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80年代创业记 > 第3章 缝隙里的光

80年代创业记 第3章 缝隙里的光

作者:燕尾123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2 21:14:10 来源:文学城

回到机械厂家属院时,天色已经擦黑。家家户户窗口透出昏黄的灯光,空气中飘散着饭菜的香气,但对于许蔓华家来说,这种寻常的烟火气都带着一丝奢侈。

她推开家门,一股浓郁的中药味扑面而来。父亲许根生靠在床头,似乎睡着了,眉头却依旧紧锁着,呼吸沉重而费力。灶台冷清,显然一天都没开火。

许蔓华心里一酸,轻轻放下帆布包,先摸了摸父亲额头的温度,还好,没有发烧。她悄声生起炉子,将早上出门前熬好的药罐子坐上去加热,又麻利地淘米煮粥。

做完这一切,她才在昏暗的灯光下,从内衣口袋里掏出那沓被体温焐热的毛票。一块七毛钱,零零散散,被她仔细地压在炕席底下。扣除来回车费一块四,剩下的三毛钱,她单独放在一边。

三毛钱。她盯着那三张薄薄的纸片,心里没有初次“赚钱”的喜悦,只有一种沉甸甸的清醒。

这太慢了。

父亲去省城看一次病,路费、挂号、检查、拿药,没有几十块钱下不来。靠这样一次赚三毛,要跑到何年何月?张胖子那鄙夷的嘴脸再次浮现,像一根刺,扎在她心上。她必须找到更快、更有效的办法。

问题的核心显而易见:规模。

厂里限购二十副,这是最大的瓶颈。如果能突破这个限制,一次弄到一百副,甚至更多,哪怕单价利润低一些,总收益也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可是,怎么突破?后勤科的老周认死理,只看工作证登记。借别人的工作证?风险太大,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她认识的人里,谁会愿意把工作证借给她干这种“投机倒把”的勾当?

夜色渐深,许蔓华躺在父亲旁边的简易木板床上,辗转反侧。白天的疲惫被脑海里翻腾的思绪驱散。那条看似走通的路,前方又横亘着一堵无形的高墙。

“得知道规则,才能利用规则。”一个低沉而平和的声音,毫无预兆地在她记忆深处响起。是林青山。那个几年前下放到厂里劳动改造,住在废弃仓库隔壁,浑身书卷气却总带着洞察一切眼神的老先生。他很少说话,但偶尔几句,总能让她琢磨很久。后来政策松动,他似乎被调走了,不知所踪。这句话此刻如同暗夜里的火星,倏地点亮了她。

规则……厂里的规则是凭工作证限购。那么,规则之外呢?后勤科为什么要处理这些手套?是因为它们占用了仓库空间,影响了库存指标,甚至可能影响了某些人的“业绩”。那么,如果有人能帮他们更快、更多地“解决”这个包袱呢?

一个模糊的想法开始成形。直接去找管事的,谈一笔“大生意”?可谁会搭理她这个小小的二级工?她需要更多的信息,需要了解后勤科运作的“潜规则”,需要知道谁才是真正能做主的人。

第二天上班,许蔓华像往常一样走进车间,机器的轰鸣依旧,但她看待周遭的眼光已经不同。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操作工,更像一个潜伏的观察者。

她留意着后勤科来送货的人,听着工友们闲暇时的闲聊,拼凑着关于后勤科的信息。她知道科长姓李,是个快要退休的老好人,不太管具体事。实际负责仓库管理的,就是老周和另外一个年轻点的小赵。老周严谨,小赵则显得活络一些,偶尔会跟来领料的工人开几句玩笑。

中午在食堂吃饭,她刻意坐在离后勤科那桌人不远的地方。隐约听到他们在讨论什么“清仓任务”、“上面催得紧”之类的话。

机会似乎就在眼前,但她缺少一个突破口,一个能与后勤科,尤其是能与那个更活络的小赵搭上话的合理由头。

转机出现在几天后。

厂里举办一年一度的“技术比武大会”,各车间都要派出能手参加。许蔓华所在的车工组也报了名,但临比赛前,组里负责打磨参赛零件毛刺的青工小刘,领来的砂纸质量奇差,没磨几下就秃了,急得直跳脚。

“这后勤科进的什么破玩意儿!”小组长气得骂娘,“比赛马上就要用了,现在去领也来不及了啊!”

众人一筹莫展。许蔓华看着那粗糙的零件表面和废掉的砂纸,心里忽然一动。

“组长,我去想想办法。”她站起身。

“你有办法?你能有什么办法?”组长狐疑地看着她。

“我试试看。”许蔓华没有多说,转身就往外走。

她没有去后勤科,而是径直回了家属院,回到自己家那狭小逼仄的小屋里。她翻箱倒柜,从父亲工具箱最底层,找出一个小铁盒。打开铁盒,里面是几片用牛皮小心包裹着的、边缘已经磨得发亮的天然油石。这是父亲当年当学徒时,师傅传下来的宝贝,打磨精密零件效果极佳,比砂纸好上十倍,只是耗时费力,早已被效率更高的砂纸取代。

她拿起其中最小的一片,擦干净,快步回到车间。

“用这个试试。”她把油石递给小刘。

小刘将信将疑地接过去,蘸了点水,在零件毛刺处轻轻打磨了几下。奇迹发生了,原本粗糙的边缘立刻变得光滑如镜,而且不影响尺寸精度。

“嘿!神了!”小刘惊喜地叫道。小组长和其他组员也围过来看,啧啧称奇。

比赛顺利进行,许蔓华所在的小组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小组长脸上有光,拍着许蔓华的肩膀连声夸奖:“蔓华,这次多亏了你!没想到你还藏着这好玩意儿!”

这件事像一阵风,很快在车间里传开。下午快下班时,一个穿着蓝色劳动布工作服的年轻人晃悠到了许蔓华的车床旁。

“嘿,许师傅是吧?”年轻人笑嘻嘻地开口,露出一口白牙。许蔓华抬头,认出这正是后勤科的那个小赵。

“赵师傅,有事?”她不动声色地问。

“听说你上午拿了块宝贝油石,帮了大忙?”小赵凑近了些,压低声音,“哪儿弄来的?还有没有?我们科里有时候也有些精密件要处理,厂里配的砂纸实在不行。”

许蔓华心里猛地一跳,面上却依旧平静:“家里老人留下的,就剩那么一小块了。”

小赵脸上露出明显的失望:“哦……那太可惜了。”

“不过,”许蔓华话锋一转,像是随口一提,“如果科里确实需要,我或许可以问问老人,看能不能再找到类似的。就是……可能不容易。”

小赵的眼睛立刻又亮了:“哎呀,那可太好了!许师傅,你要是能帮忙找到,价格好说!咱们科里这点自主权还是有的!”他搓着手,显得很热切。

许蔓华看着他,知道突破口已经出现。她没有立刻接价格的话茬,而是仿佛不经意地问道:“赵师傅,我看前段时间咱们科在处理一批泛黄的手套?那种东西,厂里应该不少吧,怎么才处理那么点?”

小赵愣了一下,没想到她会问这个,随即撇撇嘴,带着点抱怨的语气:“可不是嘛!仓库里还堆着好几麻袋呢!都是以前头脑发热多采购的,现在占着地方,李科长为这事儿没少挨批。可厂里规定,处理给职工只能限购,一次也处理不了多少,麻烦!”

果然!许蔓华心中了然。规则是限购,但规则执行者也有自己的麻烦和需求。

“是啊,太慢了。”许蔓华附和道,语气带着同情,“要是能一次多处理掉一些,你们也轻松,需要的人也实惠。”

小赵看了她一眼,眼神里多了点探究的意味:“许师傅,你好像对那手套挺感兴趣?”

许蔓华知道关键时刻到了,她不能完全否认,但也不能承认得太直白。她笑了笑,语气坦然中带着一丝无奈:“不瞒赵师傅,上次是买了点,给乡下亲戚捎去了。他们在砖窑厂干活,费手套。亲戚们都说咱厂的东西质量好,还想多要些,可我一个人也只能买二十副,帮不上大忙。”

她这话半真半假,既点明了自己有销路,又暗示了限购的制约,还把动机归结于“帮亲戚”,显得合情合理。

小赵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左右看看没人注意,声音压得更低:“许师傅,你要是真能帮我们科解决点‘库存压力’,那油石的事,还有手套的事……都好商量。”

他没有把话说透,但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你能解决“问题”,规则就可以变通。

“我明白了。”许蔓华点点头,没有立刻承诺什么,“赵师傅,我先帮你问问油石的事。”

“行,等你消息!”小赵满意地走了。

许蔓华看着他的背影,缓缓吐出一口气。手心因为紧张而微微出汗。

缝隙里的光,似乎更亮了一些。她不仅看到了扩大手套生意的可能,还意外地找到了一条或许能打通更多物资渠道的路径。

然而,与虎谋皮,风险同样倍增。小赵的“活络”背后,是贪婪,还是别的什么?她需要更谨慎,也需要……更多的知识和判断力。

她想起了厂图书馆,想起了林青山先生可能留下的那些书。或许,她该去那里找找答案,找找能让她在这条越来越冒险的路上,走得稳一点的倚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