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梦千年 第二部 > 第32章 太子

梦千年 第二部 第32章 太子

作者:趁早睡去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7 08:23:45 来源:文学城

贞观十年初春,长安城的晨光透过街巷,洒在青石板上。

小承风穿过宫门,身着浅青色衣袍,步履轻稳,虽年少,举止间自有几分克制的端方。

他背着布囊,囊中装着笔墨与小册——那是母亲舒涵所授,令他“观世以学,察微以识”。

东市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贩夫挑担、商旅来往。承风蹲在街角,仔细打量着来往的人群,用笔记录米价、货物种类、买卖秩序。

偶尔他掐指算数,唇角微动,像在演练,又似在沉思。

一个卖糖的小贩注意到他,笑道:“小公子,今日来市集闲逛?”

承风微微一笑,点点头。他买了一串糖果,边走边吃。

他走至桥畔,看水流缓行,观妇人浣衣、壮丁挑水。心中暗想:“若北疆的冬天地冻水绝,边民如何取水?粮储不固,又当何以自给?”

他轻声叹息,似与河水对语:“若我将来在北疆,当使百姓安稳,不复忧苦。”

太阳逐渐西斜,承风返回宫中,把今天的所见所思记下。纸上的字迹整齐、灵动,既是小小的策略笔记,也像他对未来北疆的无声承诺。

这一天下午,西市人声鼎沸,铁匠的锤声、布商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小承风蹲在一条小巷口,手中拨着小算盘,眼神明亮。

一位卖豆腐的老妇人正为秤上的豆腐斤数与顾客争执不下,李承风走上前,凑过去,低声说:“婆婆,如果每份豆腐按两两平均,顾客就不会多付,也不会少拿。”

老妇人愣了一下,顺着承风指的斤两看去,眉头顿时舒展开来:“小公子,这话倒是有理,你自己算得准?”

李承风微微一笑:“只是练习算数,顺便帮大家。”

他在街角记下:“斤两失衡,生怨;衡法若公,众心自服。”

身旁一群小孩子在石板路上滚铁环,笑声清脆。他凑过去和他们比赛滚铁环,比速度快,最后无奈输了,小承风笑着说:“我输了,你们赢了。”

一名小商贩看他聪慧谦和,暗叹:“贵族子弟,难得如此。”

夕阳西下,承风收起算盘和小本子,返回宫中。一路上,他还时不时回头看着街市的灯火。

他嘴角轻轻勾起一抹笑意,那一刻,他忽觉:百姓的喜怒哀乐,街巷的民声人气,比宫中章法,更有生气。

这一日黄昏时分,长安街市渐歇。小承风身着浅青衣袍,行于西市小巷,目光所及,不止货价,更察人情。

一名巡街官员查验粮账,神色拘谨。承风蹲在角落,笔下写道:“秤稍偏,易争;账不清,易乱。”

他记下官员举止,心中暗暗思索:“若北疆有人私吞税赋,当如何明断而不伤民心?”

又有士兵巡逻,其中一人因疲惫而略显松懈。承风暗算间距与时刻,低声道:“哨位若安排不当,夜间巡逻必生空隙。北疆之防,当劳逸并衡。”

行至小酒铺,他看店主清点酒水,听客抱怨价高,记曰:“交易以信为本,民心若失,政令难行。”

夕阳照石板,光影漫长。少年抬头望向宫墙,眼神清澈而坚。

百姓只道他聪慧文雅,不知这稚子,已在心中演练治世之理。

回宫后,他将所见一一记下。纸上字迹清整,行间尽是理政雏形。

小承风轻声笑道:“北疆啊,待我长成,必使你稳如磐石。”

贞观十年春,长安乍暖还寒。

朱雀大街南端,国子监外红墙峻峙,柏影重重。朝阳从明德门透入,照在铜兽与石阶上,金光微动,映出春日清寒的光泽。

国学大堂今日设春试。殿前风帘半卷,檐下垂铃轻响,香烟袅袅。百余学子依次列案,案上铺黄笺、置笔砚,肃然无声,惟闻笔触摩纸之细响。

太学博士高坐于前,开卷出题,声音清朗却不带威压:“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可得兼乎?”

堂内气息微凝。春光从窗棂间洒下,落在诸皇子案前的卷面上,尘埃在光中浮动。

李承尧执笔最先落字,他神色笃定,写得一手温润的正楷:“君臣以礼立,父子以情合。礼与情并行,则天下治。”

李承泽略一沉思,随后提笔,字偏行楷,轻快灵动,却略显散漫:“情重则乱,礼重则寒。唯圣人能使二者并,凡人难全。”

最末处,唯有李承风静静垂眸。

他目光落在案上那方墨迹,指尖微动,却迟迟不下笔。窗外风拂竹影,他似在听那风声,却又在思量人心。

良久,他方提笔,行书清隽而有骨:“父为君,子为臣,则义在天下。然子之心若唯在天下,则父之情何寄?情若灭,则天下寒;义若亡,则天下乱。故愿以情守义,以义存情。”

寥寥数语,堂内寂然。

博士微微抬眼,神色复杂。数位文官对视,皆默不语——那文气之清峻,理度之深沉,已非稚子笔力。

夜深。含元殿灯火尽熄,唯东偏殿尚有微光。

金炉中沉香袅袅,风入帘外,烛影在墙上摇曳,如心事未歇。

李世民披一袭常袍,独坐案前。案上摊着数卷春试文卷,最上方,正是李承风的那一篇。

房玄龄、长孙无忌奉召入殿。三人对坐,沉默良久。

李世民终于开口:“今日春试,诸子各有所得。尧聪慧,泽敏捷,安谨慎……唯风,虽寡言,却心思缜密,字里有骨。”

长孙无忌含笑拱手:“陛下夸赞燕王,乃母教有方。”

房玄龄抚须,声沉而稳:“燕王虽性静然,礼数周全,不失母仪所教。然臣以为,其心过于内敛,未必能驭众。”

李世民目光微敛,缓缓道:“驭众不易,守己更难。朕观诸皇子,尧有气,泽有才,唯风——心似镜。”

他指尖轻敲案几,语意渐深,“但镜太亮,未免照得人不安。”

长孙无忌含笑不语,半晌才道:“陛下若虑其孤寡,不如使其出居外府。少年若久在宫中,易受人言。”

房玄龄却缓缓摇头:“未可。燕王既生于宫,又为众皇子之长,倘贸然外迁,恐引非议。”

殿中一静。烛焰晃动,光影映在李世民眉间,似有两念相持。

“陛下,请恕臣直言,太子之位,迟早要定。”

房玄龄抬头看向李世民,目光坚定:“自贞观初立国至今,陛下未立储君,天下皆观。此事,不可再迟。”

长孙无忌轻声补道:“若立储太早,众子皆年幼,反添纷争。”

顿了顿,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李世民一眼,“陛下今日唤臣等夜谈,可是已有意属?”

李世民沉默了很久,才缓缓道:“若论聪慧,风当居首;若论才学,尧不逊人;若论胆识,泽有野心。然三者皆非可一日定论。”

他叹了口气,目光落在那张文卷上——那是李承风的手笔,“以情守义,以义存情”。

李世民喃喃道:“他写得好,也写得太好了。”

“若是太子,情不容多;若是为人,义难全持。

他若真登极,恐要比朕更痛。”

房玄龄闻言,目光微动,低声道:“陛下此言……是惜才,亦是避祸。”

李世民看着烛火,神情缓缓冷了几分:“朕惜他,也怕他。那孩子,太像他母亲。舒涵——她从不争,却谁也争不过她。”

长孙无忌躬身一拜:“陛下明鉴。储位之事,可缓议;然诸皇子学问、教养,宜早设师傅,以正心性。”

李世民收敛思绪,颔首道:“此事明日可行。风性孤静,可令杜如晦兼师,以教其‘处世’;尧、泽则各由文武名师分教。此外——”

他顿了顿,声音放缓,“春试的文卷,不必外传。朕不想他太早被人看见。”

房玄龄与长孙无忌齐声应诺,

风自帘外吹入,烛火微颤。殿内三人静默无言,唯有那卷纸在微光中微微泛亮,似有未竟的命运伏线,静候时机。

贞观十年夏,宫廷内群臣齐聚,朝堂上香烟袅袅,金碧辉煌中透着几分压抑的气息。

群臣轮番上奏,言辞恳切:“陛下,皇长子燕王李承风已十二岁,嫡长子鲁王李承尧十岁,若不早册立太子,兄弟相争,天下难安。”

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沉稳,但眉宇间隐隐透出难以掩饰的思索。

承风聪慧沉稳,似自己当年;承尧温润敏慧,又有皇后之德。两子各具其长,择其一为储,非止家事,更关乎社稷数十年之重。

贞观十年,秋夜。宫中万籁俱寂,只有烛火在风里轻轻摇曳。

李世民坐在案前,批完折子,视线却不自觉落在殿外。那是羽明宫方向,灯火尚未熄灭——舒涵已经安睡,承风还在读书。

他走过去,推门而入。少年伏案而眠,书卷散落,鬓发微乱。

李世民的脚步轻了下来。

他俯身,指尖拂过那页书——是《孙子兵法》。字迹清隽,锋锐中带着冷静的节制。

他忽然低声笑了。“果然……太像她。”

他的声音低沉,混着几分叹息。

“她当年也是这样,夜不肯寐,想着天下局势。她说要我立信于民,不立威于人。如今,你也这般清明……连我都怕了。”

他看着少年微动的睫毛,心底忽生出一种刺痛的柔情。

“若我不是帝王,若她不是舒涵,该多好。

若你只是我儿,不是她的儿子,该多好。”

烛火摇晃,影子落在他脸上,明暗交错,像两种心。

他轻声续道:“承风,我想让你自由,但你是我的血。我想立你为太子,但你是她的子。我若立你,天下会说我被女子惑。可若不立你……你会怨我吗?”

他伸手,抚了抚少年发梢。

那触感温热,却像隔着十年的岁月。

“她啊……她总说,天命不可信,唯人心可度。

可朕知,人心才是最不可度的。”

他收回手,转身离开时,烛火在身后骤然跳亮,仿佛有风拂过。

那一刻,他的背影格外孤独——像是在和整个天下对弈,也像在和自己的心告别。

贞观十年冬 ,含元殿后苑夜色沉静,雪色未化。宫灯照着廊下的白玉地砖,泛着冷光。李世民披着黑貂裘,负手而立。

李承风缓步走来,身穿浅青袍,气度从容,眼中却仍有几分少年天真的明亮。

“父皇召儿臣,有何吩咐?”他行礼,语气平稳。

李世民凝视着他良久,声音低沉:“承风,若有一日,朕让你做太子,你可愿?”

少年一怔,抬头望向父亲。那一瞬间,他看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眼底深藏柔光的父亲。

“儿臣……不敢。”承风低声道。

“为何不敢?”李世民语气淡然,却带着几分探寻。

“太子之位非我所求。承尧是皇后嫡子,群臣归心。若儿臣登位,只会惹天下非议,也辱母亲清名。”

李世民目光微动,半晌,低声笑了:“果然像你母亲。你们——总是知道什么该舍。”

承风垂眸,心中却微微发紧。他能感受到父亲话语下隐隐的情绪,那不是单纯的试探,更像是一次告别。

“父皇,若您问儿臣所愿——儿臣只想为您分忧。能守江山,不必坐天下。”

李世民看着他,忽然伸手,替他拨开鬓发。那一瞬,神情柔软得近乎悲伤。

“你若生在别家,便可一生自由。但你姓李。”

承风低声道:“儿臣明白。可母亲常说,真正的强者,是能在权力之外活得清明之人。”

李世民微微一笑,语气里带着一点无奈:“你娘啊,总是说些让人难回答的话。”

他转过身,望向远处的长安灯火:“承风,天下已定。此后朝局风云,你不必争。若有一日……你弟弟登位,你护他,也护大唐。”

“是,父皇。”承风俯首,眼底的光如星辰。

那一夜之后,李世民未再提太子之事。

贞观十一年正月,李世民册立鲁王李承尧为太子。朝堂欢呼,天下安稳。

舒涵听闻此事,只是静静坐在灯下,淡淡一笑,低声喃喃:“他还是不肯让儿子走他的路。”

烛火映出她的影,温柔又孤单。她没有惊讶。这本就是她预料之内的事。

“他终于舍得了。”她轻声自语,语气里没有怨意,只有一点淡淡的心疼。

她知道他为何犹豫。因为那份爱,太深;那份忌惮,也太重。

李世民不敢让自己太依赖她,也不敢让她的血脉成为天下争议的源头。所以,他宁愿舍弃。

这是帝王之心,也是男人的痛。

夜深,雪还在下。宫阙的檐角被积雪压得低垂,寒风穿堂,卷起檐下的铜铃,发出一声又一声的脆响。

李世民披着玄裘,独自走在长廊上。

他未带灯,未召侍卫,只带着自己长长的影子。

羽明宫的方向,仍有一盏灯未灭。那是她的宫。

他站在那灯下,许久未动。

屋内的光很柔,他知道,她还醒着。

也许她在看折子,也许在写什么话。她总这样,在天下安定的夜里,为他忧思。

“她永远是朕前面的那一步。”他低声说,“无论是筹谋,还是放手。”

他忽然笑了。那笑意温柔,却带着一点悲伤的疲惫。

他知道,她什么都明白。她明白他为何不立承风——因为天下不会容,朝臣不会服。她也明白,他的那一点犹豫,不是出于公义,而是出于爱。

李世民抬头,看着那扇紧闭的宫门。

“舒涵,你可知——若我不是天子,我必立你为后,立承风为储。”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但我若真那样做,就不是李世民了。”

风雪扑面,冷得刺骨。他伸出手,雪花落在掌心,化成水。

那一瞬间,他仿佛又看见了那个十七岁的自己,在惠明寺的回廊上,试探地伸出手去,去触碰她的发。

那时他还没学会克制,还没学会算计。

那时的她,会笑,会躲,会回头看他一眼。

“那一眼啊……”他喃喃,“此生都没能忘。”

他缓缓靠近宫门,指尖几乎触到门上的铜环,却又停下。

他知道,她不会出来。她懂他为何来,也懂他为何不能见她。

灯光微晃。风卷起他的衣袍,烛影在风雪中摇曳,如同他心底那一点摇不散的执念。

他轻声呢喃:“舒涵,你给了朕天下。而朕……却不能给你一个名分。这便是帝王之业,也是帝王之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