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润玉傅红雪]不知乘月几人归 > 第9章 章九

[润玉傅红雪]不知乘月几人归 第9章 章九

作者:岸青青 分类:穿越重生 更新时间:2020-12-30 21:02:31 来源:文学城

傅红雪的十八岁生辰,是在熠王府过的。

记得在重明宫,逢着他的生辰,九歌就去煮一碗寿面,炖一颗水蛋,她说巷陌里寻常人家的孩子,都是那么过的。长皇子在鹿苑,一岁为他栽一树梅花,便是寿礼了。

至于长皇子的生辰,则无人知晓,无人敢问。

熠王府不同,那日挂了满廊火红的凤凰灯,召了皮影戏班,点了一出碧玉簪。

戏文说的是尚书千金下嫁翰林公子,尚书之侄渴慕美眷而不得,遂串通媒人,花烛夜将一纸情书共一支碧玉簪匿于洞房中,新郎以为新妇暗许他人,当夜拂袖而去,日后则处处冷落,与其妻为难,新妇心中委屈而端方不改,终得真相大白。后来翰林公子高中状元,捧了凤冠霞帔向其妻请罪。结局,是一个圆满。

这出戏,旭凤跟师傅学了月余,词诵不好,可什么板眼、如何做派,都已记得烂熟。他知傅红雪不喜热闹,掌灯便叫仆从引他至廊下,自己坐在画屏后,亲执皮影,扮那翰林公子,同几名伶人乐师,只演给他一人看。

演到请罪一折,旭凤踏伶人的唱词,从屏后步出来,半蹲在傅红雪跟前,戏那皮影与他看。

词里唱的是千错万错,那皮影小生在傅红雪膝上,又是跪,又是作揖,一脸的天真,一身的笨拙,傅红雪看着看着,忽然明白,熠王为了初见那日设伏之事,还在同他赔不是,一时意外,又觉好笑。

戏还在唱,旭凤抬头望他,悄声道,一年了,可算是笑了一回。

月至中天,两人立在院中,看伶人乐师归置行头、丝竹,学徒抬箱一过,傅红雪见最上头有一青衣,那戏偶模样雕得极为雅致,只是袖上卷了边,像是火燎过,他拾起来端详,有个伶人说,那是兰芝。

旭凤问,孔雀东南飞里的兰芝?

伶人说是。他说,这套孔雀东南飞,是班中手艺最好的师傅雕的,可惜遭了火,只余青衣了,这出戏也演不得了。

傅红雪持着那伶仃的青衣,抚着她袖上的灼痕,心头就浮起了默书笺上他从来只写一半的那篇乐府。还有他浸沐在药汤中,隔屏问长皇子的那句话。

府吏见了其妻,为何不带她走?难过,就这么忽焉而至。

旭凤叫人取银两付了,说公子喜欢这戏偶,就此留下了。烦请那位手艺最好的师傅重雕一套。雕成了,若能复演,我熠王府再请。

伶人自是千万谢过。

生辰就算过了,车马载着两人,蹚着月色,往寒音寺去。

车声辘辘中,旭凤又惦起白凤公主,他说姑姑在时,每逢你的生辰,都要亲手扎一只凤凰灯。我想等你来了,过生辰,定要送一份大礼,就问姑姑你喜欢什么,姑姑说边城日子过得清苦,整日打打杀杀,不曾好好给你过个生辰,也不知你喜欢什么。

旭凤说,你想要什么,这一回,只当是我替姑姑赔你的。

车中静静的,旭凤等着。

傅红雪抬起头来,双眸明亮,他说,我想,送一封信。

那是,他同旭凤说的第一句话。

旭凤问,往何地?予何人?

傅红雪说,夏都。抚养教诲我之人。

念头一起,手心一下冒了汗,指尖却是冰凉的。傅红雪攥紧了那冰凉。

半年间,边城相峙森严,两军如涉春冰,别说书信,一只鸟也飞不到夏都,是长皇子的反间计起了作用。傅红雪想,这是明知不可而为之。就这一回,他不是重明宫暗哨,只是长皇子教养的孩子,他长大了,就该让他知道。

可真把我难住了。旭凤一笑,明白他的心意。

至马车停驻山下,他陪傅红雪拾阶而上,送到竹舍,没再提起这话。

一早,旭凤上山,携来一方小印,问傅红雪信可写好了。

傅红雪就着抄经的小案把信缄好,旭凤便在缄处落下一印。

他说昔年姑姑下嫁,我曾叫人往玄武将军府上送过几回信,用的就是这枚印,从周都到夏都,沿途关口见了,当知是熠王府亲撰,定然不会阻拦。

他唤入信使,细细嘱咐了。

信使去时,傅红雪又瞥了一眼信上落的纹样,是一记朱雀衔日,他觉得眼熟,一时想不起在哪儿见过。

两人并肩立在窗前,目送着信使。

旭凤曾和傅红雪说起,他独自捱过了只和寒鸦说话的,寂静的少年时光,却不曾告诉傅红雪,后来他的岁月又有了字句,是因为遇见了一个人,他也没有告诉傅红雪,那时的自己和此时的他,开口说话的缘由,都是那个人。

信送至玄武侯府,有婢子密报中宫。侯府仆从往重明宫送信途中,让巡夜的护城军不问青红皂白围了,押往御史台。

那是重华二十六年夏,傅红雪十八岁,离重明宫一年余,他的信,成了长皇子通敌的罪证。

早朝,信呈上御案,皇上还没说话,丹墀下已是一片哗然。

有人说,重明宫真是深藏不露,朝中军中之事一贯的不问,竟然暗中与熠王府往来。

这还不明白,串通邻国,教那边城烽火困着东宫不得回朝,好在陛下面前出头。

去岁不是承了君命巡按边河?

是了,听说把劳役征调、钱粮分付的旧制改了,边民称善,陛下嘉其有方,今岁复遣。

可不是要出头了?

有人冷笑,出什么头,这通敌的罪名坐实了,怕是永世不得翻身罢。

皇上心里有数,若真是“暗中”往来,断不会书信相托,还大张旗鼓地派了信使、落了印信。只是满朝睽睽之下,这信已成把柄,有心不去过问,却是不能了。

他脸上冷得如同铁石一般,但问左右,人几时回来?

回禀,驿馆昨个传信,就是这两日了。

遂命御史台严加查问。皇上说,他要听审。

那日长皇子孤身一骑驰归夏都,余晖落了半城,御史令领着一班禁卫迎在正仪门下,一纸弹劾状,把人请下了马。

当晚皇上阅奏议至二更天,惦着长皇子,便问回来了没有,内侍才禀报说,人在御史台押着,等着陛下示下。

待皇上隔了玉屏在内堂落座,润玉已在堂下跪了数个时辰。

是夜,三司会审。

御史中丞叫人传物证来,与长皇子看了,问殿下可认得这信上纹样。

润玉见信,心头一沉。见鹿台的规矩,消息只可记在心里,不许落在纸上,他的小侯爷入周一年,严守此戒,有话,就与无字上师布一局棋,话都藏在那黑白纵横中了。

信不是小侯爷的,难道是熠王觉察了端倪,送信来试探虚实?

小侯爷有危险。这一念在润玉心头一绞,一腔都疼了。

莫说困在御史台,就算来去自由,也须过多少驿站多少关卡才能到他身边。若是他的小侯爷此时正身陷绝境,他纵是拼上生与死、日与夜,又怎么到得了。

堂木一响,明烛惊得跳了跳,润玉抬头答,是周都熠王府的印信。

三司相看了一眼。

昔年两国姻亲未破,自有书信往来,白凤公主同长皇子相识不浅,若不然也不会托孤于他,长皇子认得这印倒还说得过去。可答得这样坦白,教人意外。

又传人证,便是那侯府仆从。

堂上问信是何处得来,送与何人的。

那仆从年事已高,又受了惊吓,顾不得别的,一律如实说了,是周都遣来信使,送与重明宫的。

堂上又问,为何是侯府送与重明宫?

那仆从说夫人的报丧之书也是这么送来的,小侯爷人在重明宫,信就送去了重明宫。

堂上问,白凤公主玉殒,小侯爷入周居丧,还有何由送信与重明宫?

那仆从见识不多,却也知这一问关乎大节,他怕说错了,污了长皇子清名,一个劲儿摇头说不知道。

这话本也不是问他的。人证带下去,堂上便问,殿下有何分辩?

润玉这时心绪稍平。他在心里把传来的消息捋了一遍,周都的近况都按时与他报了,并无不妥,小侯爷若有不测,不会无半点风声传来,这信许是有人杜撰、有人构陷,亦未可知。

润玉答,不知何故有此一问,是以无从分辩。

堂上问,熠王与殿下互通书信,所为何事?

润玉答,只有来信,如何是“互通”?

御史中丞一笑,殿下非要本官把窗户纸捅破了?

润玉答,大人有话,直言无妨。

堂上于是又传物证。这回,是明月楼上那把琴。

这琴的手艺极工,琴身、轸弦选料亦属上乘,通体质朴,并无雕饰,只琴尾篆了一记暗纹,便是朱雀衔日,和信上纹样一般无二。

御史中丞问,重明宫藏了熠王府的琴,焉能说不是互通?

润玉见了琴,不再开口答言。

皇上在屏后,既轻且长地叹了口气。

不料御史台有这等手段,于长皇子窗下案头之物,竟能了如指掌。亦未料长皇子一贯缜密,竟让这样的把柄落入他人之手。

御史中丞等了片刻,起身至屏中,向皇上回禀了,说人证物证俱在,但问如何发落。

皇上纹丝不动,只双目从屏隙之间垂向堂下,见长皇子并无不安之色,像是别有隐情。

静默许久,终于下了口谕,长皇子失德,遣往西郊皇陵,静思己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