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感悟来语 > 第1章 不想上学

感悟来语 第1章 不想上学

作者:执熠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4 21:56:38 来源:文学城

闹钟在六点三十准时响起,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我的梦境。我伸手按掉它,在突然的寂静里,那不想上学的念头,不再是孩子气的任性,而是从骨髓里弥漫出的、沉甸甸的倦怠。

这倦怠,首先来自身体。我的每一寸肌肉,都像被灌满了铅。那沉重的书包,昨夜刚装上今天要用的七八本教材和十几套试卷;它的重量,不只是物理的,更是象征的——它里面装着我的未来,也压着我的现在。镜子里,那张脸写满了疲惫,眼下是两抹淡淡的青黑,那是昨夜与数学题缠斗到凌晨留下的勋章,或者说,烙印。我感觉自己像一根被过度拉伸的橡皮筋,失去了所有的弹性,只剩下随时会崩断的危机感。

而这仅仅是表象。更深层的疲惫,源自一种精神上的“空转”。我坐在教室里,感觉自己像一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晨读,我们的嘴巴整齐划一地一张一合,吐出的是标准答案,湮没的是个人思考;课堂,知识被切割成便于吞咽的碎块,我们用最快的速度抄录,却来不及品味与消化;晚自习,笔尖在试卷上沙沙作响,那声音汇成一片沉闷的海,淹没了所有关于“为什么”的疑问。我们学习,似乎不再是为了理解这个世界,而是为了精准地填满答题卡上的那些空格。思想被囚禁在考纲划定的围墙里,想象力则在无数次的重复练习中,折断了翅膀。这是一种清醒的耗竭,我知道我正在“努力”,却感受不到任何创造的喜悦与心智成长的充盈,仿佛只是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传送带上,麻木地向前。

人际关系的微妙张力,则让这种倦怠变得更加具体。教室里,空气仿佛是粘稠的,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竞争。每一次考试排名公布,都是一次微型的心理地震。我们既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又是暗中较劲的对手。那些曾经可以畅谈梦想与远方的朋友,如今的话题,也越来越多地围绕着分数、排名和未来的大学。那份纯粹的、轻松的联结,似乎正在被一种功利的、紧张的氛围所稀释。我感到一种深刻的孤独,即便身处人群中央。

有时我会想,我抗拒的,或许并非是“学习”本身。我依然会为一首唐诗的意境而心动,会为物理定律揭示的宇宙奥秘而惊叹,会为历史长河中一个抉择的瞬间而神往。我抗拒的,是这套被高度格式化的、指向单一评价标准的教育流程。它把浩瀚的知识海洋,浓缩成了考点汇编;它把充满奇遇的探索之旅,简化成了固定的跑道。我们在这条跑道上拼命奔跑,不敢停歇,不敢旁顾,生怕一个掉队,就被贴上“失败”的标签。所有的独特性,在这里都被视为需要被修剪的枝杈,最终的目标,是把我们塑造成一颗颗规格统一、便于管理的螺丝钉。

窗外的阳光很好,有麻雀在枝头跳跃,它们的存在,提醒着我世界本该有的、自由而鲜活的模样。我多想拥有一个“间隔”,不是懒惰的逃避,而是一次深呼吸,一次寻找自我的机会。去读一本与考试无关的书,去真正地爱上一项运动,或者,仅仅是发呆,让思绪漫无目的地飘散,重新缝合我被割裂的感知力。

最终,我依然会挣扎着起床,洗漱,背起那个沉重的书包,汇入上学的人流。这并非屈服,更像是一种暂时的妥协。因为我明白,此刻的我,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完全打破这个“迷宫”。但我知道,那份“不想上学”的情绪,并非毫无价值的负能量。它是我内心尚未熄灭的火苗,是对另一种更完整、更自由生长状态的渴望。它提醒我,不要在这日复一日的循环中,彻底忘记了自己出发时的模样。

于是,我推开门,走进晨光里。脚步沉重,但心底,却存着一份不甘的、微弱的星光。那是我为自己保留的,一个关于逃离,以及未来某日真正回归的,无声的约定。

那座矗立在晨光中的学校建筑,于我而言,早已不再是一个承载知识与梦想的殿堂。它更像一个巨大而精密的迷宫,每一个转角都可能遇到不想面对的人和事,每一条走廊都回响着令我窒息的规训与耳语。我并非不想汲取知识,并非不渴望同龄人的喧闹与陪伴。我只是,不想面对迷宫里的很多东西——那些构成我日常生活的、细碎而锋利的碎片。

这一切是从何时开始的?记忆像一幅褪色的水彩画,边界模糊,只剩下大块的、不愉快的色块。或许是当那位老师的目光,从最初的期待逐渐转变为毫不掩饰的厌弃时;或许是当那些曾经一起追逐打闹的同学,开始在背后编织关于我的、我甚至无从知晓的流言时;又或许,仅仅是当每一天的作息表,像铁铸的模具一样,试图将我这个不规则个体强行嵌入时。反感是无声无息的累积,像书桌上那道被我无意识刻下的划痕,日复一日,越来越深,直至无法忽视。

清晰的转折点,发生在初一下学期那个百无聊赖的下午。数学老师在讲台上讲解着枯燥的公式,声音平直得像一条永无止境的直线。窗外的云朵自由地舒卷,一只鸟雀掠过天空,留下短暂的弧线。那一刻,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击中了我:我为什么一定要在这里?这个问号一旦产生,便迅速生根发芽,长成了行动的藤蔓。我学会了逃课。最初,只是偷偷背着家长到校门口又跑到奶茶店待着,听着风声,感受着胸腔里那颗因“违规”而剧烈跳动的心脏,那里面不仅有恐惧,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挣脱束缚的快感。

后来,这种“逃离”变得愈发频繁和熟练。我知开始在班主任不在时逃晚自修,在这些偷来的时光里,我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只是呼吸,只是发呆,只是让自己从那个“好学生”的角色中暂时剥离出来,做一会儿纯粹的、不被定义的自己。

然而,秘密总有被戳穿的一天。当老师将电话打到家里,当我的逃课记录被清晰地摆在父母面前时,我首先看到的,是他们眼中那种混合着震惊与受伤的神情。那是一种信仰崩塌的悲伤,他们无法理解,他们眼中一向“听话”的孩子,为何会走上这样一条“歧途”。母亲的红着眼圈,沉默地坐在沙发上,那沉默比任何责备都更有分量;父亲则用一种痛心疾首的语气,反复追问着“为什么”。

家庭的氛围,从那时起就彻底改变了。悲伤的潮水退去后,裸露出来的是坚硬的、名为“愤怒”的礁石。劝说变成了咆哮,关怀演变成了控制。他们开始严格审查我的放学时间,检查我的手机记录,与老师建立更紧密的“同盟”,试图将我牢牢地锁回那个他们认为是“正轨”的笼子里。最让我无力的是,他们之间也因此爆发了无休止的争吵。母亲责怪父亲管教不严,父亲埋怨母亲过于溺爱。我坐在自己的房间里,听着门外那些尖锐的、因我而起的词语相互碰撞,内心的波澜却意外地平静,甚至带着一丝麻木。

我知道,这种平静在旁人看来,或许是一种极致的自私。他们会说:“你看,父母为你操碎了心,你却无动于衷。”可是,他们不明白,那并非无动于衷,而是一种过度承载后的情感休克。当一个人的内心已经被自己的挣扎填满,被无助和迷茫反复冲刷时,他哪里还有多余的力气,去为外界的风暴做出“恰当”的反应?我的平静,是我最后的保护壳。

我试图与他们沟通,尝试解释那种在传统课堂里日益强烈的“窒息感”。同样是老师讲课,为什么在学校里我就难以集中注意力?我想,那是因为环境。学校里,知识被捆绑着分数的枷锁,老师的眼神里掺杂着对绩效的考量,同学的氛围里弥漫着无声的竞争。每一分钟,我感受到的不是求知的好奇,而是无形的压力。而在家里,对着电脑屏幕上的网课,我反而能找到一丝久违的专注。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暂停、回放,可以因为没有旁人的目光而大胆地提出“愚蠢”的问题,甚至可以因为老师某一句精彩的引申,而去查阅更多相关的资料。学习,在这里短暂地回归了它的本质——一种纯粹的思想探索。

但我的父母,他们是另一个时代的人。他们的观念,像一本装订严谨、不容修改的古旧书籍。在他们看来,端坐在教室里,有老师的监督、同学的氛围,才是学习的唯一正途。任何脱离这个场景的学习,都是偷懒、是借口、是离经叛道。“网课?那能学进去什么?不就是对着电脑走神吗?”他们斩钉截铁的判断,关上了我们之间最后一扇可能沟通的门。他们的古板,像一堵厚厚的墙,我在这头呼喊,他们在那头,只能听到一片模糊的噪音。

于是,我成了一个被困在双重迷宫里的囚徒。学校的迷宫,由不喜欢的师长、复杂的人际和僵化的体制构成;家庭的迷宫,则由不被理解的痛苦、无休止的争吵和以爱为名的禁锢构成。我所有的逃离尝试,最终都只是从一个牢房,走进了另一个牢房。

我渴望的,其实很简单。我渴望一种被“看见”,而不是被“审视”。我渴望我的痛苦能被理解为其来有自的困境,而不是青春期的无理取闹。我渴望我的父母能暂时放下他们的愤怒与焦虑,试着来我的内心世界看一看,这里的荒芜与挣扎。我渴望学校能不仅仅是一个生产标准化产品的工厂,而能容得下一两个像我这样“不规则”的零件。

我知道,我依然会在这个迷宫里继续行走。或许有一天,我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口;或许有一天,我能强大到足以拆毁这座迷宫。但在那之前,这份“不想面对”的情绪,就是我内心尚未熄灭的微小火种。它提醒着我,我还在感受,还在挣扎,还在渴望自由。这本身,就是一种不肯认输的倔强。

当明天的太阳升起,我可能依然会背起书包,走向那座建筑。我的脚步或许沉重,但我的目光,会始终在搜寻着墙壁的缝隙,和窗外那片,属于我自己的、自由的天空。

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夹缝之中。一边是外部世界施加的、期望我“迷途知返”的巨大压力;另一边是内心世界里,两种截然不同想法日夜不休的激烈战争。我的一部分在顺从,在愧疚,在试图重新挤进那个既定的模子;我的另一部分在反抗,在辩护,在拼命守护那一点点自由的星火。

我依然会不定期地逃课,但每一次的逃离,都不再像最初那样纯粹,而是夹杂着更多的犹豫、自责与对后果的权衡。我也依然会大部分时间待在学校,但坐在教室里的我,灵魂常常是抽离的,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观察着这个我既身处其中又格格不入的系统。

这种“双重思想”的状态,极大地消耗着我的情感和精力。它让我时而觉得自己是个清醒的斗士,时而又觉得自己是个无可救药的失败者。我在这两种极端之间摇摆,寻找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平衡点。

我知道,最终的出路,或许不是彻底地倒向任何一边。也许,我需要在理解外部世界规则的同时,也不放弃内心那个真实的声音。我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既能与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共存,又能守护好内心那片渴望自由与真实的空间。

这个过程注定漫长而痛苦。但这份痛苦,这种挣扎,恰恰证明了我还没有麻木,还没有完全妥协。那个“不想面对”的念头,和随之而来的所有外在压力与内心交战,就是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为寻找自我、定义自我所必须经历的,一场盛大成人礼

深夜,我蜷缩在被窝里,耳机中流淌着低吟的旋律。这方黑暗的小小空间成了我唯一的避难所,隔绝了外界的期待与压力。音乐在耳畔盘旋,却带不走脑海中翻腾的疑问:我还要不要继续读书?如果不读书,我又能做什么?学校这座曾经承载梦想的殿堂,如今却成了痛苦的源泉。

每当清晨闹铃响起,一阵生理性的厌恶便从胃部升起。穿上那身统一的校服,我感觉穿上的是一套无形的枷锁。走在通往学校的路上,脚步越来越沉重,仿佛每一步都在远离真实的自己。

课堂上,老师的声音变得模糊而遥远。我盯着黑板上的公式,它们像一群陌生的符号,无法进入我的大脑。曾经对知识的好奇心,如今被无尽的疲惫取代。我观察着周围的同学,他们似乎都能适应这套体系——按时交作业,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各种活动。而我却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一个试图融入却始终格格不入的异类。

学校的规章制度像一张无形的网,束缚着每一个自由的念头。从发型到着装,从言谈到举止,处处都是限制。为什么我们必须整齐划一?为什么独立思考被视为麻烦?为什么个性表达被当作叛逆?

更令人窒息的是那无处不在的比较和竞争。每次考试后的排名,老师对“优等生”的偏爱,家长会上父母尴尬的笑容……所有这些都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你的价值取决于你的分数。我不禁想问:这是教育吗?还是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淘汰游戏?

人际关系的复杂更是雪上加霜。小团体的排挤、背后的议论、为了成绩的勾心斗角……这些都让我对学校社交望而却步。我逐渐学会了在课间躲进厕所隔间,只为了避开那些不得不进行的尴尬互动。

我清楚地意识到,我对学校的厌恶可能超出了正常范围。每当临近考试,我会出现持续的失眠和莫名的胃痛。走进校门时,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已成为常态。课堂上,有时会突然感到呼吸困难,仿佛整个教室的空气都被抽空了。

也许,我患上了某种心理障碍。上网搜索症状,焦虑症、抑郁症、学校恐怖症……这些专业术语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挣扎。但我害怕确认,害怕被贴上标签,更害怕面对他人“无病呻吟”的评价。

心理障碍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让你同时承受症状的痛苦和“是不是我想太多”的自我怀疑。你明知道有些恐惧是不合理的,却无法摆脱它的控制;你清楚看到别人都能轻松应对,唯独自己深陷泥沼。

最孤独的是,这种痛苦无法与人言说。向父母倾诉,他们会说:“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坚强点。”向老师求助,可能换来的是“别找借口”的眼神。同龄人之间,谁又愿意承担他人的情绪重负?于是,所有情绪都被压在心底,直到在被窝里随着音乐慢慢流淌出来。

## 教育的迷思与社会规训

在痛苦的反思中,我开始质疑教育的本质。现有的教育体系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它真的适合每一个人吗?

现代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工业革命时期的需求,培养标准化的劳动力。整齐划一的课程、固定的作息、统一的标准答案,这一切是否在无形中扼杀了创造力和个性?我们被教育要服从权威,遵守规则,在既定轨道上奔跑,却很少有人教会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倾听内心的声音。

想起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写道:“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正是价值观的单一与思想上的盲从。如今的教育,是否正在制造这种“不理智”?当我们都被塑造成社会期望的模样,还有谁能保持那份珍贵的“理智”?

我并非否定教育的价值,而是质疑它现有的形式。真正的教育应该如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倡导的,是一种解放的实践,是唤醒批判意识的过程,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

如果离开学校,前路在何方?这个问题的沉重,常常让我刚萌生的逃离念头迅速消退。

现实社会的门槛越来越高。没有学历,连敲门砖都没有。我能做什么?进工厂?送外卖?这些工作不仅辛苦,收入也不稳定。更可怕的是,这些职业路径很可能让我失去进一步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我也曾幻想过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自学编程、从事创意工作、创业……但每个方向都需要极大的自律和坚定的内心。在缺乏支持和指导的情况下,这些道路布满荆棘。

况且,我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还不够了解。在学校体制中待久了,我已经习惯了被告诉要做什么,反而失去了自主探索的勇气。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这简单的五个字,实践起来却如此艰难。

也许,问题不是“读书还是不读书”,而是“如何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成长”。在彻底的服从与彻底的逃离之间,或许存在第三条路。

我可以尝试在体制内寻找弹性。比如申请转学、选择更适合的课程、寻求心理辅导支持。也可以在校外发展自己的兴趣,平衡学校生活的压力。关键是改变心态——不再将学校视为全部,而是把它当作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非定义自我的唯一场所。

历史上,很多成功人士都曾与教育体制产生过冲突。爱因斯坦曾被老师认为“不会有太大出息”;乔布斯辍学后却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保持了内心的独立和思考的自由。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谈到:“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这个诗意的世界,或许就藏在我们对主流生活方式的反思与超越中。

音乐还在循环播放,但心中的迷雾似乎散开了一些。我意识到,无论选择哪条路,都需要勇气和担当。

如果我选择继续留在学校,那不是屈服,而是一种策略性的坚持。我会带着清醒的批判意识,在夹缝中寻找成长的空间。把学校当作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而非全部世界。

如果我最终选择离开,那也不是逃避,而是对另一种可能性的探索。我会做好充分准备,为自己负责,勇敢面对未知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我需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寻求专业帮助。心理问题不是耻辱,而是需要治疗的疾病。只有心理健康,我才能做出真正符合自己利益的决定。

夜更深了,我摘下耳机,窗外透进一丝曙光。明天我还是要起床去学校,但也许心态会有所不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我们塑造成社会期望的样子,而是帮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适合所有人的道路。每个人都得在摸索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也许我还会在被窝里迷茫很多个夜晚,但至少今晚,我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微弱勇气。

正如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所述:“向着高处挣扎本身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或许挣扎本身,就是答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