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成阶下囚后,我和将军搞基建 > 第2章 柴房析账,西仓藏踪

柴房的门“吱呀”一声合上,寒风被挡在门外,却挡不住四处乱窜的冷意。

沈砚先扶着沈敬言在唯一的草堆上坐下,干草扎得人皮肤发痒,却已是这破屋里唯一能御寒的东西。

他转身去看那扇糊着破纸的木窗,窗棂上的木纹开裂,风从缝隙里钻进来,卷起地上的碎草,在屋里打着旋儿。

“砚儿,方才在城门口,你不该那样看萧彻。”

沈敬言忽然开口,声音比在囚车上时更显疲惫,他抬手揉了揉眉心,指腹蹭过眼角的皱纹。

“那萧将军是沙场里杀出来的人,眼神毒得很,你方才眼底的那点清明,太扎眼了。”

沈砚蹲下身,借着从窗缝透进来的微光,看着父亲鬓边的白发。

原主记忆里,沈敬言从前总是束着整齐的发冠,墨发里难寻一根白丝,如今不过几日牢狱奔波,竟苍老得像老了十岁。

他低声道:“爹,萧彻提了损耗率的事,三倍的损耗不合常理,这背后一定有人动手脚。若我不露出点破绽,他未必会给我们查账的机会。”

他说着,从怀里摸出那块藏了一路的小竹片,这是原主从前在书院记诗句用的,竹片边缘被磨得光滑,泛着浅淡的包浆。

又找了根从囚车木栏上蹭下来的炭条,在竹片上轻轻划着,凭着记忆勾勒凉州粮仓的布局。

“以前跟着您来凉州时,我记得粮仓分东西两仓,东仓储新粮,西仓堆旧粮,中间有条宽两丈的运粮道,对吧?”

沈敬言看着竹片上利落的线条,眼神里多了几分诧异,原身从前写字画画都带着股怯懦的软劲,可沈砚此刻的笔触却很稳,线条直得像用尺子量过,连运粮道的宽度都标得清清楚楚。

他点了点头:“没错,西仓平时少有人去,只有每月盘点时才会开门,李达若要藏真账册,那里确实是个好地方。”

沈砚把竹片揣回怀里,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炭条的断口。

作为工程管理高材生,他对空间布局的敏感度早已刻进骨子里,哪怕只见过一次的建筑,也能凭记忆还原大致结构。

他抬头看向柴房门口,隐约能听见外面守卫的脚步声,心里忽然有了计较:萧彻把他们关在粮仓附近,又特意提损耗率,显然是在试探,只要他能拿出足够的证据,萧彻就一定会给他们机会。

入夜后,柴房外的风声渐渐小了些。

沈砚借着去墙角倒水的机会,故意放慢脚步,耳朵贴在门上听着外面的动静。

两个守卫的对话断断续续飘进来:“你说李大人今晚会不会去粮仓?听说萧将军下午去账房翻了上个月的册页,李大人慌得很。”

“慌也没用,萧将军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要是真查出什么,李大人怕是要吃不了兜着走。”

“何止是李大人,”另一个守卫的声音压得更低,“我听伙房的老张说,前两天有个北燕的商人来见李大人,两人在书房关着门聊了半天,不知道在搞什么鬼。”

沈砚心里一动,北燕商人?结合父亲提到的“通敌”罪名,这背后恐怕不只是私运粮那么简单。

他转身回草堆时,刚好对上沈敬言的目光,老人眼底满是担忧:“砚儿,你别管这些了,咱们现在是罪臣,掺和得越多,危险就越大。”

“爹,咱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沈砚坐在草堆上,把竹片放在膝头,“李达和北燕勾结,私运粮只是第一步,他们怕是想借着粮荒搅乱凉州,甚至里应外合让北燕攻城。若我们不查清真相,不仅咱们父子活不了,凉州的百姓也要遭殃。”

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沈敬言看着儿子眼底的光,那是一种他从未在原主身上见过的光芒,像是寒夜里的星火,虽微弱却执着。

老人沉默了片刻,最终叹了口气:“罢了,爹信你。只是你要记住,万事小心,萧彻虽看似公正,可他毕竟是朝廷的将官,咱们不能全信。”

就在这时,柴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接着是钥匙插进锁孔的声响。

门被推开,进来的是个穿着灰布军服的小兵,约莫十六七岁的年纪,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手里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粥,粥香混着淡淡的米香,在冷飕飕的柴房里散开。

“沈公子,沈侍郎,”小兵把粥碗递过来,声音压得很低,“萧将军让我给你们带句话,说明日辰时,您可以去粮仓西侧的账房,他让人给您留着上个月的粮册底本。”

沈砚接过粥碗,指尖触到碗沿的温度,心里猛地一暖,这碗粥熬得很稠,米粒都煮烂了,显然不是普通的囚粮。

他抬头看向小兵:“烦请转告萧将军,沈砚定不负所托。”

小兵点了点头,转身快步离开,临走前还特意把柴房的门掩得更严实了些。

沈敬言舀了一勺粥,吹了吹才送进嘴里,眉头却依旧皱着:“萧彻这是把你当枪使,若你查不出东西,咱们父子俩的罪名只会更重。”

“我知道。”沈砚喝着热粥,感觉冻僵的指尖渐渐有了知觉。

“可这是咱们唯一的机会。李达要改账册,就一定会留下痕迹。比如墨色的深浅、笔迹的粗细,甚至是账册页码的拼接处,只要能找到这些,就能证明账册是伪造的。”

他顿了顿,刻意提起原主记忆里的细节,“从前在京城时,父亲的旧部张老账房教过我一点。就是那位头发花白、左手缺根小指的老账房,他说新墨亮、旧墨沉,拼贴的账页墨色总差着点,还教我看装订针脚的松紧。”

沈敬言愣了愣,随即点头:“倒是有这么个人,去年还跟我提过想教你认账,没想到你真学了点东西。”

这话既是说给沈砚听,也是在给自己宽心,有老账房的由头,儿子的举动倒显得不那么突兀了。

沈敬言没再追问,只是默默地喝着粥。

柴房里很安静,只有两人喝粥的细微声响,还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风声。

沈砚喝完粥,把空碗放在一边,又拿出竹片和炭条,在上面补充账房的位置,他记得账房就在西仓旁边,紧挨着运粮道,若是明天能去账房,或许能趁机看看西仓的情况。

与此同时,粮仓东侧的耳房里,李达正焦躁地踱步。

他穿着一身藏青色粮官袍,腰间系着镶白玉的带钩,本该挺括的衣料被汗水浸得发皱,鬓角的发丝黏在油光的额头上,全无往日的体面。

“人盯紧了?”他猛地停下脚步,声音发颤,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带钩上的纹路。

站在对面的亲信低着头,额角冒冷汗:“回大人,沈砚已经进了账房,萧将军的人守在门口,咱们的人靠不过去。”

“废物!”李达一脚踹翻脚边的粮袋,谷物哗啦啦洒了一地。

“我早说过把真账册烧了,你偏说留着能当‘把柄’牵制萧彻,现在好了?沈砚那小子要是看出破绽,咱们都得去陪西仓那个死老卒!”

他喘着粗气,忽然眼神一狠,从袖中摸出个油纸包,塞给亲信:“去,把这个给西仓的看守老赵,就说‘按之前的法子办’。要是沈砚敢去西仓,就让他‘不小心’弄塌最里面的粮囤,压死那个小崽子!”

亲信接过油纸包,指尖触到里面银子的硬角,脸色发白却不敢迟疑,躬身应了声“是”,转身快步消失在夜色里。

李达盯着紧闭的房门,手指攥得发白,王怀安在京城的回信还没到,他只能赌一把,赌老赵能干净利落地解决麻烦。

第二天辰时,天刚蒙蒙亮,凉州的风依旧刺骨。

沈砚跟着昨天那个小兵往粮仓走,身上还穿着那件粗麻囚衣,衣摆处沾着草屑,却洗得还算干净,想来是小兵昨晚特意帮忙清洗过。

他走得很稳,步伐不快却很坚定,指尖攥着那块记满线索的竹片,脑子里反复过着查账的步骤:先核对账面损耗与实际库存的差额,再看账册的装订痕迹,最后比对不同页码的墨料和笔迹。

粮仓的外墙是用黄土夯筑的,高三丈有余,墙面上布满了风沙留下的痕迹,显得格外厚重。

东仓的门敞开着,几个粮官正指挥着民夫搬运新粮,民夫们穿着单薄的衣衫,冻得瑟瑟发抖,却不敢有丝毫懈怠。

西仓的门则关着,门上挂着一把巨大的铜锁,锁上锈迹斑斑,显然有些日子没打开过了。

账房是间不大的屋子,屋顶铺着茅草,墙面刷着白灰,只是白灰已经开始脱落,露出里面的黄土。

屋里摆着一张宽大的木桌,桌上堆着十几本厚厚的账册,账本的封面是深蓝色的布面,边角已经磨损,显得有些陈旧。

“沈公子,这就是上个月的粮册底本。”小兵指着最上面的一本账册,“萧将军说了,您可以看,但不能带走,也不能损坏。”

沈砚点了点头,走到桌前坐下。

木桌表面很粗糙,摸上去有些扎手,桌面上还留着几道深深的划痕,像是被利器划过。

他深吸一口气,伸手翻开账册,纸页泛黄,带着一股淡淡的霉味和墨香,是用竹纸装订的,每页纸都很薄,透过光线能看见纸纤维的纹路。

账册上的字迹是用小楷写的,工整却缺乏力道,显然是普通账房的手笔。

沈砚一页一页地翻着,目光仔细地扫过每一个数字和文字,手指偶尔会轻轻拂过纸页,感受着墨色的厚度。

翻到“损耗”那一页时,他的目光停住了,上面写着“本月损耗三千石,因风沙过大,粮袋破损所致”,数字用朱笔标注,格外醒目。

他皱了皱眉,把这一页和前面的“入库记录”对比,入库记录的字迹比损耗页的更粗,墨色也更深,像是用不同的墨锭写的。

他又注意到,损耗页的页码边缘有细微的拼接痕迹,纸页的厚度也比其他页略薄,显然是从别的账册上撕下来后重新装订的。

“果然有问题。”沈砚的心跳加快了几分,他指着损耗页上的“三”字,对身边的小兵说。

“你看这个‘三’字,起笔处有一点多余的墨渍,而前面入库记录里的数字,从来没有这样的痕迹。还有这个页码,拼接处的针脚和其他页不一样,显然是后缝上去的。”

小兵凑过来看了看,却摇了摇头:“沈公子,我看不懂这些,还是等萧将军来了再说吧。”

沈砚没再说话,继续翻着账册。

翻到最后一页的“核对人签名”时,他的目光又停住了,签名是“李达”,字迹潦草却带着一股张扬的力道,和前面账房的小楷截然不同。

他忽然想起昨天守卫说的“李大人慌得很”,心里更加确定:这本账册一定是伪造的,真正的账册,恐怕就藏在西仓里。

就在这时,账房的门被推开了。

萧彻走了进来,身上穿着一身玄色劲装,外面罩着一件银色的盔甲,盔甲的边缘镀着一层薄霜,显然是刚从外面回来。

他的头发束得很紧,几缕碎发贴在额前,脸上带着几分寒气,剑眉微蹙,眼神锐利地扫过桌上的账册,最后落在沈砚身上。

“看出什么了?”萧彻的声音低沉,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他走到桌前,俯身看着账册,身上的盔甲发出轻微的碰撞声,“这账册可有问题?”

沈砚抬头看向萧彻,近距离看,萧彻的五官更加立体,眼窝略深,瞳色是偏沉的墨色,睫毛很长,垂眸时在眼下投出淡淡的阴影。

他的下颌线绷得很紧,像是用刀刻出来的一般,透着一股铁血的硬朗。

沈砚定了定神,指着账册上的痕迹,一一解释:“萧将军,这本账册是假的。您看这损耗页的纸色,比其他页新了不少,装订的针脚也更松散。还有这字迹,损耗页的小楷和前面入库记录的小楷,笔锋完全不同,显然不是同一个人写的。”

“最关键的是这个签名,李达的字迹我在京城时见过,比这个潦草得多,而且他签名时习惯在‘达’字的最后一笔拖一个小勾,可这上面没有。”

萧彻顺着沈砚指的方向看去,指尖轻轻拂过账册的拼接处,忽然抬眼问:“你倒懂这些,之前说跟着户部老账房学的,是哪个?我去年去京城,见过几个户部的账房。”

沈砚早有准备,从容答道:“是张老账房,头发花白,左手缺根小指,去年秋天就告老还乡了。他是父亲的旧部,常来家里做客,见我闲着,就教了些认账、验墨的法子,说往后若进户部,也能有点底子。”

萧彻点点头,没再追问,他确实听过沈敬言提过“张老账房”,知道是个懂行的老人,这说法合情合理。

他眉头舒展了些,语气也缓和了几分:“你说账册是假的,那真账册在哪?”

“在西仓。”沈砚的声音很稳,眼神坚定地看着萧彻。

“西仓堆的是旧粮,平时少有人去,李达要藏真账册,那里是最好的地方。而且我听说,上个月负责管西仓的老卒突然‘病逝’,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萧彻盯着沈砚看了片刻,忽然笑了,这是沈砚第一次见萧彻笑,他的嘴角微微上扬,眼底的寒冰似乎融化了几分,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

“好,我带你去西仓。”萧彻直起身,转身走向门口,“若是真能找到真账册,我就信你父子是清白的。”

沈砚站起身,攥紧了手里的竹片,快步跟在萧彻身后。

走出账房时,他回头看了一眼西仓的方向,西仓的门依旧关着,铜锁在晨光下泛着冷光,像是在守护着什么秘密。

他知道,接下来的这一步,不仅关系到他和父亲的冤屈,更关系到凉州百姓的生死。

萧彻让人找来钥匙,打开了西仓的铜锁。

锁芯转动时发出“嘎吱”的声响,像是沉睡了许久的巨兽终于苏醒。

推开西仓的门,一股混杂着灰尘和旧粮的气息扑面而来,里面黑漆漆的,只有几缕晨光从屋顶的破洞透进来,照亮了空中飞舞的尘埃。

“你在这里等着,我让人去拿火把。”萧彻对沈砚说,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关心。

沈砚摇了摇头,从怀里摸出之前做的简易测距仪,竹片做的框架,中间嵌着一块从囚车木栏上拆下来的碎镜片,能借着晨光看清周围的环境。

“不用,我能看清。”他举着测距仪,走进西仓,“萧将军,您跟在我后面,小心脚下。”

西仓里堆满了粮囤,每个粮囤都用麻布盖着,麻布上落满了灰尘。

沈砚一边走,一边用测距仪观察着周围的环境,目光仔细地扫过每一个粮囤。

走到西仓最里面时,他忽然停住了脚步,角落里的一个粮囤,麻布的边缘露出了一点深蓝色的布角,和账册封面的颜色一模一样。

“萧将军,你看那里。”沈砚指着那个粮囤,声音里带着几分激动,“那个粮囤有问题!”

就在这时,躲在粮囤后面的老赵握紧了手里的木杆,他是西仓的看守,昨晚收了李达的银子,本想等沈砚靠近时,用木杆撬动粮囤的支撑木,让粮囤塌下来。

可此刻萧彻就站在沈砚身边,甲胄泛着冷光,他手心里全是汗,竟不敢动弹。

萧彻没注意到暗处的老赵,快步走过去,伸手掀开麻布,粮囤里根本没有粮食,只有一叠厚厚的账册,用深蓝色的布包着,上面还沾着些许粮食的碎屑。

他拿起最上面的一本账册,翻开一看,里面的字迹正是李达的亲笔,上面详细记录了上个月私运粮的数量、时间和去向,甚至还有北燕商人的签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