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繁露春秋 > 第82章 馀音社

繁露春秋 第82章 馀音社

作者:Pythagozilla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7-01 08:49:01 来源:文学城

风筝飞远,落日将余晖洒在初春的御花园中,晚风微凉,红墙外已有宫人低语走动,众人也到了该下值散去的时候。

梁珣带着徽止先行告辞,徽止临走前冲林璠丢下一句:“走啦,答应我的小投壶,明天要送来!”说完便仰着头,一脸娇气又干脆地迈步离开,裙角一甩,倒像是她自己才是主子。

林璠虽微感不舍,却自幼受瑟若教养,性情克制不任性,况且晚饭后还有功课,便和瑟若说了一声,先回澄心殿去了。

瑟若目送几人远去,回身对祁韫笑道:“今日作画辛苦,本想留你晚膳,但知你兄长正值备考要紧处,晚间少不得你照应,还是早些回去,也叫家中安心。”

祁韫心中温软,竟真有些舍不得离开。就算晚饭如午膳般食不知味,她也甘之如饴。

可主人的“逐客令”已出,她又明白今日所受恩遇本就太多,瑟若待她偏爱分明,至少陆咏迟那眼神几乎能扎进骨头里。她虽素来刀枪不入,却终究不愿旁人说半句是非,牵累了瑟若。

于是她只得敛了心神,温声笑道:“惭愧今日所画着实拙劣,怕是班门弄斧,贻笑大方,多亏殿下宽宏,未曾责怪。”

她略一停顿,目光微垂,语气却添了几分郑重:“臣斗胆,尚有一言,不知殿下可愿赐听?”

瑟若笑意未改,轻轻点头。

祁韫低声道:“近日臣偶得一戏班,班中所习,非《王魁》《绿牡丹》之流传俗本,倒有近似《游园》《琴挑》等几出新作,余韵清远,曲意风雅,臣初闻之,亦觉耳目一新。”

“适逢上巳将临,宫中或有旧例设宴观戏,臣不揣浅陋,愿冒昧举荐,若得殿下一观,便是此班莫大荣幸。”

听她说话这样委婉,绕来绕去,一改平日利落干脆模样,无非是千方百计地想求个再见的机会,却又分外胆怯,怕瑟若回绝。

瑟若听着,只觉好笑又无奈,心道:一下午医也医了,哄也哄高兴了,怎临了又退了回去?

她却更珍惜祁韫的心意,便含笑道:“好啊,还是你会做生意。别人拉关系走后门,你倒光明正大叩了前门。只可惜这关系拉得不巧,宫中宴戏向来是郑太妃当家,我不好插手。”

“往年请的也不过是‘玉春班’、‘庆芳社’那几家,演来演去就几出老调,众人看得怕也倦了。你若有新戏,自然再好不过。明日将词本呈来,我命阁臣们先过一遍眼。王阁老最爱听戏,眼力也高,他若有话说,你们便依着改改,赶三月初三还来得及。”

祁韫听罢,心中大喜。瑟若这话说得分明:只要过得了郑太妃与王阁老两关,便等于内廷外朝正式准许她这戏班进宫。虽知代价不小,却也胜在一战成名。何况话里话外都透着明示,郑太妃不会拦,王敬修也不过是点拨几句,根本无从真正驳回。

这一番安排,分寸拿捏得极好,既成全了她,又避开了流言风口,公私分明不落口实,果然是高明手腕。

祁韫立刻叩首谢恩,起身时眸中尚带欢喜。瑟若垂眸含笑看她,虽也千般不舍,却只能目送她作别。她便踏着晚风,衬着暮霭霞光与满园春色,悄然离去。

二月中旬一至,距春闱大比仅余旬日,京中士人云集,四方举子络绎而来。城中书肆客满,驿馆酒楼日夜喧嚷,连寻常巷陌也多了几分文墨气息。北直门外新修的驿路被官商临时借作车马市集,日进百车,人声鼎沸。

祁府上下更是一派紧张繁忙。祁韬身为“祁氏望族百年唯一读书种子”,被祁元白与几位宗长寄以厚望,几乎每日亲自督课。

偏偏谢婉华也将临盆,她去年六月有喜,如今正值胎满将临之时,祁韬夹在家事与科举之间,焦虑非常,旧年所患的头风越发频发,一发即痛入骨髓。

江南局势更动后,祁元骧接掌地方主权,几桩产业交接间,明争暗斗渐起。祁韫与之交锋,各有胜负,正值战局初起、步步为营之际。千千早已先行返江南,不仅带上了流昭熟习事务,也借其机敏多才,为祁韫稳住一隅。

祁韫虽事务繁重,仍心系祁韬与谢婉华。嫂嫂临产不便探视,府中更诸事不宁,祁韫便亲自照料祁韬书案起居,为其静室理卷、预备试帖、校对旧年会试策题,策论演习亦时时抽空应对。

兄长旧疾发作,她更安排人手照料,药剂熬煮、守夜看护皆细细打点,不令其分心。

诸般忙乱之中,还得加紧筹备进宫献戏之事。原来此事,正是她与流昭、千千三人连夜议事那晚,流昭口中神秘兮兮的“好项目”。

昆曲源出前朝南戏,至晟初而精,于光熙年间臻至极盛,名家辈出,流派林立,唱做念打皆极讲究,风骨风雅,最得士人青睐。

宫中亦好此调,太祖每逢节令必观昆班献技,后世诸帝多循旧制,每岁春朝必设宴演戏,甚至设教坊、择伶优,自成体系。

光熙中叶以后,举业愈艰,才子虽满京华,却屡不中第,便多有人转而投身文艺。一时文人习作戏文、小说者渐多,名者如张仲庸、沈云起,皆号“落第秀才,笔下王侯”,其词作一出即传唱于南北。

而大晟向来重文风,书坊生意极盛,不止经营《四书》《大义》《策论题纲》之类应试书籍,更有讲史、小说、志怪、艳情、讲唱等体,流传极广,尤其坊间通俗小说,印数竟远超正经典籍,实为一桩稳赚不赔的生意。

流昭今年亲手操盘的第一个大项目,便是收购濒临倒闭的“清言斋”书坊。

她看中的,并非几间铺面,而是其背后签约多年的作者群,其中不乏当今风头最健的写手,如仿冯梦龙体裁起家的“韩九川”,又如号称“金榜遗珠”的“郑半翁”,皆文笔老辣,极善造俗语、设奇局。

更有一批兼擅戏曲的剧作家,自养戏班“馀音社”,台风极盛。

流昭志不止于书贾,更想行一番“文戏并举”的营造之业。她请得这些作者,按小说改编为剧,又设“曲社”收稿改稿,先将一套折子戏编成三部戏,一为庙会走台,一为官厅献艺,一为后宅小演,卖稿一钱三分,印戏赚二两银,再上舞台,一出好戏,可养百口。

她一笔账算得明白:卖书赚平民的钱,改戏赚富贵的钱,不就是一体化IP运营嘛,倒也风生水起。

更重要的是,于真正识货的掌柜而言,“清言斋”还有一宗极贵重的无形资产:为其供稿之人,几乎无不是出身江南望族、北地巨室的富家公子,读书不为功名,只为风雅,此斋、此社,不过是他们借以行乐、托词雅集的“玩票之地”。

清言斋原老板资质平庸,又不通经营,才叫流昭趁虚而入。她于独幽馆设酒一席,宴请诸子,云栊、绮寒、蕙音三位娘子齐齐助阵,其中蕙音更是南戏行家,一口吴音婉转,说戏道曲如珠落玉盘,顷刻间收服一众风雅之士。

三杯两盏过后,众人尽皆欢然,只等祁韫一声首肯,便愿将清言斋诸事全数交由流昭打理,他们只作清谈诗酒、岁岁拿分红而已。

而这些富哥儿中,虽大多志不在场屋,却家底深厚、人脉广博,稍有心思者日后多半入仕。以家学之重,背景之厚,往后定有一二位登科入阁,跻身清贵。祁韫此番若将这群人收于麾下,便是为日后布下了一张遍及朝野的雅士之网。

这,才是“清言斋”最宝贵的所在。

流昭一走,应酬诸君的担子便落在祁韫肩上,她不得不常回独幽馆走动。诸事缠身,倒也无暇与晚意单独相见,何况她向来甘居幕后,只调度饮食、筹办宴席,从不露面。

祁韫本就易得风雅之士喜爱,一席饭间,已与诸君言笑甚欢、酬酢如流。不想却闹出一桩“大水冲了龙王庙”的趣事:新戏中最恢宏磅礴、以史言志的《金瓯劫》,居然是祁韬化名“文若生”所作。

因筹备春闱,他一心避嫌,死不肯露面,连剧本都通过旁人中转,连日剧改、校词都由友人代劳。

她思忖再三,还是借进宫献戏之机将此事挑明。祁韬正坐在书案前复习时文,听她一说,面上通红,支支吾吾说不出话。

春闱将至,还敢旁涉小说戏剧,兄妹俩都心知肚明:若叫祁元白知道,定是先骂“玩物丧志”,再打个半死。

但这《金瓯劫》实在写得好,节奏沉雄、情意激烈,就连王敬修也连连称赞。既要入宫演出,祁韬若能以剧作者身份面圣,亦未尝不是一场殊荣。

祁元白虽不知内情,却也未加阻拦。祁韫此番筹办,不止为见瑟若,更是借机让兄长提前与她相识,为殿试铺路。父女心照不宣,皆知此举于公于私皆是好事。

三月初三,上巳正日,祁韫与祁韬一早便整顿妥当。哥哥换了朝衣,神情略显紧张;祁韫则亲自检阅戏班进宫所需,兼顾妆箱戏衣、奏牍词本,一应俱全。

谢婉华近来身体倒好些,她自己就是资深戏迷,祁韬创作之初,正是为讨她欢心。见二人整装待发,她倚着榻几笑吟吟送上一句:“今朝旗开得胜,指日看你们双双扬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