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成阶下囚后,我和将军搞基建 > 第19章 午粥话防,马具验疑

日头升到半空时,凉州城的炊烟渐渐淡了,粥铺前的石板路上还沾着清晨的湿气,混着玉米粥的甜香飘得很远。

沈砚跟着张老汉和阿牛走到粥铺门口,就见老板正用粗瓷碗给流民盛粥,蓝布围裙沾了点粥渍,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却笑得格外实在。

“沈公子,可算盼着您了!”老板一见他,连忙放下勺子,用围裙擦了擦手,“今天的玉米粥熬得稠,还加了点野菜碎,您快尝尝。”

说着就从灶上端来一碗,热气裹着香味扑在沈砚脸上,碗里的玉米粒颗颗分明,泛着浅黄的光泽。

阿牛早就拉着张老汉找了张矮桌坐下,手里拿着刚烙好的麦饼,咬得“咯吱”响。

沈砚走过去坐下,刚喝了口粥,就见瘦高个背着竹筐从马医棚方向过来,灰布短打的领口沾了点草药汁,竹筐里还放着个小陶罐,上面贴着“紫花地丁粉”的标签。

“沈公子,赵兽医让我把这个送官仓存着,官仓的药品区专门留了通风的架子,不怕受潮。”

瘦高个把陶罐放在桌上,又从怀里掏出张纸条,“这是今天的草药清单,蒲公英晒了三筐,艾草两筐,官仓管理员已经记在台账上了,说每十天会盘点一次。”

沈砚接过纸条,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是一笔一划写得认真,末尾还画了个小马蹄的符号。

“辛苦你了,下午要是有空,去看看城西的水渠,别让杂草把口子堵了,玉米地还得靠它浇水。”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对了,官仓里预留的玉米种子你见过吧?放在粮食区最里面的陶罐里,标注了‘补种专用’,跟张老汉说一声,让他放心。”

瘦高个连忙点头,拿起陶罐就往官仓走,脚步轻快得像阵风。

张老汉喝了口粥,放下碗说:“沈公子,您放心,水渠的事我让王二盯着呢,每天都派人去清理,保证水流通畅。昨天我还去官仓看了补种的种子,满满两大罐,就算真遇到暴雨冲了苗,也能及时补种。”

“那就好。”沈砚笑着说,又想起货郎的事,“萧将军跟校尉定了,货郎大概率会选清晨六七点进城,那会儿流民多,容易混进来。”

“到时候校尉会分两班守城门,换班避开早晚高峰,还让粥铺老板帮着认人,您天天在门口摆摊,要是见着陌生货郎,记得多留意。”

粥铺老板刚好端着粥过来,闻言连忙应道:“沈公子放心!我昨天已经看过货郎的画像了,高鼻梁,留着小胡子,一准能认出来。要是他敢来,我就悄悄让伙计去将军府报信。”

阿牛嘴里塞满了麦饼,含糊不清地说:“沈公子,我也会留意!要是见到货郎,我就去告诉萧将军!”

张老汉拍了拍他的头,笑着说:“你呀,先把饭吃干净再说。”阿牛吐了吐舌头,赶紧端起碗喝粥。

粥铺里的流民渐渐多了,都捧着碗坐在矮桌旁,小声聊着天。

有个流民说昨天去玉米地除草,看到苗又长高了点;还有个说李婶织的布快好了,月底就能给学堂的孩子做棉衣。

沈砚听着,心里觉得踏实,凉州就像这碗玉米粥,慢慢熬着,就熬出了烟火气。

沈砚刚从粥铺起身往铁匠铺走,城西土坡后的灰布斗篷就动了动。

斗篷下的人攥着张皱巴巴的羊皮纸,上面用炭笔歪歪扭扭画着玉米地的轮廓,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他是黑风部落的探子,昨天混进城时,本想跟着除草的流民去玉米地,却被王二拦了下来。

当时王二扛着锄头,灰布短衫的裤脚沾着泥,眯着眼打量他:“你是新来的流民?没见过你啊,玉米地在城东,别往城西乱逛,最近查得严。”

他当时心里一紧,只能顺着王二的话往城东走,结果绕了半天都是青稞地,连玉米苗的影子都没见着。

现在他盯着沈砚的背影,想跟上去看看铁匠铺的位置,却见街角窜出个半大孩子。

是阿木的同乡小石头,穿着洗得发白的灰布短褂,手里攥着根木棍,看似在追蝴蝶,脚步却始终跟着他。

探子心里咯噔一下,暗道凉州的流民竟也帮着盯梢,不敢再跟,悄悄把羊皮纸塞进内衫,贴着土坡往城外溜。

路过城门时,他瞥见校尉正领着士兵撒滑石粉,旁边还放着本厚厚的名册,几个士兵正轮流看货郎的画像,心里更慌。

拓跋烈说凉州好骗,可看这阵仗,连换班都避开了早晚高峰,怕是货郎还没进城,就先被识破了。

他得赶紧把消息传回部落,不然等拓跋烈的十万大军断了粮,黑风部落的粮草也保不住。

吃完午饭,沈砚往学堂走。

路过铁匠铺时,就见老铁匠正坐在门口的木凳上,手里拿着块铜片,在马镫上刮来刮去,阿木蹲在旁边,手里拿着小锤子,时不时敲敲马镫铜钉,听声音辨真假。

老铁匠的藏青色短褂沾了不少铁屑,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胳膊,手里还攥着官府发的木牌,刻着“凉州铁匠铺”的字样,阳光照在木牌上,泛着浅棕的光。

“沈公子来了!”阿木先看见他,连忙站起身,手里的小锤子还没放下,脸上沾了点黑灰,像只小花猫。

他攥着锤子的手紧了紧,小声说:“刚才我跟师傅练敲铜钉,已经能分清真假声了,以后就算货郎的马具做得再像,我也能辨出来。”

老铁匠也跟着起身,把铜片揣进怀里,笑着拍了拍阿木的肩膀:“这小子不仅学得快,还上心,昨天跟我说,以前在北燕看见过骑兵因为马具断了摔下来,现在想学好手艺,给咱们凉州的骑兵打最结实的马具,不让他们吃这种亏。”

沈砚愣了愣,随即笑了:“有这份心就好。等货郎的事过了,让老铁匠教你打掺铜的马掌,学会了我就跟官仓报备,让你当铁匠铺的正式帮工,以后也算有门手艺傍身。”

阿木眼睛一亮,用力点头,手里的锤子都差点掉在地上:“真的吗?谢谢沈公子!我一定好好学!”

老铁匠也乐了,把木牌揣进内衫:“放心,我肯定好好教。这小子心思细,以后说不定能成个好铁匠。”

沈砚走过去,拿起旁边的马镫看了看,铜钉严丝合缝,没有被动过的痕迹。“货郎要是来了,您先看他有没有本地商户陪同,再用铜片刮马具,查有没有掺差料。”

他叮嘱道,又指了指木牌,“这木牌别丢了,是防伪的关键,要是货郎拿假木牌来,您仔细看看背面的暗纹,真木牌的暗纹是斜着的,假的一般是直的。”

老铁匠拍了拍胸口:“放心,我记着呢!昨天里正还来教我认暗纹,看了好几遍,错不了。要是货郎敢来骗我,我一准能识破。”

阿木也跟着点头,手里的锤子握得更紧了,他一定要学好手艺,给凉州的骑兵打最好的马具。

沈砚和老铁匠聊着马具时,城西的水渠边,王二正扛着锄头清理杂草。

他的灰布短衫被汗水浸得发潮,裤脚卷到膝盖,小腿上沾了不少泥水,却半点不在意。

昨天沈公子说“水渠堵了,玉米苗就渴死了”,他特意跟里正申请,每天中午来巡查。

王二蹲下身,用锄头轻轻拨开渠里的狗尾草,怕把渠底的土挖松。

渠水很清,能看见水底的小石子,他用手捧了点水尝了尝,不咸不涩,心里踏实不少,这样的水浇苗,玉米才能长得壮。

往前走了几步,他发现渠边有个小缺口,连忙从怀里掏出块粗布,蹲下来把缺口堵上,又用锄头培了点土压实,嘴里念叨着:“可不能漏水,张老汉的玉米苗还等着喝水呢。要是真漏多了,补种的种子再好也没用。”

堵好缺口,王二又沿着水渠走了一圈,确认没有其他漏洞,才扛着锄头往玉米地方向走。

路过青稞地时,他看见几个流民在除草,笑着喊:“水渠通着呢,昨天我去官仓看了,补种的玉米种子也备足了,就算下暴雨冲了苗,咱们也能及时种上,大家放心干活!”

流民们齐声应着,手里的锄头挥得更有劲了。王二看着绿油油的青稞苗,心里盼着秋收,到时候收了粮,大家就能顿顿吃上饱饭了。

沈砚笑着点头,又跟他们聊了会儿马具制作的事,才往学堂走。

学堂门口的老槐树上,几只麻雀在枝头上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地叫着,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周先生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本旧书,青布长衫的衣摆被风吹得轻轻晃动,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用根木簪固定着,显得格外儒雅。

“沈公子,您来了。”周先生笑着打招呼,把他往学堂里让,“孩子们刚吃完午饭,正在院子里玩,您要不要先坐会儿,喝杯茶?”

沈砚点头,跟着他走进学堂,里面摆着几张矮桌,都是用粗木做的,桌面打磨得很光滑,孩子们的石板整齐地放在桌上,上面还留着早上写的“山”字。

周先生给沈砚倒了杯热茶,茶杯是粗瓷的,上面画着简单的兰草图案。

“昨天跟您说想编本凉州本地的教材,把玉米种植、草原常识写进去,让孩子们多了解家乡。”

周先生坐在对面,手里摩挲着旧书的封面,“我这几天整理了些教案,您要是有空,帮我看看,提提意见。”

说着,周先生从怀里掏出几张粗麻纸,上面用毛笔写着教材的大纲,字写得工整秀丽,还画了简单的玉米苗、战马的图案,方便孩子们理解。

沈砚接过来看了看,大纲分了“农事”“军事”“常识”三部分,农事里写了玉米的种植步骤,还特意加了“补种注意事项”。

“若玉米苗受损,需3日内补种,补种间距调整为八寸”,军事里讲了战马的基本常识,常识里有凉州的山川河流,内容很全面。

“写得很好,既实用又易懂,孩子们肯定喜欢。”

沈砚赞道,又指了指“农事”部分,“这里可以加一段‘如何防蚜虫’,最近玉米苗容易生蚜虫,让孩子们也了解下,回家还能帮着大人干活。”

周先生连忙点头,从怀里掏出支炭笔,在大纲上添了“防蚜虫:撒草木灰”几个字,动作认真又细致。

两人正聊着,就见李婶背着纺车从学堂门口路过,蓝布褂子的袖口沾了点棉絮,手里拿着个布包,里面是刚纺好的棉线。

“周先生,沈公子!”李婶笑着打招呼,“刚去官仓领了点棉花,准备给学堂的孩子做棉衣,您看这棉线够不够?”

说着就打开布包,里面的棉线白生生的,像银丝般缠在锭子上。

周先生走过去看了看,笑着说:“够了,李婶的手艺好,做出来的棉衣肯定暖和。孩子们要是知道有新棉衣穿,肯定高兴。”

李婶笑得合不拢嘴:“都是为了孩子,应该的!等棉衣做好了,我就送过来,让孩子们冬天能暖暖和和的上学。”

沈砚也跟着道谢,又跟李婶聊了会儿纺线的事,李婶才背着纺车走了。

周先生看着李婶的背影,笑着对沈砚说:“凉州的人都很朴实,也很热心,能在这里教书,我心里踏实。以前在北燕,战乱不断,孩子们想上学都难,哪像现在,能安安稳稳地读书,还能学实用的知识。”

沈砚点点头,想起自己穿越过来的日子,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现在能和萧彻一起守着凉州,看着流民们安居乐业,心里满是感慨。

“以后凉州会越来越好的,学堂会有更多的孩子,玉米地会有更好的收成,骑兵会越来越强,没人能再欺负我们。”沈砚轻声说,眼里满是坚定。

周先生看着他,笑着点头:“我相信,有您和萧将军在,凉州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也会好好教书,把孩子们教好,让他们以后能为凉州出力。”

沈砚起身告辞后,学堂院子里很快热闹起来。

扎着羊角辫的妞妞举着石板跑过来,石板上画着株歪歪扭扭的玉米苗,叶子涂成了浅绿:“先生,先生,您看我画的玉米苗,要是被暴雨冲倒了,是不是就要补种呀?”

周先生蹲下身,接过石板,用炭笔在玉米苗顶端画了个小小的玉米棒,笑着说:“对呀,要是苗倒了,咱们就用官仓里预留的种子补种,3天内种好,还得把间距调小些,这样新苗才能长得壮。等秋天到了,还是能结出甜甜的玉米。”

妞妞用力点头,眼睛亮晶晶的:“我知道了!以后我去玉米地,就帮张爷爷看苗,要是有倒的,我就告诉他赶紧补种。”

旁边的小男孩铁蛋也凑过来,手里的石板上写着个歪歪的“马”字:“先生,昨天我看见骑兵叔叔的战马了,好高好大!您教材里写的‘战马要喂苜蓿’,是不是就是城外种的那种草呀?”

周先生摸了摸铁蛋的头,点头道:“对呀,苜蓿草有营养,战马吃了才有力气跑。以后铁蛋去城外玩,要是看见有人破坏苜蓿地,要记得告诉萧将军哦。”

铁蛋用力攥紧拳头:“我记住了!我要保护战马,保护凉州!”

孩子们围在周先生身边,七嘴八舌地问着问题,院子里的笑声像风铃般清脆。

周先生看着孩子们的笑脸,拿起桌上的教材大纲,轻轻抚平上面的褶皱,在凉州教书,能守着这样的笑脸,比什么都重要。

沈砚往将军府走的路上,路过城门口,就见校尉正领着几个士兵,在城门口撒滑石粉,准备留货郎的马蹄印。

校尉的深褐色劲装沾了点滑石粉,手里拿着个小秤,旁边放着商户名册和货郎的画像,粥铺老板正站在旁边,仔细看着画像,嘴里念叨着:“高鼻梁,小胡子,记牢了。”

“沈公子!”校尉见了他,连忙走过来,手里的秤还没放下,“按萧将军的安排,我们分了两班,早班从卯时到未时,晚班从未时到亥时,换班避开了清晨和傍晚。粥铺老板也来帮忙认人,您放心,只要货郎敢来,一准跑不了。”

沈砚点点头,看了看城门口的滑石粉,薄薄一层,刚好能留下马蹄印,又翻了翻商户名册,上面记着凉州所有商户的名字和地址,还有备注的联系方式。

“做得好,要是货郎来了,别惊动他,先稳住,等他拿出马具和推荐信,再仔细查。”他叮嘱道,“要是发现问题,先扣下他的马具,再派人去将军府报信,我和萧将军会尽快过来。”

校尉连忙应下,把名册揣进怀里:“放心,沈公子,我记着呢!一定不会让货郎得逞。”沈砚又跟他聊了会儿防御的细节,才往将军府走。

将军府的院子里,萧彻正坐在石凳上,手里拿着“骑兵训练日志”,深青色劲装的衣摆搭在石凳上,阳光照在他身上,勾勒出挺拔的身形。

他的头发用根黑色的发带束着,几缕碎发落在额前,显得格外英气。

见沈砚回来,萧彻放下日志,起身走过去,伸手接过他手里的小本子,翻开看了看,上面记着上午的安排和注意事项,还特意标注了“官仓物资盘点:每十天一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