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昏君只想保命 > 第34章 第三十四章

昏君只想保命 第34章 第三十四章

作者:未名月下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7-14 13:43:35 来源:文学城

把武举计划透露给古大将军,杨善开心了一整天,晚上牧峥从老古口中听说了皇上有施行武举的想法,他也顾不上别扭了,跑上四楼找杨善求证。

杨善把写好的诗词集拿出来翻看,琢磨放在哪里合适,下午李侍中提到去弘文馆听政的事,他的意思是新年过后再开始,界时大皇子和二皇子也要入学,有杨善在旁边盯着,方便师生双方尽快适应新环境。

他不想等那么久才把诗词集展露出来,传到女主所在的北方还不知何年何月呢,万一她提前把诗背出来,过后再被人扣上剽窃的罪名,他的罪过可就大了。

杨善正看得入神,牧峥就闯进了书房,他被脚步声惊得手抖了下,诗词集掉到脚边,刚好翻到岳飞的满江红那一页。

牧峥见吓到皇上了,正要伏身请罪,低头就看到纸上的字,他整个人都愣住了。

俯身捡起诗词集,他看得移不开眼,为磅礴激昂的词句陶醉不已,喃喃道,“贺兰山在哪里?岳飞又是谁,他是怎么写出如此雄壮之言的?”

杨善的藏书计划被打乱,傻眼的看着牧峥,不知怎样反应才好,他小声道,“你能装做没看见吗?”

牧峥好笑道,“为何要装做没看见,如此佳作就应该传扬出去,助作者流芳千古才是,陛下还想要独占吗?”

见他并没有怀疑书的来历,杨善决定装傻到底,试探道,“我是觉得这本书出现得突兀,解释起来太麻烦了,前几天在书架上发现时只觉得字体很有趣,等老大老二习字时可以给他们当字帖,细看才发现里面的诗词都很不错,这才收起来慢慢品读。”

牧峥赞叹道,“何止不错,臣从未见过如此直抒胸臆的好词,看纸张状态至少是十年以前装集成书的,先帝晚年喜欢收集奇珍孤本,恐怕他都想不起是从哪里弄来的,只是可惜不知岳飞是何人,录成此书的又是哪位高人。”

说完他接着往后翻,又是一首李贺的诗,念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关山?我只知京城往东不远有个关山,那里连五十个乡都没有,哪来的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凌烟阁又是哪里?最后一句是嘲讽书生封不了侯吗?给那些文官看到还不得气死。”

杨善大笑,“爱卿要是喜欢,命人多抄几本就是,你匆匆跑上来又是为了何事?”

牧峥这才想起刚才吓到皇上了,拱手歉意道,“刚才是臣莽撞了,听老古说陛下有意推行武举,一时激动就跑快了些。”

杨善点头,“我是有这个打算,大齐平稳发展了数十年,在四周蛮夷眼中与肥羊无异,爱卿不是想收服北蛮么,是时候为大战储备人才了。”

牧峥迟疑道,“此事恐怕很难促成,那些文官把持朝政多年,别看内部党争不断,面对武官就会联起手来一致对外,陛下也未必是对手。”

他担心的看着杨善,别看皇上自登基以来在数次争锋中都能稳压文官一头,那是因为他的举措适当,愿意采纳意见,且没有触及到文官群体的核心利益,他们不过是吃些小亏哄皇帝开心罢了。

通过武举壮大武官势力就是碰到了文官的逆鳞,肯定会引来剧烈反弹的,甚至有可能造成皇位不稳,两位亲王习惯在朝堂上装哑巴,可不代表他们真的哑了,万一生出不该有的心思,皇上就危险了。

杨善也没有跟文臣硬刚的打算,赞同道,“阻碍是必然的,但并不妨碍我们慢慢谋划,你们私底下把武举制度完善出来,总有一天会找到机会的。”

牧峥看出杨善并没有冒进的打算,这才露出放心的笑容,他好喜欢这种共同谋事的感觉。

他笑着应了声,又看向诗词集,提议道,“陛下想用此书给皇子当字贴,不如命翰林院制成雕版,多印刷几份,省得皇子们争抢。”

杨善巴不得全天下人手一本诗词集,笑道,“好主意,翰林院是天下文豪汇聚之地,也可请他们品鉴一二。”

次日一早,杨善命人把诗词集送到翰林院,命专职印书的官员制成雕版,先印个五百册出来,当作新年礼物赏赐给朝中官员。

听说皇上从先帝藏书里找到一本感兴趣的诗词集,没工作的翰林都跑去欣赏,然后他们就疯了,每人抄几首看得如痴如醉。

杨善忙碌一上午,歇过午觉发现代笔的翰林不见了,日常随身三剑客剩下的两位也跟屁股底下坐了只刺猬似的,整个人都快扭起来了。

他奇怪道,“你们闹肚子了?常翰林呢?”

两人赶忙坐正,赧然道,“常翰林请假了,说是陛下送到翰林院的诗词集太过惊艳,他走不动道了,我们也好想去看。”

杨善都服了,笑骂道,“为了几首诗连公事都敢耽误,常翰林那个书呆子是不想升职了么,我背几首你们记下来,然后给我老实干活。”

事实证明他太低估传世佳作带给人的震撼了,听了几首诗后思政殿也多出两个手舞足蹈的疯子。

杨善哭笑不得,正想喝令两人正常点,内谒者就送上来一叠请见条陈,吴中书和李侍中的摆在最上边。

他还当发生了什么事,把人宣进来才知道他们都是为了诗词集而来的。

杨善傻眼的看着激动的朝廷重臣们,看他们如狼似虎的眼神,要不是君臣有别,都能冲过来把他提起抖落几下,看能否再掉出一本来。

他是想过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会造成轰动,可眼前这架势只能用炸窝来形容好不好。

杨善问道,“那些诗词就这么好?值得你们放下工作跑来找我要书?”

吴中书激动道,“何止是诗词绝无仅有,写诗填词之人也堪称当代大儒,请陛下签署谕令,命各地官员寻访作者,收入朝中为国效命。”

朝中凡四品以上文官都是由科举入仕,对诗词文章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哪怕浸淫官场多年也难改初衷。

杨善心说我上哪找李太白去,会作诗和会当官那是两回事好不好,他拒绝道,“怎能为一本书就惊扰地方,诗中很多地名都不知是指代哪里,爱卿就没想过作者并非本朝之人么,说不定是历经千年岁月才收集成册的。我已经命翰林院印刷出版了,等诗词传遍天下,若有作者还在人世,不必特意寻找也会出来的。”

众人激动的神情都暗淡下来,李侍中叹道,“陛下言之有理,如此惊才绝艳之人一经问世必会流传千里,是不可能埋没在乡间的,可惜我等福薄,不能当面请教一二了。”

杨善笑道,“我大齐也未必没有这样的人才,不如由翰林院起头,我们办个文集,每月一刊登载诗词文章,投稿者不限身份男女,给出投稿格式,一律封名择优录取,如何?”

翰林院祭酒首先响应,兴奋道,“陛下高见,待文集推广到全国各州,我大齐文坛必将更加鼎盛。”

吴中书也笑道,“此举大善,明年恩科,后年也是科举之年,届时京城人才济济,肯定会佳作频出的。”

哄走了一帮老小孩子,杨善认命的继续跟奏折搏斗,接下来几天,因诗词集发疯的现象在京城持续漫延,据轮值的千牛卫说,大街小巷都在传颂,青楼楚馆和戏院也在加紧谱曲,用不了多久就会传遍全国了。

杨善对诗词集造成的轰动效果相当满意,这几天在朝会上找他麻烦的官员都少了,全是托先辈的福。

没等他得意两天,麻烦再次找上门来,御史在大朝会上弹劾前往尹州赈灾的许敢将军,参他横行地方,指使灾民惊扰乡绅,阻碍经商,请杨善治他失职之罪。

杨善冷笑,“前往赈灾的钦差是朕选的,花御史是想说朕识人不明吗?再看你参的几项罪名,横行地方是说许敢他行事得民心,让尹州的官老爷束手束脚了。惊扰乡绅就是有富户霸着粮食物资,不肯参与救灾。阻碍经商是说那些商贾不敢哄抬物价,没发上难财,朕解读的可对么?”

花御史吓得瑟瑟发抖,杨善对朝臣向来谦和有礼,很少使用朕这个皇帝专用的自称,每次说出朕这个字都会造成相当大的威慑力。

群臣也在杨善的扫视下低了头,他们没料到从未出过京城的皇帝会如此了解灾情期间出现的种种问题,参许敢是见不得武官经由此事发展壮大,可不想引起皇上对文臣不满。

李侍中走出班列,举笏奏道,“陛下,花御史年轻气盛,许是受人蒙蔽也未可知,不如再派一位钦差前往尹州,亲眼见证许敢将军的赈灾结果。”

杨善在心中叹息,能从千军万马中爬到宰相高位,李侍中除了底限比吴中书高些,行事也未必光明正大,口中再如何为他着想,为了自身利益也能反手给他一刀,幸好当初没完全相信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