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星屿不相逢 > 第28章 第二十八章 屿见

星屿不相逢 第28章 第二十八章 屿见

作者:柠晤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4 11:50:48 来源:文学城

《屿见》的录制现场设在北京一家有着百年历史图书馆的阅览室内。高大的书架直抵穹顶,空气中弥漫着旧书与木料混合的沉静气息。周屿的第一位嘉宾,是国内顶尖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李叙教授。

灯光调试完毕,周屿与李教授相对而坐,中间隔着一张小几,上面放着两杯清茶。

“李教授,在您看来,当AI能够创作诗歌、谱写音乐,甚至模拟人类情感时,我们人类独有的、不可被替代的价值是什么?”周屿的开场问题直接而深刻,跳出了常规科技访谈的框架。

李教授微微怔了一下,随即露出感兴趣的神色。他们从技术的伦理边界,谈到创造力的本质,又从算法的精准,聊到人类因不完美而产生的独特美感。

“就像此刻,”周屿适时地引入,声音在安静的阅览室里格外清晰,“我们坐在这间充满历史感的图书馆里,指尖触摸的是真实的纸张,闻到的是时光的味道。这种具身的、充满随机性的体验,是任何虚拟仿真都无法完全复制的。我前段时间接触了一些传统的非遗技艺,也有类似的感触。”

他自然地提到了沈星的项目,讲述了侗布染色中因天气、温度而产生的每一次独一无二的色差,侗族大歌里即兴的、充满生命力的和声。

“这些‘不精准’,这些依赖于人的体温、呼吸和瞬间情感的创造,或许正是我们在算法时代,最需要守护的‘人性灯塔’。”

李教授深以为然,讨论的方向随之变得更加开阔和人文。录制结束时,李教授握着周屿的手说:“很久没有进行过这样有启发的对话了。你的提问,让我想到了很多研究之外的东西。”

首期节目录制成功的消息很快在业内传开。周屿选择的嘉宾跨度之大,对话之深,打破了传统访谈节目的界限,引发了广泛期待。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第二位嘉宾是一位极具个性的先锋艺术家,对商业和媒体抱有天然的警惕。采访提纲被多次驳回,对方团队态度强硬,沟通陷入僵局。

周屿把自己关在酒店房间里,对着艺术家那些充满冲击力的作品反复观看。他放弃了原有的问题框架,尝试去理解作品背后那种对现代性的尖锐质疑和痛苦表达。

录制当天,艺术家带着审视的目光入场。周屿没有寒暄,开口的第一句话是:“我在您的作品《废墟上的舞蹈》里,看到了极大的愤怒,以及……一种近乎绝望的温柔。这种矛盾从何而来?”

艺术家愣住了,戒备的眼神瞬间松动。那场访谈,成为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灵魂碰撞。艺术家谈到了童年的创伤,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以及内心深处对美好仅存的一丝希望。周屿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倾听者,却精准地触碰到了对方最核心的情感脉络。

节目录制完成后,艺术家主动拥抱了周屿:“你不一样。你不是在采访,是在理解。”

连续几期高质量的内容产出,让《屿见》迅速确立了高端深度访谈的品牌形象。周屿不再是那个靠着《夜航》情怀和流量热度生存的主播,他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共情能力和独特的视角,赢得了精英圈的尊重。

深夜,周屿在剪辑室审看样片。屏幕上,是他与一位哲学家的对话片段。哲学家说:“真正的相遇,不是空间的接近,而是灵魂频率的共振。”

他拿起手机,给沈星发了一条信息:“今天访谈时想到你。我们或许就是频率共振的证明。”

沈星很快回复,是一张设计草图——将侗族刺绣的图腾,巧妙地融合在现代风格的连衣裙上,旁边是周屿与李教授对谈的片段截图,上面圈出了周屿提到非遗时的一个神情。

附言:“看,‘屿见’的思想,已经在为‘星火’提供养分了。”

周屿看着那张草图,会心地笑了。他们确实在不同的轨道上,但他们的能量场正在相互渗透,彼此滋养。这种联结,比公开的恋情更加牢固,也更加深刻。

《屿见》官宣定档的当晚,周屿更新了一条微博,没有宣传节目,而是分享了一张图书馆阅览室的空镜照片,阳光透过彩绘玻璃,在古老的地板上投下斑斓的光影。

配文只有两个字:“静候。”

沈星转发了这条微博,同样言简意赅:“恭候。”

无需过多言语,业内和粉丝都已明白,这两个字背后所代表的,是他们各自深耕后所建立的、不容小觑的专业地位和沉静自信。

风暴过后,他们不仅没有沉寂,反而在各自的领域开辟了新的疆土,以一种更加强大、更加独立的姿态,重新定义了“周屿和沈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