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么说,”松田说,“他扯了个我得了重感冒的理由,糊弄过去了。”
洋景作出思考状。
松田见她这副模样,以为洋景是在担心身份被发现之类的问题:“他们没有察觉出异常,我们两个演技都不错,没什么好担心的。”
洋景表面假装轻松,顺着松田的话应下。
实则她不解的是另外的事情。
只是安室透还在场,心中的问题没办法现在向松田求证。
……
收拾完桌面后,窗外天色已经暗淡下来。
“冰箱里的东西你记得尽快吃出来,别放坏了,”临走前,松田对安室透叮嘱,“我们便不多待了。”
安室透说:“行,路上注意安全。”
洋景手里还提着松田买的零食,她用另一只空闲的手向安室透挥挥:“拜拜~”
安室透点头回应,目送他们下楼,直至在转角不见身影。
……
解决了中央大道的追车事件后,松田先行离开。
松田为了还向安室透借来的车,将摩托又骑回了家里,重新开安室透的车采购回来的。
趁时间还早,两人打算溜达着回去。
“景光的事儿跟透说清楚了吗?”路上,松田问道。
“嗯,已经说清了,梦到得所有可能发生的都告知安室了,安室说他会留意,”洋景陈述,随后她抬起头向松田说,“以后我们就当这件事不存在好吗,他们执行任务的地方很复杂很恐怖,不是我们可以应对的东西。”
同为国家公共安全执法的公职人员。
松田自然答应了她。
路上行人还很多,一大一小穿行在其中融入人群,一点儿都不惹眼。
打扮的越严实,其实在外人眼中会更加可疑,更惹人侧目。
有了昨天的教训,松田今天只是适当改变了一些,比较鲜明的外貌特征。
比如西装外套,比如墨镜,帽子还是带上了,不过在外人看来,帽子更多的只是起到装饰作用。
看起来年轻了不少。
当然没有说松田有多老,只是相对而言变年轻了。
有一种邻家哥哥,或者是邻家那小子的风格在身上。
但洋景没心情发现这些细节。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松田突然问出声,他大抵在安室透家里时,就注意到了洋景的异常。
洋景没什么好隐瞒他:“是还有一个问题。”
“你问,”松田在倾听。
“昨天,是诺亚提醒你我不见了吗?”洋景问,“你们没有联络方式,它是怎么通知到你的?”
“路边电话亭,”松田回忆,“当时旁边除我以外没有别人,我便接了。”
洋景进一步确认:“就是关东煮小摊,前面几步远的电话亭?”
“嗯,”松田确认,“那个时候我跟透已经摆脱了嫌疑,恰好又想到透在公安办公行事方便,便想借这个机会解决一下你在警视厅留的‘案底’。”
“诺亚跟我联系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在场,透回去跟我前同事交涉去了,不在身边,”松田说,“他不知道诺亚的事情。”
“嗯嗯,我知道啦!”洋景甜滋滋一笑。
松田以为洋景是在怕安室透对诺亚起疑,遂有了以上解释。
但松田猜得不错,确实起疑了。
不过对诺亚起疑心的并不是安室透,而是洋景。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不对劲的?
从诺亚发表人性化的发言开始?从洋景想要追上松田与安室透却百般受阻开始?还是从诺亚建议洋景警惕松田开始?
记不清了,洋景只知道这种感觉,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产生发酵的。
直到刚刚,洋景才真正察觉到了这种隐晦的态度。
昨天诺亚确实向洋景打了小报告,所赘述的也确实都是事实,也与今天从松田安室口中得知的一致——松田与安室透碰上了曾在警视厅共事过的千叶警官。
但两种叙述角度却截然不同,给人的侧重点也截然不同。
回忆昨天诺亚说过的话。
[在你们独处的时间中,松田先生是否已经告知他曾和一名金发男子一起碰上警官执法?]
诺亚说的是,松田与安室碰上了执法,模糊了松田与安室的见面动机与先后发展顺序。
听起来,就好像是松田背着她私下约人见面,还是不认识的金发陌生人。
诺亚说。
[两名执法人员皆是松田先生曾经的同事,其中一名名为千叶和伸的警官,同时也是松田先生的亲密搭档。金发男人身份不详。]
这句话中,重点强调了“前同事”“千叶和伸警官”与“亲密搭档”。
三个关键词无一不是在暗示洋景,让洋景去联想——松田为什么会如此巧合地碰上了曾共事过且关系亲近的搭档?他们是否是私下联络?四个人又是否私下碰头?
但今天洋景听到的却是,松田意外碰到了前同事,安室透出于周全考虑上前解围。
如此对比,就像发生了两件毫不相干的事。
洋景很难不去怀疑这几句话,诺亚是否有刻意引导的嫌疑。
不过在此前,诺亚提到一个前提。
[我本无意挑拨你们之间的关系,但考虑到你的安全问题,我还是需要确认一二]以及[松田先生是否已经告知]。
或许洋景可以假设,诺亚确实出于担忧安全问题,而强化了事件严重性。
但之后,她问了松田一个问题。
洋景向松田确认了,诺亚事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联系到松田的。
那么问题便来了。
既然诺亚可以通过数据匹配得知执法警官的身份,得知两名警官与松田之前的关系,那么它为什么没有对松田进行预警提醒呢?
诺亚通过监控一定可以判断出,松田即将在前同事视野中暴露。
它为什么没有打通路边电话亭,引起松田注意,从而让松田关注到周边情况变化。
而是任由他们靠近?
如果不是安室透,如果松田反应不及时,他是不是就被千叶警官认出来了?
虽然现实是,松田身份没有暴露。
那么暂且不论,诺亚为什么没有主动提醒松田。
换一种角度,倘若洋景不知道原著剧情,不对原著角色有所了解,很难想象,就连洋景自己都说不准,她会不会因为听进了诺亚的话,跟松田产生嫌隙。
诺亚的话之所以一丁点儿没有影响他们的关系,是因为洋景靠作弊,对角色知根知底。
这就让人细思极恐了。
但仅仅作出这些推论,还很难对诺亚下定论。
比如,如果诺亚真的在挑拨离间,那它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诺亚真的漠视松田身份暴露,那它针对松田的原因又是什么?
从诺亚的身上,洋景可以清晰感受到人工智能确实处处以她为先,那这是否又涉及到了另一个延伸问题——人工智能走向极端指令。
这是诺亚对她的极端保护。
在洋景本来的世界中,有许多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未来科幻作品都探讨过,像如看似保护实为监禁的“鸟笼”,看似保护但却窒息的“机械母亲”等意象。
洋景冷汗直冒,但她很快宽慰自己。
这可是柯南的世界!
诺亚是弘树研发的产品!
在茧的游戏这部电影里,相关桥段也不曾体现或者暗示,诺亚会走上极端道路。
它只是工具。
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工具!
她不应该这样过度担忧,对诺亚的行为还没有准确定论,现在就联想到他们世界里,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未来科幻危机,还为时尚早。
更何况弘树还没有上传数字生命呢,说什么诺亚也不可能会有自己的想法去搞事情……
她突然顿住。
诺亚没有过自己的想法吗?
当初拦截抢劫犯时,诺亚在公园的种种行为,算不算产生了它自己的想法?
还是说,这些都将归功于,弘树事先设置好的算法之中?
到底是算法,还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如何定义,能否判断出所谓的“想法”,不是通过大量数据跑出来的拟人化设定,而是机械产生了真正的自我意识。
毫无疑问,界线很难判定。
因为没有实例做参考,即使拿出洋景所在的世界中的思想,无一例外都是虚拟非现实的人类幻想,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停停停!
洋景感觉自己的脑壳都快要爆炸掉了!
她认为自己的思路是错的。
她不应该先去假设,自我意识觉醒或是其它可能,因为此类设定不曾在原著剧情中出现过。
相对应的,洋景应该将思路落实在,曾在剧中明确体现过的数字生命上。
数字生命……
洋景突然不敢想下去了。
诺亚拥有意识的前提是拥有数字生命。
如果诺亚拥有意识,说明诺亚获得了弘树的数字生命,而获得数字生命的契机只有……弘树死亡。
联想到弘树前天的异常反应,难道……不!不会的!
时间对不上。
一定不会的,弘树的死亡节点还有没到来,一定还没有发生!
洋景心中忐忑。
这段路,她突然不想再慢慢悠悠地走下去了。
“松田,我们打车回去吧,”洋景可怜巴巴地扯了扯松田的手,“今天跑来跑去的好累,我想快点回家了。”
往后保证隔两日更,有榜随榜更(有榜更的频率会快)
我写,我写,我kuku写!
是不是比以前快多了!快夸我[墨镜]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0章 漫步