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第二部 > 第39章 舅舅

梦千年 第二部 第39章 舅舅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1 05:55:54 来源:文学城

夜色深得像墨。羽明宫的窗上覆着一层薄霜,烛火被风吹得轻轻摇曳。

舒涵独坐案前,正抄写经卷。殿门忽然被侍卫推开,冷风卷入,火光一颤。

“陛下驾到——”

李世民披着黑金纹绣的鹤氅而入,面色平静,却藏着一种令人不安的肃意。

舒涵放下笔,缓缓起身,行礼:“臣妾参见陛下。”

“免礼。”李世民走近几步,目光落在她桌上未干的字迹上——那是《道德经》,写到“知止不殆”。

他轻声道:“你又在教经书?”

舒涵笑意浅淡:“抄来静心。”

李世民看着她良久,终于开口:“承风……近来似变了。”

他的语气不重,但每一个字都像敲在殿柱上。

舒涵垂眸:“是变了。”

“他不争,不言,不露锋芒。”李世民缓缓走到她身旁,低声道:“昔日的锐气与胆识,朕亲手磨出来的。如今却像一夜之间,被你收走了。”

舒涵的神色没有动。她抬眼看他,声音极轻,却清晰无比:“陛下可知,刀若常出鞘,终会卷刃。”

李世民微微一怔,眸光深了几分。

舒涵继续道:“风儿聪慧,且明辨轻重。他若日日争锋,必生忌惮;他若静而守理,方能在风口立足。陛下的儿子多,太子已立,风儿若不敛锋,是祸,不是才。”

殿中寂静片刻,只余烛火噼啪。

李世民缓缓转身,背对着她,声音低沉:“所以,你让他藏了心?”

舒涵的声音柔,却不避锋芒:“我让他明白:锋芒不是为了争,而是为了护。护天下,护亲人,护自己。不争,并非无志;不言,未必无心。”

她顿了顿,低声补上一句:“陛下,您年轻时,是以锋取天下。可若您仍如昔日那般锋锐,今日的天下……是否还能长久?”

李世民回头。他看着眼前的女子,眼底那抹复杂的光,既有怒,也有理解,还有某种说不清的动容。

“你这般说话,倒像不是朕的妃子,而是……朕的对手。”

舒涵轻轻一笑,盈盈一拜:“臣妾既为陛下之妃,便当为陛下守平衡。”

李世民望着她的神色渐渐缓和。他叹了口气,语气轻了些:“若承风真如你所言,懂藏懂守——”他顿了顿,低声道:“那倒真像极了你。”

舒涵垂首,不言。殿中风声微响,雪夜无声。

李世民终是笑了笑,“罢了,朕且信你一回。但若有一日,他敛锋太深,以至失心——”

“陛下。”舒涵轻声道,“臣妾愿以此身担责。”

李世民深深看了她一眼,那一瞬,他像想起了贞观八年的雪夜——那个在含元殿前,独自立于风雪中的女子。

他转身离去,烛影随风摇曳。只留舒涵独立殿中,目光落在那句“知止不殆”上。

她轻声呢喃:“愿他知止,也愿他不殆。”

贞观十五年三月初九,那一日,长安正起春风。宫槐的嫩叶刚展开,阳光在枝影间闪烁。

舒涵正教李承风写字。少年笔力方显,神色专注。

忽有传信的驿骑至殿外。那人进门跪下,双手呈上一封来自北疆的信——封口是阿史那族的旧印。

舒涵愣了片刻。她伸手接过,却没有立刻拆开。她只盯着那枚印记看了许久,仿佛那一点朱红,仍带着草原的风尘。

李承风察觉母亲神情异样,轻声问:“母亲,是北疆的事吗?”

舒涵微微一笑,将信置于膝上:“是的,北方来信。”语气极轻,像怕惊扰了什么。

她拆开信封。那是一封什钵必亲笔的信。字迹仍旧挺拔,却隐隐有了力竭之意。

「小风:

风回北山,雪化时,群马初鸣。

我心安,族安。若此生有憾,唯是未能再见你笑。

风无形,却有向。若有一日你感到疲惫,

就抬头看天。北风仍在,只是换了身。

——什钵必」

舒涵看完,手指一颤。那封信落在膝头,却没有声音。

李承风望着她,忽然有种不敢呼吸的感觉。

他只见母亲静静坐着,神情恍惚,像在听远方的风声。

过了很久,舒涵才低声道:“承风,记得吗?你小时候问过我,风会不会累。那时母亲说——风也会。”

她轻轻阖上信,抚了抚信纸:“他累了,去歇歇了。”

她的语气平静得近乎温柔,可那一刻,李承风看见她眼里,有光一点一点碎开——像风卷起尘沙,却又轻轻落下。

李承风看着她,唇动了动,终究还是问出口:“母亲……舅舅,他——”

“承风,”她没有回答,只是轻声道,“你知道吗?在北疆的时候,有人常叫我‘小风’。”

“他说——风走到哪里,就带着草木的气息,也带着方向。”

舒涵回神,唇角微动。她看着儿子,忽然觉得他与那人年少时的模样,竟有几分相似。

李承风抬头:“那人,是舅舅吗?”

舒涵怔了怔,终于点头。“是他。”她轻声道,“他是这世上最懂风的人。可如今,他去了风的尽头。”

李承风一震,呼吸微滞:“去了……风的尽头?”

“嗯,”舒涵抬手抚他头发,语气温柔得像梦,“那地方很远。可他说——风无形,却有向。

所以当你抬头看天时,他就在那风里,看着我们。”

李承风静静听着,泪水在眼眶打转。舒涵伸手将信折好,放入怀中。

殿中静极,只有风轻轻拂过帘角。

舒涵坐在椅上,她的肩轻轻颤抖,泪顺着脸颊流下,落在衣襟,落在膝上,却没有声音。

脑海里全是什钵必的影子——他的笑,他的声音,他牵着她肩膀的手,他在风中奔跑的身影——每一幅画面都像针刺,痛得几乎让人窒息。

她只是静静坐着,任泪水流尽,任心里的空洞一点一点扩散。

三月十四,午后的长安乍暖还寒,宫墙外的杏花才开了一半。

李世民在武德殿中批阅军报。忽有急报自北疆驰入,尘土未落,信使已跪地呈奏。

他接过封函,目光落在信首那一行:「阿史那什钵必,于三月初八薨。」

他神色未动,只在那一瞬,笔尖在案上轻轻一停。案前蜡烛的火焰摇了两下,像被无形的风拂过。

良久,他缓缓放下手中的奏折。侍立的内侍低声道:“陛下,要不要告知仪妃娘娘?”

李世民抬眼,神情平静:“她已经知道了。”声音极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

殿中寂然。他望向窗外,杏花随风轻颤。那风是从北方吹来的,带着雪的凉意。

他忽然想起多年前,晋阳初见那天的阳光、风、尘土、酒气、笑声,他们三个人,再也回不到那一天了。

羽明宫,夜色将深。舒涵仍坐在案前,窗外的春风吹动帘角,烛火微微颤。她听见脚步声,轻,却稳。

李世民走进殿中,身上带着夜风的凉。他走到案前,目光落在舒涵的背影上。

他轻声开口,像怕惊扰风里的秘密:“你……还好吗?”

舒涵没有立刻回答,只是缓缓抬头,眼角微红,目光穿过烛火,落在窗外的风里。

他走近几步,烛影摇曳在他眉间,神情里既有克制的庄重,又有无法掩饰的怜惜。

他轻轻将那封信放到她案前:“什钵必已去,朕已经遣使慰问,贺逻鹘将来会继承其父之职。这是军报……”

他停了停,似乎怕自己的声音太重,扰碎了她仅剩的平静。

她抬手接过,轻轻展开:“阿史那什钵必旧疾复发,于三月初八日戊午,病逝于阿尔泰山南麓军帐中,年仅三十五岁,都督临终前,口授遗言:

‘吾身虽困,心尚明。此身若陨,草原之事,烦汝以告唐皇。突厥虽衰,然血脉未绝。愿后世勿复起兵,以恕今日之恨。此去,愿以魂守北风,不再扰华夏。’

其毕生致力边防,廉明忠勇,临终托付子嗣,望保顺州安宁。其风骨与忠诚,永为边臣楷模。

承旨:什钵必子贺逻鹘,继承顺州都督职务,尚望陛下垂鉴,谨遵边防军政。”

她的手指在那行遗言上微微颤抖。烛光映在她的指尖,像燃尽的余烬。

李世民静静地看着她,神情沉肃。他没有急着开口,只在她身旁缓缓坐下,伸手替她拨了拨案上的烛影,那烛焰跳动两下,才重新安定。

那是一个极小、极温柔的动作,却像他在无言地抚平她心底的风浪。

舒涵沉默良久,终于开口,声音低得像夜色里的一缕风:“‘什钵必’在突厥语里,是‘守护’的意思。他果然,用一生守护了我。”

李世民微微点头,目光沉了沉,语气平稳而略带感慨:“守护……果然是他的名字,也是他的一生。”

她微微转头,看向李世民,眼中闪着些许泪光,却努力稳住声音:“陛下的名字是取自‘济世安民’四个字吧。”

李世民微愣,点头道:“是的。小时候父亲听算命先生说了这句话,如今想来……那先生所言倒也精准。”

她轻轻笑了一下,那笑意淡淡的,带着一点自嘲,又带着一点怀念。

“在族人眼中,兄长是启民可汗长孙,是未来的可汗;可我知道,兄长一生,从未贪权慕位,他常说,人要像风一样‘无形,却自由;无声,却能撼动山河。’所以他给我取名小风。”

李世民神色一震,低声道:“原来……竟是他取的。”

舒涵泪光闪烁,却没有哭。五日来,她的泪早已流尽。她只是低着头,轻轻抚着信纸,指尖温柔得像怕惊碎那字里的魂。

“兄长曾说:‘突厥的男子为天而生,可我想守的,是地上的人。’如今兄长已逝,但此风仍在,此魂不灭,它在我心中,亦在承风心中。”

她的声音哽咽。烛焰轻轻一晃,似被风拂过。

李世民沉默片刻,终于伸出手,缓缓覆在她的肩上。那一刻,他没有说“节哀”,没有说“振作”,只是静静地陪她坐着。

良久,他低声道:“他走得安稳,你该信他——他所守护的,不止是草原,还有你。”

舒涵微微一颤。她抬头,眼底有泪光,却终于笑了笑:“我知道。北风若起,他仍在看着我。”

李世民没有再说话,只轻轻叹了一声。

风从窗缝掠过,烛焰摇曳,那一声叹息与风声交织在一起——像是为同一个人,为同一种无言的守护,而默默送别。

四月渭水以北,草色初青。朝阳照在金盔银甲上,旌旗翻卷,猎角声破云而起。

舒涵策马立于高坡,微风拂面,带着柳芽的清香。那是她入长安十七年来,第一次出城春狩。

她身着浅青骑装,腰系白纱,鬓角别着一支白玉雕羽——那是什钵必旧物,昔年北疆所赠。

李世民与几位将领立于稍前,谈笑间已有春意。他回首看见舒涵,目光柔了一瞬,道:

“朕记得你昔日善骑射,今日可要让儿郎们见识见识。”

舒涵笑了笑,微抬缰绳。她的马是“踏雪”,通体白如初霜。

“多时未上马,怕惊了殿下们。”

“若真惊,他们反该学。”

李世民说完,策马并肩而行,尉迟恭、程知节等人也相随。

远处,三位少年并骑而来。

李承风在最前,身姿挺拔,目光澄澈;吴王承泽生性活泼,一路催马飞扬尘土;太子承尧略显稳重,却也难掩眼底跃动的火光。

“母亲!”李承风勒马至近前,笑意里带着少年独有的明亮,“今日我必得猎回一鹿,献给您!”

舒涵看着他,心中一暖。春光打在他眉眼间,那神情,竟与年轻时的什钵必极像——一样的自信、一样的纯净。

猎鼓再响。旌旗齐举,万骑齐出。

尉迟恭一声令下,群马如潮,卷起千堆草浪。

舒涵策马疾驰,青袍猎猎。弓弦拉响的一瞬,她几乎忘记了宫墙、忘记了礼制,只觉风掠过耳畔——那是久违的、属于草原的呼吸。

她抬手放箭,一羽破空而出,正中野兔。尉迟恭在远处拍手喝彩:“娘娘箭法,胜少年!”

李世民亦笑,目光深处却掠过一丝感慨:

“她还是当年的那个舒涵。”

暮色沉了,渭水波光如练。猎场中央燃起篝火,酒香与烤鹿肉的气味在夜风中交织。

旌旗已收,万骑散去,只余帐幕错落、笑语阵阵。

舒涵坐在主帐旁,衣襟微展,鬓边的玉羽在火光里泛出柔光。

风从河面吹来,她抬眼看天,星辰点点,如同少年时草原夜空的模样。

李世民举盏,与众将笑谈。尉迟恭讲起今日狩猎之事,众人拍案大笑。

一旁的三位皇子分坐左右,李承泽还在炫耀自己射中野鹿的英姿,惹得太子忍不住失笑。

李承风举着酒盏,走向李世民,神色郑重:“父皇,儿今日猎得一鹿,愿以此敬献——也敬母亲。”

李世民略愣,看向舒涵,随即笑道:“好,风儿初成,气象不凡。来——父与母同饮。”

他亲自为舒涵斟酒。

舒涵接过,抬盏微笑:“风儿,你的箭比母亲更稳了。”

李承风红了脸,笑着答:“母亲教得好。”

众人哄笑,气氛融洽。唯有李世民在笑声间,忽然有一瞬静默。

他看着火光映在舒涵脸上——她的神情安然,却有一种说不出的远意。

他放缓语气,低声道:“你今日骑得快,像极了多年前在晋阳城外的你。”

舒涵轻轻一笑,目光落在远处的风里:“那时,风总往北吹。”

她顿了顿,又轻声补道:“现在,它往南了。”

李世民心头一震,举盏与她轻轻相碰:“那就让它——吹向更远的未来。”

风吹动篝火,少年们的笑声与火光交织。

舒涵抬眼,看着李承风——那是什钵必、是自己、也是李世民的影子在燃烧的风中延展。

她在心底轻声道:“哥哥,你看,风还在跑。承风已长成。这片你守过的天地……他会替你继续守。”

火光温柔,星河澄明。李世民举杯遥向天际——今夜,他们不为功名,不为征伐,只为风与人间的长久,共饮一场春夜的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