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大师兄说过 > 第142章 不思量(一)

大师兄说过 第142章 不思量(一)

作者:thymes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3-06-29 14:30:10 来源:文学城

篾匠沿着小路朝坡上走去,四下皆是一片冬日的萧索。泥地上有几处发灰的积雪,枯木疏落,要想从那些枝条上见到绿意,少说也得再等十天半月。

天色渐晚,只有一点残阳是最后的亮色。他攀上一段陡坡,就看到那座正清观的瓦檐映着霞光,出尘洁净,不似凡俗。

他早就不是第一次来了,但每见此情景,总是忍不住想:这房子是用仙人术法来清扫的吗?还是里面的道长们也会提着桶子,爬上去擦?

而且要他说,他们这种小地方会有座正清观,本来就是件怪事。

从他祖辈的祖辈,不知道多久之前,那座小巧但神气的宫观就已经立在村外的山上了。里头住的可不是什么野道人,而是正儿八经的“仙门弟子”。

多少年来,宫观里的道长们不常现身,与村人们相安无事。他们不收供奉,只每旬叫村里人去帮着采办些东西。村里人偶有个什么急病,来得及送到山上,能救的人家也都会救一救,比什么游医灵验得多。

因为这么一座宫观在旁边,村里人一向觉得自家纵是地处偏僻,却多少沾了点仙缘。虽说这里除了“渊守村”这么个拗口的名字外,着实没有任何出奇之处,可光是少灾少难这一点,就是难得。

关于这正清观,篾匠知道的还要更多些。他是里正家的小儿子,这一代给山上送东西的重任就落在他身上,这活谁都能做,却也不能随便找个人做。

见得多了,就不像旁的人那么敬畏。他知道这座宫观里的道长或许有些方外手段,但比起仙人,他们却与凡人更近些。没见过他们飞天遁地,没见过什么法宝,而且平时也要吃饭,做菜也放酱油醋,还会买点玄啥啥言的闲书。

他还知道,正清是个皇帝老爷都要对他们客客气气的大门派,他们的宫观都是在繁华的大城里,做的都是富贵生意。这四下不着落的山里头,到底有什么值得他们常年驻留的?

也难怪村里也暗中流传着另一种传言,说这正清观,镇压的是上古的妖魔呢。

篾匠在观外卸下担着的包裹,擦干净手,从怀中小心地取出竹筒。接下来就是上山最重要的一件活:把“净水”取回去。

凡有正清观的地方,就有一座这仪鼎,日光照处,鼎中清泉自生。这桩神异是他亲眼所见,至少这鼎在山上风吹雨打,里面却从没有过什么枯枝败叶,每次打回来的水,也永远清澈如常。

篾匠也不晓得鼎中净水能不能像传说的那样祛除邪秽,但供上的这一筒水,是实实在在会叫村里人感到心安的。

要说起来,他既对仙人没什么向往,也不相信什么山里的妖魔,但他做这件事还是诚心诚意。封好竹筒,他郑重地对着观门前的小方鼎拜了两拜,转过身,随即愣住了。

不远处的树梢忽如被无形之风拂过,一齐轻轻摇动。他没感觉到有风吹来,却见到有个人影从树下走过。

黄昏余晖已逝,那人的轮廓在暮色中半明半隐,裹着深重的寒气,让篾匠不禁打了个冷颤。恍惚间,他只见到对方黑衣负剑,眉角红痕嫣然,身影犹如幻象般浮现,旋即又消融在夕雾中。

一眨眼的功夫,他视线中就已空无一人,面前依旧是那几棵枝叶落尽,没精打采的枯树。

篾匠呆立在原地。他见到的是妖魔吗?还是来自幽冥的魂魄?

过了好久,他才发现自己一直紧紧捏着竹筒。竹筒里的净水并没有什么异常,身后的正清观也平静如故。

越是回想起那一瞬间所见,他越是怀疑自己的眼睛——那景象或许并不存于世间,而只是稍纵即逝的绮梦。

*

谢真隐去身形,歉意地看向那个村人。对方大约是被吓到了,幸好他下山的步伐虽然惊慌,但还算稳当。

从北地一路到渊山,他横穿云气,途经山川湖泊,也曾掠过城池上的繁华灯火。这千里之遥的路途,被他单人独剑,尽皆跨越。

此时此刻,他终于也感到了疲惫。周身寒气缭绕,让树梢也挂上了一层薄霜,不知是高天之上汹涌的冷意未散,还是繁岭那严酷的冬日如影随形,依旧缀在他的身后。

不过看到云间刚刚显现出朦胧光辉的满月,他就知道还不算太晚。

渊山,这在仙妖两道大名鼎鼎的封魔之地,内里的情形却鲜有人知。

谢真身为瑶山门下,自然比旁人清楚一些。自霜天之乱已有六百余年,仙门之中几经变动,但对此处的看守始终颇有章法。

天魔封镇位于渊山中心,不受外力操纵,只有天魔异动时才会开启。而在这片地界周遭,仙门又设下将整个渊山锁闭其中的阵法,闲杂人等别说侵扰真正的封镇,就连接近渊山,也必须得先越过重重阻碍。

渊山南北角各有一望亭,长年驻留数名仙门弟子,监察渊山异动。正清又在两侧山下建起宫观,负责定期查探望亭中留守修士的情形。一旦异变发生,又或是失去消息,正清便能通过联结天下宫观的仪鼎得知。

与山南望亭联络的,便是渊守村旁这座正清观。当年谢真入山,走的正是眼下他踏过的这条路。

他在远处等待片刻,见到宫观的偏门打开,一名短衣青年出来收拾村人送上来的包裹,看服色是正清的外门弟子。又有一年纪稍长的女子拿着扫帚,上前清扫仪鼎附近的石板。

谢真见两人脸色如常,料想此时不管渊山里是什么情形,这处正清观都还没有察觉,否则也不会有这轻松神态。

他稍觉放心,正要离去,却听那女子叹了口气:“这个时分了,元盈师姐怎么还没回来。”

正清当代掌门灵霄往下,弟子一辈从“元”字序,谢真不认得元盈这个名字,但多半就是这一代的内门弟子。

青年浑不在意道:“她才过去一日呢,要担心也太早了。”

“你又不是不知道,每次内门的师兄师姐前去望亭,半日就该折返了。”女子仍然担忧道,“规矩说是三日不见人再传讯,可这次着实有点晚。”

“咱们这个元盈师姐呢……年纪又轻,又是初次来这边,不见得和以往那些前辈们一样。”青年笑道,“山里路远,走得慢些,或是想看看风景,咱们可不好追得太紧。”

女子微微皱眉,似乎对他轻佻的态度不敢赞同。青年摆手道:“行了,大不了我今晚守着就是,元盈师姐回来,总不会责问我们不尽心罢。”

听到这里,谢真不再多留,悄然越过山顶,从崖边一跃而下。

前往山南望亭的小路颇为曲折,往来者通常都是老老实实地沿着路过去,免得一不小心触动了布置在渊山外层的阵法。

这对于谢真倒不是问题,半空中他御起剑光,如一阵轻风掠过林间。他有意慢上一些,以免这阵法在他不知道的时候有了什么改动,但这只是过虑,最后到达望亭时,他衣衫上的寒气都还没有散尽。

山隘间的望亭是一间宽阔的石楼,形容拙朴,唯有镌刻在廊柱上的印痕,昭示着六派的昔日风雨。谢真见到楼前灯火挑亮,四处却一片寂静,当下连身形也不去隐藏,推门而入。

堂上一名玉冠紫带,正清弟子打扮的少女斜坐在墙边,双目紧闭,显然是中了术法在沉睡。

若是没猜错,她就是那个“元盈师姐”了。谢真心道果然,快步在望楼上下巡视一遍,又在楼上看到两个昏迷不醒的仙门弟子。

看周遭情形,几人都是不见反抗,连挣扎也没有一下就被制住。无论是袭击的手段,还是如今禁锢他们的术法,均是来历难辨,可见出手之人行事谨慎。

在谢真看来,这八成是长明的手笔,但也说不定是星仪驱使着又一具金砂化身前来,不能掉以轻心。

见几人性命无虞,屋内也没留下什么痕迹,谢真对他们默念一句对不住,随即穿过望亭,来到树下一处形似井台的入口前。

按照常理,渊山外的守卫足以将任何不安分的人阻挡在外。山中密布的阵法细如丝网,稍不留神就会被触动,南北两面的望亭中驻守的仙门修士也非泛泛之辈。

但要说这些都拦不住长明,叫他一路顺顺当当到了这里,其实也没什么可惊讶。

此刻让谢真愕然的是另一件事。井台边倒着最后一名正清服色的弟子,就在他旁边,井台六角形的石座上,端正地摆着一块玉牌。

他知道这桩规矩。仙门中人若是因故到此巡察,穿过井台去往渊山之中前,须得将门中令牌留在这里,待到回返,再由亭中镇守者交还。

无论长明还是星仪,都不大可能会遵循这条规矩。令牌在此,只能是有人在那之前就进了渊山。

况且,谢真对那块玉牌的样子,实是再熟悉不过。

月色映照下,背面那笔法写意的莲花温润生光。谢真默默将玉牌翻转,就见其上只有一道剑痕横过,虽空无一字,湛然气势依旧迎面而来。

瑶山门下令牌皆由弟子亲手刻画,一面是莲花纹印,一面是自己的名号。唯有一枚令牌自古时传承至今,持有这无字令牌之人,正是当今瑶山掌门。

提要的歌词来自《赴鸿门》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42章 不思量(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