暗潮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55:54 来源:文学城

三日后,东宫讲堂。太子李承尧与怀安公主同侍父皇听学。殿中青帷垂地,香烟袅袅。

卢晏之衣青袍立于讲案之前,微一俯首,开口讲《周官·大宰》篇。他讲得不疾不徐,语气清润,如风过琴弦。

言至“以德辅政,以正化民”一段时,他忽然顿了顿,抬眼与李世民对视。

那一瞬间,殿中寂然。他行一礼,道:“臣愚以为——天下之治,不在多法,而在人心之正。人心若正,则礼自立;若偏,则法亦难行。”

李世民的目光,缓缓沉下,半晌,竟轻轻一笑:“好一个‘人心若正’。”

他微微颔首,语气平和,“朕昔年入太子府时,魏公亦言此句。卢卿此论,可与之同。”

明书静静望着这一幕,心中忽然有一阵暖意蔓延。

那一刻,她看见的不只是那位少年讲史的风度,更是父皇眼中第一次浮现出的——欣赏与认可。

殿外风过,金铃叮然。阳光斜照在那案上,映出两个人的影子——一人青衫,一人凤袍,皆立于光中。

风动处,似有未说出口的心意,在岁月中悄然成形。

宫中夜深,月色如水。昭阳殿的纱灯燃了一夜,香烟氤氲,绕过金炉,散入空寂的长廊。

李明书披着浅紫的薄衫,步履极轻。她方才从东宫学堂出来,仍能听见父皇的笑声在耳边回荡——那是许久未闻的语气,温而不严。

“卢卿此论,可与魏公同。”

那一瞬,她心底像被什么轻轻拨动。不是惊喜,而是一种——安定。

一种她未敢奢望,却又悄然降临的安定。

她回到殿中,正欲卸钗,就听见帘外传来侍女的轻声通报:“殿下,仪妃娘娘命人传话,请您前殿叙话。”

明书一怔,随即起身,整了整衣襟。夜已深,母亲却唤她,想来并非闲谈。

羽明宫内,香烛微明。舒涵倚坐榻上,素衣不饰,鬓发半挽。岁月在她眉间留下温润的痕迹,那是帝王之妻的从容。

“母妃。”李明书行礼。

舒涵抬眸,目光极柔,唇角带笑:“坐下吧,明书。”

明书依言坐下,香案上那盏茶还温着,氤氲中有淡淡花香。

舒涵缓缓道:“今日听说,你父皇在讲堂上,极赏那位卢郎?”

明书指尖一紧,抿唇点头:“是……卢晏之讲论有度,父皇甚喜。”

“嗯。”舒涵点头,语气温淡,“他随你北行,又护你安返,陛下自然也暗暗关注于他,只是——”

她略一停,目光缓缓落在明书的脸上。那眼神极温,却也极深,仿佛能看进她心底去。

“只是,你呢?你心中,如何看他?”

明书怔了怔。片刻后,她低声道:“女儿……不敢妄言。”

舒涵轻笑,摇了摇头:“在母亲面前,无需‘妄言’二字。”

她放下茶盏,声音更低了几分:“明书,你今年十五岁,已不是小孩。你可知,你看卢晏之的眼神,与昔日在太学时不同了。”

明书的唇轻轻颤了一下。良久,她才开口:“母妃……我也不知何时起的。或许是那一日,在北地驿馆,他与我谈天下与人心的时候——那一刻,我忽然觉得,他看见了我。不是公主,也不是陛下的女儿,只是……明书。”

舒涵静静听着,眸光微微一柔:“你说的这句话,”她轻声道,“当年我也曾说过。”

明书抬头,怔怔望向她。

舒涵笑意浅浅,目光似穿越岁月:“那时,我也是你父皇的心中人。长安人皆道你父皇天纵之姿,雄才盖世,可他那双眼看向众人时,世上谁敢直视?——可有一日,他问我:‘舒涵,你怎么看天下?’我答他:‘天下非帝业,乃众心。’他便笑,说‘你能与我同心。’”

“所以,你看——”她顿了顿,声音更轻,“我理解你。”

明书的眼中,忽而一热:“母妃不怪我吗?”她的声音带着细微的颤意。

舒涵缓缓摇头,笑意柔如月:“我怎会怪?你父皇那日见卢晏之,眼中已有几分喜。范阳卢氏世代清贵,祖辈有勋有学。若他真心为人清直,又能与我女儿相知,何尝不是天意?”

她说到这里,微微收声,语气忽而一转——带上一丝母亲独有的谨慎与叮嘱。

“但明书,你须记住:你可喜他,却不可失了自己。”

明书怔住。

“帝家女儿,最易为情所困。情若深,易为人所制。你要他敬你、懂你、护你,就要先让他知——你不只是一个需要被怜惜的女子。你是能与他并肩的‘心’。”

明书轻轻咬唇,垂下眼。她懂母亲的意思——这份感情,不是偷着藏的柔情,而要立在光下。

那样,父皇会信她,世人会敬她,卢晏之……也才敢真心待她。

舒涵伸手,轻轻替她理了理鬓发,低声道:“去吧。若你真心要他,就让他看到——怀安公主不惧风,不惧名,也不惧命。”

“母亲是说……让我自己去争?”

“争什么?——不是争,是成全。”舒涵微笑,“你若真爱他,不必等谁允,也不必藏。只是要让这份情,能配得上你,配得上他。”

明书的眼眶微红,轻轻一揖:“女儿记下了。”

烛光摇曳,母女二人相对无言。窗外的桂花正落,月色温柔地洒在她们的衣袖上。

那一夜,明书梦中重回北地,梦见风吹草动,青衫随风。只是这一次,她不是远远看着,而是策马并行。她笑着对他说:“卢晏之,今次我不是你要护的公主——我是与你同行的人。”

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长安月明如昼。曲江之畔,桂影盈风,水光似银。宫灯连绵若星河,笙歌渐起,香雾自亭台间袅袅升起。

李世民设宴于曲江,命百官、宗室共赏月。

曰:“天清地朗,人心当同明。朕欲以文会友,以乐会心。”

诸王、公主皆依序而坐。李明书身着浅金长襦,鬓边一枝桂花,映月如晕。

她立于亭下,目光不经意地,掠向文士席间。

卢晏之一袭青衫,佩玉清简。他立于众中,不言不动,仿佛曲江风月都为他静止。

李世民执觞微笑:“今夜为中秋,古人咏月无数,不若以‘风与月’为题,各赋一章。文成之者,可登亭自诵。”

众臣皆应。曲江水光映纸,百官纷纷命笔。

有人写月色入琴,有人咏风过芙蓉。

但殿前独有一人,提笔而思,久不落字。那人,便是卢晏之。

他仰望明月,月华照水。风起处,水面细纹层叠。他忽然想起——北疆的风、冰化之声、她披披风立于河畔的背影。胸中微动,笔端生意。

于是写下:《风月引》

风入高城起暮尘,月明千里照行人。一川草色归心远,万壑霜华到骨新。若问今宵风与月,相思俱是两无因。

字清似玉,行笔不疾不徐,透着静中之力。文成之刻,曲江一静。

李世民取而读之,良久,微微一叹:“此子笔中不独有才,亦有情也。”

舒涵坐于侧席,温声一笑:“风寄情,月照心。臣妾以为,此诗可入《御选百章》。”

李世民转眸一笑:“卿家总替才子说话。”

“臣妾只惜好文。”舒涵微微垂睫,眼角却藏笑意——她早已看出,女儿听此诗时,指尖轻颤。

李世民放下诗卷,神色微深。他没有说破,只命近侍低声:“传中书舍人,查范阳卢氏近世家谱、师承往来,朕要一观。”

说罢,传口敕:“范阳卢氏子卢晏之,文采清俊,朕欲召入翰林待诏,候中书考核。”

殿中群臣暗动。那青衫少年静静跪谢,目光却不敢再抬——因为他知道,方才那一瞬,桂花影下,有一双清眸正在看他。

风过曲江,月照金阶。而某种未言之意,已在这明月之夜,轻轻生根。

卢府书房中,烛火温暖,却无法驱散卢简之眉间的微微凝重。他缓缓放下手中的奏章,回想起陛下近月来对晏之的种种任命:修史、侍读学士、东宫伴读、翰林待诏——每一项,都在无声宣告陛下的青睐。

他轻叹一声,手指摩挲案角,心中明白——这是陛下暗示了女婿的人选。晏之自北疆归来,才十八岁,却已有如此前程,背后的含义不可不察。

贞观二十年九月,长安寒意初起,宫中晨光透过朱门,映在丹墀之上。朝会方散,李世民坐于含元殿内,手中捧着北镇军饷查核卷宗,眉目间带着一丝沉思。

他放下卷宗,淡声命近侍:“传中书舍人,来奏。”片刻,中书舍人退入,将几名文书官带入殿中,低声行礼。

李世民抬目,目光扫过卷宗:“王晏数月前上奏北镇军饷,朕令查核,如今结果已明。可知其过失与疏忽。”语气平静,却有不容置疑的威严。

一名文书官轻声奏道:“臣等查得,军饷账目多有折抵和交接不明之处,虽燕王政务勤勉,然王晏未详察即奏疏,失察实有不妥。”

李世民微微颔首,目光深沉:“王晏失职,且利用奏折生疑燕王,此人久居户部,不可再任。”他顿了顿,语气稍柔:“即日撤职,免其再累。户部当推贤,朕意卢简之为宜。”

殿中一片低语。卢简之站在角落,神色恭谨,心中却微动。他未料到如此迅速,却也明白——这是陛下的旨意,也是家族的机缘。

李世民目光落在卢简之身上,语气平淡却有深意:“卢卿谨慎忠直,素以清廉见称,朕欲以你为户部尚书,督理京畿钱粮。”

卢简之心中一震,拱手作揖,声音稳如磐石:“臣谨遵圣意,不敢有违。”

殿中群臣微微侧目,低声议论:王晏失职而撤,卢简之继任,皆合人心,但也不免猜测——陛下可在暗中另有所图。

李世民放下手,目光如春水般深远:“治国以人,择官如木。贤者当用,失者当止。朕自有安排,群臣毋忧。”

卢简之默然,心知这是责任,更是期望。

几日后,长安微寒。东宫内,烛火摇曳。李承尧端坐书案前,目光沉静,却带着几分隐隐的锋芒。

他缓缓开口,问身侧的杜荷与房遗爱——两位都是驸马,平素机警而谨慎。

“此番新上任的户部卢尚书之子,陛下屡加任用,如今又入翰林待诏、东宫伴读……诸位可知,父皇意欲将哪位公主许之?”

杜荷沉吟片刻,答道:“太子,此事陛下尚未明言,但按户部之望,世家之礼,自有安排。倘若陛下垂意,恐非寻常。”

房遗爱轻声道:“若真以公主为媒,陛下此番提拔卢简之恐亦是深意。以陛下作风,未必轻易示人。”

太子轻叹,目光微微收紧:“莫非……竟是明书?”

杜荷、房遗爱皆微微一愣,却未明言,只低声示意:“若真是如此,殿下当自审时局。”

李承乾缓缓靠椅背,心中暗自计算。他忽觉风起,仿佛长安城的每一声马蹄,都在提醒他——自己可能已被这对兄妹合计于无形。

“若明书真有此意……难道……我竟已经被这兄妹二人一并算计?”

烛光摇曳,影子在书案上拉长。太子嘴角轻抿,心思万端,既有疑虑,亦带几分暗暗的试探意味。

十月底的长安,晨雾仍薄,含元殿外的金阶被寒露浸湿,微光闪动。宫中香烟袅袅,烛火轻摇,仿佛将这深秋的肃静都收进帘内。

卢简之被传入偏殿,步履恭谨,心中却早知不凡——陛下今日召见,定非寻常问政。

李世民立于殿前,目光如松,沉而不厉:“卢卿可知,朕召你来,为何事?”

卢简之一拱手,声音稳如松风:“臣不敢不知,惟恐失言。”

李世民缓缓走近,目光落在他身上:“你儿晏之,随怀安公主北归,行事端方,文韬兼具。朕有意令其入翰林待诏,兼东宫伴读,并可修史典。你以为可否?”

卢简之一怔,心知此意已超出一般考核之事。沉声答道:“晏之虽年少,然志节不凡。若陛下如此安排,臣之子必不负圣意。”

李世民点头,声音更缓:“公主婚事,自有朕心。卢宴之聪慧而慎。你若许可,朕意甚明——此子,可托付于公主。”

卢简之心知陛下暗示已至赐婚之意,他深吸一口气,俯身行礼:“陛下恩典,臣感激涕零。若公主真心意愿,臣自会全力促成,务求无愧。”

李世民微微颔首:“你可放心,朕自会观察一段时日。家族可先作初议,无妨循序而行。”

卢简之再拜:“臣谨记圣意。”

李世民转身,目光掠过窗外的长安城,低声道:“长安风月虽好,但此事不可急。待诸事稳妥,方可行礼。”

夜深,长安的月华铺满了宫城。宫墙高阔,影子落在金砖上,像一条静默的河。

昭阳殿中,李明书坐在烛下。风从雕花的窗棂缝里吹进来,吹动案上的帛书。

她提笔良久,只在最上方写了三个字——“卢晏之。”

她写得极轻,像怕惊动什么。笔锋一顿,墨晕开来,她微微叹息。

“若我不是公主,我们会不会更容易一点?”她心里想着,却没写下。她懂——那样的假设,是奢望。

窗外有桂香浮动。她忽然忆起北地驿馆的那一夜——他披着青衫入门,笑着问她“殿下不眠?”

那时他眼里的光,是书卷气,也是天地间最干净的一种温柔。

那盏烛火渐渐低了,灯影摇曳。她收起那张未完的信笺,藏进枕下,心里默念:“你如今在何处读书?是不是也在想我?”

同一夜,翰林院。竹影疏疏,灯光映在青瓦上。卢晏之伏案抄写《史记》,却忽然写岔了字。

他失笑,放下笔。窗外月光如水,他抬头,见一轮月正对昭阳殿的方向。

他轻声道:“殿下……不,明书殿下,如今是否也看着这月?”

案旁的书卷翻动,他取出一张素笺,写下短句:“月在宫墙上,人隔千重门。风若有情意,替我过金门。”

写完,他也未封,只折起收入袖中。那是他从未敢寄出的诗——可若有一天能赠她,他便知,天下的风都曾替他传心意。

夜渐深,长安的鼓声远远传来。一个在昭阳殿,一个在翰林院。同一轮月,照着两人,也照着他们未说出口的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