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星屿不相逢 > 第50章 第五十章 融合

星屿不相逢 第50章 第五十章 融合

作者:柠晤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4 11:50:48 来源:文学城

“星屿家园”的落成典礼,没有红毯与香槟,而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开放日”。

旧厂房改造的主空间里,一侧是“新国乐工作室”带来的沉浸式电子民乐演出,数字视觉在粗粝的砖墙上流淌,与古老的榫卯结构形成奇妙对话;另一侧,几位来自云南的民间艺人正现场展示瓦猫制作和白族扎染,沈星团队搭建的“非遗数字档案库”体验区,则用VR技术让参观者“走进”遥远的侗族村寨。

周屿的《屿见》团队,在二楼的开放式录影棚,进行一场关于“城市记忆与未来社区”的现场对谈,嘉宾包括建筑师、社会学家和附近的原住民老人。声音透过精心设计的音响系统,与楼下的音乐声、交谈声交织,却不显杂乱,反而构成一种丰富的层次感。

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在此交汇——文化学者与科技极客,投资人与手艺人,附近社区的居民与远道而来的国际友人。他们穿梭在各个区域,脸上带着新奇与投入的神情。

周屿和沈星没有固定待在某处,他们像主人一样,在不同的人群中流动、介绍、倾听。

一位白发苍苍的民俗学家紧紧握着沈星的手:“太好了!你们这里,让老东西活出了新样子!”

一个戴着AR眼镜的年轻人兴奋地对周屿说:“周老师,这种呈现方式太酷了!文化一点都不枯燥!”

安德森也带着GCHI的同事来了,他环顾四周,由衷地对周屿说:“周,我现在完全理解了你们当初坚持的‘文化主体性’。这里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不是一个被定义的空间,它是一个正在自我生长的有机体。”

最让周屿和沈星动容的,是附近几位被邀请来的老邻居。他们一开始有些拘谨,但在看到熟悉的苏州河老照片展,听到用吴侬软语演唱的改良评弹后,渐渐放松下来,坐在庭院的长椅上,喝着茶,用上海话热烈地聊着过往,仿佛这里不是高深的文化场所,而是他们弄堂口的公共客厅。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沈星低声对周屿说,“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殿堂,而是一个有温度的、能连接不同人群的‘客厅’。”

周屿点头:“让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在这里自然相遇,各自找到乐趣和归属。”

傍晚,人群逐渐散去。团队成员和志愿者们开始收拾,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疲惫而满足的氛围。

周屿和沈星走到二楼的露台。夕阳将天空染成瑰丽的橘红色,苏州河水泛着金光,缓缓流淌。脚下,是他们一手打造的“城池”,它不再仅仅是商业成功的象征,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生态的缩影。

“感觉我们好像…完成了一件很大的事。”沈星靠在栏杆上,晚风吹拂着她的发丝。

“不是完成,”周屿纠正她,目光深远,“是开启。‘星屿家园’不是一个句点,它是一个冒号。接下来,这里会诞生什么,连接什么,我们无法完全预料。但这正是最迷人的地方。”

他们看到楼下庭院里,“新国乐工作室”的阿哲和小晚,正和那几位民间艺人比划着交流,似乎又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也看到林薇、杨莉和程真、秦悦站在一起,笑着讨论着什么,战略与理想,在此刻毫无隔阂。

所有的元素——商业与公益,传统与先锋,个人与团队,理想与现实——都在这片空间里打破了边界,不再彼此对抗,而是相互滋养,融合成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

“我们回家吧。”周屿向她伸出手。这个“家”,既指不远处那个温馨的私人空间,也指脚下这片他们共同构筑的、更大的精神家园。

沈星将手放入他的掌心。

“好。”

灯火初上的“星屿家园”,像一艘静泊在河畔的巨轮,满载着故事与梦想,准备着下一次启航。而融合,将成为它永恒的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