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预产期只剩最后七天。
“星屿家园”仿佛一个精密而温暖的巢穴,进入了最后的准备阶段。空气里弥漫着一种静谧的、引而不发的期待。
周屿的工作日程表被最大限度地精简,只保留了非他不可的线上会议。他的书房桌上,摊开的不再是书稿,而是与月嫂沟通的详细笔记、待产包的最后核对清单,以及一张画满了附近医院最快路线的地图。每一个细节都被他反复推敲,如同对待最严苛的商业项目。
沈星则进入了正式的产前休假。她的办公桌暂时交给了副手,但她的心却比工作时更加忙碌。她坐在阳光充足的客厅里,面前摆着一叠柔软的纯棉布料,正按照母亲传授的古老方法,一针一线地缝制着婴儿的小肚兜。针脚不算完美,却倾注了全部温柔。她的手边,放着整理好的孕期日记,准备在孩子长大后,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
工作室的伙伴们默契地扛起了所有工作,并将关心化作了最实际的行动。剪辑师将她接下来需要过目的成片精心压缩了时长;运营团队将原定于近期发布的几个重要公告,悄无声息地往后顺延;阿哲和小晚送来一个手工制作的、能发出柔和星光的音乐铃,说是给“小学徒”的见面礼。
林薇和杨莉不再谈论任何可能引发焦虑的工作议题,转而成了“后勤保障部长”。林薇凭借强大的人脉,再次确认了医院最顶尖的产科团队处于随时待命状态;杨莉则负责筛选和过滤掉所有不必要的访客与信息,确保沈星能拥有绝对的宁静。
周父周母和沈母,则成了“物资补给中心”。今天送来一罐熬了整天的鸡汤,明天拎来一篮乡下亲戚寄来的土鸡蛋,后天又抱着新做好的、用艾草熏过的小被子过来。他们话不多,只是用这种最朴实的方式,传递着跨越三代的支持。
夜里,“星屿家园”格外安静。周屿会陪着沈星在庭院里慢慢散步,初夏的晚风带着青草的气息。他们的手紧紧交握,话题围绕着即将到来的小家伙。
“你说,他会更像谁?”沈星轻声问,手抚着高高隆起的腹部。
“眼睛要像你,”周屿不假思索地回答,“亮。”
“那性格要像你,沉得住气。”沈星笑着靠紧他。
散步回来,周屿会拿出他为孩子写下的第一封信,读给腹中的宝宝听。信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平静地讲述着这个世界的美好,讲述着爸爸妈妈如何相遇,如何建造这个叫做“家”的地方,以及他们对他/她毫无条件的期待——只需健康、快乐地成为自己。
沈星听着,感受着腹中生命的胎动,仿佛那小家伙也在静静聆听。一种巨大的、近乎神圣的安宁笼罩着她。
在这最后一周的等待里,没有慌乱,只有有条不紊的准备;没有焦虑,只有沉甸甸的幸福与笃定的期待。所有爱他们的人,如同行星环绕恒星,自动调整轨道,共同守护着这片小小的宇宙,等待着一场盛大的、春天的降临。
巢已暖,只待新生命的第一声啼哭,来点亮这人间最寻常,也最非凡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