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北京往事 > 第9章 第 9 章

北京往事 第9章 第 9 章

作者:纯白阴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2:21:16 来源:文学城

《瓷缘》是公司重点项目,杨树、姜妤和易无结伴去旁听。制片人柳艳40来岁,一张娇盈盈的妩媚瓜子脸,是美而自知,运用自如的类型,她早年是演员,演过小角色,结婚后她生了两个孩子,等小的上幼儿园,她出来当制片人,《瓷缘》是她第4个项目。

导演姓黎,人很和蔼,制片人年轻时演过黎导拍的电视剧,是老熟人,每每意见不合时,制片人就像个小女孩似的娇喊:“导,我们再想想吧。”

《瓷缘》小说以女主角的女儿“我”的口吻叙事,写作技巧很娴熟,情节密集,冲突多,最难得是既能写世情,也能写奇人。母女塑造各有妙处,尤其是“我”的母亲,性格亮烈果敢,不畏际遇摧残,在商场上腾挪闪移,八面玲珑,很有人格魅力。

施严作为责编,率先发言:“女主在制瓷上严苛不近人情,还几次抢客户,挖匠人,类似这种地方,都得调整吧,性格太狠了,还不安分,观众不喜欢。”

导演和编剧都是内容产出者,好导演会懂得文本的创作理念,在文本基础上进行影像化的二次创作,导演水平高低,通常就体现在二次创作上。黎导说:“不用改,她是女主,身上得有主动性。而且改革开放本身就是有力度的大事件,需要由这种有生命力的人物来承担。”

小说里写到,“我”的外公外婆是资本家,母亲成分不好,且不愿将就,一生未婚,“我”是母亲收养的弃婴。女主角一生命运起伏,生活里接触到的男男女女众多,但情感上没有贯穿始终的男主角,制片人认为这完全行不通。

看小说的时候,杨树完全没想过这个问题,她看这个题材不是为了看爱情故事,但从责编施严到导演都认可制片人的说法,女人戏也得有明确的男主角,不能光给观众看创业史,必须有感情线。

杨树欲言又止,被导演看到:“你说说看。”

导演执导的电视剧,杨树爸爸都看过,她对导演怀有敬仰感,回答道:“《士兵突击》是全男人戏,没有女人,也成功了。”

施严马上反驳:“男人戏男人爱看,你们女的冲着荷尔蒙也爱看,我记得当时女人讨论得热火朝天的。但女人戏没男主角,男人不看,还会赶走不少女观众。”

观众把电视剧称为剧,但影视业则称为戏,导演说:“我们这个戏,男女观众都得拢过来。”

此前三任编剧交出的大纲,都把小说里一位着墨较多的配角提升为男主角。那人家族经营茶园,他和女主角打交道多为谈生意,算是君子之交,三版大纲都给他加大戏份,变成常规的夫妻店,齐心协力干事业,但导演认为,男女感情没波折不好看。

众人探讨男主角是个怎样的人,半天没定论,姜妤说:“网文里有种结构,男强女强,情感模式是相爱相杀。”

从对家走向合作者,制片人认为未尝不可,但细想存在问题。瓷器不同于普通商品,在座的各位谁能叫出国内几大瓷器品牌?瓷器对老百姓而言,是生活用品,好看就买,因此瓷器很难形成品牌化。

杨树说:“超市有几个小牌子,但都没形成气候,大众是叫不出来。”

又讨论了半天,仍一头乱麻,制片人郁闷道:“导,实在不行就这样吧。女主独力抚养弃婴,受尽歧视和侮辱,虽然事业成功,但情感上还是走苦情路子,成分差,菩萨心。主流观众是大妈,大妈不同于年轻观众,看这戏不是冲男主去的。”

导演笑着说:“咱们这戏不是苦情剧,是正剧,你可别走偏了。”

施严说:“正剧哪能没男主,改革开放这种大题材,当然得有阳刚气,必须有分量重的男主压阵。”

制片人虽然赞成是正剧向,但对施严不客气了:“你们男的就是这样,戏里也要多吃多占,女主是商人,商人重利轻别离,怎么就不行了,非得让男主压她一头?”

施严立刻认错:“柳总,对不起,我就是想,改革开放惠及千家万户,有男有女才更能体现这个政策的包容性,面面俱到。”

施严这个说法听着也在理,两个编剧当即说:“各位老师,再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再想想。”

制片人助理叫的下午茶送到了,分发一圈,气氛再度活跃起来。杨树还挺喜欢这种剧本会,不论对错,各有立场,但都是怀揣着一颗真心,想把事情做好。比起《天作之合》那边,她感觉在这边收获更大。

导演说:“男主的问题先放一放,我们先把框架确定好。你们谈谈打算从哪些方面改起,我听听看。”

编剧是一男一女,男编剧是主笔,女编剧说:“原著写创业很好看,环境描写和制作过程都写得特别抓人,但胜在文字好,转换成视听语言就不一定了。写剧本的话,我们不想写得太实,太实了观众也不爱看,很多老百姓还在用不锈钢盘子盛菜盛汤、用玻璃杯喝水,对制瓷兴趣不大。”

制片人说:“那倒不一定,我和你们王总收藏了不少瓷器,琳琳看到咖啡店新出的马克杯就想买。”

琳琳是制片人助理,闻言猛点头。施严说:“对餐具茶具有要求的人是不少,可他们自以为有品位,很多人都标榜不看国产剧。”

男编剧说:“原著里写的拉坯、吹釉和烧窑之类,变成电视剧可能会枯燥,我们想多花点笔墨在人物纠葛上,女主跟男主悲欢离合,跟反派斗智斗勇。”

导演摇头:“恩怨情仇当然得有,但原著吸引人的优点我们不能丢,烧造过程这些你们不用担心,我的团队会把控。瓷器是中国有代表性的器物,跟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一块我们必须做好,品质才上得去。”

制片人半开玩笑道:“这戏题材好,台里也重视,我们可是奔着拿奖去的,品相绝对要好。”

导演说:“别总是担心观众不看,我也是观众代表,我就对制瓷感兴趣,比如报废率多大,怎么才能不亏本,还有温度控制之类,难度肯定很大,不然拍卖场上的古董瓷怎么动不动就是天价?”

导演助理说:“我想知道怎么能烧出那么多好看的颜色,天青色,豇豆红,是真的好漂亮。”

姜妤说:“我对经营更感兴趣,想知道如果这个女主是我,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作坊生产的盘子杯子怎么进国营店,改革开放后,我怎么进商场专柜,怎么开店。”

原著里对这一部分也有提及,但写得不够详细,导演认为姜妤的意见很中肯,经营方面涉及到女主角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会面临很多困难,是重要看点。两个编剧一边听,一边记录,这都是他们接下来下苦功的部分。

杨树说:“我对运输环节好奇,生意要做大,从本地做到本省,做到全国,直到走出国门,如何解决易碎问题,损伤率要控制在怎么个比例内。”

杨树这个疑问,是从导演提到的报废率想到的。大学时,学校附近弄了个景德镇陶瓷展销,刚开始卖得不便宜,最后几天却是大甩卖,便宜得跟白捡似的,摊主愁眉苦脸,说亏本就亏本,起码能收回几个钱,但运回去,路费不合算。

杨树聊完这桩小事,女编剧眼睛一亮:“我想到了!男主能不能是女主的幕后英雄?苦出身,从跑货运,做到国际物流大亨。”

导演很满意,这么一来,男女主角在各自事业上有所建树,还能互相汇合,最重要的是,国内物流方面这些年的发展有目共睹,值得通过影视剧体现。

终于有男主角了,群情激昂,但新问题来了,女儿还是弃婴吗?如果不是,男女主角什么时候结婚,有这个孩子的?这在剧本大纲阶段就得明确。

又讨论了一番,导演决定遵循原著赋予的弃婴设定,毕竟女儿和生身父母那条线写得很动人,会打动观众。制片人问:“弃婴出现在什么时间段?”

导演说:“还是按原著走。而且,女主角收养了弃婴,这也是她和男主结合的阻力。八十年代,社会还比较封闭,未婚有女,男方家庭不会接受。”

杨树说:“如今其实也很难被男方家庭接受,三十多年了,我们在很多方面有进步,但思想观念进展不大。”

导演笑道:“要理解这种历史局限性嘛。”

制片人助理嘀咕道:“男人爱女人,就得突破这种思想。”

男编剧想了想:“如果男方家有病母,拗着不同意呢。”

孝字一出,大家都接受了。这点是能被观众理解的,并且一个有勇气收养弃婴的未婚女人,胸襟开阔,会理解男方。

男女主角的情感发展脉络清晰了,矛盾也有了,议题进入到反派。按原著设定,女主角有不同阶段的对立面,但按照戏剧逻辑,得有个跟男主角一样,贯穿始终的反面人物。

男编剧想把原著里女主角的好友提升为大反派,从相互依持改成她对男主角爱而不得,因此处处跟女主角作对,后期更是成了同行。施严叫好,制片人也没反对,导演思索着可行性,姜妤说:“为什么大反派就得是女人呢?”

杨树问:“为什么作恶动机就非得是出于嫉妒女主,不能是单纯地想在事业上打压对手吗?”

施严说:“观众爱看女人抢男人啊,你看《甄嬛传》,到现在还有电视台重播。”

女编剧想了一阵:“我倒觉得,女主的追求者因爱生恨,让他当大反派比较好。女二也是有尊严的,就让她纯粹做事业不行吗?”

施严反对:“女主已经一心扑在事业上了,女二还得以事业为重吗?”

制片人说:“事业女性很多啊,你看在座的,一大半是女人。”

讨论了一下午,编剧们思路都明确了,他们写与人斗,其乐无穷没障碍,但导演很看重“创业艰难百战多”。原著虽然在创业上写得精彩,但转为电视剧,需要更为翔实的细节,编剧希望能深入了解制瓷知识,给出到景德镇实地观摩采访的时间,免得写出来闹了笑话,影响电视剧的口碑。

《瓷缘》已被前三任编剧耽误了大半年,眼下已是8月中旬,制片人的时间节点是明年6月定稿,7月开机,剧本创作工期时间很赶。但是不给采访时间,很多剧情编织就成问题,制片人问杨树:“原著作者原意当顾问吗?”

然而,原著作者刘书云是记者出身,跑社会新闻的,不是制瓷行家。她丈夫在文联工作,生前做过一档瓷器专题纪录片,但节目时长有限,很多采访素材没用上,被刘书云当成写作素材,从而有了这个故事。

刘书云不是第一手资料当事人,以杨树一个外行的目光看不出错处,但刘书云认为自己不专业,当不了顾问,她愿意提供亡夫的工作笔记,但字迹潦草,只有她和子女辨认得清楚,所以最好是她口述,由制片人派人记录。

为了节约编剧时间,制片人把这项工作指派给杨树来做。杨树和刘书云沟通得好,编辑功底也不错,能为编剧们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至于杨树在策划文学室的工作,制片人几句话就和主管协调好了。

杨树打点行装去江西出差,第一站地是宜春,刘书云退休后和女儿在那里生活。丁盼兮做了几道硬菜为杨树送行,杨树看了看埋头吃肉的漫画家,他看起来再正常不过,似乎那天在冰箱前心怀狎意的人不是他,她决定回京后再和丁盼兮聊聊。

《瓷缘》是杨树在青芽图书公司公开邮箱里找到的,文学爱好者很多,但多数人的文章够不上出版发表的水平,邮箱里堆满了邮件,几乎都没被人打开阅读。有天杨树收到出版社转来的几封读者来信,都是手写的,抒发对她编辑的一部小说的读后感,其中一封信末尾写道:“我给你们邮箱投过稿,能给个回复吗?”

杨树在公开邮箱里翻出《瓷缘》,出乎意料的好,她编辑出版了这部小说。刘书云视杨树为伯乐,备下家宴,盛情款待了她,杨树送出制片人让助理准备的丰厚礼物。

编剧们正在做新版大纲,杨树和刘书云谈起那天的会议,刘书云对生造一个男主角没意见,但按照讨论内容,男主角擅长解读政策,在女主角面临困境时,能为她分析形势,屡次伸出援手,她听了不高兴:“为什么非得是男人指导女人?”

杨树拿那个夭折的《婚前三十天》举例,这两年,影视剧里男尊女卑的现象日趋明显,女主角从未自己解决困难和问题,遇事永远依赖于男主角对她无限垂怜。《瓷缘》是正剧,和它们不一样,而且女主角并未沦为男主角的附庸,她仍然是个至情至性独立的人。

刘书云问:“那为什么不能是一起碰撞出破局之道?这么写,还能写出价值观冲突。”

低级的戏剧冲突,是人物面目狰狞互扇耳光的写法,价值观冲突则是深刻的那种,这是杨树旁听剧本会的心得。可惜越深刻,越考验创作者的功力,能写好的人不多。她说:“好的,我向他们建议一下。”

刘书云理解她人微言轻:“两个人相扶相持,有商有量,是理想的情感关系,如果他们不同意这么写,至少得有女人为男人出谋划策的时候吧。”

杨树把刘书云的建议都记下来,但观众能看到的影视剧,离不开主创人员的观念。《瓷缘》的制片人柳艳是女人,但她的成功也得益于男人的扶助,那天的会议听下来,杨树感觉她有时能站在女性立场,真正发生观点碰撞时,她会向男人示弱达到目的。

一部女性家族史,被改成目前的模样,不外乎是女性当权者太少,并且她们当中的一部分,并没有改善这种状况的想法。这些话,杨树没有对刘书云直言,但刘书云记者出身,见多识广,岂有听不明白的?她闷然坐了片刻,她毕生就写了这本书,在文坛寂寂无名,影视版权卖掉了,不会再有几个人真正尊重她的创作观。

杨树轻声说:“他们也有他们的考虑,收视好了,有影响力了,您下一本才能更顺利地出版,经济上也能宽裕些。”

刘书云已在极缓慢地创作新小说,是一群桥梁工程师报效祖国的故事,预计花3年时间写完它。杨树预定届时担任编辑,她在出版界有人脉,还能做书。

刘书云拿出亡夫的采访笔记和当年的纪录片,对伯乐杨树知无不言。杨树带了录音笔,每天回酒店整理成文字,她在宜春整整待了一周,再启程去景德镇。

刘书云和女儿女婿又准备了一桌饭菜,为杨树送行。杨树很喜欢她做的雪梨肉饼汤,连喝两碗。刘书云想明白了,影视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她的所思所感,都放在小说里,《瓷缘》播出时,她也许看,也许不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