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踏着宫墙下的月影缓步前行,石板路被夜露浸得发凉,每一步落下,都能感觉到细微的湿意透过靴底往上渗。随从捧着披风快步跟上,灯笼里的烛火在风里轻轻晃动,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贴在斑驳的宫墙上,像一幅沉默的剪影。
“大人,夜风露重,您刚从御书房出来,衣衫单薄,还是披上吧。”随从的声音压得极低,生怕惊扰了宫禁的宁静。
司马懿抬手接过披风,指尖触到布料的微凉,他慢条斯理地系上系带,目光却没离开那片灯火通明的御书房方向。窗棂上映着曹叡清瘦的身影,隐约能看到年轻帝王伏案的姿态,想来还在批阅那些堆积如山的奏折。方才在御书房,曹叡指尖划过奏折上的字迹时,眼底的红血丝清晰可见,想来已是多日未曾安睡。
“陛下今夜,又要彻夜了。”司马懿低声呢喃,语气里藏着一丝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牵挂。他见过太多帝王的凉薄与猜忌,却唯独在曹叡身上,看到了那份身居高位的孤独与不易。二十岁的年纪,本该是意气风发的模样,却要背负起整个江山的重量,在宗室与外臣的夹缝中步步为营。
随从不敢接话,只是默默跟着他的脚步往宫门走去。宫道两旁的松柏投下浓密的阴影,风吹过枝叶,发出沙沙的轻响,在这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司马懿的思绪却回到了御书房里的最后一幕——曹叡将那本记录吏治弊病的奏折递给他时,眼神里的期许与决绝,仿佛是将一把双刃剑交到了他手中。
“整顿吏治,如刮骨疗毒,朕知道难。”曹叡的声音还在耳畔回响,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执拗与坚定,“但仲达,这朝堂积弊已久,若再不整治,迟早会烂到根里。朕信你,只有你,能替朕办成这件事。”
那一句“朕信你”,重逾千斤。司马懿垂下眼帘,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角。他出身河内司马氏庶子,在看重嫡庶尊卑的世家大族里,自幼便活得小心翼翼。入朝以来,更是如履薄冰,靠着隐忍与智谋才勉强站稳脚跟。宗室的排挤、朝臣的猜忌,他早已习以为常,却从未想过,会得到帝王如此毫无保留的信任。
马车早已在宫门外等候,车轮上裹着厚厚的棉絮,行驶起来几乎听不到声响。司马懿掀帘上车,车厢内铺着柔软的锦垫,角落里燃着一盏小小的银灯,昏黄的光线将车厢照得暖意融融。他靠在车壁上,闭上眼,脑海里却全是那些触目惊心的案宗——兖州的粮款被贪墨,豫州的民田被强占,荆州的军饷被克扣,每一笔都牵扯着盘根错节的势力,每一个名字背后,都站着不容小觑的靠山。
曹休的外甥、郭太后的远亲、陈群的门生……司马懿在心中一一细数,只觉得一阵头胀。这哪里是整顿吏治,分明是要他以一己之力,对抗半个朝堂的既得利益集团。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的下场。
马车行至半途,忽然停了下来。随从在外低声禀报:“大人,前面是丞相府的马车,陈丞相似乎在等您。”
司马懿睁开眼,掀帘望去。只见路边停着一辆青布马车,陈群正站在车旁,身着一袭素色朝服,目光平静地望着他。夜色中,老丞相的鬓角已染霜华,却依旧腰杆挺直,自有一股凛然正气。
“仲达,深夜叨扰,还望勿怪。”陈群走上前来,语气温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司马懿下车行礼:“丞相客气了。深夜在此等候,想必是有要事相商?”
陈群点了点头,示意他上车详谈。两人并肩坐在车厢内,随从重新驾车前行,车厢内的气氛一时有些沉寂。陈群端起茶杯,浅啜一口,才缓缓开口:“陛下将整顿吏治的重任交给你,你可知意味着什么?”
“臣知晓。”司马懿沉声道,“意味着臣将成为众矢之的,轻则被弹劾排挤,重则身首异处。”
“你既然清楚,为何还不推辞?”陈群看着他,眼中带着一丝赞许,又带着一丝担忧:“你是个有才干的人,大魏需要你这样的人。但此事太过凶险,曹休与郭太后早已对你虎视眈眈,如今你主动揽下这桩差事,无异于将把柄送到了他们手上。”
司马懿沉默片刻,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陛下信任臣,臣便不能退缩。再者,丞相难道不觉得,这朝堂早已该好好整治一番了吗?”
陈群叹了口气:“自然知晓。只是……仲达,你孤身一人,如何与那些根深蒂固的势力抗衡?我虽愿助你一臂之力,但宗室势力庞大,郭太后又在后宫煽风点火,我能做的,也有限。”
“臣并非孤身一人。”司马懿抬眼,目光与陈群相接,“丞相是朝中重臣,素有威望,若能得丞相暗中相助,臣便多了几分胜算。此外,寒门官员中,亦有不少正直之士,他们深受吏治**之苦,定会支持臣的做法。”
陈群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你能想到这些,我便放心了。我可以答应你,在朝堂之上,我会站在你这边。但你要记住,凡事三思而后行,切勿意气用事。曹休等人阴险狡诈,定会设下圈套引你入局,你需得步步为营,不可掉以轻心。”
“臣谨记丞相教诲。”司马懿躬身道谢。
马车行至司马府门前,两人道别。司马懿下车时,陈群忽然叫住他:“仲达,我再送你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整顿吏治,固然要严惩贪官污吏,但也要懂得变通,不可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有些事,点到为止即可;有些人,需得留有余地。”
司马懿心中一动,躬身道:“臣受教了。”
回到府中时,已是三更天。府中下人早已歇下,唯有书房还留着一盏孤灯,昏黄的光线透过窗纸,在地上投下一个小小的光圈。司马懿推开书房门,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案上收拾得干干净净,只有一方砚台,一支毛笔,还有几张空白的宣纸。
他走到案前坐下,抬手揉了揉眉心。连日来的奔波与思虑,让他身心俱疲。他拿起桌上的茶壶,倒了一杯凉茶,一饮而尽。冰凉的茶水滑过喉咙,稍稍驱散了几分倦意。
他铺开宣纸,拿起毛笔,蘸了蘸墨,却迟迟没有落下。他脑海里反复回放着陈群的话,反复琢磨着那些案宗上的名字。曹休的外甥李谦,贪墨兖州赈灾粮款三十万石,证据确凿,是最好的突破口。但李谦背后是曹休,动了李谦,就等于直接与曹休宣战。
曹休手握兵权,在军中威望甚高,又是宗室重臣,根基深厚。一旦与他撕破脸,他定会动用所有力量来打压自己。郭太后也定会趁机煽风点火,在曹叡面前诋毁自己。到时候,即便有曹叡的信任,恐怕也难以招架。
司马懿放下毛笔,走到窗前。窗外,一轮明月高悬夜空,清冷的月光洒在庭院里的梧桐树上,落下斑驳的树影。他想起曹叡在御书房里说的话:“仲达,有朕在,谁也不能动你。”
罢了,既然已经答应了陛下,便没有退缩的道理。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他也要闯一闯。
他回到案前,重新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李谦”二字。笔墨落下,力透纸背,仿佛是下定了某种决心。他又在旁边写下“兖州”、“粮款”、“百姓诉状”等字样,一点点梳理着案情的脉络。
烛火摇曳,映着他专注的侧脸。他的眼神沉稳而锐利,仿佛能穿透重重迷雾,看到事情的本质。不知不觉间,天已蒙蒙亮,窗外传来了鸡鸣声。司马懿放下毛笔,看着案上密密麻麻的字迹
他知道,一场激烈的博弈,即将拉开序幕。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次日清晨,司马懿早早便起身洗漱。他换上一身崭新的朝服,深蓝色的衣料上绣着暗纹,衬得他身形愈发挺拔。他对着铜镜整理了一下衣冠,镜中的男人面容清俊,眼神深邃,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看似温和,实则暗藏锋芒。
司马懿便乘车前往皇宫,此时的洛阳城已经苏醒,街道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小贩们的叫卖声、车马的蹄声、行人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闹的市井图景。
马车行至宫门前,司马懿下车,随着百官一同步入太极殿。太极殿内庄严肃穆,龙椅上方悬挂着“正大光明”匾额,下方两侧站满了文武百官。宗室勋贵站在左侧,身着华丽的朝服,神色倨傲;寒门官员与外臣站在右侧,大多衣着朴素,神色谨慎。
司马懿走到右侧末尾的位置站定,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左侧的曹休。曹休身着紫色朝服,腰佩玉带,正与身边的宗室大臣低声交谈,神色间带着几分得意。显然,他还不知道,一场针对他外甥的风暴,即将来临。
不多时,内侍高声唱喏:“陛下驾到!”
百官纷纷躬身行礼,曹叡身着衮龙朝服,缓步走上龙椅。他面色平静,目光扫过下方的群臣,最终落在了司马懿身上。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曹叡眼中闪过一丝鼓励,司马懿则微微颔首,示意自己已经准备好了。
朝会伊始,先是各州府上报的日常事务,曹叡一一批复,语气沉稳,条理清晰。司马懿站在人群中,静静听着。
待日常事务处理完毕,曹叡抬头看向百官:“众卿还有何事启奏?”
话音刚落,司马懿便出列躬身:“陛下,臣有本启奏!”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司马懿身上。曹休也停止了交谈,转头看向司马懿,眼中带着一丝疑惑与警惕。他没想到,这个刚回京不久的寒门庶子,竟然敢在朝会上主动启奏。
曹叡点了点头:“仲达,有话但说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