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屿见》与《星火相传》几乎在同一周首播。
播出当晚,周屿在上海的公寓,沈星在成都的工作室,两人隔着屏幕,同步观看了对方的节目。
《屿见》的片头极具质感,镜头掠过浩瀚书海,最终定格在周屿沉静的侧脸上。他与李叙教授的对话,思想碰撞的火花四溅,弹幕上飘过无数“醍醐灌顶”、“这才是深度访谈”。
《星火相传》则以一个航拍镜头开场,俯瞰的侗寨在晨曦中苏醒,沈星的画外音温柔而有力:“当我们谈论传承,我们首先需要看见,那些守护着火种的人。”镜头推进,吴奶奶布满皱纹却神情专注的脸庞充满了整个屏幕,她那未经雕琢的歌声响起时,许多观众在弹幕上打出“泪目”。
两档节目,一档理性深邃,探讨时代前沿;一档感性温暖,扎根土地人文。风格迥异,却同样收获了极高的口碑和收视。
媒体惊呼这是“周屿和沈星的二次爆发”,但这一次,焦点更多地集中在他们作为内容创作者的专业能力上。《新锐内容人》杂志用了一个双关的标题:《“屿”见深度,“星”火燎原——论顶级主播的破局与重塑》。
聚光灯再次打在他们身上,但这一次的光束,交错而独立,分别照亮了他们各自开辟的崭新舞台。
首播成功的庆功宴,两人依旧缺席。周屿在北京参加一个学术论坛,沈星则在贵州进行第二期节目的前期调研。
深夜,周屿在论坛主办方安排的酒店里,接到了林薇的电话。她的语气带着难得的轻松和一丝兴奋:
“几个之前观望的一线品牌,今天都主动联系了,点名要谈《屿见》的独家冠名。条件开得非常优厚。”她顿了顿,“更重要的是,央视纪录片频道的人也联系了我,他们对《屿见》的选题和深度很感兴趣,有意向接洽后续合作的可能。”
周屿走到窗边,看着北京不同于上海的夜空,内心平静。这不是突如其来的幸运,而是他和团队蛰伏、打磨后应得的结果。
“合作可以谈,”他回答,“但前提是,必须尊重节目的独立性和调性,我不接受过度商业植入。”
“明白。”林薇干脆地应下,现在的周屿,有足够的底气提出这样的要求。
几乎在同一时间,沈星也在侗寨的民宿里,听着杨莉从成都传来的好消息。
“平台方决定增加《星火相传》的预算和宣传资源!他们没想到口碑和热度会这么好。还有,几家关注社会责任和文创投资的公司发来合作意向,想探讨如何将节目里提到的非遗技艺进行商业化开发……”
沈星听着,目光落在窗外沉静的夜色和隐约的鼓楼轮廓上。她感到的不是得意,而是一种压力减轻后的踏实。阿雅和更多像阿雅一样的年轻人,或许真的能看到一条留在家乡、传承技艺也能过上体面生活的路了。
“莉姐,商业化开发可以,但我们必须把保护文化本真和保障手艺人权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做这个节目的初心。”
“放心,谈判底线我很清楚。”
挂了电话,沈星没有立刻休息。她打开电脑,开始整理下一站——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的资料。聚光灯很亮,但她不能忘记照亮的是哪些角落。
周屿发来了视频通话请求。屏幕那头,他背景是酒店房间,脸上带着一丝倦意,眼神却明亮。
“看了你的首播,”他说,“拍得很美,特别是吴奶奶唱歌那段,我母亲看了都很感动。”
“我也看了《屿见》,”沈星微笑,“和李教授关于‘人性灯塔’的那段讨论,给了我很多启发,或许可以融入到下一期关于木卡姆的叙事里。”
他们交流着彼此节目的反馈,探讨着内容创作的心得,像两个默契的同行者。过去那些围绕着他们恋情的喧嚣,似乎真的被这两档扎实的作品荡涤开去,留下了一片更广阔、更清朗的天地。
“下周回上海?”她问。
“嗯,你呢?”
“还要在这边待一周。”
“好,那上海见。”
通话结束。他们一个在北京,一个在黔东南,各自被不同的聚光灯笼罩,忙于构建自己的事业版图。距离依旧存在,奔波仍是常态。
但这一次,他们心中没有丝毫不安。因为他们知道,对方正在和自己一样,在通往更高处的路上奋力攀登。他们的光芒不再需要相互借势,而是各自闪耀,交相辉映。
这种并肩,是灵魂上的同频,是事业上的共进,比单纯的耳鬓厮磨,更加牢固,也更加动人。交错的聚光灯下,他们终于都成为了那个,足以与对方光芒匹配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