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第二部 > 第50章 归京

梦千年 第二部 第50章 归京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55:54 来源:文学城

贞观二十年六月,午光透过承天门的朱檐,映入紫宸殿。殿中暑气微闷,李世民静坐龙榻,手中折子一叠,未展便放在案侧。

“房卿,”他语声不高,却带着压抑的疲意,“朕这几日听说太子不治行检,好游不学。东宫属臣已上了好几封折子。你可知?”

房玄龄拱手,低声道:“臣知。”

李世民目光微移,落在殿外一株槐树的影子上。半晌,他忽然低笑了一声,那笑意里没有喜,只有一丝自嘲的淡凉:

“房卿可知,朕并非不爱燕王、偏宠太子。只是……人心难平。”

他顿了顿,似乎陷入了某种遥远的回忆。

“燕王出生于武德三年九月的长安,那时朕尚在洛阳平叛。承风这个名字,并非朕所取。”

他轻叹,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案沿:“那是他母亲取的。朕当时嫌那名不够大气,想另取一字,她却笑说——‘那是取自我的小名,小风。’”

他目光微黯,声音渐低:“朕当时心想,女子情性,多念小意,也就由她了。”

李世民眉间微蹙,目光落在案前的折子上,指尖轻轻摩挲,似在与自己心事争辩:“而承尧,却是生在朕登基不久后,是朕所取名,取自上古仁君,也许朕在一开始就偏了心。

他顿了顿,目光微敛,似在看那几个字,又似在看自己。

“朕最近看关于太子的这些折子,就在想,是不是因为朕过分宠爱承尧,反而害了他?他无须战乱之苦,却也因此少了历练,遇事或许易生犹豫,心中不够坚决。”

房玄龄沉默片刻,终于俯首道:“陛下言之甚当。太子心性仁厚,却未历艰难;而燕王远在北疆,经风沙磨砺,方能自知进退。此消彼长,乃人之常情。”

李世民轻轻点头,目光幽深:“是啊……承风可锻炼,太子却被爱护得太周全,未必能承重天下。朕想,这份宠爱,究竟是福,还是祸?”

房玄龄稳重回答:“陛下,宠爱本无可厚非,但若能引导太子谨慎自持,辅以臣等辅佐,自可成器。”

李世民缓缓叹息,目光越过折子,落在殿外夜色中轻摇的银杏叶上:“朕自问对承尧的这份爱护,却似让承尧依赖太深。他心中有宠爱,也有安稳,可他能否独当一面,朕却心生疑虑。”

房玄龄沉声道:“臣以为,燕王远在北疆,自有磨练;太子留京,亦可通过朝政事务、科举选拔、军事演练等方式积累经验。”

李世民缓缓闭目,指尖仍摩挲着折子边缘,声音低沉:“朕深知天下大势,不可偏废……朕既想守护承尧,也想锻炼承风,可总觉得,这份权衡太难。宠爱若过,害人;过于严苛,又伤心。”

房玄龄拱手答:“陛下圣虑所至,臣必尽力辅佐二王,令二人各得所长,不负陛下深意。”

李世民缓缓睁开眼,望向夜色深处:“房卿,朕只愿二人各自坚韧,各自安好。”

夜风吹过含元殿外,卷起烛火的微光,也卷入帝王心中那份复杂而深沉的愧疚与期待。

几日后,夜色深沉,烛火微黄。李世民独自端坐龙椅,案前折子堆积如山,却无人敢随意上前禀报。房玄龄低首立于一侧,神色凝重。

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略带焦虑:“房卿,太子这些日子,可曾用心修习治国之道?”

房玄龄躬身答:“近日臣多次察访,太子非但不勤政,反而疏远臣等。他所亲近者,多为长孙无忌、侯君集、房遗爱、杜荷等人。”

李世民眉头紧蹙,手指轻敲案几:“朕早知承尧过于娇纵,怕他依赖宠爱,却未料他心性竟生偏激……”

房玄龄稳声答道:“臣察太子之心,其忌惮之因,实因燕王年长、历经西域战功,又受民心敬重。太子若即位,恐无法控制燕王,于是心生算计、欲先行排挤。”

他顿了顿,继续补道:“臣查闻太子有意制造燕王之嫌,暗中试探、收集可诬告之事。若不早作防范,北疆之功、太子之位,恐皆受累。”

李世民握紧衣襟,目光幽深:“朕自问,这份过度宠爱,是否害了他本心?他本该成器,却因心生忌恨、疑虑与算计,将兄弟、臣子都卷入险境。”

房玄龄拱手应道:“陛下,太子心性偏激,臣当随时辅佐、引导,并密切监控朝局,以防内乱。”

李世民轻叹,缓缓说道:“今日所言勿要告知太子,你让太子明日深夜进宫一趟,朕有些话要当面教导他。”

房玄龄低声应道:“陛下圣虑至深,臣必尽心辅佐太子,保陛下心安。”

夜风吹入含元殿,卷起烛火微光,也卷动了帝王心中那份既为父心、又为天下之虑的复杂情绪。

夜色沉沉,烛火摇曳。含元殿内李世民独自坐在龙椅上,太子承尧被单独传入殿中,脚步轻缓却难掩紧张。

李世民目光深沉,缓缓开口:“承尧,近来宫中奏折,父皇看得甚多……你与辅臣疏远,又亲近几位心腹,朕心中甚为不安。”

李承尧低头,不敢直视父皇,只轻声道:“儿臣……惟愿父皇放心。”

李世民眉头轻蹙,语声平淡,却有不容置疑之意:“承尧,你可知?太子非宠爱所赐,乃天下之重。朕可立你,亦可废你。你若为太子,当容忠直之言,不可因忌惮而疏远贤臣。”

李承尧心中微微颤抖,却仍低声辩解:“儿臣并非心怀不臣之意,只是惧燕王势重……”

李世民目光如炬,缓缓俯身,语气凝重:“承风年长,你若因忌惮而心生算计,便非太子所应有之德。朕今日召你,是要你记清楚:安分守己,恪尽辅政之责,方能长久。你若迷失于心机与算计,即便父皇厚爱,也会害了你自己。”

李承尧低首,喉间哽咽,心中被父皇威严与期望压得沉重:“儿臣明白,父皇教诲,儿臣谨记于心。”

李世民缓缓起身,走至窗前,月光洒入殿内,映在承尧的脸上,也映在他略显疲惫的身影上:“记住,心若不正,道虽近,亦远。”

承尧心头一震,缓缓点头:“儿臣谨记。”

李世民目光越过窗外宫林,望向夜色深处,轻声叹息:“愿你自此知安分守己,方不负父皇深意。”

夜风吹入殿内,卷起烛火微光,也卷动太子心中那份从未有过的压力与警醒。

夜色沉沉,烛火将东宫廊道映成金色的光影。太子承尧独自坐在书案前。他身旁,几名亲近的心腹悄声而立,低头听令。

李承尧沉声开口:“你们都要谨记,燕王虽远在北疆,但他年长、有功于边疆,又得民心。若父皇驾崩,他一旦归京,恐社稷不稳,此事,不可大意。”

杜荷上前,躬身道:“太子放心,属下必会暗中察访燕王动向,掌握其行迹,不让他有机可乘。”

李承尧眼神微闪,冷声道:“很好。你们要去北境搜索信息,凡是突厥旧部与李承风有所联系,必须查清楚。凡有异动,随时禀报。”

房遗爱微微颔首,问:“太子意欲……直接诬陷燕王吗?”

李承尧嘴角一抹冷笑:“不是立刻动手,而是制造疑云,让父皇心生怀疑。燕王在北疆历练,若无端受指控,自会谨慎;父皇若听闻,则会权衡利害……如此,燕王行事必有所顾忌,心中难安。”

李承尧眼神冷厉,低声又补充:“记住,这一切必须悄无声息,绝不可让父皇察觉半分。”

夜风透过窗棂吹入,卷起烛火微光,也卷动东宫中那份暗潮涌动的势力。

太子的算计、燕王的潜力、天子的威严,三股力量交织,像一场未曾明言的风暴,在长安悄然酝酿。

贞观二十年七月中旬,北地的风已不似冬时那般凛冽。草原渐青,河水泛着银光,远处牧烟缭绕。

李明书立在定襄的城头,眺望着天际。风拂动她鬓角的细发,也吹散了这四月的尘梦。她已在北疆四月,看尽雪化草生,看尽边地的静与远。

身后传来轻轻的马蹄声。卢晏之着青衫立于阶下,神色温雅:“殿下,行装已备。燕王命属下护送殿下回京。”

她回身,目光停在他脸上,似乎还带着几分不舍的笑意:“你也随我一道?”

“奉命同行。”他微微一拱手,神情一如既往的恭谨,但眼底的温意,却在风中藏不住。

李承风自远处走来,玄袍猎猎,笑意温沉:“你二人一同归京,我亦放心。”

他顿了顿,看向卢晏之:“北地事毕,尔回朝中,或可入史馆修志。然此行,务必护我妹周全。”

卢晏之俯身一揖:“谨遵王命。”

李明书静静看着两人,心底忽有些涩。她知哥哥是在托付,也是在考量。大唐的皇子从不轻言“放心”二字——那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试探。

启程那日,晨雾初散,草原上满是露光。苏鲁娜提着缰绳跑来,将一枚雕花玉坠递给明书,笑道:“这是突厥旧玉,保你一路平安。”

凌瑶在一旁笑意温柔:“代我向陛下与母妃请安。北地虽远,亦盼长安无恙。”

李明书收下玉坠,转身登马。那一刻,她忽觉身后的一切——兄长、嫂嫂、草原、雪岭——都成了梦。

“启程!”

马蹄声碎,风起如浪。卢晏之骑在她侧,青衫随风。两人并肩而行,远处的河水倒映着天光。

她轻声道:“卢郎,北地的风,与长安不同。”

他侧首一笑,语调温淡:“北风烈而真,京风柔而伪。殿下将回京,或许更难御的,是那风里的人心。”

她怔了怔,随即也笑:“那便请卢郎教我,如何驭风。”

风过草原,卷起一路花与尘。天色澄明,远处的官道,已在阳光中连向长安。

入夜,雁门关外风声渐止。山影如墨,星河低垂。驿舍的灯火在风中微摇,窗纸上映出两道静坐的影子。

李明书倚窗而坐,手中轻抚一盏温茶,茶气氤氲。她一路南行,见惯了草原的辽阔,却在这深山驿馆里,忽觉静得出奇。

外头忽有细雪。是北地的残寒,北地的风,总带着不舍。

卢晏之推门而入,青衫上覆着一层薄霜,手中捧着一卷旧书。

“殿下,”他笑了笑,语声温润,“夜深露重,仍未歇息?”

李明书抬眸:“北地的风不眠,我怎能睡得着。”

他在对面坐下,将书卷放于案上。那是《贞观政要》——她曾在太学时见过他手中抄过一册。

“你在看这个?”她微微一愣,“回京之途,却读国论?”

卢晏之笑意淡淡:“殿下既为帝女,观边事、知民情,皆关天下。晏之不过以此佐谈,免得行路太寂。”

她凝视着那卷书,良久才轻声道:“京中人,总爱论天下。可在这一路,我却只看见百姓。

他们或牧,或商,或耕,皆在风中谋生。

——卢郎,你说,天下究竟是国,还是人?”

他略一怔,随即轻叹:“殿下之问,深于诸儒。天下若无民,何国可论?可若无人持国,民又安在?”

窗外风声起,烛火摇曳。她垂眸,声音低得几乎要散进风里:“母亲曾说,帝家儿女,生来为天下,不得为己。”

卢晏之静静看着她。他从未见过她这样——不似宫中娇宠的公主,也不似笑语盈盈的妹妹,而像一个孤独的灵魂,在雪原上问风。

良久,他轻声道:“殿下虽为帝女,却有凡心。这并非罪,而是幸。”

她抬眸,目光与他相接。那一瞬间,风停了,灯火也似乎更亮了几分。

他垂首避开,神色微乱。指尖轻触那卷书,低声道:“殿下若愿,他日回京……可共论天下,不论身分。”

“好。”她轻轻应了一声。声音里,带着风的温度,也带着几分未觉的悸动。

窗外的雪悄然止住,山风卷着星光吹入。

她抬头望着天际,心底忽生出一个念头——若此路能再长一些,也许她就能更晚回到那个满是规矩与命运的长安。

贞观二十年七月底,长安晚夏,晨雾笼在朱雀门上,宫钟未响,宫道两侧的槐影已经长长。

自北而来的使队缓缓入城,旗帜上尘雪未褪,马蹄踏过御道的青石,回声清冷。

车辇停于承天门前。李明书掀帘而出,身着浅青襦裙,鬓边一缕金饰微晃。

她立于晨光下,神情从容,却掩不住眼底的一瞬酸意——三月去,七月归,不过一季,却仿佛隔了一生。

殿前的侍卫齐声行礼。片刻后,金色的殿门缓缓开启。

李世民自殿中步出,玄衣金带,神色如昔。他目光一扫,先落在明书身上——那眼神既威而温,似叹又似慰。

“明书。”他语声低沉,“你终于回来了。”

“父皇。”她行礼,唇角含笑,却因激动微颤。

李世民伸手,轻轻替她拂去发梢的风尘,笑意终露:“果然像你母亲,当年也是不顾一切非要去北疆,回宫时全然不同。”

他目光一转,看向身后那一袭青衫的少年:“这位,便是卢晏之?”

卢晏之上前,拱手拜下:“臣范阳卢晏之,叩见陛下。奉命护送殿下回京,一路安然,不辱所托。”

他语气沉稳,从容不卑。李世民微微点头,细细端详这少年。

青衫已褪北地尘色,气度却依旧清朗。眉目间那一分沉静,让人不由想起年少时的自己。

“范阳卢氏,忠慎之家。”他缓缓开口,“卢卿之子,果有其风。”

“陛下过誉。”卢晏之俯身,神色不改。

李世民沉吟片刻,目光再转向明书:“北疆风寒,你可安好?”

“女儿安好。兄长与嫂嫂皆护我周全。”她微笑作答,语气温柔。

李世民看着她的神情,忽觉心中微动——在北地的几月,明书似乎褪去了长安的稚气,目光多了几分沉静。

这不是宫中能教出的样子,而是天地风雪打磨出的从容。

他又看向卢晏之,缓缓道:“卢卿此番辛苦,户部卢侍郎向来忠直,得此子,亦是范阳之幸。”

“陛下谬赞。”卢晏之再拜,神色恭敬。

李世民微微颔首,却在心底暗暗记下这个少年。他并非未察觉女儿看这少年的眼神——那眼神柔中带慎,不似孩童对师友,而似心有波澜又不敢言。

殿外风过,带起几缕花香。李世民收回思绪,语气淡淡:“卢卿先回府歇息,朕改日召见。明书,你随朕入殿吧。”

“是。”两人一答一退,礼数分明。唯有风从宫门穿过,轻轻拂过他们的衣角。

那一刻,李明书回头——卢晏之立在晨光里,微微颔首。她唇角含笑,却未言一字。

长安依旧繁华,宫墙依旧高耸。只是她知道——那一片北地的风,已经留在了她心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