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80年代创业记 > 第4章 黑市词典

80年代创业记 第4章 黑市词典

作者:燕尾123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2 21:14:10 来源:文学城

厂图书馆位于一栋苏式红砖楼的二楼,平日里安静得能听见灰尘落地的声音。午后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在磨得发亮的水磨石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许蔓华推开那扇沉重的木门,熟悉的旧书和霉味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管理员王阿姨正戴着老花镜在柜台后打毛衣,见她进来,只是抬了抬眼皮,算是打过招呼。这里是许蔓华过去几年里的精神避难所,无论是技术手册还是偶尔流入的文学期刊,都曾滋养过她贫瘠的青春。

但今天,她的目标明确。

她径直走向靠里那个落满灰尘的经济类书架。这里的书大多枯燥难懂,而且内容与现实严重脱节,少有人问津。她按照记忆,在书架底层摸索着,手指拂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计划经济概论》这些厚重而冰冷的书名,最终,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她触到了一个用牛皮纸仔细包裹着的书脊。

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她抽出这本书,剥开已经发脆的牛皮纸,露出了封面——

《社会经济活动词汇注释(内部参考·1978)》书名正经得近乎刻板,但“内部参考”四个字,却透着一种非同寻常的气息。她记得几年前,林青山先生将这本书递给她时,那双看透世事的眼睛里带着一丝意味深长:“蔓华,有些东西,看看就好,别外传。世界很大,不止一个车间。”

她当时似懂非懂,只觉得书里有些词条解释,和她日常听到的完全不一样。如今重拾,感受已然不同。

她找了个最靠里的位置坐下,小心翼翼地翻开。书页泛黄,散发着油墨和时光混合的味道。里面的词条排列整齐,从“按劳分配”到“资本循环”,但真正吸引她的,是那些在正规出版物里绝不会出现的词语和解释:

· 【价格双轨制】:注释不仅解释了计划内与计划外价格并存的现象,还冷静地分析了其可能带来的“套利空间”与“资源错配”。

· 【生产资料市场】:提到了在计划调拨之外,存在的“非正式流通渠道”,并举例说明了某些工业原材料如何通过“协作”、“调剂”的名义进行交易。

· 【乡镇企业】:指出其原料供应往往无法纳入国家计划,普遍面临“找米下锅”的困境,对计划外物资有“刚性需求”。

· 【投机倒把】:定义之后,竟还客观描述了其几种常见形态,如“长途贩运”、“围积居奇”、“买空卖空”,并分析了其存在的“制度土壤”。

……

每一个词条,都像一扇小窗,猛地推开,让她窥见了那个在整齐划一的宣传口号之下,复杂、活跃甚至有些野蛮的真实经济生态。她感觉自己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张潜藏在冰面下的巨大交易网络的示意图。

“砖窑厂需要手套—是因为他们不在计划供应序列里,或者分配额度不足。”

“后勤科急于处理手套—是因为库存积压影响了他们的计划指标。”

“我能在中间赚取差价—是因为我利用了计划价格和市场隐性需求之间的‘缝隙’。”

之前朦朦胧胧的感知,此刻被这些冷静的词条清晰地勾勒出来。她不再是懵懂地撞大运,而是开始理解背后的逻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席卷全身,随之而来的却是更深的寒意。

如果这本书描述的都是真实的,那么她正在做的事情,就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真正踏入了那个充满机遇也更危险的灰色地带。词条里对“投机倒把”后果的描述,远比张胖子的威胁要具体和可怕得多。

她合上书,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恐惧没有用,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让自己走得更稳,更远。

首先,手套的生意必须加快。后勤科小赵是一条线,但不能只依赖他。按照书里暗示的,像砖窑厂这样的需求方应该还有很多。她需要找到更多这样的“乡镇企业”或者“集体企业”。

其次,规模必须扩大。一次二十副太慢了。她需要说服小赵,或者想办法绕过限购。书里提到的“非正式流通渠道”,是不是就是指小赵这种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安全。她必须更加谨慎。交易不能留下任何书面痕迹,尽量现金交易,避免在固定地点频繁出现。

接下来的几天,许蔓华白天在车间干活,心思却异常活跃。她开始有意识地留意工友们闲聊时透露的信息。

“我表哥在邻县农机厂,说他们那儿劳保服紧张得很……”

“咱们厂前年屯的那批工业肥皂,好像也没用完,放着也是放着……”

“听说南边现在流行一种叫‘的确良’的布料,又好看又耐穿,就是不好买……”

每一条信息,她都默默记在心里,晚上回到家,就着昏暗的灯光,用只有她自己能看懂的符号,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这个小本子,被她藏在父亲旧工具箱的夹层里,和那片珍贵的油石放在一起。

她感觉自己像一只蜘蛛,开始小心翼翼地编织着自己的信息网络。

机会很快再次上门。周五下班前,小赵又溜达了过来,这次脸上带着点急切。

“许师傅,那油石有消息了吗?”他搓着手问。

许蔓华露出恰到好处的为难:“赵师傅,我问了,老人家说那种老东西现在很难找,得托关系去外地问问,需要点时间。”

小赵脸上闪过一丝失望。

“不过,”许蔓华话锋一转,像是突然想起,“我上次听我那个砖窑厂的亲戚说,他们不光缺手套,像什么耐磨的围裙、袖套,工业肥皂什么的,也都缺。咱们科里有没有这类‘库存压力’?”她用了小赵上次说过的词,显得心照不宣。

小赵眼睛一亮,随即又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许师傅,你门路挺广啊?围裙袖套没有,工业肥皂好像还真有一批,也是年份久了,包装有点破损。怎么,你亲戚也要?”

“他们一个公社,好几个厂子呢,互相都通着气。”许蔓华含糊地应着,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要是价格合适,东西好,应该能要一些。就是量可能不能太小,跑来跑去不划算。”

她在试探,试探小赵能运作的权限,也试探他对“量”的态度。

小赵沉吟了一下,显然在权衡。油石的诱惑,加上处理库存的压力,最终占了上风。

“量好说。”他咬了咬牙,“反正都是处理品,一次多处理点少处理点,还不是看怎么操作。不过,许师傅,这价格……”

“价格当然按厂里的处理价走。”许蔓华立刻表态,堵住他可能抬价的念头,“我主要是帮亲戚忙,也是帮科里解决困难。就是这跑腿联络的辛苦……”

她没把话说完,但意思明确:她要有酬劳。

小赵心领神会,脸上露出了然的笑容:“明白,明白!这样,肥皂的事,我去问问,看看有多少。手套嘛,下次你要是还要,我想想办法,给你多弄点。至于辛苦费……”他伸出两根手指,比划了一下,“每样这个数,你看怎么样?”

许蔓华不知道他比划的是两分、两毛还是两块,但她知道,讨价还价不能急于一时。“赵师傅爽快。”她笑了笑,“等您消息。”

看着小赵匆匆离去的背影,许蔓华知道,合作的口子已经撕开。规模扩大近在眼前,利润也可能成倍增加。

但她的心情却更加凝重。她看了一眼车间墙壁上贴着的红色安全生产标语,又想起那本“黑市词典”里冰冷的词条。

她知道,自己正在一条钢丝上行走,脚下是机遇的深渊,也是风险的漩涡。

父亲剧烈的咳嗽声每晚都在提醒她不能退缩。而脑海里那份越来越清晰的“地图”,则在指引她下一步该迈向何处。

她需要尽快再去一次砖窑厂,不仅要敲定手套的长期供应,还要试探一下他们对工业肥皂,乃至其他劳保用品的需求。

这一次,她不仅要带上货物,还要带上刚刚武装起来的、对这个世界新的认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