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王爷他总想蹭我功德 > 第9章 侍女

王爷他总想蹭我功德 第9章 侍女

作者:银三千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06 22:35:35 来源:文学城

灵来院正厅。

既将伞给了詹龙,在雨停之前,青瑗就出不了灵来院了。

檐外雨下得缠缠绵绵,还未有停下的迹象。

她打开那个精巧的千机盒,里面静躺着那枚长了红褐色锈迹的箭簇。

这是当年她爹为老平西王挡下一箭留下的箭簇,代表着一个誓约。

老平西王亲口允诺:生男为结义兄弟,生女为夫妻。

不知当年老平西王是否料到,他的好儿子会让她做了贴身侍女。

他到底为什么,要留她在府中,为婢三年呢?

王府里既不缺女眷,更不缺她这个侍女。那他留下她,到底是想从她身上获得什么?

她想不明白。

她也看不透他。

不就是做三年侍女么?

比起吃不饱穿不暖的道观,在王府做侍女,起码衣食无忧。

她取下发上的簪子,静静凝视着它。

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光泽熄灭,变得黯淡。晨起时她已然察觉,不过并未深思。此刻想来,她昨日积攒的好运,或称之为功德,早已在不经意间消耗殆尽。

没有了功德,她觉得自己少了一层护甲似的,心头慌慌的。

她身上有两个秘密,一件是重生,一件这奇妙的簪子。她希望今生能过得比前世好一些,掌握自己的命运。

她就这般漫无目的的观雨,任由思绪如脱缰野马,驰骋神游。

青云观的后山有几亩薄田,香火不济时,观中人赖以耕作口粮。

这雨若是连下数日,淹没了农田,庄稼浸泡在水里烂了根,该如何是好?

一念及此,她索性寻来文房四宝,铺纸研墨,准备修书一封。

檐水嘀嗒,屋内的女子执一支狼毫,正写着家书。她字体娟秀,工工整整,是自幼在道观里撰写文疏练就的一手漂亮小楷。

素白的宣纸上,墨痕点点,纸短情长。

师父、师姐、师弟:

青云观香火可盛?诸君安否?

奉州大雨滂沱,不知鄢州如何?

若雨势不止,切莫放大圣去后山啃草,有失足落下山之险。给它的草料可备足否?

青瑗抵平西王府已有三日,虽偶遇波折,但如今一切安好,勿念。

青瑗欲接你们来奉州,不日启程,月底当归。其中缘由,容当面详禀。

弟子青瑗叩首。

大圣是青云观里养的那头憨态可掬的黄牛,常常去后山啃草。有一次失足被困在悬崖,还是她将它救回来的。

青瑗轻叹,她本想提及自己成了平西王侍女一事,但又怕他们担心。

这其中的弯弯绕绕,还是当面说清得好。

她将宣纸仔细折好,收入袖袋。

又花了一盏茶的功夫,将所有行李收拾停当。她所有的行头,不过一个青布包袱而已。

直到天边的乌云越来越薄,渐渐透出灰白的天光。临近傍晚,这场雨总算是歇了。

头顶是灰白的天幕,没有了晴时的红霞,越往远处,越是浓厚的青色,遥遥地晕染开。

既已收拾妥当,她便拎起包袱,徐步走到院中。她回望了一眼这暂居的院落,与院中那抹艳丽的紫色,转身向月门外走去。

她就这样走过潮湿的甬道,穿过水珠嘀嗒落下的灌木丛。她脚步轻缓,直至院角一处传来“咕咕”叫声的屋舍前停下。

这里是王府中收发文书的签押房,后院中的亲眷,若是有家书,亦可送到此处,会有管事的负责收发。

绕过前厅,青瑗来到背后的鸽房,这是王府奴仆书信往来之地。

她抬起腿,正欲迈进门槛,忽然听见内里传来人声。

“周管事,您行行好,帮老婆子念下闺女写的信吧!”一个沙哑迟缓的老妇声音带着恳求。

“去去去!没看我正忙着?别在这儿添乱!”

青瑗跨过门槛,只见一个身穿褐色绫衣、身宽体壮的中年男子不耐烦地粗声驱赶他身前的仆妇。

那个站在鸽子笼旁的男子,他就是周管事?

而他身旁,那仆妇求他不得,低声啜泣起来。

周管事依然不搭理,青瑗见此觉得不忍心,于是几步走向前去,见那仆妇穿着短衣窄袖,正佝偻着背抹泪。

待走得近了,青瑗才闻到仆妇身上的气味不太好闻,像是牲畜粪便的味道。

她应是王府里的某个粗使的仆妇。

“老人家,您怎么了?”青瑗温声询问。

仆妇见有人问询,慌忙用袖子揩脸,转过头来。青瑗心头微惊——只见她半边脸上覆着大片红褐色胎记,衬得那张饱经风的脸庞更显骇人。

“姑娘,您……您识字吗?”仆妇眼中泪光闪烁,满怀希冀。

青瑗抑下心中惊骇,点了点头:“识得。”

仆妇听到肯定的回答,眼中亮起微光,颤抖着手从怀里掏出一封书信来。尽管她的衣服皱巴巴的,但这封信却很平整,显然被悉心保存着,“老婆子不识字……这是俺闺女嫁去黄山县后,头一回给俺写的信,您可以帮俺念念么?”

青瑗了然。方才定是那位周管事嫌她,不愿念信,而她一时又找不到第二个识字之人,才着急上火。

那书信在怀中揣了一阵,也沾染了些浊臭之气。青瑗喜洁,但见她殷切目光,仍接过书信,轻声诵读。

信中,仆妇女儿诉说着嫁人后的苦楚:丈夫酗酒,醉酒之后拳脚相加……

仆妇越听越急,双拳攥紧,浑浊的泪水汹涌而下,嘴里不住念叨:“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

青瑗亦感无措,捏紧了手中包袱。里面还装着几张化厄符,可在这挣扎于尘世泥泞中的人面前,祖师的保佑,看起来不过是苍白的慰藉。

“老人家,要报官么?”

青瑗既没有说“可要算上一卦?”,也没有说“此乃三清化厄符,可驱邪除厄”。她说了身为一名合格的道姑不该说的。

若是师父在此,又要骂她多嘴了。

这世间女子,出嫁从夫,从此半生的幸福,都寄托在所嫁之人。

她曾在青云观时,听过许多女香客的祷告。她们所托非人,无不是求丈夫浪子回头,幡然悔悟,或是再求得一子,望以此换来夫妻和睦。

但没有一人,是去求和离的。她们大抵是觉得,只要还没有到典妻卖女的地步,这男子还并非无可救药。

她已经做好了被仆妇反过来埋怨的准备。

那仆妇听完,也不答,只一味默默垂泪。青瑗就这么安静地陪着。

她也曾听说过,富贵人家的女儿,若是受了气,会有娘家支持和离。可普通人家,没有厚实的家底,世人会劝“忍”字当头,想开些罢。

世人眼中,似仆妇女儿这般,若是有娘家兄弟出头,那已是万幸。若是没有,那大抵只能怪她命不好。

仆妇哭干了眼泪,像下定了某种决心似的,哀戚道:“姑娘,您能帮我写一封回信吗?”

青瑗点点头,去找周管事借来笔墨。

周管事将笔墨递给她,摇摇头,有几分嫌弃道:“小姑娘,你管那老婆子做什么?”

青瑗向他谢过了纸笔,也不作解释,走到桌子前,铺纸提笔,“老人家,您说,我写。”

仆妇深吸一口气,哑声道:“好!”她抬起灰扑扑的袖子擦干了眼泪,“您就写——别管那个挨千刀的短命鬼,你快回来,娘带你去报官,和离!”

青瑗执笔的手一顿,愕然抬首。

“就是跟娘回来挑马粪,也好过留在那被人活活打死!你要是不愿和离,不报官也行,他若要是再敢动你一根指头,就给娘写信,娘提着马刀来剁了他!”

仆妇口齿不清,青瑗凝了神才听真切。她埋下头,奋笔疾书。

两世为人,她从未听过这般言语,竟出自一个粗使仆妇之口。原来一个母亲,纵然大字不识,为奴为婢,只要她想,也可以为女儿撑起一片天。

“老人家,写好了。”

老仆妇连连称谢,颤抖着手捧起信,递给周管事,“麻烦管事,寄给俺闺女,劳烦了。”

周管事斜睨着她,蔑然道:“谁家锅底没有灰呢,你一个无依无靠的下人,何必撺掇你女儿和离呢?”

老仆妇努力挺起佝偻的背:“是,俺是下人,但俺也是人。俺就这么一个女儿,俺宁愿她回来,也不愿她挨打,将来丢了性命!”

青瑗与老仆妇又聊了几句,才知道她是马房收粪的。周遭都是与她一样斗大字都不识一个的苦力。

仆妇又是千恩万谢,才与青瑗道了别。

青瑗尚未记事,父母便已离去。此刻,望着眼前这个愿意为女儿豁出去的仆妇的背影,她心头第一次清晰地涌起一个念头:若他们还活着……为她撑腰,该有多好。

无人发现,经此一遭,青瑗头顶的木簪,发出淡淡的荧光。

待她将自己的家书递给周管事,对方狐疑地打量着她:“名字?”

“青瑗。”

“身份?”

“王爷的侍女。”

周管事眼中掠过一丝讶异。

“可有何不妥么?”青瑗平静问道。

“没、没有。”周管事收了家书,封上了蜡,将它放在储格最上面一层。

青瑗道了谢,走出签押房,慢悠悠地向山君阁走去。

经过演武场时,她忍不住前去打量了一眼。

地仍是湿,那跪着的人早已不在原地了。

王爷放二公子回去了么?

他是已经认了错,从此会好好向学了么?

修屋顶之事,她还未当面谢他呢。

索性两地相隔不远,她也不着急去“应卯”,于是走过一段怪石嶙峋的小路,不一会儿就来到瑞泽院门口。

门口守卫并非詹龙,而是两张陌生的面孔。

她刚抬脚欲进,腿还没迈出,就被两柄未出鞘的刀拦住去路。

“不得擅闯!”

这场面她熟。

“两位护卫大哥,麻烦通禀一声,青瑗求见二公子。”

“王爷有令,二公子禁足一月,任何人不得进去探视!”

禁足?

二公子雨中长跪才起,竟又在院子禁足了么?

她踮脚向院子里张望,院中一个人影子都看不到。而房舍门窗紧闭,也不见灯光透出。

青瑗本想感谢他为她修屋顶。如此看来启程之前都无法得见了。

二公子不愿向学,只想习武从军,心性比旁人看到的要坚定得多。不知道那少年会跟兄长耗到几时,最终又是谁会妥协。

见不到人,她也无法,只得又向东走了一段,回到了山君阁的厢房。

而此时,天色已暗,巧蕙的巧兰已经布好了晚膳。

气氛有点沉闷的异样,之前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巧兰,在青瑗进屋之后,竟长久没有开口。

“你们用过了么?”

她们低声应道:“用过了。”

青瑗几乎饿了一天,早已腹中空空,一个人也没什么用餐礼仪需要顾忌,提箸用了些吃食。

鲜美的鱼羹、暖胃的汤饼、还有爽口的素白萝卜,青瑗将几样精致的晚膳一扫而空,丝毫没有浪费。

她想到自己如今已经是王爷的侍女,可不仅有专人服侍,连吃食也这般精细,不由感到些惭然。

往日里,巧兰的话最多,怎么今日,她远远地守在门口,有些沉默?

用过晚膳,青瑗将包袱里的东西在厢房中拾掇停当,换上了侍女的装扮。唯有那支木簪,依然斜插在发间。

“姐姐,您要去侍奉王爷么?”巧蕙收拾了桌上碗筷,见青瑗一副要出门的样子,问道。

“是呀,以后我也与你们一样,是王府里的一名侍女了。”青瑗并未觉得这身份的转变有何隐晦,更何况她们对自己改了称呼,定然已是收到了管事的通知。

“姐姐,保重。”巧蕙惴惴不安地道别。

“嗯。”

平西王有那么可怕么?怎么巧蕙的样子仿若她要去侍奉什么毒蛇猛兽一般。

青瑗无奈一笑,掌着一盏油灯,向山君阁主楼走去。

远远地,昏黄灯影里,一个高挑纤弱的身影茕茕孑立,手里还提着一盏精巧的花灯。

“雪夫人?”

前方那人,罩着红羽纱面白梅氅,戴着一顶孔雀鸟冠的女子,正是阿史从雪。

下了雨,又比前几日添了几分凉意。她或许极怕冷的,已经穿上了冬衣,看上去比上回见的时候更加清减,却也美得惊心。

她面上的愁容还是一如往昔,深黛色柳叶眉下是化不散的哀色。

她手里提着一个食盒。

“姐姐。”见了青瑗,她竟比上次见她更为恭谨,福身一礼。

“不敢当,青瑗如今是王爷的侍女了。”

“当得的。”阿史从雪的声音轻渺清冷,仿佛被秋雨浇凉了几分,“从雪从未见过其他女子,能如姐姐一般,踏入王爷的楼阁。”

她对青瑗已然是侍女的事似乎并无讶异。

青瑗望着她宛若画中仙的身姿,莫明觉得,或许并非此事不足以令她惊讶,而是在这世上,已罕有事能令她心起波澜。

阿史从雪唇角牵起一丝苦笑道:“王爷仍是不愿见我,容我走到此处,已是格外开恩了。”她将手里的食盒递给青瑗,“这是我熬的雪梨银耳汤,劳烦姐姐呈给王爷。”

接过尚有微温的食盒,指尖触碰温润的漆木边缘,青瑗颔首道:“雪夫人放心,青瑗会带到的。”

阿史从雪又福身一礼,道了声多谢,氅衣拂过潮湿的白玉石阶,转身娉婷而去。

提着食盒,青瑗登上阁楼三层。

今夜,黎扶景端坐案前,正在批阅公文。灯火将他高大的身影拓在屏风上,与屏风上织绣的猛虎相叠。

公文堆积成两座小山,那厚厚的一叠,是待批阅的,而那小小的一叠,是已经批阅的。

长夜漫漫,平西王伏案批文,手腕翻旋,下笔遒劲有力。

“王爷。”青瑗依礼福身。

他低低“嗯”声,头未抬,视线扫过笔下字里行间。

青瑗心中微动,不知为何,她就是猜到,他尚未用膳。

“雪夫人亲手做的雪梨银耳汤。”她将食盒放在案上,取出白梅花盏,询问道:“王爷可要尝尝?”

“放着吧。”笔锋未顿,他一个眼神也未舍给她。

青瑗只好又将瓷盏收回了盒中,徒留空气中一丝清甜的香气。

她没有当过侍女,许多规矩她也并不知晓,只默默站着,暗自思忖自己该干什么。

她瞧着那堆积的小山一点点矮了下去。夜幕降下,天已完全黑了。于是她放轻手脚行到屋角,添亮三盏油灯。

如此,暖黄的光照得房间明亮如昼,在他锋利的眉峰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

黎扶景手下一顿,搁下笔,端起案上茶杯,送到嘴边,才发现里面并无热茶,“嗯?”

青瑗这才想起,斟茶是侍女的分内事,忙两步上前,提起茶壶,斟水。

刚刚七分满。

青瑗心中有几分得意。

这斟茶的功夫,还是在道观里被师父一手调、教出来的。

黎扶景将茶送至嘴边,眉头一皱,“凉的?”

“啊……抱歉,我不知在哪煮水。”

他眸中金光微动,顿了顿,还是凉茶入了口。

青瑗忽然就觉得,平西王选她做侍女,不仅不能享福,还有点……遭罪。

她不知站了多久,直到腿有些发麻,才听到那人沉沉的声音又响起:“记住,离她远点。”

这句话说得没头没尾,但她立即会意,这个“她”是指雪夫人。

青瑗不解,他疏远雪夫人也就罢了,怎么连旁人亲近也要阻拦?

阿史从雪赠她糕点,赠她药膏,还不因做了侍女而轻怠她,这般心思剔透的女子,虽是异族,怎么就不值得亲近呢?

而平西王呢,娶了人家,冷落她不算,还要旁人也疏远了她,这不是欺负人么?

她不禁想起那个仆妇的女儿,平西王势大,阿史从雪在王府这般苦凉处境,竟连和离也没法。

“怎么?”

“青瑗有一事不明。”

他微颔首,示意她继续说。

“王爷既娶了她,为何又如此冷落于她。我见她身体一天清减过一天,心感不忍。”

“依你之见,本王当如何?”

青瑗唇线拉成了一道冷冽的弦,眼帘低垂片刻,复又抬起,眸光坚定:“至少不应糟蹋她心意,让侍女也要跟着您一起冷落她。”

“你年岁几何?”黎扶景突然问道。

“十八。”青瑗虽不知他因何发问,还是不情不愿地答道。

那双狭长的桃花眼中一汪金泉,平静无波,而他嘴角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弧度,“大昌国女子十八而及笄,青云观养大的道姑,都同你一般天真?”

“天真?”她倏然抬眸,心尖被这个词一刺。

并没有多痛,却令她联想到前世一些往事。那时候她与师姐师弟逃命途中,却因为这份“天真”,多吃了很多苦。

黎扶景摇摇头,淡淡说了句,“难怪求到本王头上。”

青瑗微愕,她想让他说明白些,可他已垂首去批复公文,似不愿再施舍一词。

“哗啦啦——”

夜已深了,窗外,这雨竟又落下。

夜雨风急,青瑗走到窗边,去关紧了,然后回过身,打着哈欠回到在黎扶景身边。

“你,会研墨?”

“嗯。”

“过来研墨。”

“是。”青瑗走到黎扶景的身边,挽袖提腕,为他研朱红的墨。她稍一抬眼,不经意间,就看见那文疏上,“鄢州恐有水患”几个字。

她呼吸一滞,正想再瞧,那双骨节分明的手,已经将这文疏合上,放在了左手高的那摞文疏上面。

黎扶景食指轻扣砚台,青瑗会意,忙躬身研墨,眼神不再乱瞟。

只是那几个字,在她心中,如何都挥之不去,令她心中惊疑不定,睡意都驱散了。

两人一坐一站,一个疑虑未消,一个雾里看花,却在这个秋夜,阁楼的暖光里,一站一坐,拓在轩窗上的影子融为一片。

谢谢大家,感谢每一个点进来看的读者。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侍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