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菌子中毒啦! > 第13章 除祟节2

菌子中毒啦! 第13章 除祟节2

作者:御霜寒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6 03:07:31 来源:文学城

忽然间,赵景合看到了只在网上见过的东西——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星光瓷器玲珑。

这种瓷器浑身是孔,却又滴水不漏。起源于宋代,当时主要用于香薰炉制作。一次施釉失误,釉料淤塞孔眼,却意外呈现出似透非透的美感,匠人由此受到启发,经长期摸索实践,创造出玲珑瓷。清代,制瓷工人将青花与玲珑眼相结合,形成了青花玲珑瓷。

赵景合两眼冒光着刚想过去看看,周围与眼前的灯与蜡烛瞬间熄灭,整个桃村都暗了下来。他连忙回到陆知遥身边,像个挂件似的紧抱他手臂。

陆知遥轻握他手,解释道:“别怕,只是村里的除祟节要开始了而已。”

桃村在陆知遥救下时已经发生过很多恐怖案件,所这几年创办了除祟节保平安。

“除祟节正式开始!”

面前不远处的大舞台亮起,戏台前的人越聚越密。今年的除祟节和以往不同,除了往年的傩戏、炭花舞、打铁花。还多了,邹城火虎与火壶,五场表演像五重烧得通红的镇邪锁,把全村的晦气牢牢困在火光之外。

这第一重,是傩戏。

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由于历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艺术影响不同,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种。地戏是由明初“调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贵州屯田戍边将士的后裔屯堡人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种傩戏,所演都是反映历史故事的武打戏。阳戏则是端公法师在作完法事后演给活人看的,以演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被专家们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由老师傅带着三个徒弟扮成“开山神”“判官”“土地公”,戴着樟木面具,踩着罡步绕戏台走三圈。锣钹声沉得能压下风声,开山神手持桃木剑,对着戏台四角各刺一下,嘴里念着老祖宗传下的除祟咒:“邪祟休近,神明护门,五谷丰登,岁岁安宁”——这是为节日“定根”,先请神明镇住场子,挡住外头的邪祟往里闯。

咒词刚落,戏台两侧就亮起两团暖光——另一位老师傅正蹲在那里,把烧红的木炭往铁网火壶里填,木炭“滋滋”吸着壶底的桐油,火星从网眼儿里钻出来,像给傩戏的“神坛”镶了圈金边。

紧接着是第二重,火壶。

火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器具,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用途和表现形式。

如广东非遗火壶表演寓意着“火除邪祟,百家安宁”,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等傩戏的面具收进木箱,火壶表演就接了场。

老师傅穿着浸过防火水的粗布褂,双手各提一个火壶,手腕轻轻一抖,壶里的木炭就跟着转起来,火星顺着壶口的弧线洒成细雨,落在他脚边的青石板上,只留下点点黑痕。

他走的是“回字步”,火壶在身前身后绕着圈,两团流动的火光像两条护院的火蛇,把戏台周围的窄巷都照得亮堂——老沈说这是“火壶巡街”,用炭火的阳气扫走藏在巷子里的阴祟,让邪物连靠近戏台的胆子都没有。

走的路线是老辈画的“八卦图”,火星绕着八卦阵转,把竹杆往空中抛,炭笼划出的火圈像一道活的“火结界”,村里老人说,这是用“人间烟火气”烧走藏在角落的小邪祟,让它们不敢躲在柴房、墙角里作祟。

接着上场的炭花舞和打铁花,把气氛推到了顶点。台上两位老师傅炭笼甩得比往年更急,火星绕着最开始那位老师傅刚巡过的巷子转,和火壶的余温叠在一起,暖得人手心发烫。

戏台东侧的高台上,老师傅的铁水一棒击向夜空,金色的铁花落在火壶的光里,竟像是两团火融在了一起。台下的孩子们追着火星跑,老人们却盯着火壶、炭花、铁花交织的光网,嘴里念叨着:“三重火了,邪祟该怕了。”

炭花舞,又称七江炭花舞,是湖南隆回的一种民间绝活,2009年被公布为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它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渔猎文化,由古代梅山峒民深夜狩猎时照明的火把发展而来,后来又借鉴了夜晚照鱼用的炭灯,二者结合形成了后来的舞蹈形式。

表演时,将火红的木炭燃料装入用铁丝编成的小网笼中,再用绳索将铁丝笼系于一根小竹杆的尖顶处,表演者手持竹杆甩动铁丝灯笼,通过甩、抛、绕、抖等动作,让火星飞溅,其舞蹈动作变幻无穷,如“雪花盖顶”“黄龙缠腰”“双龙抢宝”等。

打铁花 ,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焰火技艺,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铁花原是工匠们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化为节庆表演。

表演前,要在空阔的场所搭出六米高的双层花棚,棚上密布新鲜柳枝,绑满烟花鞭炮等。表演时,打花者头戴反扣的葫芦瓢,**上身,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上棒,一手拿着未盛铁汁的下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击上棒,将1600℃以上的铁水击向空中,铁水瞬间迸射成直径数十米的璀璨花雨,场面十分壮观。

只见台上的老师傅将木杆一头浸在冷水里,再猛地插进熔炉,通红的铁水“唰”地粘在杆头。他往后退了两步,手臂一扬,木杆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

“嘭!”

铁水被甩向夜空的瞬间,突然炸开,千万点火星四散开来,像漫天的流星坠向地面。人群里爆发出惊呼,孩子们踮着脚,伸手去够那些落下的火星,却又在火星快到跟前时笑着躲开。

台下的老人们眼睛都看直了——红的、金的、银的火星,在黑夜里织成一张发光的网,比过年的烟花还要亮,还要暖。

老师傅越打越投入。他不断将木杆探进熔炉,再用力甩出,铁水一次次炸开,火星落在地上,溅起细小的火花,却不会烧到衣服——后来才知道,老师傅选的铁屑含碳量正好,烧出的铁花温度虽高,却散得快,落在布衫上只会留下个淡痕。

“好!再来一个!”人群里有人喊。老师傅听见了,手臂甩得更用力,铁花炸得更高,几乎要碰到旁边的老槐树。

打铁花不是耍把戏——铁水是铁匠的魂,每一滴都浸着汗水,每一朵铁花都藏着匠人的劲儿。就像老师傅们一辈子守着铁匠铺,不管日子多难,只要炉火不灭,心里就踏实。

当铁水被甩向夜空,炸开的瞬间,老师傅感觉浑身的血液都在沸腾。火星落在脸上,带着点微烫,却一点都不疼,反而像以前师傅的手掌,轻轻拍在他的心上。

1600℃的铁水被老师傅一棒击向夜空,炸开的铁花比星星还亮,簌簌落在戏台顶的柳枝上(柳枝是提前绑的,取“祛秽”之意)。

台下的人都仰着头,看铁花从高空洒下,像一场金色的雨——老辈传下来的说法,铁是“阳刚之物”,高温铁花能烧尽附在人身上的“晦气”,谁被铁花的碎光沾到,来年就能少生病、少遇坎。

扛着缠满铁丝笼的竹杆上场。

铁丝笼里的木炭烧得通红,父子俩甩动竹杆时,火星像金雨似的落在戏台周围的干草上(早有人提前泼了水,只冒白烟不燃火)。

他们走的路线是老辈画的“八卦图”,火星绕着八卦阵转,把竹杆往空中抛,炭笼划出的火圈像一道活的“火结界”,村里老人说,这是用“人间烟火气”烧走藏在角落的小邪祟,让它们不敢躲在柴房、墙角里作祟。

最后压轴的邹城火虎一登场,全场的欢呼差点盖过礼花筋的“滋滋”声。

周虎的虎衣裹着火星扑出来,三个打虎人举着带火的棒围上去,火虎的利爪扫过戏台时,火壶师傅突然提着两个火壶绕到戏台边,手腕一扬,火壶里的火星正好落在虎衣的礼花筋上,让原本就亮的虎衣更添了层火气。

“火虎配火壶,邪祟跑无路!”台下有人喊,周虎听得精神一振,虎步迈得更稳,最后一扑一掀,把“年祟”赶跑的架势,看得人人心头敞亮。

邹城火虎是山东省邹城市太平镇平阳寺村的一种独特传统民间舞蹈,已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火虎表演由平阳寺村周家根据普通舞狮表演和民间礼花筋表演综合演变而来,已有120余年历史。

虎表演体现了鲁南地区的特色编制工艺,融合了地方戏曲、舞蹈的元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展现了劳动人民勇猛果敢、不畏□□的优秀品质。

五场表演结束时,子夜的钟声刚敲过第一下。老人们把裹着铁屑、炭灰、火壶余温的除祟符分给大家,戏台前的火光虽渐渐暗了,可每个人心里都揣着团暖烘烘的火——这五重火镇住的不只是邪祟,更是全村人对来年平安的盼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