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大魏 > 第7章 第 7 章

大魏 第7章 第 7 章

作者:醒目录录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30 05:10:08 来源:文学城

李吏员策马出武威郡城时,城门处的流民还在排队领粥。陶碗碰撞的脆响、孩童的嬉闹与老弱的咳嗽交织在一起,飘在深秋的寒风里。

他回头望了眼城头,司马懿正站在那里,玄色官袍被风吹得贴在身上,身影单薄却挺拔,像株扎根在荒土上的柏——明明前一夜还在灯下核对账目到寅时,眼下却要顶着霜气监督城门值守,防着有小吏趁机克扣粮食。

“驾!”李吏员猛抽一鞭,马蹄踏过结了薄冰的护城河,溅起的冰碴子打在靴筒上。他怀里揣着的账目焐得温热,每一页都写满了规整的小楷:十月初三,发放糙米三百石,领粮流民二百四十三人,画押处按满了红褐指印;十月初五,调拨旧棉絮五十床,分予无家可归的老人,备注栏里记着“张阿婆、李老丈等十三人”。这些都是司马懿亲手核对过的,连领粮时谁多要了半勺粥、谁的棉絮破了个洞,都在页边用朱笔标注得清清楚楚。

他不敢耽搁,昼夜兼程,第三日午后终于看见洛阳的朱雀门。城门口的卫兵见他一身风尘,腰间挂着凉州府的令牌,连忙放行。李吏员没去驿馆,甚至没顾上喝口水,直接勒马在御书房外,翻身滚落时险些摔在石阶上,膝盖磕得生疼也顾不上揉,捧着账目册就往里闯。

“陛下!凉州急报!”

御书房内,曹叡正对着曹休的奏折出神。鎏金笔架上的朱笔悬在半空,墨汁滴在“司马懿私吞粮款”的字样上,晕开一小团黑。听见喊声,他猛地抬眸,眼底还带着未散的倦意——这几日曹休天天来奏事,翻来覆去都是司马懿在凉州“专权”的话,连郭太后都派人来递了话,说“外臣掌兵,恐生祸端”。他虽不信司马懿会反,可架不住宗室与外戚轮番施压,正愁得睡不着,听见“凉州”二字,竟有些许松快。

“进来。”曹叡放下朱笔,指了指案前的空位,“李吏员,你且慢慢说,仲达在凉州……”

话没说完,李吏员已将账目册、流民名册与水渠图纸一股脑堆在案上,声音带着哭腔:“陛下!司马郎官冤枉啊!曹将军说他克扣粮款,可您看——这每一笔粮食的去向都有记录,流民的指印按了满满三册!他说郎官私用郡兵,可那些士兵都在修水渠,图纸上画得明明白白!”

曹叡的目光落在最上面的账目册上。封面是粗布缝的,边角磨得发白,显然是路上被反复摩挲过。他翻开第一页,首页写着“凉州赈灾粮款明细”,落款是“臣司马懿,十月初一”,字迹比往日工整几分,却能看出笔锋里的急切。再往后翻,某一页的页脚有块浅浅的墨渍,像是不小心滴上的,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标注着“此批粮食需优先给城西流民,多为妇孺”。

他忽然想起去年冬天,司马懿在尚书台当值,也是这样一本册子,记录着各州府的赋税明细。当时他随口问了句“雍州的粮价为何比往年高两成”,司马懿当即翻到那一页,指着备注栏说“去年雍州遭了蝗灾,粮商囤货,臣已奏请陛下平抑粮价”。那时他便觉得,这人的心细得像筛子,连一粒米的去向都不会漏掉。

“陛下,您再看这个。”李吏员从怀里掏出一块干裂的土块,双手捧着递过去,“这是司马郎官让臣带给您的,说是凉州田里的土。他说……他说等水渠修好了,明年这土就能种出麦子,流民就不用再逃荒了。”

曹叡接过土块,指尖触到粗糙的颗粒,像摸到了凉州的风沙。他放在鼻尖闻了闻,土腥味里还带着点枯草的气息——那是生的希望。他再看向曹休的奏折,上面“流民不满”四个字忽然变得刺眼。若司马懿真的克扣粮款,那些流民怎会愿意按指印?若他真的滥用郡兵,李吏员怎会冒着风雪赶来为他辩白?

“传曹休。”曹叡将土块放在案上,声音冷得像冰。

不过半个时辰,曹休就急匆匆地来了,进门时还带着几分得意,以为陛下终于要治司马懿的罪。可当他看见案上的账目册与土块时,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脚步也慢了半拍。

“陛下,您叫臣来,可是为了司马懿的事?”曹休躬身行礼,目光却不敢看那些账目。

曹叡没说话,只是将账目册扔到他面前,册子“啪”地一声落在地上,书页散开,露出满页的指印。“你说司马懿克扣粮款,这些指印是怎么回事?你说他私用郡兵,那水渠图纸又是怎么回事?”他站起身,走到曹休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曹休,你是宗室重臣,当以国事为重,怎可因私怨诬陷忠良?”

曹休脸色煞白,慌忙跪地:“陛下息怒!臣……臣也是听下面的人说的,并非有意诬陷!”

“听下面的人说?”曹叡冷笑一声,拿起那块土块,“你可知这土是哪里来的?是凉州的土!司马懿在那边领着流民修水渠、垦荒地,你却在京城里造谣生事!若凉州因你延误赈灾出了乱子,河西四郡失守,匈奴与羌人趁机入侵,这个责任你担得起吗?”

曹休浑身发抖,头埋得更低:“臣知罪……臣知罪……”

“念在你是宗室,朕不罚你。”曹叡转过身,望着窗外的梧桐树,“但你需亲自去凉州,向司马懿赔罪。另外,传朕旨意,司马懿赈灾有功,擢升为丞相府长史,仍掌凉州水利事,赏黄金百两、锦缎千匹。”

曹休不敢反驳,只能连声应下,捡起账目册,灰溜溜地退了出去。他走后,曹叡又拿起那本账目册,翻到最后一页。那里没有记录粮款,只有一行小字,是司马懿的笔迹:“愿陛下无忧,愿百姓安居乐业。”

曹叡指尖摩挲着账目册最后那行小字,墨色已有些发淡,却像有温度似的,熨得掌心发烫。他忽然想起初见司马懿时的模样——那人穿着洗得发白的儒衫,站在朝堂末位,垂着眼听朝臣争论,仿佛周遭的喧嚣都与他无关,只在被点到名时,才缓缓抬眸,目光沉静得像深潭,一句话便点破了粮草调度的症结。

“陛下,该进晚膳了。”内侍轻手轻脚地进来,捧着食盒的手微微发颤。方才陛下怒斥曹休时的怒气还没散尽,殿内的地龙虽烧得旺,却仍透着股冷意。

曹叡没应声,只是将账目册小心翼翼地卷起来,用明黄色的绫缎系好,放进案头的紫檀木盒里——那盒子里装的都是他登基以来的重要奏折,如今又多了这本凉州账册。他抬眼看向窗外,暮色已浓,宫墙上的灯笼一盏盏亮起来,昏黄的光映着飞檐上的走兽,倒添了几分寂寥。

“备车,去西市。”曹叡忽然起身,玄色龙袍扫过案角,带倒了砚台,墨汁溅在那方凉州土块上,晕出深色的痕迹。他却没在意,只是快步向外走,内侍忙不迭地跟上,连地上的砚台都顾不上扶。

西市的夜市刚热闹起来,叫卖声、马蹄声、孩童的笑声混在一起,与宫里的寂静截然不同。曹叡掀开车帘一角,看着街边摊位上摆着的麦芽糖,忽然想起幼时母亲带他来西市的情景——那时他还不是太子,母亲牵着他的手,给他买了串麦芽糖,甜得他连嘴角都沾着糖渣。可如今,母亲成了太后,他成了帝王,再没人能像从前那样,牵着他的手逛夜市了。

“陛下,前面就是粮铺了。”车夫轻声提醒。曹叡收回思绪,掀开车帘下车,径直走进那家挂着“王记粮铺”招牌的铺子。铺主正忙着给客人称米,见进来个衣着华贵的公子,连忙放下秤杆迎上来:“公子想买些什么?小店有新到的江南米,还有关中的麦仁,都是上好的粮食。”

曹叡没说话,只是走到粮囤前,弯腰抓起一把米,指尖捻了捻——米粒饱满,带着淡淡的米香。他忽然想起账册里写的“糙米三百石”,那些糙米定是不如眼前的江南米精细,却能让凉州的流民活下去。

“你们这儿的糙米,多少钱一石?”曹叡忽然问道。

铺主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公子要买糙米?那都是给穷苦人家吃的,不值钱,五十文一石。”

曹叡心里一沉——五十文一石的糙米,三百石就是一万五千文,可曹休奏折里说司马懿克扣了两万文粮款。他又问:“若要把糙米运到凉州,运费要多少?”

铺主挠了挠头:“那可就贵了!从洛阳到凉州,路途遥远,还要过函谷关,一路上的关卡费、车马费,加起来怕是要比糙米本身还贵。公子要是想做粮食生意,还是运到近处划算。”

曹叡没再追问,付了钱买了一小袋糙米,转身走出粮铺。夜风一吹,他忽然觉得有些冷,将怀里的糙米袋抱得更紧了——这袋糙米不过几斤重,却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司马懿在凉州的不易。那人不仅要筹粮赈灾,还要应对路途上的艰难险阻,还要提防朝中的流言蜚语,却从未在奏折里提过一句苦。

回到宫里时,已是深夜。曹叡没去寝宫,而是径直去了御书房,将那袋糙米倒进一个瓷碗里,又倒了些热水,用勺子慢慢搅拌。糙米在热水里渐渐发胀,散发出淡淡的米香,像极了他小时候在乡下吃过的粥。

他忽然想起李吏员说的,司马懿前一夜核对账目到寅时,第二天还要监督城门值守。那人素来身子不好,却总这般拼命。他拿起笔,在一张纸上写下“司马懿”三个字,笔尖顿了顿,又添上“凉州赈灾有功,擢升丞相府长史”,想了想,再添上“赏人参十斤,阿胶五斤”——这些都是补身子的东西,那人定用得上。

写完后,他将纸折好,递给内侍:“明日一早,把这份旨意送到丞相府,再让太医院把赏赐的东西一起送去。”

内侍接过旨意,躬身退下。御书房里又只剩下曹叡一人,他看着碗里的糙米粥,忽然没了胃口。他走到案前,打开那个紫檀木盒,拿出那本凉州账册,再次翻开最后一页——“愿陛下无忧,愿百姓安居乐业”,这十二个字,仿佛带着司马懿的体温,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温暖。

他忽然想起司马懿说过的“臣愿为陛下之影,无声,却永随”,心里竟生出一种莫名的情绪——那是信任,是依赖,是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在意。他抬手摸了摸案上的凉州土块,土块上的墨渍已干,却像是在提醒他,有这样一个人,在遥远的凉州,为他守护着百姓,为他撑起一片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