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新闻人在古代当首辅 > 第9章 圣旨

新闻人在古代当首辅 第9章 圣旨

作者:太和乔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6:33:19 来源:文学城

第二天,江幼宜在请示过翰林学士张大人之后把自己默出来的殿试文章贴在翰林院门外。

“各位同僚,近期关于我科举名次不实的流言传得沸沸扬扬,在此我作如下澄清:首先,本人科举途中绝无作弊贿赂之举;其次,我的殿试文章经张大人允许张贴在门外,各位可以自行观看,文章有无水分自在人心。”江幼宜看向一边,顾靖川家的护卫正抓着一个人。

江幼宜作为新闻工作者,深知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道理,只是澄清,是没有人相信的,必须要尽快找到谣言的源头,让造谣者付出代价。

“你们凭什么抓我,我是举人,可以见官不跪,我要去衙门状告你们!快放开我!”

江幼宜指着那个人:“最后,这个人散播不实谣言,居然胆敢质疑陛下亲笔御批的科举排名,是为大不敬!”

“你们没有证据,这是污蔑!”那个人一听随口胡说的几句话居然被扣这么大的帽子,顿时紧张起来。

“进了诏狱自然会有证据。”两个身穿青绿锦绣服的锦衣卫从护卫手里接过人。

那人一看见锦衣卫直接吓晕过去,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连在朝官员都能直接抓走,更何况一个小小的举人。

江幼宜擦肩走过周元才身侧,低声道:“周兄,自求多福。”

众人见造谣者已被锦衣卫带走,纷纷散去,周元才一人留在原地,脸色煞白。

李云承愤愤道:“我就说周元才怎么一直缠着我问你们的事儿,原来是打的这个主意。”

“好了,云承,没必要生气,他这不是已经被锦衣卫带走了嘛。”江幼宜用公筷夹了一筷子菜到李云承碗里,“来,多吃点,消消气。”

周元才当时没有跟造谣者一起被抓走,是下值前才被带走的。

“文松,我也要!”王砚秋眼巴巴端着碗。

江幼宜笑笑:“来,你也多吃。”她也夹了一筷子菜到王砚秋碗里,真是个小孩子心性,什么都要争一争。她下意识扭头看一眼顾靖川,发现顾靖川虽然没端着碗,但也满脸写着期待,她只好也给顾靖川夹一筷子。

怎么回事?怎么突然就成幼儿园园长了?

顾靖川好奇:“文松,你怎么知道是那个人散布的谣言?”江幼宜让他帮忙找人,只说找一直到现在没离开京城会试落榜的南直隶考生,也没有名字,他带着疑惑让护卫去找,没想到真能找到,而且就是散布谣言的那个人。

“恩荣宴那天这个人就在榜单下试图用言语挑起南北对立,当时他话里透露出的就是他是南直隶人,而且他那天没有穿进士巾袍,肯定不在中榜之列,他话语里矛头直指我这个殿试第三名,而恰好会试第三名的周元才也是南直隶人,殿试被我赶超没进一甲,所以我猜就是这个人在背后指使他。”

顾靖川赞叹:“原来如此,文松真是细致入微。”

“是啊是啊,我当时跟文松一起听到那个人在榜下胡言乱语,我都没有想到背后还有这么多事儿。”李云承挠挠头,“当时光顾着生气了,还想直接上去跟他吵架来着。”

“我也不过是猜测,还得多亏了靖川帮我找到这个人,不然我没办法这么快证明自己的清白。”谣言一定要在发酵起来之前澄清,不然等大部分人都知道了,他们只会顺着谣言往他们想要的方向揣测,对于当事人的澄清视而不见。

江幼宜端起酒杯:“来,靖川,我敬你一杯。”

顾靖川端起酒杯,跟江幼宜碰了一下:“文松,我们是朋友,不用这么客气。”

他们此时正在江幼宜和李云承租的顾靖川家的院子里,这里距离翰林院很近,今天又解决了这样一件大事,所以四人来这里一聚。

酒足饭饱,顾靖川和王砚秋各回各家,江幼宜和李云承也各自洗漱回房。

次日,一封圣旨降临翰林院,谢怀川让江幼宜负责修订科举参考书一事。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虽清贵,但晋升需要熬资历,江幼宜正愁没有机会施展抱负加官进爵,这不就来了。

应试教育最推崇的方法论是题海战术,市面上打着各种噱头的辅导资料层出不穷,没人比她这个现代人更懂应试参考书!

写文章作诗她不是最厉害的,找学习重点、快速提分才是她的强项。战绩如下:一学期不翻书,考前一周突击冲刺拿高分;零经验两年内会试第四殿试第三,科举一甲上岸;一个月内助同窗从会试吊车尾闯入殿试二甲,得进士出身,打破晋升天花板。

江幼宜应对考试的技巧可谓炉火纯青,别说只是在原基础上修订参考书,就是重新出一套也完全不虚!

她现在虽没资格上朝,却也已经窥到朝堂一角。寒门不受器重,朝堂是世家的朝堂。

寒门本就难出贵子,教育资源天差地别,贫民家庭买不起书籍,私塾夫子水平如何全凭运气;世家贵族家里有专门的藏书阁不说,还能开族学。

而世家为了垄断,家族藏书从不公开,市面上流通的科举参考书也非常少,只有国子监和翰林院编纂的几本,还都是大部头,仅是对四书五经等书籍的释义,无关应答技巧。

如果让江幼宜来评价,她只能说,现今科举辅导资料的市场几乎等同于一片空白。一片空白好啊,一片空白等于她可以大展拳脚!

当朝科举考试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八股文、试帖诗和策论。既然分了模块,那考试就有侧重点,其中八股文占比最重,其次是策论,最后是试帖诗。

有了考试侧重点,再结合相应模块的提分难度,自然而然就有了提分技巧。

先来看占比最重的八股文,八股文以经书中的句子为题,让学子以圣贤口吻阐明其中的义理,且要按照特定的格式来答题。题目大部分出自四书,其次是五经。答题格式和视角固定,考试范围固定,那么只需要把每部分应该写什么、怎么写,总结出规律,作答的时候套公式即可。

然后是策论,策论是一种论述性文章,考察学子对政治、经济、或社会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这个江幼宜就更有话说了,现在的学子写不出高分策论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消息闭塞,不通时政,也就是现代人所谓的信息差,在信息高速广泛传播的互联网时代,都还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差,更遑论古代,而策论往往考察的就是当下的时政问题;

二是学堂里教四书五经释义,教怎么写锦绣文章,却不教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脱离实际,所以考生写不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知道了策论的痛点所在,就有解决办法。现代网友只靠接收碎片化信息都能在网上坐而论政,如果能有一本书把民生问题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策略都汇总出来,供学子参考,不说让学子成为政治家级别,起码能提高策论答题水平。这样科举取士也能取中真正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官员。

至于试帖诗,首先占比不高,其次诗的水平高低靠百分之九十九的灵气加百分之一的汗水,并不像八股文和策论,通过大量练习就能得到明显提高。灵气是学不来的,就像现代人熟背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一百篇,也没有出过第二个李白和苏轼。

江幼宜缕清思路,先把需要修订的科举参考书找出来翻阅。

她通读一遍,果不其然,翰林院这套参考书也不过是将四书五经的内容注释了一遍,而且还很晦涩难懂,没有根据学子水平进行分级,这套书至少要秀才以上的人才能独立使用,秀才以下的还需要夫子讲解,那这套书就对秀才之下的学子失去了参考意义。

她一边读一边把自己的想法列在一边,陛下的旨意是让她修订,所以已有的参考书她不会大改,只会在原基础上增添一些内容,这也是为了防止参考书突然大改让学子不习惯。

至于她想的那些,内容跟这套书格格不入,不如重新编一套,到时候新旧两版一起呈上去。

“傅编修这么用功啊?”孟宪和看江幼宜这么认真,悄声道,“上面让你重修参考书,其实你只需要看一下书页有无破损,或者有没有错别字就行了。”

“唔?原来是这么个重修法?”江幼宜抬头,怪不得翰林院得熬资历,原来大家都是这么干活的,这么无功无过的,得熬到猴年马月去啊。

“新人不要总想着趁机出头,所谓‘枪打出头鸟’①,维持现状才是最稳妥的。”孟宪和品着茶,老神在在,“入了贵人青眼也不见得是件好事。”

殊不知多少前人想要改革,以为当了官就能改变一切,可是改到最后连命都搭进去了,史书却对其记载寥寥。这做官啊,首先得识时务,活得久才有机会。

“多谢孟大人,我有不得不做的理由。”她也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②的道理,可是她每晚一天,千千万万的女性就被多压迫一天,她必须抓住每一个机会!

①“枪打出头鸟”出自《增广贤文》,《增广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作者未见任何书载,为无名氏。

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自三国魏李康的《运命论》。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圣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