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星屿不相逢 > 第54章 第五十四章 涟漪

星屿不相逢 第54章 第五十四章 涟漪

作者:柠晤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4 11:50:48 来源:文学城

周屿的父亲,那位退休的历史教师,近来有了新的“研究课题”。他的书桌上,除了那些泛黄的史书,多了几本关于非遗保护和现代传播学的著作。偶尔和周屿视频,问的不再仅仅是身体如何,还会认真地探讨:“你们那个数字档案库,版权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民间艺人的权益保障到位了吗?”

沈星的母亲则重新拾起了年轻时的爱好——书法。她在老年大学的书法班里,不再仅仅临摹古帖,而是尝试将女儿从云南带回来的白族扎染纹样、侗族刺绣图案的韵味,融入笔下的线条之中。她将自己最满意的一幅“星火”二字,装裱起来,送给了“星屿家园”,挂在公共区域的墙上,古朴的笔触里透着新颖的生机。

林薇和杨莉,这两位曾经的“铁血经纪人”,变化更是显而易见。她们依然为“星屿”的战略布局殚精竭虑,但方式已然不同。林薇在谈判桌上,开始更多地强调项目的“文化长期价值”而非单纯的“投资回报率”。杨莉则为《星火相传》团队筛选合作方时,加上了更严格的“文化尊重度”评估。

甚至,她们私下里也开始关注起以前从不涉足的领域。林薇的办公室里多了一套茶具,偶尔会学着沈星的样子,慢悠悠地泡上一壶。杨莉则在假期,独自去了趟黔东南,不是出差,只是单纯地想看看沈星镜头下的那些村寨。

“新国乐工作室”的阿哲和小晚,是受影响最直接的年轻人。他们不仅在自己的音乐中大胆融合,更将“星屿”那份对根源的尊重带入了创作。他们发起了一个“寻根计划”,带着设备回到阿哲的西北老家,记录即将失传的花儿民歌,并尝试用电子音效为其赋予新的听觉维度。他们说:“不能只摘果子,忘了浇水。”

工作室的其他年轻成员,也在这股氛围中悄然成长。负责社群运营的女孩,自发策划了“家门口的非遗”活动,邀请上海本地的手艺人来到“星屿家园”开办周末工作坊。设计部的年轻人,则将瓦猫、扎染等元素,巧妙地化用在了工作室的文创产品设计上,让古老纹样出现在帆布包、手机壳上,变得时髦可亲。

就连一向理性至上的CFO程真,也在一次团建中,带着些许不好意思地分享,她开始陪女儿看《星火相传》,并尝试着给孩子讲解那些传统纹样背后的故事。“忽然觉得,以前错过太多了。”她感慨道。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位平台陈总。在一次行业高峰论坛上,他作为压轴嘉宾,没有谈论流量和算法,反而以“星屿文化”为例,大谈“内容的价值回归”与“科技的人文温度”,呼吁行业给予深度内容更多的耐心和支持。

周屿和沈星看着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变化,心中充盈着比个人成就更深的满足。

“记得我们最开始,只是想守住自己那点‘真实’。”沈星靠在周屿肩头,看着庭院里正在举办的皮影戏工作坊,孩子们和家长的笑声阵阵传来。

“嗯,”周屿揽着她的肩,目光柔和,“没想到,这点‘真实’像一颗石子,能激起这么多圈涟漪。”

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坚持的,已不再是一种孤芳自赏的姿态,而是变成了一种可以感染他人、甚至推动微小变革的力量。这种力量,悄然改变着身边的人,重新连接起文化与生活、传统与现代、商业与理想之间那些断裂的纽带。

这涟漪从“星屿家园”为中心,一圈圈扩散出去,轻柔,却持续不断。它比任何奖杯或数据都更有力地证明着:他们走过的路,做过的选择,的价值。真正的成功,或许不在于抵达了多高的山峰,而在于有多少人,因为你的存在,而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并愿意一同前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