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成阶下囚后,我和将军搞基建 > 第13章 战后绸缪,暖意渐生

阳光斜斜地洒在凉州城的青石板路上,将百姓们举着的旗帜染成暖金色。

沈砚站在城门口,看着街道上穿梭的人群。

有孩童举着纸糊的小旗奔跑,有妇人踮着脚往城墙上眺望,还有老人们坐在自家门口,摇着蒲扇议论着今早的胜仗。

他身上的青布短衫沾了些战场的尘土,腰间的薄竹片在阳光下泛着浅淡的竹纹,指尖还残留着方才握刀时的薄茧触感。

“在想什么?”萧彻的声音从身侧传来,带着几分温和。

沈砚回头时,见他已卸下玄色战甲,换了一身深灰色常服,领口用同色布条简单系着,几缕墨色长发垂在颊边,遮住了眼底些许疲惫,却让他平日里锐利的眉眼柔和了不少。

手里还提着一个木盒,盒身刻着简单的云纹,是方才从将军府取来的。

“在想明年春天的十万大军,还有咱们眼下的粮食和战马缺口。”

沈砚坦言,指尖轻轻摩挲着腰间的薄竹片。

“拓跋远说北魏会联合西域黑风部落,他们擅长骑兵突袭,可咱们现在连十匹战马都凑不齐。”

“而且方才张大爷提流民安置时,我算了算,官仓现存的五千斤粮食,顶多够咱们撑十六天。就算用锄头跟白羊部落换粮,来回得十天,这期间还得消耗三千斤,换粮至少得换够四千斤才够填补缺口。”

萧彻点头,打开木盒里的羊皮地图,指尖先落在“城西三十里的煤炭矿”上。“友军今早送来的补充情报,这里有露天煤矿,能解决烧水泥的燃料问题。”

“至于粮食,我让人查了,白羊部落不仅缺锄头,还想要羊皮做冬衣,咱们可以让流民先把家里的旧羊皮捐出来,再加上新打的二十把锄头,应该能多换一千斤粮。”

“另外,城里还有不少空地,咱们可以组织流民种速生萝卜,二十天就能收获,能补五百斤,这样粮食缺口就稳了。”

他又指向“草原边缘的牧羊区”,“那里的荒坡适合养羊,等流民安顿好,每天留五个人放羊,既能吃肉,羊皮还能换战马,友军说过了,一百张羊皮能换十匹战马,三个月下来,换五十匹战马不成问题。”

沈砚眼前一亮,凑近地图确认煤矿和牧羊区的位置:“那水泥生产得尽快提上日程,得专门成立个基建队,每天派十名流民去采石灰石,五名流民烧窑,按‘以工换粮’算,每人每天发一斤粮食。”

“对了,我还得跟基建队说,让他们顺便采些黏土,城西的黏土矿能制简易黏土水泥,万一石灰石不够,还能应急。”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煤炭开采→水泥生产→粮食交换→应急补粮”的链条理顺,原本紧迫的缺口,瞬间有了稳妥的落地方向。

两人正对着地图商议,身后忽然传来脚步声。

沈砚回头,见张老汉提着一个竹编食篮走来,篮盖掀开着,里面放着几块用油纸包着的麦饼,还有一壶温热的米酒,食篮侧边还挂着一本泛黄的账本和一张写满名字的纸片。

“将军!沈公子!忙活了一早上,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张老汉笑得皱纹挤在一起,递过食篮又翻开账本,“这是我统计的粮食账,官仓现存五千斤,流民和士兵每天要耗三百斤,顶多撑十六天。”

“这张是流民捐羊皮的名单,已经凑了三十多张旧羊皮,明天跟白羊部落换粮时,应该能多换点。”

萧彻接过食篮,沈砚则接过账本和名单翻看,见账本上一笔一划记得清清楚楚,连“昨日给俘虏送了二十斤粥”都标注在旁。

名单上的流民名字后,还画着小小的“羊”或“锄头”记号,代表捐赠的物资。

“张大爷,咱们已经计划好了,用锄头和羊皮换粮,再种萝卜应急,您明天跟使者去换粮时,记得跟白羊部落提,下次咱们还能用羊毛换粮,让他们多留些青稞。”

沈砚把账本和名单递回去,笑着说。张老汉一听,立刻拍胸脯应下:“放心!我跟白羊部落的首领是老熟人,保证谈个好价钱!”

沈砚拿起一块麦饼,咬了一口,外皮酥脆,里面夹着细碎的芝麻,是凉州百姓常吃的口味。

他忽然想起穿越过来的第一天,也是这样一个晴朗的午后,张老汉递给他的第一块麦饼,也是这样的味道。

“张大爷,城里的流民安置得怎么样了?”沈砚咽下嘴里的麦饼,问道。

之前战事紧张,流民大多暂时住在城角的空屋里,如今仗打完了,得尽快给他们安排稳定的住处,才能让他们安心参与后续的建设。

张老汉拍了拍胸脯,语气笃定:“放心吧!我和瘦高个已经统计过了,城里还有十几间空着的旧屋,稍微修修就能住人。另外,咱们开垦的荒地旁边,也能搭些简易的土坯房。”

“沈公子不是说,参与开垦的流民能分一亩私田吗?大家都盼着能住在田边,方便照看庄稼。对了,还有件事,流民里有几个娃娃到了读书的年纪,大家问能不能找个先生教娃娃识字。”

“还有些流民说,想找个地方跟人聊聊家里的事,好些人都还惦记着去年战乱里没了的亲人。”

提到识字和流民的心事,沈砚心里一动,流民有了文化,才能更好地参与建设,抚平了创伤,才能真正把凉州当成家。

“识字的事我来办!”他立刻应下,“明天我就把将军府的西厢房腾出来当学堂,我来教娃娃们识字,再让老铁匠打些木笔和石板。”

“至于聊心事,咱们可以成立个互助会,每周在学堂旁的空屋聚一次,您和瘦高个多陪着聊聊天,我再教大家写‘思念信’,烧给亲人,也算是个念想。”

张老汉一听,笑得更开心了,连声道谢后,提着空食篮和账本转身离开,背影很快融入街道上的人群中。

城外的黄土坡上,李婶正和三个流民妇人围着泥盆和泥。

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裤脚挽到膝盖,露出沾着黄泥的小腿,手里的木杵抡得又快又稳,将稻草均匀搅进黄泥里,每搅一下,都要弯腰用手捏捏泥团,确保“捏得紧、不散开”。

旁边的空地上,已经码了二十多块刚脱模的土坯,阳光晒在土坯上,泛着湿润的浅黄,不远处还堆着刚从西山运来的石灰石和黏土,是今早基建队送来的。

“李婶,你这土坯打得真方正,我这手笨,总把边角捏歪。”

旁边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妇人叹了口气,手里的土坯确实歪了个角。

李婶放下木杵,走过去手把手教她:“你把泥填进模子后,得用拳头把四角砸实,这样脱模后才不会塌。对了,你家娃子不是到了识字的年纪吗?”

“沈公子说明天开办学堂,他亲自教娃娃们读书呢!还有互助会,下周就能聚,到时候咱们可以给家里人写封信,烧了也能安心。”

“真的?”双丫髻妇人眼睛一亮,手里的动作都停了,眼眶也红了,“我家那口子去年没了,我还没跟他好好说说话呢……”

李婶拍了拍她的肩膀,轻声安慰:“到时候我陪你一起写,咱们跟他说,现在在凉州有房子住,娃子还能读书,让他放心。”

正说着,瘦高个扛着几根新鲜的椽子走过来,木头上还带着松针,身后跟着两个扛着粮食袋的亲兵。

“李婶,这是刚从东山砍的椽子,你们先搭房架用,不够再跟我说!这是你们今天的口粮,每人一斤,按‘以工换粮’算的。”

“对了,城里的空地已经翻好了,明天就能种萝卜,沈公子说二十天就能吃,到时候咱们就有新鲜菜了。”

李婶连忙接过椽子和粮食袋,指尖摸着袋里的青稞,又看了看身边的妇人,心里满是暖意:“多谢高小哥!有了粮食,有了盼头,咱们这辈子,总算能有个安稳的家了。”

萧彻将最后一口麦饼咽下,喝了口米酒,对沈砚道:“流民学堂和互助会是个好主意,不仅能让娃娃们识字,还能抚平流民的创伤,让他们更认凉州这个家。”

“对了,关于北魏和黑风部落的情报,我打算从俘虏里挑几个愿意投诚的,培训成探子派往边境,你觉得怎么样?”

“还有,拓跋烈肯定会派细作来,咱们得在城门口设个登记点,让流民登记‘籍贯 推荐人’,推荐人得是已经定居的流民,再让士兵每天巡查时,问些农事、基建的细节,细作肯定答不上来。”

沈砚立刻点头:“这个主意好!不过还得给探子配个信号弹,万一遇到危险,能及时传消息。我记得硫磺和硝石咱们还有些,可以做些简易信号弹,红色代表‘发现敌军’,黄色代表‘安全’,这样瞭望塔上的人一看就懂。”

“另外,咱们可以在铁匠铺、粮仓这些关键地方设个暗号,比如问‘今天的铁打了多少’,答‘够换三斤青稞’,答对了才能进,这样细作就混不进去了。”

两人又商议了片刻,把“情报网建设 反细作机制”的细节也敲定下来,才收起地图往将军府走去。

在北魏边境的临时营地里,烛火摇曳,拓跋烈坐在铺着黑羊皮的案几后,手里捏着拓跋远被俘前送出的最后一封密信,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他穿着鎏金黑纹战甲,肩甲上的狼头浮雕在火光下泛着冷光,颈间挂着的狼牙项链是早年征战西域时所得,此刻随着他的呼吸轻轻晃动,暴露了他压抑的焦躁。

“将军,黑风部落的使者还在帐外等着,说必须加三倍粮草,才肯出兵助咱们攻打凉州。”

亲兵低着头汇报,声音带着几分怯意,方才拓跋远战败的消息传来时,拓跋烈已摔碎了三个青铜酒坛,帐内至今还留着酒液的腥气。

拓跋烈将密信狠狠揉成一团,扔进案几旁的火盆里。

火星窜起时,他咬牙道:“加就加!只要能踏平凉州,这点粮草算什么!”

可话刚出口,密信里“火油箭破阵、流民齐心守土”的字句又浮现在脑海,他忽然攥紧了腰间的长刀,刀鞘上的宝石硌得掌心发疼。

去年冬天强征部落青稞、故意断北燕援军粮草时,他以为凉州不过是“唾手可得的肥肉”。

却没想到萧彻竟能将一盘散沙的流民拧成一股绳,还冒出个懂“火油箭、水泥”的沈砚。

如今凉州修瞭望塔、练骑兵、办学堂,分明是在快速扎根,再等下去,恐怕更难对付。

“备马,我要亲自去见黑风部落的使者。”拓跋烈猛地起身,战甲碰撞发出“哗啦”的声响。

“另外,派两个最得力的细作,乔装成流民潜入凉州,查清楚他们的粮食储备、战马数量,还有那个沈砚的底细,能让流民拼死卖命的人,绝不能留。”

“记住,别问太多军情,多跟流民聊家常,要是有人问籍贯,就说从北边逃难来的。”

帐外的寒风卷着沙砾吹进来,烛火晃了晃,映着他阴鸷的脸。

他不知道,自己刚派出去的细作,早已被萧彻安排的“投诚北魏士兵”盯上,更不知道凉州城门口已设下“登记 暗号”的双重关卡,这场未开始的战争,从情报博弈的第一步,就已落了下风。

路过城北的铁匠铺时,沈砚特意停下脚步,铺子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老铁匠正光着膀子,抡着铁锤敲打一块烧红的铁块,火星溅在他黝黑的胳膊上,却丝毫没影响他的动作。

旁边围着几个年轻流民,正认真地看着老铁匠的手法,手里还拿着小木块,模仿着锤打的动作,地上堆着好几把打好的锄头。

是准备跟白羊部落换粮用的,角落里还放着几块待加工的木板,是要做学堂用的木笔和石板。

铁匠铺里,炉火正旺,映得老铁匠古铜色的皮肤发亮。

他将烧得通红的铁块放在铁砧上,左手持铁钳固定,右手抡起铁锤重重砸下,“叮”的一声脆响,铁块瞬间变扁了些。

他胳膊上的旧伤疤格外显眼,那是去年守城时,被北魏士兵的箭簇划伤的,如今成了他守护凉州的印记。

“阿木,你看清楚了,锤要落在铁块的‘软处’,力道要匀,不然打出来的锄头会歪。”

老铁匠头也不回地叮嘱,目光却盯着旁边紧张得手心冒汗的年轻流民阿木。

阿木握着小铁锤,学着他的样子砸下去,却偏了准头,火星溅到手上,烫出个小红泡,他却没吭声,只咬着牙调整姿势。

老铁匠看在眼里,放缓了动作,一边打铁一边说:“我儿子去年守城时,还跟我说想让凉州的百姓都能吃饱饭、读上书。现在咱们打锄头换粮,教你们手艺,就是帮他实现心愿。”

“你这娃子心思细,是块打铁的料,等过两天,我就正式收你为徒,把我这手艺好好传下去。对了,沈公子说学堂要木笔和石板,咱们打完这些锄头,就赶工做,别耽误了娃娃们读书。”

阿木听了,眼睛瞬间红了,握着小铁锤的手也稳了不少,这一次,终于准确砸在了铁块的软处。

老铁匠满意地点头,又将另一块铁块放进火炉,炉火烧得更旺了:“昨天我跟城门口的士兵聊了,说最近可能有北魏细作来,咱们要是看到陌生人问东问西,就多留意,实在不行就报给士兵。”

“咱们的凉州刚有点样子,绝不能让细作搞破坏。”

旁边的几个流民听了,也跟着点头,手里的动作更起劲了,打铁声在铺子里回荡,像在为凉州的未来敲打着节奏。

“老铁匠倒是热心,愿意教流民打铁,还主动赶工做学堂的用具,连反细作的事都记在心里。”

沈砚笑着说。之前他还担心老铁匠会藏私,没想到对方不仅爽快答应,还主动提出要“多教些人,让凉州多些会手艺的人”。

萧彻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眼底带着几分赞许:“老铁匠的儿子去年在守城时牺牲了,他说要替儿子守好凉州。这些流民肯学,他自然愿意教,手艺传下去了,凉州的根基才能更稳。”

两人站在铁匠铺外看了片刻,才继续往将军府走。

刚到府门口,就见瘦高个背着一个布包跑过来,灰布短打的裤脚沾了不少泥土,脸上却满是兴奋。

“沈公子!萧将军!我刚去城外的荒地看过,老铁匠打的锄头已经送过去了,流民们都等着下午开工呢!”

他说着,打开布包,里面放着几颗饱满的青稞粒。

“这是我从部落俘虏那里要的,特意挑了颗粒最大的,咱们留种用正好!对了,我还跟基建队的人去看了煤矿和黏土矿,煤矿的煤很容易挖,黏土也够多,明天就能开始运;城里的空地也翻好了,就等明天种萝卜了。”

沈砚接过青稞粒,指尖捏着一颗仔细看了看,颗粒圆润,色泽金黄,确实是上好的种子。

他笑着点头:“辛苦你了,下午开垦时,记得把‘留种田’单独圈出来,用木桩做个标记,别和其他田弄混了。”

“煤矿和黏土矿那边,让基建队的人注意安全,先挖浅坑,别贪快;种萝卜时,选几个懂种地的流民负责,记得多浇水。”

瘦高个用力点头,又从布包里掏出一张纸,上面用炭笔歪歪扭扭地画着几处记号。

“这是我在荒地里标记的水渠位置,您看合不合适?我还跟流民们商量了,每周参加一次互助会,到时候大家一起写信,跟家里人报平安。”

沈砚接过纸,见上面标注的水渠路线正好顺着地势,能将小溪的水引到每块田里,忍不住夸道:“画得很好,就按这个来。互助会的事也拜托你多盯着,跟张大爷好好配合。”

瘦高个得到夸奖,笑得更开心了,背着布包转身往城外跑去,背影很快消失在巷口。

沈砚看着他的背影,转头对萧彻道:“有这些百姓帮忙,咱们的底气也足了不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