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80年代创业记 > 第2章 第一块基石

80年代创业记 第2章 第一块基石

作者:燕尾123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2 21:14:10 来源:文学城

后勤科仓库在厂区最西头,是一排低矮的红砖平房,平日里门可罗雀,此刻却因为一则内部通知,显出了几分不同寻常的人气。

说是人气,其实也就稀稀拉拉七八个职工,大多是些精打细算过日子的老师傅或家属,围着仓库管理员老周问东问西。

“老周,这泛黄得厉害不?还能用吗?”

“保证能用!”管理员老周是个瘦高个,戴着套袖,指着地上打开的麻袋,“就是放久了,颜色不白了,结实着呢!咱们厂的东西,质量有保障!”

“便宜是便宜,可买二十副也用不完啊……”“就是,限购干嘛,谁家需要这么多手套……”

许蔓华混在人群里,心跳如擂鼓。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仔细观察。麻袋里露出的手套,确实泛着不均匀的米黄色,但材质厚实,线头牢固,绝不影响使用。五分钱一副,几乎是白送。

她摸了摸口袋里那三块六毛钱,原本是全家最后的生活费,此刻却变得滚烫。机会就在眼前,像悬崖边伸出的藤蔓,抓住了可能攀上山崖,失手则万劫不复。

她深吸一口气,挤到前面,声音尽量平稳:“周师傅,我买二十副。”

老周抬头看她一眼,没多问,利索地数出二十副手套,用旧报纸粗略一包:“一块钱,工作证。”

许蔓华递上早已准备好的钞票和工作证。老周登记了一下,把东西递给她。交易过程简单得让她有些恍惚。抱着这摞略显蓬松的纸包,她迅速退出了人群,走到仓库背阴的墙根下,才感觉后背沁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

第一步,迈出去了。

但这仅仅是开始。如何把这二十副手套变成钱,才是真正的考验。

她不能在本市卖,太容易被熟人发现。目标明确:郊县姑姑家所在的公社砖窑厂。

接下来的两天,许蔓华像上了发条的陀螺。她请了事假,理由是带父亲去复查。实际上,她需要规划路线,筹措路费,并设法将这包“违禁品”安全运过去。

家里的财政窟窿比她想得还大。她翻遍了所有角落,又找出几枚毛票,加上原本剩下的两块六,总共三块一毛钱。去姑姑家的长途汽车票要七毛钱,来回就是一快四。她必须成功,还必须留下回来的路费。

这意味着,她至少要把手套卖出,心里快速计算着,至少要卖到一毛钱一副,才能保本并略有盈余,应付接下来的开销。

一毛钱,比市价新品便宜五分,比厂里处理价贵一倍。砖窑厂的人会接受吗?她没有把握。

出发的前一晚,夜色深沉。许蔓华坐在父亲病床前的小凳子上,就着昏黄的灯光,仔细地整理那些手套。她把每一副都摊开,抚平上面的褶皱,检查是否有破损,然后重新叠得整整齐齐。父亲许根生偶尔发出一两声压抑的咳嗽,浑浊的眼睛望着女儿在灯下忙碌的背影,嘴唇动了动,最终什么也没问。这个家,风雨飘摇,女儿在用她瘦弱的肩膀硬扛着。

许蔓华能感受到父亲的目光,那目光沉重而复杂,有愧疚,有担忧,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望。她不能倒,更不能退。

第二天凌晨四点,天还墨黑着。许蔓华悄悄起身,将叠好的二十副手套小心地塞进一个半旧的帆布包里,外面裹上几件旧衣服做掩饰。她给父亲准备好了中午的药和吃食放在床头,深吸一口气,轻轻带上了家门。

春寒料峭,凌晨的风像小刀子一样。她缩了缩脖子,快步走向长途汽车站。车站里灯光昏暗,挤满了赶早班的农民和挑着担子的小贩,空气里混杂着烟草、汗水和尘土的味道。她紧紧抱着帆布包,找了个角落站着,警惕地观察着四周。任何穿着制服的人,都会让她心头一紧。

汽车在颠簸的土路上摇晃了将近两个小时。许蔓华毫无睡意,眼睛望着窗外逐渐亮起的天光,和路边飞速后退的光秃秃的田垄,心里反复推演着见到砖窑厂负责人该怎么说。是直接说明来意,还是先攀交情?价格咬死一毛,还是可以稍微让步?

到达公社时,天已大亮。她凭着记忆找到姑姑家,没敢多耽搁,只说是顺路来看看,打听了一下砖窑厂的位置,便匆匆告辞。姑姑看着她的背影,有些疑惑,但也没多想。

砖窑厂在一片坡地上,几座土窑冒着滚滚浓烟,空气中弥漫着烧砖特有的焦土气息。工人们大多光着膀子,或用简陋的推车运土,或徒手搬着沉甸甸的湿砖坯,许多人手上确实缠着破布,或是结了厚厚的血痂。

许蔓华的心定了定。有需求,她的东西就有市场。

她找到窑厂办公室,一个用石棉瓦搭成的简陋棚子。里面坐着个穿着旧中山装、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正在打算盘。

“同志,请问王主任在吗?”许蔓华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

男人抬起头,推了推眼镜:“我就是。你是?”

“王主任您好,我是城里第三机床厂的。”她报出娘家名号,增加一点可信度,“听说咱们窑厂可能需要劳保手套?”

王主任打量了她一下,目光在她洗得发白的帆布包上停留了一瞬,语气不冷不热:“是需要。不过我们有采购渠道。”

“我们厂里有一批内部处理的劳保手套,质量绝对没问题,就是颜色存放久了有点泛黄。”许蔓华打开帆布包,拿出那叠整理得异常整齐的手套,递过去一副,“您看看,厚实耐磨,最适合窑厂的同志。”

王主任接过手套,捏了捏厚度,又对着光看了看线头,脸色稍缓:“嗯,料子是不错。什么价?”

“一毛钱一副。”许蔓华报出心理价位,补充道,“外面商店一样的质量要一毛五。我们这是厂里福利,处理给职工,我……我用不完,想着咱们兄弟单位可能更需要。”

她的话半真半假,手心又开始冒汗。

“一毛?”王主任沉吟着,手指敲着桌面,“颜色不行啊,同志。我们窑厂的工人,不在乎颜色,但在乎价钱。八分,我全要了。”

许蔓华心里一沉。八分,二十副只能卖一块六,扣除来回车费一块四,只剩下两毛钱利润。这和她预想的相差太远。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镇定下来,脸上挤出一个无奈又诚恳的笑容:“王主任,八分钱,我连成本都回不来。这手套在厂里内部处理还要五分呢,我大老远坐车过来,路费也要钱。您看,九分五怎么样?就当支援一下我们职工生活。”

她刻意模糊了“内部处理”和“购买”的概念,试图博取同情。

王主任不为所动,摇摇头:“最多八分五。不行你就拿回去。”

气氛一时僵住。

许蔓华看着王主任不容商量的表情,又想起家里等米下锅的窘境,想起父亲咳血的樣子。两毛钱利润,也是钱!至少,这趟没有白跑,证明了这条路可行!

她咬了咬牙,像是下了很大决心:“行!八分五就八分五!就当交个朋友,王主任您以后要是还需要,可以再找我。”

她表现得爽快,反而让王主任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小同志挺会说话。行,那就点货吧。”

二十副手套,一共一块七毛钱。

王主任数出一块七毛钱递给她,零零散散的毛票和硬币。许蔓华接过钱,仔细数了一遍,确认无误,小心地放进内衣口袋,按了按。

那一刻,她感觉口袋里揣着的不是一块七毛钱,而是一块沉甸甸的、带着希望的基石。

告别王主任,走出砖窑厂,许蔓华才感觉双腿有些发软。阳光照在身上,驱散了一些寒意。她回头看了看那几座冒着浓烟的土窑,心里五味杂陈。

这一趟,刨去来回车费,她净赚三毛钱。

三毛钱,对于父亲的医药费而言,杯水车薪。

但这三毛钱,是她挣脱计划经济的束缚,依靠自己的勇气和算计,从市场的缝隙里硬生生抠出来的第一块基石。

它微小,却坚实。它证明了一条路的存在。

回程的汽车上,许蔓华依旧紧紧抱着那个空了不少的帆布包。但她的心情,与来时已截然不同。疲惫之中,有一种异样的光芒在她眼底燃烧。

她在心里默默计算:如果不止二十副呢?如果能找到更多这样的“处理品”,找到更多像砖窑厂这样的需求点……

一个更大胆、更清晰的蓝图,在她脑海中开始勾勒出模糊的轮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