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屿走出机舱,成都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天气预报说今天阴天,17摄氏度——和他手机里存了许久的那张截图一模一样。那是沈星某次直播的背景图,上面就写着这几个字。
他打开手机,沈星的信息跳出来:“工作提前结束了,在出口等你。”
接机口人群拥挤,但他一眼就看见了她——穿着简单的白色毛衣,头发松松挽起,没有化妆,和镜头前那个光彩照人的“小太阳”判若两人。这样的她,反而更接近他在她文字中认识的那个沈星。
“周老师。”她微笑着迎上来,递给他一杯热茶,“成都的秋天容易感冒。”
茶是温的,刚好可以入口。他注意到这个细节。
去市区的车上,她指着窗外介绍沿途风景,语气自然得像任何一个本地朋友。他安静地听着,偶尔提问,心里却想着她直播时说过的一句话:“成都是一座适合隐藏的城市。”
“你笑什么?”她问。
“想起你说成都适合隐藏。”他说,“那今天你要带我看到的,是真实的成都,还是你想让我看到的成都?”
她转头看向窗外,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这取决于你想看到什么。”
她安排的第一个地方不是热门景点,而是一家藏在巷子深处的茶馆。老板娘显然认识她,熟稔地招呼:“沈老师今天带朋友来啊?”
“一位很重要的朋友。”沈星说,然后自然地领他走到后院。
竹影婆娑,石桌上摆着茶具。她泡茶的动作熟练而优雅,和那个在钢琴前演奏的她,和在直播中谈笑风生的她,都不同。
“这是我在成都最喜欢的地方。”她说,“没人会找到这里。”
茶香袅袅中,她告诉他刚来成都时的迷茫,如何在热闹的直播后独自坐在这里喝茶,如何开始写下那些只有自己看得见的文字。
“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他问。
“因为你也告诉过我你的秘密。”她指的是那篇《夜航回响》,“而且,我相信懂得在深夜里航行的人,不会轻易辜负别人的真实。”
喝完茶,她带他走过她日常走过的街道——常去的书店,偶尔买花的花店,深夜写作的咖啡馆。每一个地方都普通,却因为她的讲述而变得特别。
在锦江边,她突然说:“知道吗,我第一次听《夜航》时,正在这里散步。那天刚结束一场很累的直播,觉得自己像个被掏空的壳。然后耳机里传来你的声音,讲着关于城市孤独的话题...就好像被人看见了内心。”
江风吹起她的头发,他看见她眼中的坦诚。
“那天在钢琴酒吧,”他说,“你弹《月光》的时候,我也有同样的感觉——终于看见了真实的你。”
黄昏降临,他们站在合江亭边,看着江水汇流。
“明天你回去后,”她轻声问,“这一切会改变什么吗?”
他思考良久:“上海的周屿和成都的沈星,依然会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但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她点点头,像是早就知道这个答案。
送她回酒店的路上,经过一家唱片店。橱窗里摆着德彪西的《月光》黑胶唱片。
“等一下。”他走进店里买下那张唱片,然后递给她,“送给真实的沈星。”
她接过唱片,手指轻轻摩挲着封套。
“周屿,”她第一次直呼他的名字,“谢谢你来看我。”
他回到酒店,打开手机。社交媒体上已经开始有他们今天见面的路透图,评论区热闹非凡。而他知道,那些猜测和解读,都与今天真实发生的一切无关。
他给沈星发信息:“今天看到的,是我想看到的成都。”
她回复了一张照片——那张黑胶唱片放在她的床头,旁边是那本《夜航手记》。
“晚安,夜航人。”
周屿站在窗前,看着成都的夜色。这座城市因为一个人的存在,而变得完全不同。
明天他将回到上海,回到既定的轨道。但有些改变已经发生,像种子落入土壤,静待破土而出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