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成阶下囚后,我和将军搞基建 > 第16章 铁器叮当,秋种筹谋

沈砚看着阿木眼底映着的火星,指尖无意识蜷了蜷,少年额前的碎发被汗水黏在皮肤上,灰布短打的领口沾着铁屑,却半点不影响抡锤的力道。

每一次铁锤落下,都精准砸在烧红的铁块上,溅起的火花落在他手背,也只是随意抹了把,眼里满是专注。

“别光顾着赶工,晚饭记得去粥铺领。”

沈砚又叮嘱了句,目光扫过铁匠铺角落堆着的铁块,忽然想起铁料储备的事,转头对老铁匠道:“官仓的存铁还够打多少副马掌?后续阿木要赶制马鞍,得提前算好量。”

老铁匠放下手里的铜壶,掰着手指算道:“还够打五十副马掌,要是做马鞍,还得再添三百斤铁。”

“我已经跟萧将军提过,城西有处旧铁矿,明天就安排三名流民去采矿,再让两个老弱烧炭,每月能采两百斤铁、烧三百斤炭,应该够周转。”

沈砚点点头,这才放心往外走。

刚走到铺门口,就见萧彻正站在老槐树下,手里把玩着片刚落下的槐叶,深青色劲装的衣摆被晚风轻轻吹起,露出腰间弯刀的银质刀柄,在暮色里泛着冷光。

“阿木的手艺越来越熟练了,老铁匠说采矿烧炭的事也安排好了。”

萧彻见他出来,将槐叶随手丢在脚边,目光落在沈砚的袖口,方才在铁匠铺里,沈砚的青布袖口沾了点铁屑,像落了星子。

他伸手替沈砚拂去,指尖擦过布料时,能感觉到下面温热的手腕,两人动作都顿了顿,又很快分开。

“有老铁匠盯着,马具这块不用太担心。”沈砚低头拍了拍袖口,没提方才那瞬间的悸动,转而说起正事。

“刚才老铁匠说情报比对的事,投诚士兵和里正的记录能对上,暂时没发现异常。不过拓跋烈没拿到情报,肯定还会有动作。”

萧彻点头,脚步放缓了些,暮色已经漫过凉州城,街边的流民家陆续亮起了油灯,昏黄的光从窗户里透出来,映着窗纸上模糊的人影。

路过李婶家时,还能听到她哼着不成调的歌谣,混着纺车“嗡嗡”的声响,格外热闹。

“明天先去看看玉米种子到了没,再去学堂盯着试讲。”

萧彻忽然开口,声音比晚风还轻,“赵兽医那边也得去问问,战马的养护有没有要注意的。”

他刻意把行程说得慢,像是想多陪沈砚走会儿这暮色里的路。

沈砚应下,目光落在街边的菜地里,几株迟种的萝卜还立在土里,叶子上沾着暮色里的露水,旁边的稻草人歪了半边,是白天风吹的。

他弯腰把稻草人扶直,指尖触到稻草时,还带着白日阳光的温度。“明天让瘦高个再扎两个稻草人,防鸟雀。”

两人并肩往将军府走,影子被油灯的光拉得很长,偶尔有流民路过,笑着跟他们打招呼,沈砚和萧彻都一一回应,语气里没半点架子。

走到府门口时,亲兵已经候在那里,手里捧着件厚些的夹袄:“将军,沈公子,夜里凉,披上吧。”

萧彻接过夹袄,先给沈砚披上,指尖替他理了理领口:“夜里风大,别着凉。”

沈砚愣了愣,顺着他的动作拢了拢夹袄,布料是粗棉的,却带着萧彻指尖的温度,暖得从脖颈一直热到心里。

进了府,厨房已经备好晚饭,两碟小菜,凉拌萝卜丝和炒野菜,一碗糙米饭,还有一锅热腾腾的玉米粥,是粥铺老板特意送来的,说让他们尝尝鲜。

萧彻盛粥时,特意给沈砚多盛了些玉米粒,知道他喜欢吃软糯的。

“明天玉米种子要是到了,先种在张老汉那片地旁边,选向阳坡地,避免霜冻。”

沈砚喝着粥,忽然想起秋种的事,“五十斤种子种三亩,预计十二月中旬成熟,留十斤当明年的种子,两百斤给流民补口粮,剩下的送粥铺熬粥。还得让瘦高个准备些农具,犁和耙都得检查一遍,别到时候用不了。”

萧彻点头,夹了一筷子炒野菜放进他碗里:“我已经让人去查农具了,明天就能出结果。”

饭后两人没急着各自回房,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歇着。

老槐树上的蝉鸣已经稀了,只有偶尔几声,混着远处的狗吠,衬得院子里格外安静。

萧彻从库房里拿了盏油灯,放在石桌上,昏黄的光刚好照亮两人的身影。

“今天赵兽医说,战马训练完不能马上喂料,得歇半个时辰。”

沈砚忽然说起骑兵训练的事,手指无意识摩挲着石桌边缘。

“还得准备些草药,预防战马感冒,特别是夜里凉的时候。我跟赵兽医约好,每月考核战马生病率,不超过百分之五就多给一袋豆子当补贴,超标就扣点粮食,这样他也能更上心。”

萧彻点头,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用炭笔记下来,那本子是沈砚给他的,专门用来记各种注意事项,封皮上还写着“凉州备战日志”。

沈砚看着他低头写字的样子,油灯的光落在他脸上,柔和了平日里锐利的眉眼,连鬓角的碎发都染上了暖黄。

他忽然想起穿越过来的第一天,也是这样的夜晚,他在破庙里遇到萧彻,那时萧彻刚打完仗,铠甲上还沾着血,眼神冷得像冰,可还是给了他半块麦饼。

“想什么呢?”萧彻写完,抬头见沈砚盯着自己发呆,眼底泛起笑意,“是不是觉得我记东西的样子很笨?”

沈砚连忙回神,摇了摇头:“没有,就是觉得……现在这样很好。”

萧彻愣了愣,随即笑了,指尖敲了敲石桌:“确实很好。”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沈砚脸上,油灯的光映在他眼里,像落了两颗星子,“有你在,凉州会越来越好的。”

沈砚心跳忽然快了些,避开他的目光,看向院子里的灯笼:“明天还得去学堂,那个要试讲的先生,得仔细看看,别是拓跋烈派来的细作。”

“我跟老仆说好了,试讲内容只教‘天地人、父母子’这些基础字,不教‘兵、马、田’,周先生要是提问,老仆得记下来,咱们每天旁听也能核对。”

萧彻顺着他的话接下去:“放心,我会跟你一起去,咱们俩一起盯着。”

又坐了会儿,夜风渐凉,萧彻起身:“该回房休息了,明天还有不少事。”

沈砚点头,也站起身,往客房走。

走到门口时,他忽然回头,见萧彻还站在油灯下,目光落在他身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像这夜里最暖的光。

“萧彻,”沈砚轻声喊他,“明天……路上慢些走。”萧彻愣了愣,随即点头:“好,明天我等你一起。”

沈砚进了客房,靠在门板上,摸了摸胸口的位置,心跳还在快。

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户,能看到萧彻还站在院子里,油灯的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远处传来流民家的纺车声,还有偶尔的咳嗽声,这些细碎的声音,组成了凉州安稳的夜晚。

天刚蒙蒙亮,李婶家的小院就飘起了炊烟。

她穿着件蓝布褂子,袖口缝了圈新的青布边,是昨天用沈砚给的碎布改的,手里正往灶膛里添柴,火苗“噼啪”地舔着锅底,锅里煮着的玉米粥泛着热气,香得能勾人馋虫。

“娘,我能去帮张爷爷种玉米吗?”儿子阿牛揉着眼睛从里屋跑出来,灰布短衫的领口沾了点面粉,头发还翘着,像只刚睡醒的小花猫。

李婶伸手替他理了理头发,又往他手里塞了块刚烤好的麦饼:“先吃早饭,吃完了再去。记得帮张爷爷递种子,别乱跑,也别跟学堂的周先生多说闲话。”

“要是他问你‘战马在哪吃草’‘玉米种在哪’,就说不知道,让他问萧将军。”

阿牛咬着麦饼,含糊地问:“为啥不能跟周先生说话呀?”

李婶蹲下身,用围裙擦了擦他的嘴角,认真道:“咱们现在的日子多好,有地种、有饭吃,可不能让外人毁了。沈公子说,官仓每月给做针线活的人分两斤棉花,我织完这匹布,能做两件棉衣送学堂,到时候还能多领一斤棉花、半袋麦种,你冬天就能有新棉衣穿了。”

阿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捧着麦饼跑到院角,蹲在菜地里看萝卜苗,几株迟种的萝卜还立在土里,叶子上沾着露水,旁边的稻草人已经被扶直,是昨天沈公子路过时帮忙弄的。

“娘,萝卜苗又长高了!”他兴奋地喊,小手轻轻碰了碰萝卜叶,怕碰坏了。

李婶笑着应了声,转身把纺车搬到院子里。

晨光漫过矮墙,落在纺车上,她坐下拿起棉花,是官仓昨天刚分的,白花花的,摸着软乎乎的。

纺锤转得飞快,棉线像银丝般缠在锭子上,她一边纺线一边盘算:“今天纺完这卷线,明天就能织布,月底前肯定能把棉衣做好,让学堂的娃子们冬天不冻着。”

阿牛几口吃完麦饼,背着小竹筐就往外跑:“娘我走啦!”

李婶看着儿子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手里的棉线,嘴角忍不住弯了弯。

以前颠沛流离的时候,哪敢想能有自己的院子、能给娃子做棉衣?现在有了沈公子和萧将军,凉州就像个家,得好好守着。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沈砚就醒了。

穿好衣服出门,见萧彻已经在院子里练剑,深青色劲装在晨光里格外显眼,剑光划过空气,带着凌厉的风声。

他的长发用一根布带束着,随着动作轻轻晃动,额角的汗水在晨光里泛着微光。

“醒了?”萧彻见他出来,收了剑,随手拿过帕子擦了擦汗,“粥已经好了,先吃早饭,再去看玉米种子。”

沈砚点头,跟着他往厨房走,路过库房时,见亲兵正搬着农具往外走,都是检查好的犁和耙,锃亮的木柄上还缠着防滑的麻布。

早饭还是玉米粥,配着咸菜,简单却暖胃。

吃完后,两人并肩往城外的粮库走,路上遇到不少流民,都背着农具往地里去,见了他们,笑着打招呼,眼里满是干劲。

张老汉也在其中,手里拿着“秋耕日志”,见了他们,连忙跑过来:“沈公子,萧将军,今天玉米种子能到吗?我把地都翻好了,选的向阳坡,你说的没错,那边不容易结霜。”

“应该快了,我们这就去粮库看。”沈砚笑着说。张老汉点点头,又絮絮叨叨翻开日志给他们看:“你看,我都记好了,五十斤种子种三亩,十二月中旬收,留十斤当种子……”

他说得认真,眼里满是对秋收的期待,才背着农具往地里走。

到了粮库,管事已经候在门口,见了他们,连忙迎上来:“沈公子,萧将军,玉米种子昨天傍晚就到了,一共五百斤,都放在库房里,还没动过。我检查过了,颗粒饱满,没受潮。”

他说着,打开库房的门,一股粮食的清香扑面而来,袋子里的玉米种子泛着金黄的光,像撒了满地的碎金。

沈砚蹲下身,抓起一把种子,指尖能感觉到颗粒的圆润,还带着晒干后的干爽。“种子很好。”

他笑着说,“今天就让瘦高个领五十斤,送到张老汉的地里,剩下的封存好,注意防潮。”

萧彻点头,对管事说:“再派两个人帮忙运种子,顺便把检查好的犁和耙也送过去,别耽误播种。”

北魏边境的营帐里,烛火被夜风晃得明明灭灭,案几上的羊皮地图被酒液浸出深色痕迹。

拓跋烈坐在铺着黑羊皮的胡凳上,手里捏着刚从北燕传来的密信,指腹反复摩挲着信上“凉州学堂试讲限教基础字、玉米种向阳坡”的字样,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周先生那边还没消息?”他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将密信狠狠拍在案几上,震得旁边的青铜酒壶“哐当”一声倒在地上,冷酒洒了一地。

亲兵连忙跪下身去捡,头埋得更低:“回将军,周先生今早刚去学堂试讲,说只能教‘天地人’这些字,没法问军情。黑风部落的使者还在帐外等着,说若三日内再无凉州军情,就彻底终止合作,不再提供援兵。”

拓跋烈冷笑一声,抬手按在腰间的长刀上,刀鞘上的宝石硌得掌心发疼。

他原以为“老秀才混学堂”是稳棋,却没想到凉州连“教什么字”都管得这么严,连玉米地都选了向阳坡,萧彻和沈砚的心思,比他想的更缜密。

“让黑风部落的使者等着!”他语气阴狠,“再给周先生传信,别盯着‘兵、马’这些字,就借‘教‘天’字’问‘草原上的天什么时候黑。”

“借‘教‘地’字’问‘哪片地的土最软’,从这些小事里套草原训练的时间、玉米地的具体位置!”

亲兵刚要退下,拓跋烈又喊住他:“还有西域的马具货郎,让他加快速度,务必在下周赶到凉州。跟他说,别只卖马具,就说‘想跟老铁匠合作开铺子’,混进铁匠铺,看看凉州的铁料够不够打马掌,战马到底有多少匹。”

他顿了顿,眼底闪过一丝狠厉,“要是货郎也查不到消息,就让他在马具里藏点泻药,等凉州骑兵用的时候,让战马拉肚子,打乱他们的训练节奏!”

帐帘被夜风掀起,卷进几片带着霜气的枯草,烛火猛地暗了暗。

拓跋烈走到帐口,望着凉州的方向,夜色里只能看到模糊的轮廓,却仿佛能听到那边传来的纺车声、读书声。

“萧彻、沈砚,你们以为这样就能防住?”他低声自语,手里的长刀被握得更紧,“本将军有的是办法让你们后院起火!”

从粮库出来,两人又往学堂走。

刚到门口,就见老仆领着个穿着青布长衫的老人站在那里,老人手里抱着几本旧书,封面已经泛黄。

边角磨损得厉害,头发花白,脸上满是皱纹,却梳得整整齐齐,眼神温和,见了他们,连忙躬身行礼:“草民见过沈公子,萧将军。”

“您就是要试讲的周先生吧?”沈砚笑着扶他起身,“里面请,孩子们已经在等着了。”

老人点点头,跟着他们往里走,脚步有些慢,却很稳,怀里的旧书抱得很紧,像是怕摔了,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

进了学堂,十几个孩子已经坐好,手里拿着石板和木笔,石板被擦得干干净净,木笔削得尖尖的。

见了他们,孩子们齐声喊:“沈公子,萧将军!”声音稚嫩,却很整齐,小脸上满是认真。

老人见了孩子,眼里泛起笑意,放下旧书,先跟孩子们打招呼:“孩子们好,我姓周,以后可以叫我周先生。”

试讲开始后,周先生从怀里掏出块木炭,在石板上写了个“天”字,一笔一划,很是工整。

“这个字念‘天’,就是咱们头顶上的这片天。”

他笑着说,声音温和,“谁能说说,天是什么颜色的呀?”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蓝色的”,有的说“白色的”,课堂里顿时热闹起来。

沈砚和萧彻坐在门口听着,手里都拿着小本子,记着周先生的提问,“天是什么颜色”“地是什么样子”,都是跟军情无关的问题。

萧彻悄悄跟沈砚说:“看着不像细作,不过还是得再观察几天,等张老汉和李婶跟孩子打听下,看看他私下有没有问别的。”

沈砚点头,目光落在周先生手里的旧书上,书页里夹着几张泛黄的纸,像是以前的教案,看起来是真的旧书,不是伪造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